【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氧化与燃烧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氧化与燃烧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3 14:26:53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氧化与燃烧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其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将灭火毯迅速完全覆盖在着火物(如油锅)上,可以扑灭火焰(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2.(2024八下·杭州期末)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烹煮时,锅底应处于柴火的外焰处
B.木柴燃烧时,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燃烧更旺
C.浇水熄灭火堆的原理是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D.点火前应将周围的枯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3.(2024八下·上城期末)科学老师衣演了一项“绝技”——掌心火焰。老师先将手充分浸湿,再用手捞出充有丁烷气体的肥皂泡,点燃后产生大量火焰但手不受伤。已知丁烷的着火点为28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着火点降低
B.掌心着火是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
4.(2024八下·萧山期末)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是氧化物
B.因为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水电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5.(2024八下·越城期末)古代冶炼金属需要高温,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如图的风箱。为了保持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其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术材之间间隔
C.提供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6.(2024八下·东阳期末)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硫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溶解铁丝燃烧后的生成物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A.A B.B C.C D.D
7.(2024八下·吴兴期末)下列关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粉灭火器适合图书馆灭火
B.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
C.泡沫灭火器适合电器灭火
D.油库着火时,只需用水枪喷水即可灭火
8.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9.(2023八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下列有关灭火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B.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C.灭火的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10.(2024八下·长兴月考)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b、c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a、b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D.b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11.(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中涉及很多放热的反应,下列不涉及氧化反应的是
A.火柴燃烧点火 B.火药爆炸烧毁房屋
C.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D.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
12.(2024八下·温州期中)2024年1月 24日江西新余火灾给群众敲响消防安全的警钟,下列有关火灾或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火场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房间内着火时应该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了快速逃离火场一定要选择乘坐电梯
13.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叫燃烧
B.缓慢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C.有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
D.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14.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在①蔗糖、②酒精、③鞭炮、④汽油等物品中,不能随身携带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在生活中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是每个人的义务,下列有关灭火措施错误的是(  )
A.油类物质泄漏着火,用水扑灭
B.木材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扑灭
1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灭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缺少了空气,所以无法继续燃烧
C.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由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二、填空题
17.常见的灭火器。
(1)   灭火器: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2)   灭火器:除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用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   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18.(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图是粉尘爆炸模拟装置,连接好装置,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面粉,盖上塑料盖,再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1)“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以使面粉即刻充斥整个金属筒,从而增大面粉与空气的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
②蜡烛没有点燃
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
19.(2024八下·苍南期末)“火立熄”灭火球是一种新型灭火装置,火灾发生时将球滚入火中或将灭火球固定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场所,灭火球遇明火后燃烧表层缠绕的灭火引线,随后驱动内核爆发装置自动喷洒干粉,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其干粉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铵在受热时,能够生成多种化合物,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1)磷酸二氢铵受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该灭火球的灭火原因是   .
20.(2024八下·杭州月考)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 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红磷的着火点为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
(3) 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21.下列变化或行为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可能引发自燃的是   ;可能引发爆炸的是   。
A. 森林中枯枝落叶逐渐腐烂 B. 在加油站抽烟C. 蜡烛燃烧
22.(2024八下·杭州期中)纸火锅在各城市悄然兴起,它的材料是普通的白纸,但是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
(1)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分析,纸火锅不会被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2)纸火锅底部以固体酒精为燃料进行加热,小明将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八下·柯桥期末)小柯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大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白磷的着火点是40℃。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③打开瓶塞,迅速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寒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④打开K1和K2,注射器通过b管从集气瓶中抽水至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立即关闭K1、K2,白磷立即燃烧且注射器中水体积为V1毫升;
⑤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注射器活塞移动,最终注射器中的水体积为V2毫升。
(1)步骤①中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
(2)根据步骤②④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最为   (用V1、V2来表示)。
(4)小柯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都小于21%,原因是   。
24.(2024八下·余杭期末)学习小组同学在做完铁丝燃烧实验后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铁丝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集气瓶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利用检测器检测反应前集气瓶内的氧气浓度,待检测器数值稳定后,将绑有燃着小木条的不同螺旋直径的铁丝伸入瓶中。观察到铁丝燃烧分为剧烈燃烧和缓慢燃烧两个阶段,其中缓慢燃烧阶段现象为:铁丝先变红,后变暗,瓶底出现黑色固体。多次实验获取数据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表。
铁丝螺旋直径大小 小螺旋 中螺旋 大螺旋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氧气浓度 74% 80% 87% 74% 80% 87% 74% 80% 87%
剧烈燃烧时间/s 11"15 9"18 7"08 11"14 9"18 7"08 11"13 9"19 7〞07
缓慢燃烧时间/s 2"14 2"07 1"04 2"14 2"07 1〞05 2"14 2"06 1〞04
(1)铁丝剧烈燃烧阶段的现象为   。
(2)实验时,要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细铁丝,制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形状(如图乙),制作的方法是   。
(3)小科分析实验还得出“铁丝燃烧时间与铁丝螺旋直径大小无关”的结论,其证据是   。
25.(2024八下·临海期末)小科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根据这一现象,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以上。
【建立猜想】扇灭蜡烛可能是流动的空气带走了部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一】如图甲,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两盏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边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1)图甲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2)【探究二】小科将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漏斗的导管口(如图乙)。
若观察到   现象,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
(3)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分析“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
26.(2024八下·长兴期末)小周为了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利用底部破损的试管、注射器和饶杯等器材连接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将有破洞的试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甲所示
步骤二:分别取大小相同的白磷、红磷小颗粒放置在燃烧平台①上,将另一颗等大的白磷放在燃烧平台②上,塞紧橡皮塞,向烧杯中倒入 60℃热水,至刚好浸没燃烧平台①上的药品,如图乙所示。
步骤三:连接吸有足量空气的注射器,打开止水来,向下推注射器活塞,使燃烧平台①露出水面后,迅速关闭止水夹,如图丙所示,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四:待反应停止后,再次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内剩余的空气继续推入试管内,使平台 ②露出水面,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
(1)步骤一中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2)步骤三中可观察到平台①上    燃烧(选择“白磷”、“红磷”或“白磷和红磷”)。
(3)小周观察到平台②上的白磷在步骤四的实验中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必要条件是   
27.(2023八下·婺城期末)在进行“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为探究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还是二氧化碳增多,进行下列实验。请回答:
实验1:如图乙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用数字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丙数据。
实验2: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   。
(2)小科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通过实验2可以证明蜡烛熄灭是因为   (填“氧气减少”或“二氧化碳增多”)。
28.燃烧的条件
表3-4记录表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1 蘸有酒精的棉球: 蘸有水的棉球:  
2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3 火柴头: 火柴梗:  
(1)用镊子分别夹取蘸有酒精和水的小棉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11所示。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表3-4中。
(2)点燃1支小蜡烛,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将一个杯口 涂有凡土林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如图3-12所示。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3-4中。
(3)如图3-13所示,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同时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3-4中。
(4)思考与讨论
请根据表3-4中的实验现象,概括出燃烧的条件。
29.(2024八下·杭州期中)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以及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30.(2024八下·嵊州期末)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发生脱氧反应消耗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实验小组探究了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影响脱氧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一:探究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
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
(1)请结合图2分析,集气瓶②中铁粉发生了脱氧反应的依据是   。
(2)实验一可得出的结论是发生脱氧反应需要铁粉与氧气和   同时接触。
实验二:探究氯化钠、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利用5g铁粉和10滴水,改变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见下表),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实验编号 铁粉/g 活性炭/g 氯化钠/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0.75 2
(3)根据实验1、3、4,小明得出“活性炭越多,脱氧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请对小明的结论作出评价。   。
(4)对比实验2、3、5,可得出的结论   。
四、综合题
31.(2021八下·台州期中)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下,火柴就能继续燃烧;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两种现象。
32.(2024八下·临平月考)汉弗里 戴维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的一生有很多贡献。
(1)1806年,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了金属钠,他将钠投入水中,发现两者剧烈反应,并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请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817年,戴维发现了煤气(主要含一氧化碳)和空气在高温的铂丝表面持续反应。欲证明铂丝作为此反应的催化剂,除了证明能改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外,还需要提供的证据是   。
(3)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着火点为500℃左右,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请解释该灯能在含有甲烷气体的矿井中安全照明的原因。
3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 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后产物的化学式为   。
(2) 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 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34.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实验1,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2)实验2,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灭火毯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有三个,分别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烹煮时,锅底应处于柴火的外焰处,此处温度最高,故说法正确;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故说法正确;
C、浇水熄灭火堆的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
【解答】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着火点是固有属性,不会降低,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掌心着火是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手不受伤,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燃烧与灭火;氧化物
【解析】【分析】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可以较为容易地解决这类问题。
【解答】A、高锰酸钾分解可制氧气,但高锰酸钾不只含两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团。质子和电子均带有电荷,但不是离子,B不符合题意;
C、燃烧需要满足有可燃物、助燃剂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C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中有氢、氧两种元素,可以说明水由这两种元素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5.【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分析。
【解答】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燃烧充分燃烧。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中水的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空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的作用是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图书写灭火要防止损坏图书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没有任何液体留下的特点分析;
C、根据泡沫灭火器的特点分析;
D、根据油库着火不能只用水灭火分析。
【解答】A、 图书馆灭火要防止图书被损坏,一般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没有任何液体留下,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 ,符合题意;
C、 泡沫灭火器使用时会有液体喷出,不适合电器灭火 ,不符合题意;
D、 油为液体,密度小于水,油库着火时,不能只用水枪喷水灭火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分析。
【解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图示中Q点温度高于着火点且氧气含量最高,燃烧得最旺。
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A、 灭火毯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不符合题意;
B、 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不符合题意;
C、 灭火的原理是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符合题意;
D、 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a、c两处,a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B、b、c两处,白磷、红磷均不能燃烧,无法得出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C、a、b两处现象不同,a处白磷燃烧、b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D、b处红磷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也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造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解答】ABC.燃烧或者爆炸或者 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属于氧化反应(剧烈氧化或者缓慢氧化),ABC错误;
D. 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没有与氧发生化学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火灾自救的方法分析。
【解答】A. 在火场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故正确;
B. 房间内着火时,不应该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火势会更旺,故错误;
C. 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周围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D. 为了快速逃离火场不能选择乘坐电梯,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定义分析。
【解答】A、 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发生燃烧,不符合题意;
B、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C、 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也可能物理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不符合题意;
D、 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旅客乘坐车船,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及所给各物质的性质分析。
【解答】 ①蔗糖、②酒精、③鞭炮、④汽油等物品中,②酒精、③鞭炮、④汽油属于易燃易爆物,为防止发生危险, 乘坐车船,严禁随身携带。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解答】A、油类物质着火由于流动性比较强,且水的密度比油大,因此油会留在水面上,造成液滴飞溅,因此不能用水扑灭,选项错误;
B、木材着火,用水可以使木材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被扑灭,选项正确;
C、 图书档案着火,为了不留痕迹,保护未燃烧后的图书,因此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选项正确;
D、 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酒精具有流动性,因此用湿抹布扑灭 ,选项正确;
故选:A。
16.【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分析;
【解答】A、电器着火时要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切不可直接用水浇灭,以防发生触电,A错误;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蜡烛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熄灭,B错误;
C、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该状态下火柴梗吸收的热量较多,温度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C错误;
D、由题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正确。
故选:D。
17.【答案】(1)泡沫
(2)干粉
(3)二氧化碳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器的分类与使用场景分析;
【解答】(1) 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需要使可燃物迅速与氧气隔绝,泡沫灭火器喷射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泡沫物质覆盖在液体或固体表面起到灭火的目的,故填:泡沫;
(2)根据电器或右等一般的比较细小的空间,因此更适用于干粉灭火器,使可燃物隔绝氧气灭火,故填:干粉;
(3)由于图书精密仪器等为了使其不被损坏,因此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无残留物无痕迹,故填:二氧化碳。
18.【答案】(1)接触面积
(2)①②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剧烈燃烧)解答此题。
【解答】(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燃烧,会发生爆炸。故填:①②。
(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燃烧,会发生爆炸。故填:①②。
19.【答案】(1)H2O;分解反应
(2)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2)根据隔离氧气和降温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1)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 该灭火球的灭火原因是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故答案为:(1)H2O;分解反应;(2)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20.【答案】(1)③
(2)P2O5
(3)隔绝氧气;加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实验中热水的作用解答。
【解答】 (1) 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氧气耗尽,故选③;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为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管口拴上一个气球;
(3)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21.【答案】A;A;B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 缓慢氧化是比较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慢氧化放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会引发自燃,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分析。
【解答】 缓慢氧化是比较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森林中枯枝落叶逐渐腐烂属于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放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会引发自燃,加油站附近空气中有可燃物,在加油站抽烟可能会引起油气燃烧而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A;A;B。
22.【答案】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该气体的化学性质。
【解答】(1)纸是可燃物,且与空气接触,则纸火锅在使用时不会被火点燃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3.【答案】(1)连接装置,关闭K1,打开K2,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松手,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不漏气
(2)燃烧的条件之一为达到着火点
(3)
(4)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解答;
(2)根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3) 白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如果瓶内的温度高于室温,那么瓶内气体的体积偏大,则会排出更多的水,从而导致测出氧气的体积偏大。
【解答】(1) 步骤1的方法:连接装置,关闭K1,打开K2,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松手,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不漏气。
(2)②中没有热水温度低于白磷的着火点,而④中有热水温度高于白磷的着火点,因此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为达到着火点。
(3)根据题意可知,瓶中空气的体积为V1,氧气的体积为:V1-V2,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4) 小柯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来测量体积。
24.【答案】(1)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铁丝绕不同直径的铅笔相隔相同的距离绕相同匝数,待形状固定后取下
(3)在氧气浓度相同时,小中大螺旋的铁丝剧烈和缓慢燃烧时间几乎相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
(2)铁丝缠绕在圆柱形的铅笔上可以得到螺旋状的线圈,且铅笔直径越大,则线圈直径越大;
(3)探究铁丝燃烧时间与螺旋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氧气浓度、相同,只改变螺旋直径,通过比较燃烧时间分析即可。
【解答】(1)铁丝剧烈燃烧阶段的现象为: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实验时,要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细铁丝,制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形状(如图乙),制作的方法是: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铁丝绕不同直径的铅笔相隔相同的距离绕相同匝数,待形状固定后取下。
(3)小科分析实验还得出“铁丝燃烧时间与铁丝螺旋直径大小无关”的结论,其证据是:在氧气浓度相同时,小中大螺旋的铁丝剧烈和缓慢燃烧时间几乎相同。
25.【答案】(1)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2)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
(3)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1) 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
(2)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
(3)根据题中资料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26.【答案】(1)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
(2)白磷
(3)燃烧需要氧气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压强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2)根据 平台①处白磷能达到着火点,红磷不能达到着火点分析;
(3)根据平台②上的白磷在步骤三未接触氧气,步骤四接触氧气分析。
【解答】(1) 步骤一利用压强差检验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 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说明气密性良好。
(2) 步骤三中平台①处白磷能达到着火点,红磷不能达到着火点,可观察到平台①上白磷燃烧。
(3) 平台②上的白磷 步骤三中因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步骤四中接触氧气燃烧,由此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1)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 ;(2)白磷;(3)燃烧需要氧气。
27.【答案】(1)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不赞同,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氧气减少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由题中所给数据结合燃烧条件分析。
【解答】(1) 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密封,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 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所以不赞同氧气耗尽的观点;
(3) 通过实验2可以证明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
故答案为:(1) 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不赞同, 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氧气减少。
28.【答案】(1)燃烧;不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
(2)持续燃烧;过一会熄灭;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先燃烧;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酒精为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分析;
(2)根据燃烧需氧气分析;
(3)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4)根据燃烧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分析。
【解答】(1) 酒精为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实验1中蘸有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需柯燃物。
(2)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将一个杯口 涂有凡土林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过一会 蜡烛会因没有氧气而熄灭,由此得出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同时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 ,会观察到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由此得出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由上述现象可知,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三者同时具备。
故答案为:(1)燃烧;不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2)持续燃烧;过一会熄灭;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先燃烧;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9.【答案】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产生P2O5不污染空气;抹干外壁;氧气;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和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①五氧化二磷有毒,不能直接排入空气;
②如果试管外壁有水,那么加热时容易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3)根据白磷燃烧需要氧气解答;
(4)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水会吸收热量导致温度下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红磷、白磷都具有可燃性。如图一实验,热水的温度只有80℃<240℃,则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水可以隔绝空气,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2)①如图二所示,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产生P2O5收集在气球中,不污染空气;
②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抹干外壁后才能对试管加热,否则易使试管炸裂。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氢氧化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由于水与过氧化钠接触就能使脱脂棉燃烧,说明产生了热量,所以此反应应为放热反应,小明因滴水过多使实验不成功,是因为水能吸收热量,使温度降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以下了。
30.【答案】(1)氧气含量减小
(2)水
(3)正确,实验1没有活性炭脱氧反应速率最慢,实验4活性炭最多脱氧反应速率最快
(4)其他条件相同时,氯化钠用量为0g、1g、2g的情况下,随着氯化钠用量的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1)由图像可以分析出氧气含量在逐渐减少
(2)铁生锈的条件就是铁处于潮湿的空气中,即需要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解答】(1)由图2可知,集气瓶②中氧气含量逐渐减小,说明铁粉发生了脱氧反应。
(2)集气瓶①和集气瓶②中变量是水,其它因素均相同,由图2可知,集气瓶①中氧气含量几乎不变,集气瓶②中氧气含量逐渐减小,说明集气瓶②中发生了脱氧反应,因此发生脱氧反应需要铁粉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3)由表可知,实验1、3、4中,活性炭的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该实验是探究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1没有活性炭脱氧反应速率最慢,实验4活性炭最多脱氧反应速率最快,因此得出活性炭越多,脱氧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
(4)实验2、3、5中,氯化钠的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由图4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氯化钠的用量越大,氧气含量减少的越多,说明室温下,在铁粉、水、活性炭质量相同时,氯化钠用量在0、1、2q时,随着氯化钠用量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
31.【答案】外焰温度最高,火柴头向下的话,外焰是打在火柴棍上的,容易着。并且燃烧也是需要燃料的,火柴头向上的话,内焰很难点燃火柴棍,所以容易熄灭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注意燃烧的火焰是否能够给火柴棍加热即可。
【解答】外焰温度最高,火柴头向下的话,外焰是打在火柴棍上的,能够不断的给火柴棍加热,容易着。并且燃烧也是需要燃料的,火柴头向上的话,内焰很难点燃火柴棍,所以容易熄灭。
32.【答案】(1)2Na+2H2O=2NaOH+H2↑
(2)铂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3)由于金属网能够吸收热量并迅速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网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3)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达到着火点,结合金属网的导热性强分析。
【解答】(1)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
(2)欲证明铂丝作为此反应的催化剂,除了证明能改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外,还需要提供的证据是:铂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33.【答案】(1)P2O5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给b加热,通入氮气时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需同时满足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个条件,结合实验中各处现象分析。
【解答】(1) 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燃烧后产物的化学式为 P2O5 。
(2) 实验过程②中, 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实验中 给b加热,通入氮气时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的现象,可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
故答案为:(1) P2O5 ;(2)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给b加热,通入氮气时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
34.【答案】(1)实验1,①中白磷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
(2)水吸收了部分热量,使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
【解答】(1)实验1,①中白磷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②中白磷接触氧气,能燃烧,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填: 实验1,①中白磷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
(2) 实验2,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由燃烧的条件可知,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水吸收了部分热量,使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故填: 水吸收了部分热量,使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氧化与燃烧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其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将灭火毯迅速完全覆盖在着火物(如油锅)上,可以扑灭火焰(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灭火毯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
故答案为:C。
2.(2024八下·杭州期末)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烹煮时,锅底应处于柴火的外焰处
B.木柴燃烧时,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燃烧更旺
C.浇水熄灭火堆的原理是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D.点火前应将周围的枯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有三个,分别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烹煮时,锅底应处于柴火的外焰处,此处温度最高,故说法正确;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故说法正确;
C、浇水熄灭火堆的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3.(2024八下·上城期末)科学老师衣演了一项“绝技”——掌心火焰。老师先将手充分浸湿,再用手捞出充有丁烷气体的肥皂泡,点燃后产生大量火焰但手不受伤。已知丁烷的着火点为28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着火点降低
B.掌心着火是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
【解答】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着火点是固有属性,不会降低,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掌心着火是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手不受伤,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2024八下·萧山期末)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是氧化物
B.因为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水电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燃烧与灭火;氧化物
【解析】【分析】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可以较为容易地解决这类问题。
【解答】A、高锰酸钾分解可制氧气,但高锰酸钾不只含两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团。质子和电子均带有电荷,但不是离子,B不符合题意;
C、燃烧需要满足有可燃物、助燃剂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C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中有氢、氧两种元素,可以说明水由这两种元素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5.(2024八下·越城期末)古代冶炼金属需要高温,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如图的风箱。为了保持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其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术材之间间隔
C.提供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分析。
【解答】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燃烧充分燃烧。
故选C。
6.(2024八下·东阳期末)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硫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溶解铁丝燃烧后的生成物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中水的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空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的作用是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2024八下·吴兴期末)下列关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粉灭火器适合图书馆灭火
B.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
C.泡沫灭火器适合电器灭火
D.油库着火时,只需用水枪喷水即可灭火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图书写灭火要防止损坏图书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没有任何液体留下的特点分析;
C、根据泡沫灭火器的特点分析;
D、根据油库着火不能只用水灭火分析。
【解答】A、 图书馆灭火要防止图书被损坏,一般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没有任何液体留下,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 ,符合题意;
C、 泡沫灭火器使用时会有液体喷出,不适合电器灭火 ,不符合题意;
D、 油为液体,密度小于水,油库着火时,不能只用水枪喷水灭火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分析。
【解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图示中Q点温度高于着火点且氧气含量最高,燃烧得最旺。
故选A。
9.(2023八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下列有关灭火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B.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C.灭火的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A、 灭火毯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不符合题意;
B、 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不符合题意;
C、 灭火的原理是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符合题意;
D、 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4八下·长兴月考)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b、c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a、b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D.b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a、c两处,a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B、b、c两处,白磷、红磷均不能燃烧,无法得出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C、a、b两处现象不同,a处白磷燃烧、b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D、b处红磷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也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造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中涉及很多放热的反应,下列不涉及氧化反应的是
A.火柴燃烧点火 B.火药爆炸烧毁房屋
C.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D.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
【答案】D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解答】ABC.燃烧或者爆炸或者 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属于氧化反应(剧烈氧化或者缓慢氧化),ABC错误;
D. 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没有与氧发生化学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4八下·温州期中)2024年1月 24日江西新余火灾给群众敲响消防安全的警钟,下列有关火灾或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火场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房间内着火时应该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了快速逃离火场一定要选择乘坐电梯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火灾自救的方法分析。
【解答】A. 在火场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故正确;
B. 房间内着火时,不应该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火势会更旺,故错误;
C. 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周围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D. 为了快速逃离火场不能选择乘坐电梯,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3.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叫燃烧
B.缓慢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C.有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
D.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定义分析。
【解答】A、 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发生燃烧,不符合题意;
B、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C、 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也可能物理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不符合题意;
D、 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14.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在①蔗糖、②酒精、③鞭炮、④汽油等物品中,不能随身携带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旅客乘坐车船,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及所给各物质的性质分析。
【解答】 ①蔗糖、②酒精、③鞭炮、④汽油等物品中,②酒精、③鞭炮、④汽油属于易燃易爆物,为防止发生危险, 乘坐车船,严禁随身携带。
故选D。
15.在生活中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是每个人的义务,下列有关灭火措施错误的是(  )
A.油类物质泄漏着火,用水扑灭
B.木材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扑灭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解答】A、油类物质着火由于流动性比较强,且水的密度比油大,因此油会留在水面上,造成液滴飞溅,因此不能用水扑灭,选项错误;
B、木材着火,用水可以使木材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被扑灭,选项正确;
C、 图书档案着火,为了不留痕迹,保护未燃烧后的图书,因此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选项正确;
D、 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酒精具有流动性,因此用湿抹布扑灭 ,选项正确;
故选:A。
1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灭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缺少了空气,所以无法继续燃烧
C.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由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分析;
【解答】A、电器着火时要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切不可直接用水浇灭,以防发生触电,A错误;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蜡烛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熄灭,B错误;
C、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该状态下火柴梗吸收的热量较多,温度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C错误;
D、由题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7.常见的灭火器。
(1)   灭火器: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2)   灭火器:除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用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   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答案】(1)泡沫
(2)干粉
(3)二氧化碳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器的分类与使用场景分析;
【解答】(1) 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需要使可燃物迅速与氧气隔绝,泡沫灭火器喷射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泡沫物质覆盖在液体或固体表面起到灭火的目的,故填:泡沫;
(2)根据电器或右等一般的比较细小的空间,因此更适用于干粉灭火器,使可燃物隔绝氧气灭火,故填:干粉;
(3)由于图书精密仪器等为了使其不被损坏,因此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无残留物无痕迹,故填:二氧化碳。
18.(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图是粉尘爆炸模拟装置,连接好装置,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面粉,盖上塑料盖,再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1)“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以使面粉即刻充斥整个金属筒,从而增大面粉与空气的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
②蜡烛没有点燃
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
【答案】(1)接触面积
(2)①②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剧烈燃烧)解答此题。
【解答】(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燃烧,会发生爆炸。故填:①②。
(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燃烧,会发生爆炸。故填:①②。
19.(2024八下·苍南期末)“火立熄”灭火球是一种新型灭火装置,火灾发生时将球滚入火中或将灭火球固定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场所,灭火球遇明火后燃烧表层缠绕的灭火引线,随后驱动内核爆发装置自动喷洒干粉,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其干粉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铵在受热时,能够生成多种化合物,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1)磷酸二氢铵受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该灭火球的灭火原因是   .
【答案】(1)H2O;分解反应
(2)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2)根据隔离氧气和降温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1)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 该灭火球的灭火原因是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故答案为:(1)H2O;分解反应;(2)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20.(2024八下·杭州月考)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 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红磷的着火点为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
(3) 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③
(2)P2O5
(3)隔绝氧气;加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实验中热水的作用解答。
【解答】 (1) 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氧气耗尽,故选③;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为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管口拴上一个气球;
(3)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21.下列变化或行为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可能引发自燃的是   ;可能引发爆炸的是   。
A. 森林中枯枝落叶逐渐腐烂 B. 在加油站抽烟C. 蜡烛燃烧
【答案】A;A;B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 缓慢氧化是比较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慢氧化放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会引发自燃,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分析。
【解答】 缓慢氧化是比较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森林中枯枝落叶逐渐腐烂属于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放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会引发自燃,加油站附近空气中有可燃物,在加油站抽烟可能会引起油气燃烧而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A;A;B。
22.(2024八下·杭州期中)纸火锅在各城市悄然兴起,它的材料是普通的白纸,但是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
(1)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分析,纸火锅不会被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2)纸火锅底部以固体酒精为燃料进行加热,小明将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答案】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该气体的化学性质。
【解答】(1)纸是可燃物,且与空气接触,则纸火锅在使用时不会被火点燃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八下·柯桥期末)小柯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大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白磷的着火点是40℃。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③打开瓶塞,迅速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寒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④打开K1和K2,注射器通过b管从集气瓶中抽水至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立即关闭K1、K2,白磷立即燃烧且注射器中水体积为V1毫升;
⑤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注射器活塞移动,最终注射器中的水体积为V2毫升。
(1)步骤①中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
(2)根据步骤②④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最为   (用V1、V2来表示)。
(4)小柯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都小于21%,原因是   。
【答案】(1)连接装置,关闭K1,打开K2,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松手,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不漏气
(2)燃烧的条件之一为达到着火点
(3)
(4)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解答;
(2)根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3) 白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如果瓶内的温度高于室温,那么瓶内气体的体积偏大,则会排出更多的水,从而导致测出氧气的体积偏大。
【解答】(1) 步骤1的方法:连接装置,关闭K1,打开K2,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松手,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不漏气。
(2)②中没有热水温度低于白磷的着火点,而④中有热水温度高于白磷的着火点,因此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为达到着火点。
(3)根据题意可知,瓶中空气的体积为V1,氧气的体积为:V1-V2,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4) 小柯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来测量体积。
24.(2024八下·余杭期末)学习小组同学在做完铁丝燃烧实验后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铁丝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集气瓶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利用检测器检测反应前集气瓶内的氧气浓度,待检测器数值稳定后,将绑有燃着小木条的不同螺旋直径的铁丝伸入瓶中。观察到铁丝燃烧分为剧烈燃烧和缓慢燃烧两个阶段,其中缓慢燃烧阶段现象为:铁丝先变红,后变暗,瓶底出现黑色固体。多次实验获取数据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表。
铁丝螺旋直径大小 小螺旋 中螺旋 大螺旋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氧气浓度 74% 80% 87% 74% 80% 87% 74% 80% 87%
剧烈燃烧时间/s 11"15 9"18 7"08 11"14 9"18 7"08 11"13 9"19 7〞07
缓慢燃烧时间/s 2"14 2"07 1"04 2"14 2"07 1〞05 2"14 2"06 1〞04
(1)铁丝剧烈燃烧阶段的现象为   。
(2)实验时,要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细铁丝,制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形状(如图乙),制作的方法是   。
(3)小科分析实验还得出“铁丝燃烧时间与铁丝螺旋直径大小无关”的结论,其证据是   。
【答案】(1)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铁丝绕不同直径的铅笔相隔相同的距离绕相同匝数,待形状固定后取下
(3)在氧气浓度相同时,小中大螺旋的铁丝剧烈和缓慢燃烧时间几乎相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
(2)铁丝缠绕在圆柱形的铅笔上可以得到螺旋状的线圈,且铅笔直径越大,则线圈直径越大;
(3)探究铁丝燃烧时间与螺旋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氧气浓度、相同,只改变螺旋直径,通过比较燃烧时间分析即可。
【解答】(1)铁丝剧烈燃烧阶段的现象为: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实验时,要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细铁丝,制成直径大小不同的螺旋形状(如图乙),制作的方法是:将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铁丝绕不同直径的铅笔相隔相同的距离绕相同匝数,待形状固定后取下。
(3)小科分析实验还得出“铁丝燃烧时间与铁丝螺旋直径大小无关”的结论,其证据是:在氧气浓度相同时,小中大螺旋的铁丝剧烈和缓慢燃烧时间几乎相同。
25.(2024八下·临海期末)小科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根据这一现象,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以上。
【建立猜想】扇灭蜡烛可能是流动的空气带走了部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一】如图甲,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两盏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边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1)图甲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2)【探究二】小科将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漏斗的导管口(如图乙)。
若观察到   现象,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
(3)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分析“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
【答案】(1)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2)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
(3)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1) 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
(2)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
(3)根据题中资料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26.(2024八下·长兴期末)小周为了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利用底部破损的试管、注射器和饶杯等器材连接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将有破洞的试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甲所示
步骤二:分别取大小相同的白磷、红磷小颗粒放置在燃烧平台①上,将另一颗等大的白磷放在燃烧平台②上,塞紧橡皮塞,向烧杯中倒入 60℃热水,至刚好浸没燃烧平台①上的药品,如图乙所示。
步骤三:连接吸有足量空气的注射器,打开止水来,向下推注射器活塞,使燃烧平台①露出水面后,迅速关闭止水夹,如图丙所示,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四:待反应停止后,再次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内剩余的空气继续推入试管内,使平台 ②露出水面,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
(1)步骤一中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2)步骤三中可观察到平台①上    燃烧(选择“白磷”、“红磷”或“白磷和红磷”)。
(3)小周观察到平台②上的白磷在步骤四的实验中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必要条件是   
【答案】(1)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
(2)白磷
(3)燃烧需要氧气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压强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2)根据 平台①处白磷能达到着火点,红磷不能达到着火点分析;
(3)根据平台②上的白磷在步骤三未接触氧气,步骤四接触氧气分析。
【解答】(1) 步骤一利用压强差检验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 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说明气密性良好。
(2) 步骤三中平台①处白磷能达到着火点,红磷不能达到着火点,可观察到平台①上白磷燃烧。
(3) 平台②上的白磷 步骤三中因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步骤四中接触氧气燃烧,由此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1)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 ;(2)白磷;(3)燃烧需要氧气。
27.(2023八下·婺城期末)在进行“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为探究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还是二氧化碳增多,进行下列实验。请回答:
实验1:如图乙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用数字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丙数据。
实验2: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   。
(2)小科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通过实验2可以证明蜡烛熄灭是因为   (填“氧气减少”或“二氧化碳增多”)。
【答案】(1)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不赞同,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氧气减少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由题中所给数据结合燃烧条件分析。
【解答】(1) 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密封,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 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所以不赞同氧气耗尽的观点;
(3) 通过实验2可以证明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
故答案为:(1) 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不赞同, 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氧气减少。
28.燃烧的条件
表3-4记录表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1 蘸有酒精的棉球: 蘸有水的棉球:  
2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3 火柴头: 火柴梗:  
(1)用镊子分别夹取蘸有酒精和水的小棉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11所示。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表3-4中。
(2)点燃1支小蜡烛,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将一个杯口 涂有凡土林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如图3-12所示。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3-4中。
(3)如图3-13所示,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同时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3-4中。
(4)思考与讨论
请根据表3-4中的实验现象,概括出燃烧的条件。
【答案】(1)燃烧;不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
(2)持续燃烧;过一会熄灭;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先燃烧;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酒精为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分析;
(2)根据燃烧需氧气分析;
(3)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4)根据燃烧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分析。
【解答】(1) 酒精为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实验1中蘸有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需柯燃物。
(2)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将一个杯口 涂有凡土林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过一会 蜡烛会因没有氧气而熄灭,由此得出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同时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 ,会观察到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由此得出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由上述现象可知,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三者同时具备。
故答案为:(1)燃烧;不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2)持续燃烧;过一会熄灭;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先燃烧;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9.(2024八下·杭州期中)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以及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答案】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产生P2O5不污染空气;抹干外壁;氧气;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和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①五氧化二磷有毒,不能直接排入空气;
②如果试管外壁有水,那么加热时容易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3)根据白磷燃烧需要氧气解答;
(4)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水会吸收热量导致温度下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红磷、白磷都具有可燃性。如图一实验,热水的温度只有80℃<240℃,则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水可以隔绝空气,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2)①如图二所示,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产生P2O5收集在气球中,不污染空气;
②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抹干外壁后才能对试管加热,否则易使试管炸裂。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氢氧化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由于水与过氧化钠接触就能使脱脂棉燃烧,说明产生了热量,所以此反应应为放热反应,小明因滴水过多使实验不成功,是因为水能吸收热量,使温度降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以下了。
30.(2024八下·嵊州期末)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发生脱氧反应消耗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实验小组探究了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影响脱氧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一:探究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
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
(1)请结合图2分析,集气瓶②中铁粉发生了脱氧反应的依据是   。
(2)实验一可得出的结论是发生脱氧反应需要铁粉与氧气和   同时接触。
实验二:探究氯化钠、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利用5g铁粉和10滴水,改变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见下表),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实验编号 铁粉/g 活性炭/g 氯化钠/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0.75 2
(3)根据实验1、3、4,小明得出“活性炭越多,脱氧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请对小明的结论作出评价。   。
(4)对比实验2、3、5,可得出的结论   。
【答案】(1)氧气含量减小
(2)水
(3)正确,实验1没有活性炭脱氧反应速率最慢,实验4活性炭最多脱氧反应速率最快
(4)其他条件相同时,氯化钠用量为0g、1g、2g的情况下,随着氯化钠用量的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1)由图像可以分析出氧气含量在逐渐减少
(2)铁生锈的条件就是铁处于潮湿的空气中,即需要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解答】(1)由图2可知,集气瓶②中氧气含量逐渐减小,说明铁粉发生了脱氧反应。
(2)集气瓶①和集气瓶②中变量是水,其它因素均相同,由图2可知,集气瓶①中氧气含量几乎不变,集气瓶②中氧气含量逐渐减小,说明集气瓶②中发生了脱氧反应,因此发生脱氧反应需要铁粉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3)由表可知,实验1、3、4中,活性炭的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该实验是探究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1没有活性炭脱氧反应速率最慢,实验4活性炭最多脱氧反应速率最快,因此得出活性炭越多,脱氧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
(4)实验2、3、5中,氯化钠的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由图4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氯化钠的用量越大,氧气含量减少的越多,说明室温下,在铁粉、水、活性炭质量相同时,氯化钠用量在0、1、2q时,随着氯化钠用量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
四、综合题
31.(2021八下·台州期中)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下,火柴就能继续燃烧;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两种现象。
【答案】外焰温度最高,火柴头向下的话,外焰是打在火柴棍上的,容易着。并且燃烧也是需要燃料的,火柴头向上的话,内焰很难点燃火柴棍,所以容易熄灭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注意燃烧的火焰是否能够给火柴棍加热即可。
【解答】外焰温度最高,火柴头向下的话,外焰是打在火柴棍上的,能够不断的给火柴棍加热,容易着。并且燃烧也是需要燃料的,火柴头向上的话,内焰很难点燃火柴棍,所以容易熄灭。
32.(2024八下·临平月考)汉弗里 戴维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的一生有很多贡献。
(1)1806年,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了金属钠,他将钠投入水中,发现两者剧烈反应,并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请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817年,戴维发现了煤气(主要含一氧化碳)和空气在高温的铂丝表面持续反应。欲证明铂丝作为此反应的催化剂,除了证明能改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外,还需要提供的证据是   。
(3)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着火点为500℃左右,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请解释该灯能在含有甲烷气体的矿井中安全照明的原因。
【答案】(1)2Na+2H2O=2NaOH+H2↑
(2)铂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3)由于金属网能够吸收热量并迅速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网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3)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达到着火点,结合金属网的导热性强分析。
【解答】(1)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
(2)欲证明铂丝作为此反应的催化剂,除了证明能改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外,还需要提供的证据是:铂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3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 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后产物的化学式为   。
(2) 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 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P2O5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给b加热,通入氮气时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需同时满足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个条件,结合实验中各处现象分析。
【解答】(1) 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燃烧后产物的化学式为 P2O5 。
(2) 实验过程②中, 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实验中 给b加热,通入氮气时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的现象,可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
故答案为:(1) P2O5 ;(2)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给b加热,通入氮气时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
34.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实验1,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2)实验2,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   。
【答案】(1)实验1,①中白磷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
(2)水吸收了部分热量,使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
【解答】(1)实验1,①中白磷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②中白磷接触氧气,能燃烧,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填: 实验1,①中白磷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
(2) 实验2,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由燃烧的条件可知,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水吸收了部分热量,使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故填: 水吸收了部分热量,使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