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甲、乙、丙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7包括呼吸道和肺,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B.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C.丙图中的B表示氧气,A表示二氧化碳
D.丙图中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扩散: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的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的,这一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其中负责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具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解答】A. 甲图中的7包括呼吸道和肺,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A正确;
B. 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B正确;
C. 丙图中的B表示二氧化碳,A表示氧气,因为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通过肺呼出体外,C错误;
D. 丙图中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D正确;
故答案为:C
2.空气中PM2.5的含量是检验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还会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肺泡、支气管、气管 B.气管、肺泡、支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PM2.5颗粒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在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PM2.5颗粒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血液.
故选:D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3.(2024八下·西湖期末)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双手交叠环抱患者,推挤患者上腹部,利用冲击腹部产生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2、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其动力来自呼吸肌。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解答】当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时,救助者体内的变化是: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肺内的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24八下·金东期末)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再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关于图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B.交点a处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相等
C.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D.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二氧化碳低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呼出气体由于是进行呼吸作用后的气体,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解答】A.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了二氧化碳,随着呼出气体的增多,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A错误。
B. 交点a处表示二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相等 ,B错误;
C.图2数据变化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该选项正确。
D.80 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2. 5%,因此,80s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高,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5.(2024八下·东阳期末)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最终到达的场所是( )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组织细胞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呼吸,也作“吸呼”,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解答】 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首先进入肺泡,在和肺泡处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咋血液中进行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各级毛细血管进行交换,最终进入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D
6.(2024八下·吴兴期末)此时此刻,拿着笔正在答题的你也许有一点点紧张,我们可以深呼吸来缓解情绪。当你吸气时,人体的变化中不合理的是( )
A.横膈膜上升 B.肺扩张
C.胸腔变大 D.肋骨向上、向外移动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 平静呼吸)。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解答】根据分析,当吸气时,由于呼吸肌的收缩,膈顶部下降,肋骨向上运动,并且胸廓
的上下径、左右径及前后径都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
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4八下·苍南期末)小明制作了一个用来模拟肺呼吸运动的装置(如图).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横膈、玻璃钟罩模拟胸廓,U型管的液面升降反映胸廓内压力的变化情况.使用时若将橡皮膜向下拉,则该装置( )
A.模拟膈肌收缩,U型管右边液面上升
B.模拟膈肌收缩,U型管左边液面上升
C.模拟膈肌舒张,U型管左边液面上升
D.模拟膈肌舒张,U型管右边液面上升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中:玻璃钟罩代表的是胸廓,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橡皮膜代表的是膈。由于实验装置的限制,该模型能模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 右径的变化。
【解答】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向下拉橡皮膜,代表吸气过程,模拟了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减小,液面左下降、液面右上升,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4八下·长兴月考)在一次生产事故中某工人被压埋在大量沙土中,尽管其头颈部暴露在空气中,若不及时相救,主要原因是 ( )
A.口、鼻被沙土堵塞 B.肺部气体分子无法扩散
C.膈肌无法舒张,膈膜不易回升 D.被沙土挤压,阻碍了胸廓舒张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其动力来自于呼吸肌。
【解答】工人被压埋在大量沙土下,尽管他的头颈部露在空气中,但是由于沙土挤压使呼吸肌收缩受阻,造成工人的呼吸运动受阻。进而胸廓的扩张,外界气体与肺内气体交换困难,若不能及时将他救出,也会因窒息而死。
故选:D。
9.(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B.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C.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气体交换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解答】A. 人体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A错误。
B.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B正确。
C.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C正确。
D.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D正确。
故答案为:A。
10.我们不能随地吐痰是因为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痰生成的部位是( )
A.鼻腔黏膜 B.喉腔侧壁
C.口腔黏膜 D.气管和支气管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还能对进入肺的气体做一定的处理,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
【分析】只有呼吸道的气管和支气管才能产生痰,这样既能湿润空气还能对呼吸道起净化作用。
11.(2024八下·杭州月考)观察甲、乙两幅图,图甲是人体在正常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图乙是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D上升时,肺内气压增大
B.图甲中 CE段,表示胸腔容积增大
C.图乙中 D下降时,A 内气压小于B内的气压
D.图甲中C点表示呼气刚结束,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乙中:A表示气管,B表示肺,C表示胸廓,D表示膈肌。
吸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便扩大,肺内气压相应减小。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压相应增大。
【解答】A、乙图中膈肌舒张,顶部升高,肺缩小,肺内气压增大,符合题意;
B、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胸腔容积缩小,不符合题意;
C、乙图中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肺扩张,造成肺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所以A内气压大于B内的气压,不符合题意;
D、图甲中C点表示吸气结束,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4八下·越城月考)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曲线bd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表示呼气.
(2)膈肌从A到B时,吸气;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A状态;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B状态
【解答】A、图甲曲线ab段、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A错误。
BD、图甲曲线ab段、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bc段、cd段气压大于大气压为为呼气阶段,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B正确,D错误。
C、bc段、cd段气压大于大气压为为呼气阶段,C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4八下·金华期中)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图是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中肺可以( )
A.过滤、温暖和湿润空气
B.分泌黏液和作为气体通道
C.自主收缩舒张,从而完成呼气和吸气
D.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4.把正在萌发的小麦种子装在潮湿的纱布袋里,悬挂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里,2~3天后观察,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 )
A.植物只在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B.正在萌发的种子能够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C.正在萌发的种子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水,消耗氧气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时消耗瓶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解答】2~3天后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表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能够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广口瓶里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故答案为:B。
15.为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学们将萌发的和煮熟的大豆种子放在两个保温瓶中密封,并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瓶的起始温度应相同
B.甲、乙两瓶中的种子应大小相似、数量相同
C.一段时间后,甲瓶的温度低于乙瓶
D.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热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就要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AB、甲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种子能否进行呼吸作用,其他条件应该相同,选择大小、数量相同的种子是为了控制变量,乙瓶是为了设置对照,A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释放能量。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不会释放能量。所以一段时间后,甲瓶的温度高于乙瓶,C错误。
D、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6.(2024八下·上城期末)“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
(1)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选填“甲”或“乙”)。
(2)如图AB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A表示吸气,B表示呼气,实验完成后,A、B两瓶中的石灰水会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选填“A”或“B”)。
(3)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
【答案】(1)甲
(2)B
(3)CO2+Ca(OH)2=CaCO3↓+H2O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打“喷嚏”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据此分析;
(2)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解答】(1)由题意可知,打“喷嚏”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故可知甲曲线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
(2)根据图示中两个装置图分析可以看出:当吸气时,选择A图,空气经A瓶吸入人体内,由于大气压强,外界的气体经甲瓶的导管进入A瓶内的石灰水中,外界空气二氧化碳含量低,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当呼气时,选择B图,呼出的气体排入B瓶,呼出的气体进入B瓶的澄清石灰水中,由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乙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完成后,A、B两瓶中的石灰水会明显变浑浊的是B瓶;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甲;(2)B;(3)CO2+Ca(OH)2=CaCO3↓+H2O。
17.(2024八下·嵊州期末)图一是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图,图二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1)图一中,②气球模拟的器官(或结构)是 。
(2)图一中,乙模拟的是人体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
(3)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合图二,请写出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肺
(2)吸气
(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数量很多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
【解答】(1) 图一中,②气球模拟的器官(或结构)是肺;
(2)图一中,乙模拟的是人体吸气过程,因为横膈向下运动,胸腔扩张,胸内气压变小,肺内气压大于胸内气压,肺扩张,气球变大。
(3)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合图二,请写出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的数量很多;
故答案为:(1)肺(2)吸气(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18.(2024八下·临海期末)幽门螺杆菌(简称“Hp”)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尿素呼气试验是检测Hp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当被检测者服用含13C或14C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在Hp的影响下被分解成13CO2或14CO2,然后定时收集呼出的气体,测定其数值变化,可以判断被检测者是否感染Hp。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C和14C的质子数相同, 不同,因此它们互为同位素原子。
(2)呼气试验时,被检测者呼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 。
(3)被检测者呼气时,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是 。
【答案】(1)中子数
(2)氮气和氧气
(3)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这些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但原子量或质量数不同。
【解答】 (1)13C和14C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因此它们互为同位素原子,故填:中子数;
(2)呼气试验时,被检测者呼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故填:氮气和氧气;
(3)被检测者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故填: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19.(2024八下·武义期末)人体每时每刻必须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图(一)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二)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呼吸系统中的主要器官是 ,负责气体交换;
(2)图(二)所示曲线中的 (用字母表示)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3)图(三)中表示二氧化碳分子运动路径的是 (填数字).
【答案】(1)肺
(2)bc
(3)1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图(一)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图(二)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其中ab和cd段表示呼气,BC段表示吸气。
(3)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1是二氧化碳、2是氧气,3代表吸气,4是呼气
【解答】(1)图(一)中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于是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 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二)中ab、cd廓容积缩小,代表呼气过程;bc段气胸廓容积扩大,代表吸气过程。
(3)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三)中1代表的物质是氧气,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因此血液流经肺泡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0.(2024八下·长兴期末)向盛有相同浓度和体积石灰水的甲、乙两支试管分别放入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如图所示)。几天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对乙试管中使用已煮熟的蚕豆种子的目的是 。实验时需要对所用的蚕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这是为了 。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甲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乙试管无变化;形成对照;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干扰;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 活细胞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向盛有相同浓度和体积石灰水的甲、乙两支试管分别放入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如图所示)。几天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甲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乙试管无变化。 对乙试管中使用已煮熟的蚕豆种子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时需要对所用的蚕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这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干扰。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甲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乙试管无变化、形成对照、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干扰、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1.(2024八下·杭州期末)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答案】a;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膈肌与呼吸的关系: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结构,在呼吸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腔容积扩大,这是吸气的过程;当膈肌舒张时,膈顶部上升,胸廓上下径减小,胸腔容积缩小,为呼气过程。
呼吸运动原理:呼吸运动是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等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吸气时,除了膈肌收缩,肋间外肌也收缩,使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也增大,进一步扩大胸腔容积,导致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内。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膈顶部回位,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呼出体外。(2)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
图二中ab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c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甲是肺动脉,乙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丙是肺静脉。
图三是某人在1个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曲线CDE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解答】(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吸气过程。
(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22.(2024八下·越城月考)下图所示的实验,可以用来证明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气体。其中A 装置中的NaOH 溶液能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
(2)C 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的目的是 .
(3)D 处石灰水的作用是
【答案】检验通入的空气中是否还有二氧化碳;防止植物光合作用干扰实验;检验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A瓶中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因为二氧化碳可与石灰水(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如有沉淀生成,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除尽,如果没有沉淀生成,则说明二氧化碳已除尽;
(2)C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植物就不受光照,用来证明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气体,而不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3)若B处石灰水不变浑浊,而D处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 A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则B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通入的空气中是否还有二氧化碳。
(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在光照条件下,所以C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的目的是防止植物光合作用干扰实验。
(3)进入装置C中的气体无二氧化碳,所以D处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八下·临海期末)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快慢的影响因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图甲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的同种小鼠2只,按图乙A、B、C设置进行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连续观测5小时。
(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可知,小科的猜想是 。
(2)实验过程中“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应观测的现象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请写出一种改进的方法 。
【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快慢的影响因素
(2)液柱移动的距离
(3)增加小鼠数量或者换用更细的导管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的反应原理,依据乙图中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液柱运动越快进行分析。
(3)根据从温度改变的角度和玻璃管的灵敏度进行分析。
【解答】(1)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改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动物在运动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所以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
(2)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所以其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 液柱移动越快。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应观测的现象是液柱移动的距离。
(3)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24.(2024八下·东阳期末)为更好的理解呼吸运动,项止学习小组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并制定了评价量表,如表所示。
“呼吸运动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合理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较完整,能粗略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且两者协同进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但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1)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 过程(选填数字)。
(2)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会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____。
A.先减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减小
(3)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 (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橡皮膜。
(4)分析发现图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将直玻璃管换成Y型玻璃管,模型如图丙所示。改进后,依据评价量表,评价模型内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仍只能为“合格”。请分析:利用模型内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
(5)小组同些又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模拟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由此推测,吸烟可能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哪一结构功能 ____。
A.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
B.呼吸道对公气的湿润池暖,清洁能力
C.完全不会影响肺的功能
【答案】(1)①②
(2)A
(3)向上推
(4)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
(5)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解答】(1)呼吸运动是指外界气体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所以 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①②;
(2)吸气时,横膈向下,胸腔变大,胸内气压变小,肺内气压大于胸内气压,肺泡增大,肺内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部,肺内气压变大,所以肺内气压是先减小后变大的过程;
(3)橡皮膜模拟的是横膈,呼气时,横膈向上,所以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向上推橡皮膜。
(4)矿泉水瓶模拟胸腔,橡皮膜模拟横膈,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 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5) 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 这些模拟的是肺部支气管等结构,说明吸烟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所以吸烟影响的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
故答案为:(1)①②(2)A(3)向上推(4)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5)A
25.(2024八下·武义期末)小科和小康为了研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小科用一根吸管不断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1)请写出石灰水变浑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康认为不严谨,他用大号注射器吸取空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重复,结果也变浑了,但所用时间和气体体积是小科的好多倍,小康的对照实验就可以排除 的干扰,所以能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3)他们讨论后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瓶中都装有澄清石灰水,管可以用止水夹关闭,吸气时 (填管a管b的开闭情况),呼气时相反.
(4)呼吸若干次后观察到 现象,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1)CO2+Ca(OH)2=CaCO3↓+H2O
(2)空气中二氧化碳
(3)关闭弹簧夹b,打开弹簧夹a
(4)A瓶内液体没有变化,B瓶内液体变浑浊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由于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当呼气时,会随呼出的气体排出来,因此无论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多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时,都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为了排除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需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除去,这时若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解答】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因此小科用一根吸管不断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小康认为不严谨,他用大号注射器吸取空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重复,结果也变浑了,但所用时间和气体体积是小科的好多倍,小康的对照实验就可以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所以能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3)在实验中,关闭弹簧夹b,打开弹簧夹a吸气,A瓶内试剂是除去或吸收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打开弹簧夹b,关闭弹簧夹a呼气,B瓶内的试剂是检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4)呼吸若干次后观察到 A瓶内液体没有变化,B瓶内液体变浑浊现象,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26.(2024八下·临平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方案二: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分钟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该实验通过 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 (例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 。
(4)据图丙可知,温度对蟑螂的呼吸有影响,随着温度降低,其呼吸变 (填“快”或“慢”)
【答案】(1)氧气含量
(2)单一变量(用的是同一只蟑螂,排除了蟑螂身体状况不同的可能)
(3)a
(4)慢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因蟑螂的呼吸不容易看到无法统计,该实验通过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真正实现了单一变量——用的是同一只蟑螂,排除了两只同样大小的蟑螂可能身体状况并不同.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图丙第二图.从0到10分钟,氧含量下降明显,从10分钟到30分钟,氧含量下降趋缓;与之对应,二氧化碳含量在前10分钟上升明显,后二十分钟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趋缓.故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a
(4)从10分钟到30分钟,氧含量下降趋缓,说明消耗氧气的呼吸作用在变慢。
27.(2024八下·临平月考)某兴趣小组对呼吸作用的实质进行探究。
如图所示,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
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集气瓶内注入清水,
并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请你分析:
(1)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浑浊,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果在集气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是为了验证 。
(3)如果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应该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内装入 ,其他条件都相同。
(4)如果将集气瓶中的种子换成绿色植物,必须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以防止植物的 (生理过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1)Ca(OH)2+CO2═CaCO3↓+H2O
(2)呼吸作用会放出热量
(3)煮熟的种子
(4)光合作用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植物体在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便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解答】(1)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2)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呼吸作用旺盛,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种子的萌发,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在集气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可以验证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3)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应该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内装入煮熟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其他条件都相同。
(4)绿色植物在有光的环境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因此如果将集气瓶中的种子换成绿色植物,必须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以防止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8.(2024八下·金华期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想:种子的 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1)A装置的作用是 。
(2)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3)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 。
(4)实验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B外壁发热,是因为 。
【答案】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装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控制空气通入的速度;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四、综合题
29.(2024八下·金东期末)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脊柱号称人的“第二生命线”,是人的“支柱与栋梁”,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青春期是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如果长期姿势不良会造成肌肉力量不足导致脊柱侧弯,轻者发生肌肉疼痛,重者可致胸部畸形,如右图甲,影响呼吸等生命活动。
科研人员研究核心肌肉力量及稳定性训练对脊柱侧弯的防治效果。他们将有轻度症状的初一年级学生 60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进行仰卧卷腹练习、侧支撑练习等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次50分钟(3次/周),乙组不训练。12周后测定肺活量和Cobb角(站立位脊柱正位、X线片的脊柱弯曲角度,如上图乙)等体现脊柱侧弯症状的指标,如下表:
组别指标 肺活量平均值(mL) Cobb 角平均值 (°)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甲组 2365 2684 14.6 2.8
乙组 2404 2499 14.6 15.4
(1)项目组认为脊柱侧弯患者会影响呼吸功能,是因为脊柱侧弯会导致胸腔内容积 (填“增大”或“减小”),气压差减小从而使吸气功能下降。
(2)分析上表数据,你认为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 (填“能”或“不能”)缓解脊柱侧弯的症状,请说明理由: 。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重视脊柱侧弯的防治。下列有关做法,你认为有利于防治脊柱侧弯的是____(填字母编号)。
A.经常习惯性跷着二郎腿写作业 B.在脊柱侧弯初期及时进行治疗
C.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如拉单杠 D.经常弯腰驼背趴在桌子上听课
【答案】(1)减小
(2)能;甲组实验后肺活量平均值明显增大,Cobb角平均值明显减小
(3)B;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
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解答】(1)脊柱侧弯患者的变形脊柱会挤压胸腔,使胸腔变小,胸腔内的肺也会受到挤压,使肺泡不能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使肺泡气体交换的功能受到影响。
(2)脊柱侧弯患者的膈肌和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胸廓的运动受到限制,导致胸腔容积比正常人小,使得肺的通气功能下降,影响人体生命活动。上表说明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缓解脊 柱侧弯的症状,依据是肺活量变大,Cobb角变小。
(3)通过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在脊柱侧弯初期及时进行治疗是可以防治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由于姿势不正确导致的,上课听讲时,坐姿端正挺胸抬头可以预防脊柱侧弯;课余时间,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可以预防脊柱侧弯,偶尔跷二郎腿写作业会造成脊柱侧弯,可见BC正确,AD错误。
故答案为:BC。
30.(2024八下·余杭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气管患者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操作:急救者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急救者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一手握拳,另一只手从前方握住握拳的手腕,使握拳虎口贴在患者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握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手法要点如右图),迫使其上腹部下陷,腹腔内容物上移,挤压横膈膜。这样每次冲击可以为气道提供一定的气量,施压完毕后立即放松手臂,然后再重复操作,直到异物被排出(如图甲、乙所示,注意:幼儿、孕妇、肥胖等患者等不能用此法)。
手法要点——剪刀、石头、布 剪刀:两个手指并拢,像一个闭合的剪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按压点在肚脐上方两拇指以上的位置,首先要找到患者肚脐的位置,然后将两根并拢的手指横放在肚脐以上,即可找到按压点。 石头:指的是拳头。一手握拳,拇指侧的拳眼放在按压点上。 布:指的是用另一只手抱拳。然后用向上、向内的力量,冲击患者的上腹部。
【异物误入气管危害】
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 ,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个黄金急救法,某校志愿者团队同学想利用周末时间进社区进行示范宣讲,但现有的模型(图丙)只能用于模拟操作,不能显示内部原理。为了帮助社区居民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该团队同学自制了呼吸运动模型(图丁)来模拟该过程,他们制作的模型评价量表(部分)如下。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两个“肺”能同时扩张,且扩张明显 一个“肺”能扩张,且该“肺”扩张明显 两个“肺”都不能扩张,且扩张不明显
指标二 “横膈膜”有弹性,且变化明显 “横膈膜”略有弹性,变化不明显 “横膈膜”无弹性、无变化
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 。
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 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
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 。
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
【自救和预防】
该急救方法还可用于自救,自救时,患者稍稍弯下腰,上腹部靠在一个固定的物体(如椅子靠背)上,以物体边缘(如椅背上沿)压迫在腹部,快速向上冲击,使异物被气流冲出。
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答案】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
【解答】【异物误入气管危害】
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
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橡皮膜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
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
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 ;
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进食时不说话;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要吞的开快太多;
故答案为: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
31.(2024八下·杭州竞赛)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呼吸商(RQ=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商的装置如下图:
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距离,甲、乙的着色液分别向左移动x和y(mm)。x和y值反映了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不考虑CO2溶于水),请回答:
(1)装置甲的小瓶中加入 NaOH溶液的目的是 。
(2) y代表 值。
(3) 若测得x=200(mm), y=30(mm), 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商是 。
(4)若要测定已长出一片真叶幼苗的RQ值,则应将该装置放于何种条件下进行,为什么 。
【答案】(1)吸收发芽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3)0.85
(4)应将该装置置于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试管内装有NaOH,吸收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甲中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的变化决定的;乙中无NaOH,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决定的。
【解答】(1)装置甲的小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吸收发芽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装置甲中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因此x代表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装置乙中无NaOH,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升高,吸收氧气使瓶内气压下降,压力差使着色液滴移动,因此,所以着色液的移动的距离y代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3)若测得x=200毫米,y=30毫米,则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00-30=170(毫米),根据题干可知,呼吸商=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170÷200=0.85;
(4)若要测定已长出一片真叶幼苗的RQ值,应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因此应将该装置置于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1)吸收发芽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2)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3)0.85;(4)应将该装置置于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
32.(2024八下·杭州期末)图1中A、B、C表示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活动,图2是安装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图3表示一段时间内植物叶片氧气释放的相对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温室大棚中安装图2所示仪器,可使绿色植物的 (填写图1中的字母和生理活动名称)增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是 ;B生理活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是 。
(2)如图3所示,当光照强度处于D点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C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促进了水和无机盐向上的运输,带走植物体表面的热量,防止叶片被灼伤;等于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包含藻类)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具有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其表皮上分布着大量的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时水分散失的主要通道。同时,幼嫩的茎和叶柄等部位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蒸腾作用。
3、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呼吸作用。
图3中:D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1)温室大棚中安装图2所示仪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使绿色植物的C光合作用增强。因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B生理活动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二是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叶片因温度过高而受损;三是促进无机盐的运输,随着水分的运输,无机盐也被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2)当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氧气释放量为0,再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氧气释放量逐渐增加。
33.(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图所示为呼吸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是通过 实现的,
(2)过程B是指 ,它和过程D是通过 实现的;通过B 处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 含量增多、 含量减少。
【答案】呼吸运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二氧化碳;氧气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呼吸的全过程图解中的:A表示肺的通气;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C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表示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解答】(1)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它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完成主要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呼吸运动的意义是完成了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其中A过程指的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而实现的。
(2)B过程指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C过程指的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过程指的是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所以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气体含量相对增多和减少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氧气。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甲、乙、丙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7包括呼吸道和肺,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B.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C.丙图中的B表示氧气,A表示二氧化碳
D.丙图中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2.空气中PM2.5的含量是检验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还会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肺泡、支气管、气管 B.气管、肺泡、支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3.(2024八下·西湖期末)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
4.(2024八下·金东期末)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再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关于图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B.交点a处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相等
C.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D.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二氧化碳低
5.(2024八下·东阳期末)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最终到达的场所是( )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组织细胞
6.(2024八下·吴兴期末)此时此刻,拿着笔正在答题的你也许有一点点紧张,我们可以深呼吸来缓解情绪。当你吸气时,人体的变化中不合理的是( )
A.横膈膜上升 B.肺扩张
C.胸腔变大 D.肋骨向上、向外移动
7.(2024八下·苍南期末)小明制作了一个用来模拟肺呼吸运动的装置(如图).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横膈、玻璃钟罩模拟胸廓,U型管的液面升降反映胸廓内压力的变化情况.使用时若将橡皮膜向下拉,则该装置( )
A.模拟膈肌收缩,U型管右边液面上升
B.模拟膈肌收缩,U型管左边液面上升
C.模拟膈肌舒张,U型管左边液面上升
D.模拟膈肌舒张,U型管右边液面上升
8.(2024八下·长兴月考)在一次生产事故中某工人被压埋在大量沙土中,尽管其头颈部暴露在空气中,若不及时相救,主要原因是 ( )
A.口、鼻被沙土堵塞 B.肺部气体分子无法扩散
C.膈肌无法舒张,膈膜不易回升 D.被沙土挤压,阻碍了胸廓舒张
9.(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B.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C.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气体交换
10.我们不能随地吐痰是因为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痰生成的部位是( )
A.鼻腔黏膜 B.喉腔侧壁
C.口腔黏膜 D.气管和支气管
11.(2024八下·杭州月考)观察甲、乙两幅图,图甲是人体在正常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图乙是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D上升时,肺内气压增大
B.图甲中 CE段,表示胸腔容积增大
C.图乙中 D下降时,A 内气压小于B内的气压
D.图甲中C点表示呼气刚结束,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12.(2024八下·越城月考)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13.(2024八下·金华期中)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图是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中肺可以( )
A.过滤、温暖和湿润空气
B.分泌黏液和作为气体通道
C.自主收缩舒张,从而完成呼气和吸气
D.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14.把正在萌发的小麦种子装在潮湿的纱布袋里,悬挂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里,2~3天后观察,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 )
A.植物只在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B.正在萌发的种子能够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C.正在萌发的种子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水,消耗氧气
15.为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学们将萌发的和煮熟的大豆种子放在两个保温瓶中密封,并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瓶的起始温度应相同
B.甲、乙两瓶中的种子应大小相似、数量相同
C.一段时间后,甲瓶的温度低于乙瓶
D.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热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二、填空题
16.(2024八下·上城期末)“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
(1)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选填“甲”或“乙”)。
(2)如图AB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A表示吸气,B表示呼气,实验完成后,A、B两瓶中的石灰水会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选填“A”或“B”)。
(3)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
17.(2024八下·嵊州期末)图一是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图,图二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1)图一中,②气球模拟的器官(或结构)是 。
(2)图一中,乙模拟的是人体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
(3)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合图二,请写出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点即可)
18.(2024八下·临海期末)幽门螺杆菌(简称“Hp”)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尿素呼气试验是检测Hp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当被检测者服用含13C或14C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在Hp的影响下被分解成13CO2或14CO2,然后定时收集呼出的气体,测定其数值变化,可以判断被检测者是否感染Hp。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C和14C的质子数相同, 不同,因此它们互为同位素原子。
(2)呼气试验时,被检测者呼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 。
(3)被检测者呼气时,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是 。
19.(2024八下·武义期末)人体每时每刻必须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图(一)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二)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呼吸系统中的主要器官是 ,负责气体交换;
(2)图(二)所示曲线中的 (用字母表示)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3)图(三)中表示二氧化碳分子运动路径的是 (填数字).
20.(2024八下·长兴期末)向盛有相同浓度和体积石灰水的甲、乙两支试管分别放入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如图所示)。几天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对乙试管中使用已煮熟的蚕豆种子的目的是 。实验时需要对所用的蚕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这是为了 。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21.(2024八下·杭州期末)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22.(2024八下·越城月考)下图所示的实验,可以用来证明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气体。其中A 装置中的NaOH 溶液能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
(2)C 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的目的是 .
(3)D 处石灰水的作用是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八下·临海期末)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快慢的影响因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图甲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的同种小鼠2只,按图乙A、B、C设置进行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连续观测5小时。
(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可知,小科的猜想是 。
(2)实验过程中“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应观测的现象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请写出一种改进的方法 。
24.(2024八下·东阳期末)为更好的理解呼吸运动,项止学习小组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并制定了评价量表,如表所示。
“呼吸运动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合理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较完整,能粗略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且两者协同进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但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1)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 过程(选填数字)。
(2)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会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____。
A.先减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减小
(3)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 (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橡皮膜。
(4)分析发现图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将直玻璃管换成Y型玻璃管,模型如图丙所示。改进后,依据评价量表,评价模型内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仍只能为“合格”。请分析:利用模型内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
(5)小组同些又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模拟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由此推测,吸烟可能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哪一结构功能 ____。
A.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
B.呼吸道对公气的湿润池暖,清洁能力
C.完全不会影响肺的功能
25.(2024八下·武义期末)小科和小康为了研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小科用一根吸管不断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1)请写出石灰水变浑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康认为不严谨,他用大号注射器吸取空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重复,结果也变浑了,但所用时间和气体体积是小科的好多倍,小康的对照实验就可以排除 的干扰,所以能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3)他们讨论后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瓶中都装有澄清石灰水,管可以用止水夹关闭,吸气时 (填管a管b的开闭情况),呼气时相反.
(4)呼吸若干次后观察到 现象,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26.(2024八下·临平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方案二: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分钟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该实验通过 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 (例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 。
(4)据图丙可知,温度对蟑螂的呼吸有影响,随着温度降低,其呼吸变 (填“快”或“慢”)
27.(2024八下·临平月考)某兴趣小组对呼吸作用的实质进行探究。
如图所示,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
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集气瓶内注入清水,
并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请你分析:
(1)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浑浊,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果在集气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是为了验证 。
(3)如果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应该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内装入 ,其他条件都相同。
(4)如果将集气瓶中的种子换成绿色植物,必须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以防止植物的 (生理过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8.(2024八下·金华期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想:种子的 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1)A装置的作用是 。
(2)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3)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 。
(4)实验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B外壁发热,是因为 。
四、综合题
29.(2024八下·金东期末)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脊柱号称人的“第二生命线”,是人的“支柱与栋梁”,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青春期是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如果长期姿势不良会造成肌肉力量不足导致脊柱侧弯,轻者发生肌肉疼痛,重者可致胸部畸形,如右图甲,影响呼吸等生命活动。
科研人员研究核心肌肉力量及稳定性训练对脊柱侧弯的防治效果。他们将有轻度症状的初一年级学生 60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进行仰卧卷腹练习、侧支撑练习等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次50分钟(3次/周),乙组不训练。12周后测定肺活量和Cobb角(站立位脊柱正位、X线片的脊柱弯曲角度,如上图乙)等体现脊柱侧弯症状的指标,如下表:
组别指标 肺活量平均值(mL) Cobb 角平均值 (°)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甲组 2365 2684 14.6 2.8
乙组 2404 2499 14.6 15.4
(1)项目组认为脊柱侧弯患者会影响呼吸功能,是因为脊柱侧弯会导致胸腔内容积 (填“增大”或“减小”),气压差减小从而使吸气功能下降。
(2)分析上表数据,你认为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 (填“能”或“不能”)缓解脊柱侧弯的症状,请说明理由: 。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重视脊柱侧弯的防治。下列有关做法,你认为有利于防治脊柱侧弯的是____(填字母编号)。
A.经常习惯性跷着二郎腿写作业 B.在脊柱侧弯初期及时进行治疗
C.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如拉单杠 D.经常弯腰驼背趴在桌子上听课
30.(2024八下·余杭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气管患者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操作:急救者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急救者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一手握拳,另一只手从前方握住握拳的手腕,使握拳虎口贴在患者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握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手法要点如右图),迫使其上腹部下陷,腹腔内容物上移,挤压横膈膜。这样每次冲击可以为气道提供一定的气量,施压完毕后立即放松手臂,然后再重复操作,直到异物被排出(如图甲、乙所示,注意:幼儿、孕妇、肥胖等患者等不能用此法)。
手法要点——剪刀、石头、布 剪刀:两个手指并拢,像一个闭合的剪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按压点在肚脐上方两拇指以上的位置,首先要找到患者肚脐的位置,然后将两根并拢的手指横放在肚脐以上,即可找到按压点。 石头:指的是拳头。一手握拳,拇指侧的拳眼放在按压点上。 布:指的是用另一只手抱拳。然后用向上、向内的力量,冲击患者的上腹部。
【异物误入气管危害】
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 ,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个黄金急救法,某校志愿者团队同学想利用周末时间进社区进行示范宣讲,但现有的模型(图丙)只能用于模拟操作,不能显示内部原理。为了帮助社区居民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该团队同学自制了呼吸运动模型(图丁)来模拟该过程,他们制作的模型评价量表(部分)如下。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两个“肺”能同时扩张,且扩张明显 一个“肺”能扩张,且该“肺”扩张明显 两个“肺”都不能扩张,且扩张不明显
指标二 “横膈膜”有弹性,且变化明显 “横膈膜”略有弹性,变化不明显 “横膈膜”无弹性、无变化
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 。
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 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
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 。
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
【自救和预防】
该急救方法还可用于自救,自救时,患者稍稍弯下腰,上腹部靠在一个固定的物体(如椅子靠背)上,以物体边缘(如椅背上沿)压迫在腹部,快速向上冲击,使异物被气流冲出。
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31.(2024八下·杭州竞赛)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呼吸商(RQ=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商的装置如下图:
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距离,甲、乙的着色液分别向左移动x和y(mm)。x和y值反映了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不考虑CO2溶于水),请回答:
(1)装置甲的小瓶中加入 NaOH溶液的目的是 。
(2) y代表 值。
(3) 若测得x=200(mm), y=30(mm), 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商是 。
(4)若要测定已长出一片真叶幼苗的RQ值,则应将该装置放于何种条件下进行,为什么 。
32.(2024八下·杭州期末)图1中A、B、C表示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活动,图2是安装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图3表示一段时间内植物叶片氧气释放的相对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温室大棚中安装图2所示仪器,可使绿色植物的 (填写图1中的字母和生理活动名称)增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是 ;B生理活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是 。
(2)如图3所示,当光照强度处于D点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3.(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图所示为呼吸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是通过 实现的,
(2)过程B是指 ,它和过程D是通过 实现的;通过B 处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 含量增多、 含量减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扩散: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的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的,这一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其中负责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具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解答】A. 甲图中的7包括呼吸道和肺,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A正确;
B. 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B正确;
C. 丙图中的B表示二氧化碳,A表示氧气,因为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通过肺呼出体外,C错误;
D. 丙图中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D正确;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PM2.5颗粒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在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PM2.5颗粒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血液.
故选:D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3.【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双手交叠环抱患者,推挤患者上腹部,利用冲击腹部产生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2、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其动力来自呼吸肌。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解答】当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时,救助者体内的变化是: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肺内的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呼出气体由于是进行呼吸作用后的气体,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解答】A.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了二氧化碳,随着呼出气体的增多,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A错误。
B. 交点a处表示二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相等 ,B错误;
C.图2数据变化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该选项正确。
D.80 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2. 5%,因此,80s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高,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呼吸,也作“吸呼”,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解答】 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首先进入肺泡,在和肺泡处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咋血液中进行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各级毛细血管进行交换,最终进入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 平静呼吸)。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解答】根据分析,当吸气时,由于呼吸肌的收缩,膈顶部下降,肋骨向上运动,并且胸廓
的上下径、左右径及前后径都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
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中:玻璃钟罩代表的是胸廓,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橡皮膜代表的是膈。由于实验装置的限制,该模型能模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 右径的变化。
【解答】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向下拉橡皮膜,代表吸气过程,模拟了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减小,液面左下降、液面右上升,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其动力来自于呼吸肌。
【解答】工人被压埋在大量沙土下,尽管他的头颈部露在空气中,但是由于沙土挤压使呼吸肌收缩受阻,造成工人的呼吸运动受阻。进而胸廓的扩张,外界气体与肺内气体交换困难,若不能及时将他救出,也会因窒息而死。
故选:D。
9.【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解答】A. 人体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A错误。
B.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B正确。
C.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C正确。
D.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D正确。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还能对进入肺的气体做一定的处理,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
【分析】只有呼吸道的气管和支气管才能产生痰,这样既能湿润空气还能对呼吸道起净化作用。
11.【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乙中:A表示气管,B表示肺,C表示胸廓,D表示膈肌。
吸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便扩大,肺内气压相应减小。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压相应增大。
【解答】A、乙图中膈肌舒张,顶部升高,肺缩小,肺内气压增大,符合题意;
B、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胸腔容积缩小,不符合题意;
C、乙图中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肺扩张,造成肺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所以A内气压大于B内的气压,不符合题意;
D、图甲中C点表示吸气结束,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曲线bd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表示呼气.
(2)膈肌从A到B时,吸气;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A状态;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B状态
【解答】A、图甲曲线ab段、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A错误。
BD、图甲曲线ab段、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bc段、cd段气压大于大气压为为呼气阶段,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B正确,D错误。
C、bc段、cd段气压大于大气压为为呼气阶段,C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4.【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时消耗瓶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解答】2~3天后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表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能够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广口瓶里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故答案为:B。
15.【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就要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AB、甲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种子能否进行呼吸作用,其他条件应该相同,选择大小、数量相同的种子是为了控制变量,乙瓶是为了设置对照,A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释放能量。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不会释放能量。所以一段时间后,甲瓶的温度高于乙瓶,C错误。
D、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1)甲
(2)B
(3)CO2+Ca(OH)2=CaCO3↓+H2O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打“喷嚏”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据此分析;
(2)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解答】(1)由题意可知,打“喷嚏”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故可知甲曲线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
(2)根据图示中两个装置图分析可以看出:当吸气时,选择A图,空气经A瓶吸入人体内,由于大气压强,外界的气体经甲瓶的导管进入A瓶内的石灰水中,外界空气二氧化碳含量低,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当呼气时,选择B图,呼出的气体排入B瓶,呼出的气体进入B瓶的澄清石灰水中,由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乙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完成后,A、B两瓶中的石灰水会明显变浑浊的是B瓶;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甲;(2)B;(3)CO2+Ca(OH)2=CaCO3↓+H2O。
17.【答案】(1)肺
(2)吸气
(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数量很多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
【解答】(1) 图一中,②气球模拟的器官(或结构)是肺;
(2)图一中,乙模拟的是人体吸气过程,因为横膈向下运动,胸腔扩张,胸内气压变小,肺内气压大于胸内气压,肺扩张,气球变大。
(3)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合图二,请写出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的数量很多;
故答案为:(1)肺(2)吸气(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18.【答案】(1)中子数
(2)氮气和氧气
(3)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这些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但原子量或质量数不同。
【解答】 (1)13C和14C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因此它们互为同位素原子,故填:中子数;
(2)呼气试验时,被检测者呼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故填:氮气和氧气;
(3)被检测者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故填: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19.【答案】(1)肺
(2)bc
(3)1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图(一)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图(二)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其中ab和cd段表示呼气,BC段表示吸气。
(3)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1是二氧化碳、2是氧气,3代表吸气,4是呼气
【解答】(1)图(一)中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于是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 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二)中ab、cd廓容积缩小,代表呼气过程;bc段气胸廓容积扩大,代表吸气过程。
(3)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三)中1代表的物质是氧气,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因此血液流经肺泡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0.【答案】甲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乙试管无变化;形成对照;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干扰;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 活细胞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向盛有相同浓度和体积石灰水的甲、乙两支试管分别放入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如图所示)。几天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甲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乙试管无变化。 对乙试管中使用已煮熟的蚕豆种子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时需要对所用的蚕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这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干扰。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甲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乙试管无变化、形成对照、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干扰、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1.【答案】a;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膈肌与呼吸的关系: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结构,在呼吸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腔容积扩大,这是吸气的过程;当膈肌舒张时,膈顶部上升,胸廓上下径减小,胸腔容积缩小,为呼气过程。
呼吸运动原理:呼吸运动是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等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吸气时,除了膈肌收缩,肋间外肌也收缩,使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也增大,进一步扩大胸腔容积,导致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内。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膈顶部回位,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呼出体外。(2)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
图二中ab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c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甲是肺动脉,乙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丙是肺静脉。
图三是某人在1个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曲线CDE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解答】(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吸气过程。
(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22.【答案】检验通入的空气中是否还有二氧化碳;防止植物光合作用干扰实验;检验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A瓶中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因为二氧化碳可与石灰水(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如有沉淀生成,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除尽,如果没有沉淀生成,则说明二氧化碳已除尽;
(2)C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植物就不受光照,用来证明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气体,而不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3)若B处石灰水不变浑浊,而D处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 A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则B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通入的空气中是否还有二氧化碳。
(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在光照条件下,所以C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的目的是防止植物光合作用干扰实验。
(3)进入装置C中的气体无二氧化碳,所以D处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
23.【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快慢的影响因素
(2)液柱移动的距离
(3)增加小鼠数量或者换用更细的导管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的反应原理,依据乙图中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液柱运动越快进行分析。
(3)根据从温度改变的角度和玻璃管的灵敏度进行分析。
【解答】(1)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改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动物在运动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所以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
(2)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所以其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 液柱移动越快。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应观测的现象是液柱移动的距离。
(3)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24.【答案】(1)①②
(2)A
(3)向上推
(4)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
(5)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解答】(1)呼吸运动是指外界气体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所以 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①②;
(2)吸气时,横膈向下,胸腔变大,胸内气压变小,肺内气压大于胸内气压,肺泡增大,肺内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部,肺内气压变大,所以肺内气压是先减小后变大的过程;
(3)橡皮膜模拟的是横膈,呼气时,横膈向上,所以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向上推橡皮膜。
(4)矿泉水瓶模拟胸腔,橡皮膜模拟横膈,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 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5) 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 这些模拟的是肺部支气管等结构,说明吸烟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所以吸烟影响的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
故答案为:(1)①②(2)A(3)向上推(4)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5)A
25.【答案】(1)CO2+Ca(OH)2=CaCO3↓+H2O
(2)空气中二氧化碳
(3)关闭弹簧夹b,打开弹簧夹a
(4)A瓶内液体没有变化,B瓶内液体变浑浊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由于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当呼气时,会随呼出的气体排出来,因此无论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多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时,都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为了排除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需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除去,这时若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解答】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因此小科用一根吸管不断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小康认为不严谨,他用大号注射器吸取空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重复,结果也变浑了,但所用时间和气体体积是小科的好多倍,小康的对照实验就可以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所以能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3)在实验中,关闭弹簧夹b,打开弹簧夹a吸气,A瓶内试剂是除去或吸收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打开弹簧夹b,关闭弹簧夹a呼气,B瓶内的试剂是检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4)呼吸若干次后观察到 A瓶内液体没有变化,B瓶内液体变浑浊现象,说明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26.【答案】(1)氧气含量
(2)单一变量(用的是同一只蟑螂,排除了蟑螂身体状况不同的可能)
(3)a
(4)慢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因蟑螂的呼吸不容易看到无法统计,该实验通过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真正实现了单一变量——用的是同一只蟑螂,排除了两只同样大小的蟑螂可能身体状况并不同.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图丙第二图.从0到10分钟,氧含量下降明显,从10分钟到30分钟,氧含量下降趋缓;与之对应,二氧化碳含量在前10分钟上升明显,后二十分钟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趋缓.故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a
(4)从10分钟到30分钟,氧含量下降趋缓,说明消耗氧气的呼吸作用在变慢。
27.【答案】(1)Ca(OH)2+CO2═CaCO3↓+H2O
(2)呼吸作用会放出热量
(3)煮熟的种子
(4)光合作用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植物体在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便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解答】(1)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2)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呼吸作用旺盛,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种子的萌发,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在集气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可以验证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3)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应该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内装入煮熟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其他条件都相同。
(4)绿色植物在有光的环境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因此如果将集气瓶中的种子换成绿色植物,必须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以防止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8.【答案】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装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控制空气通入的速度;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29.【答案】(1)减小
(2)能;甲组实验后肺活量平均值明显增大,Cobb角平均值明显减小
(3)B;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
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解答】(1)脊柱侧弯患者的变形脊柱会挤压胸腔,使胸腔变小,胸腔内的肺也会受到挤压,使肺泡不能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使肺泡气体交换的功能受到影响。
(2)脊柱侧弯患者的膈肌和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胸廓的运动受到限制,导致胸腔容积比正常人小,使得肺的通气功能下降,影响人体生命活动。上表说明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缓解脊 柱侧弯的症状,依据是肺活量变大,Cobb角变小。
(3)通过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在脊柱侧弯初期及时进行治疗是可以防治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由于姿势不正确导致的,上课听讲时,坐姿端正挺胸抬头可以预防脊柱侧弯;课余时间,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可以预防脊柱侧弯,偶尔跷二郎腿写作业会造成脊柱侧弯,可见BC正确,AD错误。
故答案为:BC。
30.【答案】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
【解答】【异物误入气管危害】
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
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橡皮膜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
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
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 ;
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进食时不说话;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要吞的开快太多;
故答案为: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
31.【答案】(1)吸收发芽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3)0.85
(4)应将该装置置于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试管内装有NaOH,吸收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甲中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的变化决定的;乙中无NaOH,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决定的。
【解答】(1)装置甲的小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吸收发芽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装置甲中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因此x代表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装置乙中无NaOH,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升高,吸收氧气使瓶内气压下降,压力差使着色液滴移动,因此,所以着色液的移动的距离y代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3)若测得x=200毫米,y=30毫米,则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00-30=170(毫米),根据题干可知,呼吸商=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170÷200=0.85;
(4)若要测定已长出一片真叶幼苗的RQ值,应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因此应将该装置置于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1)吸收发芽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2)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3)0.85;(4)应将该装置置于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
32.【答案】C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促进了水和无机盐向上的运输,带走植物体表面的热量,防止叶片被灼伤;等于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包含藻类)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具有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其表皮上分布着大量的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时水分散失的主要通道。同时,幼嫩的茎和叶柄等部位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蒸腾作用。
3、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呼吸作用。
图3中:D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1)温室大棚中安装图2所示仪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使绿色植物的C光合作用增强。因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B生理活动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二是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叶片因温度过高而受损;三是促进无机盐的运输,随着水分的运输,无机盐也被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2)当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氧气释放量为0,再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氧气释放量逐渐增加。
33.【答案】呼吸运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二氧化碳;氧气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呼吸的全过程图解中的:A表示肺的通气;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C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表示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解答】(1)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它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完成主要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呼吸运动的意义是完成了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其中A过程指的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而实现的。
(2)B过程指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C过程指的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过程指的是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所以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气体含量相对增多和减少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氧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