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知多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
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和“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1.第一遍读: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字音、语速。
抵(dǐ)
搔(sāo)
簪(zān)
读完全诗后思考,题目是《春望》,需要抓住哪一个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杜甫
读诗韵,与诗人同行
2.第二遍读:
齐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作者望到了什么?
山河城郭
荒草残木
春花飞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杜甫
壹
在春天,你会看到什么 以往诗歌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天,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是一年之始是美好。而杜甫的春天为什么那么悲凉呢?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至德二载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这首诗歌中,哪一个词、哪一个句,令你心动?
在这首诗歌中,哪一个词、哪一个句,令你心动?
赏诗情,与诗人同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山河在,明无余下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司马光
破: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草茂人稀,物是人非,满怀凄然。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情?
赏诗情,与诗人同忧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花儿都痛哭流泪;怨恨离散,鸟儿心惊胆寒。
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以乐景写哀,移情于景,花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国家破亡而落泪,因痛恨与家人离别而惊心。
花为什么溅泪?鸟为什么惊心?
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
赏诗情,与诗人同忧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如何理解“搔”这一动作?
赏诗情,与诗人同忧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满头白发越抓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了。
“搔”原意是“抓”的意思,是解愁的动作,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小结
春望
望见
盼望
渴望
希望
都城长安破败的景象
收到家人的平安书信
朝廷早日平乱使国安
早日与亲人相见团聚
情忧
景国
交伤
融时
诗人到底望到了什么?
你又望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6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