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地理选修二第一章第2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地理选修二第一章第2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09:2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章第2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大航海时代开始于(  )
A.15世纪初 B.15世纪中
C.15世纪末 D.一战后
答案:C
解析:分析:大航海时代开始于15世纪末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故选C。
点评:考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的开始;大航海时代一般指地理大发现,开始于15世纪末到17世纪。
2.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是(  )
A.葡萄牙人麦哲伦 B.意大利人哥伦布
C.英国人库克 D.葡萄牙人达·伽马
答案:A
解析:分析:A麦哲伦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B哥伦布在1492年到1502年间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C库克曾经三度奉命出海前往太平洋,带领船员成为首批登陆澳洲东岸和夏威夷群岛;D达·伽马是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故选A。
点评:考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需要对著名的航海家的事迹有一定了解。
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
3.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答案:C
解析:分析: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低压带移至赤道以南,北半球的东北季风和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从乙到丙逆风航行;而在北半球夏季出发时,乙地盛行东南信风,从乙到丙顺风航行,但到达丙地时,印度洋北部盛行西南季风;故选C。
点评:考查海洋中利用风向航行的情况;印度洋中既要考虑季风环流,还要考虑全球风带分布。
4.下列有关海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
B.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C.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D.海洋的价值已被人类充分认识
答案:D
解析:分析:人类的科技水平虽然相当发达,但到达深的能力甚至低于到月球的能力,时至今日,海洋的价值仍未被充分认识;故选D。
点评:考查海洋对人类的影响;人类还需要加强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5世纪以前,人类有了“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认识
B.15世纪,郑和下西洋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世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引入了一个新时代
D.英国人库克首先完成了环南极航行
答案:B
解析:分析:1492~1504年,意大利人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标志着大航海时期的到来;故选B。
点评:考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需要对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意义有所了解。
6.关于海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B.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C.目前海洋还局限于为人类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国家安全等方面,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新产业的开发未形成规模
D.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答案:C
解析:分析:A生命发源于海洋,所以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海洋资源丰富,所以海洋被誉为“资源的宝库”;B可以通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C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也已经涉及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新产业;D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故选C。
点评:考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目前海洋探索已经几乎涉及各个领域。
7.关于人类对海洋的科学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
B.人类对海底地形全面系统的认识是大洋观测计划实施的结果
C.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程
D.海洋是解开地球之谜的“钥匙”
答案:D
解析:分析:A许多大学在多年来专业背景教育基础上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海洋科学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和海底钻探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对海底地形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C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揭示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故选D。
点评:考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人类在海洋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影响,对应关系要记准记牢。
8.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中共穿过几大板块(  )
A.3 B.4 C.5 D.6
答案:D
解析:分析:由麦哲伦全球航行路线图可知,其在航行中穿越了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共6个大洲;故选D。
点评:考查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具体考查世界各大洲分布图。
9.2008年4月10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出发,开始对太平洋、印度洋进行科学考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西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风平浪静,利于考察
B.两大洋大致以147°E经线为界
C.对两大洋进行深海环境调查
D.将开辟一条崭新的航线,为世界航海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答案:C
解析:分析:A由于西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处于西风带,故不可能风平浪静;B太平洋与印度洋不是以一条经线为分界线的,一般分南、北两段描述;D“大洋一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考察,不是开辟新航线;故选C。
点评:考查两大洋的相关地理事象以及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此题可采取排除法来做,相对简单。
2010年5月15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青岛港出发,途经下图所示国家和地区,总航程3万多千米,历经4个月,于2010年9月23日返回青岛港。据此回答第10题。
10.假如在航行过程中舰艇的重量未发生变化,那么舰艇吃水深度最小的海域是(  )
A.长江口东南海域 B.加勒比海
C.红海 D.地中海
答案:C
解析:分析:红海是世界上盐度值最高的海区;故选C。
点评:考查世界不同海域地区;红海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
11.雅典和里斯本纬度大致相同,气候相同,但夏季里斯本的气温低于雅典,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植被覆盖率
答案:A
解析:分析:雅典位于地中海地区,而里斯本位于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故选A。
点评: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12.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计划依次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再返回青岛。它将先后途径(  )
A.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
B.马六甲海峡——好望角——巴拿马运河
C.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D.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
答案:A
解析:分析: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是从青岛起航向东航行的,先经过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再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最后经马六甲海峡;故选A。
点评:考查世界海域分布;需要对世界著名海域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读图,回答第13题。
13.一艘远洋货轮5月18日从上海港出发,6月30日到达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口,下列情况可信的是(  )(双选)
A.在①海峡通过时,船只顺流而行
B.在②海峡遇雷阵雨
C.在③海峡遇细雨蒙蒙的天气
D.在④海峡通过时,船只吃水深度变深
答案:BC
解析:分析:图中①为直布罗陀海峡,为地中海气候,北半球5月18日~6月30日应为夏季,干燥少雨;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所以船只经过①海峡应为逆流而行。②海峡为马六甲海峡,为热带雨林气候,在5月18日~6月30日为多雨季节,多为对流雨。③为英吉利海峡,所处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④为曼德海峡,所处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海水盐度高,船只经过此处,吃水深度变浅;故选BC。
点评:考查世界海洋的分布位置;需要对陆地与海洋轮廓有一定的了解。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图中①线用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图中②线仅用了20天。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据下图完成第14题。
14.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  )
A.第一次航路长
B.第二次使用了蒸汽动力
C.1492年哥伦布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
D.1493年哥伦布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
答案:D
解析:分析:A第一次航线较第二次航线短;B显然是错误的;C1492年哥伦布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D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利用了洋流,此路线是顺流而行,因此时间缩短;故选D。
点评:考查世界大洋的洋流分布;北大西洋暖流是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的洋流,加那利寒流是自北向南的洋流,北赤道暖流是自东向西的洋流。
2011年7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入水后在深度为5182米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采样等工作。读下图,回答第15题。
15.许多国家将深潜的深度定位在5000米,甚至7000米,这是因为( )
A.深度越大,海底生物资源越丰富
B.深度越大,所能探测的海洋范围越大
C.深度越大,多金属结核分布越密集
D.深度越大,水下环境的安全性越高
答案:B
解析:分析:A海洋生物主要集中于浅海大陆架,所以A错误;C多金属结核与深度大小没有关系,所以C错误;D深度越大,水下环境的安全性越低,难度越大,所以D错误;故选B。
点评:考查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能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点和错误点。
16.厄尔尼诺是指在中东太平洋上异常的暖流从赤道向南流动,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这里所说的寒流是指( )
A.秘鲁寒流 B.本格拉寒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拉布拉多寒流
答案:A
解析:分析:秘鲁太平洋沿岸属于南美洲大陆西岸,是秘鲁寒流;故选A。
点评: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地区的洋流;秘鲁寒流属于南太平洋环流。
17.1982—1983年发生的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旱涝灾害,主要表现为南太平洋东岸的洪涝和南太平洋西岸的干旱,据此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①非洲撒哈拉遭受了洪灾 ②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异常干旱
③秘鲁、乌拉圭洪水泛滥 ④罗马夏季多雨,冬季干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解析:分析:厄尔尼诺对太平洋两岸的气候影响显著,所以①④不符;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西岸,②可信;秘鲁、乌拉圭位于南太平洋东岸,③可信;故选D。
点评: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对世界轮廓有一定了解。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5年~1927年使用回声测深法发现了北大西洋中脊,它将大西洋从中央一分为二。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海底岩层的地磁进行了大量测量,1963年瓦因与马修斯提出了地磁条带分布成因与大洋中脊形成的假说。
18.以上事件表明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处于(  )
A.“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时代
B.海洋探险时代
C.科学研究时代
D.大航海时代
答案:C
解析:分析:A“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时代发生在15世纪;B海洋探险时代发生15到16世纪;D大航海时代是15世纪末到17世纪;故选C。
点评:考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以及海洋探索的意义;从发生时间和事件特点,可以判断出它们属于人类对海洋研究的时代。
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19.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答案:C
解析:分析:船队经过的东南亚和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船队去时由东北向西南航行,利用风力应选在冬季;故选C。
点评:考查海洋探索;甲位于我国南方,甲地出发的船舶向南行进必须进过南海。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20.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D
解析:分析:郑和下西洋主要经过我国沿海海域和印度洋海域,而冬季的西北季风可以确保郑和船舶顺风顺水顺利航线;故选D。
点评:考查海洋的探索;郑和下西洋应在冬季最合适,此时顺风顺水。
二、填空题
2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答案:黑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非洲│亚洲
(2)地图的中心是地中海,这反映了古希腊人有着怎样的海陆观念?
答案:古希腊人对海陆的认识范围是有限的,他们认为自己经常活动的地中海区域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制作地图时,将地中海放在中心位置;他们认为地在中间,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边缘是深渊
(3)图中缺少了哪些大洲,为什么?
答案: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由于航海技术落后,古希腊人活动范围有限,主要在地中海附近区域,所以还认识不到这些远隔重洋的大洲
解析:分析:(1)由陆地轮廓可很容易地确定相应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2)该地图是公元前古希腊人所作,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人类对世界海陆大势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还仅停留在“天圆地方”的阶段,所以,古希腊人即把他们活动的区域当成是世界的中心。
(3)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落后,人类还不具备远洋航行的条件,所以,对距离遥远且中间隔有大洋的大洲,古人是认识不到的。
点评:考查世界轮廓图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此题借公元前古希腊世界地图反映了古人对“地”的认识。
22.读“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图”(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人们的认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断发展变化的
(2)麦哲伦是________(国家)的航海家。读“航线图”回答:________年他的船队从________出发,渡过________洋,绕过________洲南端,进入________洋;后又经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________角返回,成功地绕地球一周。
答案:葡萄牙│1519│西班牙│大西│南美│太平│好望
(3)早在________年,著名的航海探险家________就进行了一次横渡大西洋的远航,他从________出发一直西行,目的是去________、________等东方国家寻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坚信地圆说,认为目的地虽在欧洲东方,一直向________航行也可到达,结果成功地发现有美洲大陆。有趣的是,第一次航行共用了37天到达美洲,次年再去美洲,仅用了20天就到达了。原来,第一次是逆着________(填洋流名称)航行的;第二次是顺着________和________航行的,因而时间缩短了许多。此后,欧洲人就经常利用后一条航线去美洲经商。
答案:1492│哥伦布│西班牙│中国│印度│黄金│丝绸│香料│西│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
解析:分析:(1)从图中不难看出,认识的发展过程。
(2)要对麦哲伦的航海情况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3)要对哥伦布的航海情况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点评:考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答题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历史知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8年7月11日,少先队员挥着国旗送别“雪龙”号。当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极地科考基地码头启程前往北极,将展开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极科考。此次出征北极是我国北极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科考将主要针对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展开研究。
材料2:北极地区投影图。
(1))填写图中字母和数字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A是________洲;D是________洲;B是________洲;
C是________岛;E是________海峡;③是________岛;
④是________海峡;⑤是________海。
答案:亚│欧│北美│冰│丹麦│格陵兰│白令│白令
(2)①是________(国家),该国西部地区的气候类别是________;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它是世界上盐度最________的海,其成因是________。
答案:挪威│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控制,且受北大西洋暖流分支暖流的影响│波罗的海│低│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四周有大量地表淡水汇入冲淡海水
(3)⑦是________(洋流),它对欧洲西部地区的________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⑧是________(洋流),它与________(洋流)相汇,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________渔场。
答案:挪威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暖流)│温带海洋性│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纽芬兰
解析:分析:(1)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图,结合经纬网和陆地轮廓,即可完成。
(2)①挪威位于欧洲最北端大西洋沿岸国家,该地区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波罗的海由于周围地区河流汇入大量淡水,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洋。
(3)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北美洲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轮廓和气候与洋流关系;本题跨度大,综合性强,但对地图的掌握及对各区域特征的把握依然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
24.读“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陆地的是________,表示海洋的是________。
答案:A│B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上海陆分布大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海洋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3)陆地随着纬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北半球,随着纬度的增加,陆地面积所占比重增大;在南半球中、低纬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陆地面积所占的比重减小,在高纬度,陆地面积又增大
解析:分析:(1)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陆地面积只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从陆地分布上看,东半球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3)从图中看,在北半球,随着纬度的增加,陆地面积所占比重增大;在南半球中、低纬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陆地面积所占的比重减小,在高纬度,陆地面积又增大。
点评:考查读图能力;能对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有个大概的了解,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20度是东半球范围,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25.海洋科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区域,海洋、水文、化学要素及生物分布也是互相各异、多层次性的。因此,很难在实验室里对各类海洋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精细的实验,也不能只靠数学分析和数学模拟来进行研究,而是要充分利用科学设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直接的观察研究,既为实验室研究和数学研究的模式提供确切可靠的资料,又可以验证实验室和数学方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长期的、周密的、系统的海洋考察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以上材料,简述对海洋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
答案: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对海洋的研究必须充分利用科学设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这也就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分析:海水深而广,具有密度大和流动性特点,给人们的直接观测带来极大困难。从海面向下大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在万米深处,海水的压力作用可以把潜水钢球的直径压缩几个厘米,人类很难在这样大压力的深处活动。即使在海洋上层,海水处于不断的流动和波动状态,依靠一个点上的观测资料,也很难说明情况。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才能取得所需要的大量海洋资料,以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点评:考查海洋的探索与认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大力发展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才能实现海洋研究的深入与飞跃式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