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地理选修二第六章第1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地理选修二第六章第1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13:4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六章第1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与风暴潮形成相关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温带反气旋
答案:C
解析:分析:风暴潮是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故选C。
点评:考查风暴潮的形成原因;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2.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是(  )
A.连续向岸吹的强风
B.连续离岸吹的强风
C.天文大潮中的高潮
D.海底火山的喷发
答案:A
解析:分析:连续向岸吹的强风是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故选A。
点评:考查影响风暴潮的因素;风暴潮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大风暴潮位是否与天文潮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叠;当然,也决定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滨海地区的社会及经济(承灾体)情况。
3.关于海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啸大多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B.海啸波在大洋中传播时能量衰减很少
C.海啸和风暴潮造成的危害均由巨浪引起
D.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的国家
答案:C
解析:分析:风暴潮的危害系水位暴涨以及相伴的狂风巨浪引起;海啸的危害则由巨浪引起;故选C。
点评:考查海啸的成因;区别开海啸与风暴潮的成因不同,日本地处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4.下列不属于海洋自然灾害的是(  )
A.风暴潮 B.干旱 C.海底火山喷发 D.海面风灾
答案:B
解析:分析:A风暴潮、C海底火山喷发和D海面风灾都属于发生在海洋上的自然灾害,而干旱是一种气象灾害;故选B。
点评:考查海洋自然灾害的内容;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
5.我国莱州湾地区风暴潮的成因是(  )
A.台风 B.地震 C.火山喷发 D.寒潮大风
答案:D
解析:分析:A台风难以影响到莱州湾地区;B地震、C火山喷发只是短暂性的自然灾害;故选D。
点评:考查风暴潮的成因;莱州湾是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莱州湾的风暴潮是由冬季寒潮带来的大风引起的。
6.与下图中海湾风暴潮形成相关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温带气旋
答案:D
解析:分析:丁海湾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且位于大西洋东岸,风暴潮主要是由温带气旋所引发;故选D。
点评:考查海湾风暴潮形成原因;图中海湾是布里斯托尔湾。
7.下图海湾风暴潮严重,形成灾害的自然原因是(  )
①口大内小的喇叭湾  ②飓风活动频繁  ③西南季风
④地震活动  ⑤经济水平低,防灾设施落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孟加拉湾在地形上属于①口大内小的喇叭湾;该地属于南亚,多②飓风活动,且受③西南季风影响,使风暴潮更为严重;而⑤属于社会经济因素;故选B。
点评:考查风暴潮形成的自然原因;孟加拉湾位于印度洋沿岸,风暴潮灾害时有发生,其自然原因应从海湾形状、地理位置、地形各方面分析,而经济水平低,防灾设施落后则属成灾的人文因素。
读“四个海湾示意图”,回答第8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8.有关四海湾的正确叙述是(  )
A.甲海湾是世界飓风、风暴潮、海啸和洪涝的重灾区
B.乙海湾每年8月18日会形成壮观的天文大潮,湾口分布有渔场和天然气田
C.丙海湾夏秋季节多台风登陆
D.丁海湾面临该国著名的海上油田和世界著名渔场
答案:A
解析:分析:B杭州湾的天文大潮应在农历的八月十八日左右;C墨西哥湾多飓风登陆,名称不应为台风;D丁是英国大不列颠岛西南部布里斯托尔湾,面临的海洋不是物产丰富的北海;故选A。
点评:考查海湾各种自然灾害;据图可判断四海湾依次为:甲——孟加拉湾,乙——杭州湾,丙—墨西哥湾,丁——布里斯托尔湾。
9.关于海冰和冰山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海水结冰,海区盐度会降低
B.海冰主要是咸水冰,高纬度海区直接由海水凝结形成
C.冰山为陆地淡水冰川滑入海洋而成,夏季冰山数量多
D.冰山的撞击力巨大,隐藏在海水中的部分危险更大
答案:A
解析:分析:B海冰在高纬度海区直接由海水凝结形成;C夏季气温高,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雪融化,有利于冰山滑入海洋,所以数量多;D冰山有巨大的撞击力;故选A。
点评:考查海冰与冰山的内容;海水结冰时,海区的盐度会升高,融冰则盐度会降低。
10.下列行为不能减少风暴潮造成的损失的是(  )
A.利用气象卫星正确预报
B.加固海堤
C.建造沿海防护林
D.入保险
答案:D
解析:分析:防范风暴潮的措施主要有:A随时注意收听、收看天气和气象预报,做好防范工作;B加固大堤;C建造海防林防御风浪袭击;故选D。
点评:考查风暴潮的防范措施;入保险不能起到防御风暴潮所造成的损失的作用。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科学家说,每次大的自然灾害常诱发一系列滑坡、疫病、海啸等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要做好应对其他灾害的准备。据此回答第11题。
11.海啸常伴地震而发生,出现最多的海域是太平洋,我国地处太平洋西侧,海岸线绵长曲折,但多数地区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因为(  )
①我国海区多是宽广的浅水大陆架 ②外围成串的岛屿形成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波的传播 ③我国东部沿海不会发生地震 ④我国海区没有海沟构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③我国东部沿海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所以也有发生地震的可能;④我国海区有海沟构造,属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故选A。
点评:考查地震及其灾害防御的有关知识;在太平洋西岸一系列岛弧链的分布,形成天然屏障,阻挡了海啸波的传播。
12.对闽、浙发展滩涂养殖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火山 B.洪涝和泥石流
C.干旱、低温 D.台风和强热带风暴
答案:D
解析:分析:闽、浙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和强热带风暴的影响;故选D。
点评:考查我国东南沿海的自然灾害;需要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有很好的认识。
13.与热带风暴的形成相关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温带反气旋
答案:C
解析:分析:热带风暴是在热带气旋的作用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故选C。
点评:考查热带风暴的概念;热带风暴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其中心附近持续风力为每小时63-87公里,即烈风程度的风力。
气象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2010年第5号的强热带风暴“蒲公英”造成了越南数万人死亡。同年13号,强台风“鲇鱼”登陆中国福建,致使上千万人受灾。据此完成第13题。
14.下列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强台风“鲇鱼”的是(  )
答案:C
解析:分析:强台风“鲇鱼”是北半球的气旋,A项为北半球的反气旋,B项是南半球的气旋,D项为南半球的反气旋,只有C项符合;故选C。
点评:考查台风的形成原因;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已建立了风暴潮信息系统 
②防波堤、拦河坝和堤坝可以减小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等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③荷兰防潮闸工程有效保障了鹿特丹地区100多万居民免受风暴潮的侵袭
A.①② B.②③ C.②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分析:要搞好海洋自然灾害的防范,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做好预报监测和沿海工程建设,又要搞好宣传,增强每个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故选D。
点评:考查海洋自然灾害的防范;我国对风暴潮灾的防范工作,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
16.下列属于海洋自然灾害的有(  )
①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
②地震海啸灾害、赤潮、海水入侵、巨浪、溢油灾害
③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干旱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
④地震海啸灾害、赤潮、海冰灾害、巨浪、溢油灾害
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分析:②溢油灾害属于人为灾害;③干旱灾害属于陆上自然灾害;④同样是溢油灾害;故选A。
点评:考查海洋自然灾害的内容;海洋自然灾害包括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等。
17.台风、热带气旋、飓风可能引起的海洋灾害有(  )
A.海啸、浮冰 B.风暴潮、巨浪 C.巨浪、地震 D.暴雨、洪涝
答案:B
解析:分析:A浮冰是由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山漂移而来;C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形成;D洪涝灾害是陆上灾害;故选B。
点评:考查海洋灾害的关联;海洋上的自然灾害间具有关联性。
18.下列有关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啸都是由海底浅源大地震引起的 B.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越洋海啸两类 C.海啸的表现形式就是先涨后退,反复多次 D.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答案:D
解析:分析: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故选D。
点评:考查海啸的形成原因;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
19.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
③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④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分析:红树林和加固海堤对防范风暴潮是有效的,但对海啸的防灾作用较小;故选A。
点评:考查海啸灾害的防治工作;海啸属于剧烈的海水运动,会淹没沿海地区的岛屿和地势较低地区。
20.关于冰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山属于咸水冰的一种
B.露出海面的冰山与海下部分大致相当
C.冰山是由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形成的
D.北大西洋的冰山可能来自南极大陆
答案:C
解析:分析:A冰山属于淡水冰的一种;B根据淡水与海水的密度差异可知,露出海面的冰山与海下部分比值大致是1∶5;D由于低纬海区水温较高,南极大陆断裂形成的冰山不可能到达北大西洋;故选C。
点评:考查海洋中冰山的分布及特点;冰山一般多存在于中高纬海区,这些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二、填空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浪网2005年1月7日消息:印度洋海啸遇难者总人数已上升至16万5千人。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灾后疫病流行可能让目前的死亡人数翻番。
材料三 本次震中分布图
(1)本次地震震中位于________岛西北近海,震级达9.0级,该地区发生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苏门答腊│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2)海啸是________,对沿岸地区有哪些破坏作用?
答案:由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海水陡涨,摧毁沿海建筑物,夷平村镇,同时造成人员伤亡
(3)为什么该地区海啸过后容易爆发瘟疫?
答案:湿热环境,灾后积水,病毒及吸血虫大量滋生;灾区缺乏洁净饮用水,人们抗病能力减弱;该地区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易于疫病流行
(4)利用上述材料说明本次灾害发生的特点,造成该地区巨大人员伤亡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答案:地震、海啸具有突发性;地震导致海啸,海啸又导致疫病流行,反映了本次灾害具有群发性特征│人为原因: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经济较为落后,抗灾救灾能力弱;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等
解析:分析:(1)地震是地壳活动的一种形式,一般多发生在板块交接处。
(2)海啸不仅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还会破坏交通、医院等基础设施,阻碍救援及时有效地进行,还会诱发其他灾害。
(3)该地处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对蚊虫的滋生有利;该地区人口稠密,医疗卫生条件差等。
(4)分析某种灾害的成灾强度要结合其强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对灾害的防范程度等。
点评:考查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人类的影响;需要对受灾地区的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有所分析,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考虑受灾后的状况。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东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冰灾害,海冰灾害发生早,而且增长迅速,短时间内就覆盖了大片区域。根据2010年2月16日卫星遥感实况图分析,辽东湾浮冰范围98海里;渤海湾浮冰范围15海里;莱州湾浮冰范围8海里;黄海北部浮冰范围20海里。辽东湾浮冰范围超过警报标准,有关部门发布了海冰警报。
材料二 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冰警报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简要分析辽东湾海冰范围广、冰层厚的主要原因。
答案:纬度高;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和流动性较差);海水较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说明我国沿海海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答案:危害:阻碍航运,威胁船只和海上建筑物的安全;影响渔业、养殖业及其他海上活动。措施:做好对海冰发展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海冰信息;加强渔船管理,严禁船只在恶劣天气出海作业
解析:分析:(1)可从海水流动性差和深度较浅两个角度归纳。
(2)危害主要从沿海建筑、海运、养殖等方面归纳;预防措施主要从预警和渔船管理两个角度归纳。
点评:考查学生的读图与材料分析能力;图中辽东湾位于渤海海域的北部,是渤海海域纬度最高的海区,且受辽东半岛的阻挡,不利于海水流动。
23.下图为“北印度洋及附近海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____季,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夏│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图中乙海底地形是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洋中脊│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3)甲海区海水盐度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表径流少;海域封闭
(4)试从气象、地形、水文、海湾形态等角度,简析丙海域风暴潮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雨季飓风多发;河流径流大;喇叭形海湾,加剧潮势;沿海地势低平,洪水容易泛滥
解析:分析:(1)根据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可判断为北半球夏季。
(2)乙处在大洋中,地势高,为大洋中脊。
(3)甲海区为红海,结合周边干旱的气候、稀少的河流、较为封闭的海域分析其盐度较高的原因。
(4)丙海域为孟加拉湾,风暴潮发生频率高,破坏严重,分析成因时,应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风暴潮严重的自然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印度洋及周边海域的季风洋流、海底地形、海水盐度及海洋自然灾害;读图可知,甲处是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乙处位于大洋中部,因此是大洋中脊;丙处属于孟加拉湾的恒河入海口。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9年8月4日,“莫拉克”台风在太平洋上形成,随后向西北移动。8月8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及时发布消息,这次台风对我国台湾、福建、浙江等省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为什么在北半球太平洋西部形成的台风多沿东南—西北方向移动?
答案:西太平洋台风在热带海区形成后,在东北信风的作用下沿着副热带高压的南部边沿移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方向不断改变,当其到达亚洲东海岸时受到大陆低压的吸引,向大陆移动,形成东南—西北方向的移动
(2)台风属于什么天气系统,所经之地会产生什么天气?
答案:台风是一种强度大的热带气旋,中心为低压,周围气流向中心移动并旋转上升,这样使台风所经之地出现强风和暴雨天气
解析:分析:(1)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2)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中国南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台风造成的暴雨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强风会引发沿海、沿江潮水位抬高,出现大波大浪,导致海水江水倒灌,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点评:考查台风的成因及危害;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25.下图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并就其中一项变化,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答案:围填海前后的变化: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答出三项即可)│负面影响及对策:
湿地消失——负面影响: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繁殖和鸟类栖息;
对策:在新生土地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建设人工湿地和水域。
山林被破坏——负面影响:填海采石场破坏山林景观,诱发岩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对策:对岩坡进行生态恢复,结合工程措施,防治崩塌、滑坡灾害。
海滩消失——负面影响:造成海滩旅游资源破坏;
对策:利用新增围海大堤和土地资源,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可营造人工湖泊和人工沙滩。
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负面影响:大堤容易造成排水不畅、诱发次生盐碱(渍)化;
对策:开挖人工湖泊、降低水位以及加强围填海区抗洪排涝能力等。
海湾消失——负面影响:海湾渔业和养殖业迁出,影响渔民的生产生活;
对策:应通过合理的补偿安置,解决该区域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答出任何一项负面影响及对策即可)
解析:分析:结合图例对比两幅图,可发现变化有: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填海土地和海湾消失等。
点评:考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自然灾害和问题;自然灾害的发生总是会有一定的关联,即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伴生出其他自然灾害,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0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