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背影》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朱自清选取“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子浦口送别的情景,以真挚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学习这篇文章,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多年以后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散文,对其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散文的深层含义、情感表达以及写作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学生对于亲情的理解和感受可能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亲情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结合体现父亲处境的语句,品读描写背影的相关语句,感受父爱的艰难沉重。
思维能力: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借助背景资料,深入体会背影的重要意义。
审美鉴赏:结合本文的学习,体察并回顾生活当中父亲关怀我们的细节,加深对父爱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结合体现父亲处境的语句,品读描写背影的相关语句,感受父爱的艰难沉重。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借助背景资料,深入体会背影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背影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主要事件,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分析文章,品读质朴语言背后的深情。
复习明确:本文写了“我”离开南京到北京,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为“我”买橘子时,我看到他的背影为之感动不已的经过。
【学习任务一】探寻处境,抓住感人之因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画出直接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预设: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朴素、沉重的背影(外貌描写)
走、探、穿、爬、攀、缩、微倾——艰难、努力的背影(外貌描写)
肥胖的、蹒跚地、慢慢——沧桑、辛酸的背影(其他描写)
除了几处副词、形容词之外,作者更多的是运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刻画了父
亲为“我”买橘子时艰难又努力的背影。背影的沉重、艰难,其实是父亲处境艰难的一种外显化写照。请同学们自读2、3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语,概括父亲处境艰难的其他表现。
明确:从“交卸”“变卖典质”“亏空”“借钱”“惨淡”等词语中表现出父亲的处境是艰难的。
资料补充:父亲当时是一个有着3个儿女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大儿子朱自清上北大,二儿子上高中准备考上海交大的机电系,这时没有钱就放弃了这一选择,上了师专。
中年失业、至亲离世、家道中落,多重压力之下,辛酸、沉重、艰难多重情感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坚持送我,并艰难而努力地为我买橘子,作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深深触动,以至于不止一次地落下泪来。
让我们一起来再次朗读这段饱含着浓浓父爱的片段,体会父亲的深情与爱。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中,把握父亲处境的艰难,为后面理解作者为之感动做铺垫。)
【学习任务二】品读细节,体会父爱之深
这一背影之中凝聚了伟大的父爱,还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请大家小组合作探究,圈点勾画批注,抓住关键字词句体会。
明确: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不要急,他们去不好!”
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他给我捡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艰难买橘是爱,再三嘱咐是爱,忙着看行李、讲价钱是爱,捡定、铺好也是爱。种种细节,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设计意图: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并理解文中多处细节,笔笔勾勒,都是父爱的真实写照。)
【学习任务三】梳理变化,解密背影意义
父亲对我的爱和关心贯穿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但作者对父亲的态度也是如此吗?请同学跳读文章,找出看背影前后“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
预设:1.看背影之前
看不起,有一丝嫌弃,可以看出起初的我并不理解。
表现一: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表现二: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2.看背影之后
表现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温暖)
表现二: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担心、关切)
表现三: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感动、不舍)
表现四: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怀念)
表现五:“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思念)
表现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自省、愧疚)
从中可见,背影成了“我”读懂父亲、理解父亲的转折点,泪水中包含的是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忏悔、自责、内疚、感激等诸多情愫,所以朱自清才会在读到父亲的来信时,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写下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体会作者对父亲前后态度的转变,进而理解背影的深层意义。)
【学习任务四】拓展延伸,升华父子深情
背景补充:文章中,火车站父亲送别买橘的这一幕,发生于1917年,朱自清20岁,在北大读大二,而这篇文章写于八年后的1925年,在《背影》这篇文章的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让我们看一段资料:
1915年父亲包办儿子的婚姻,朱自清负气离家出走;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大,擅自将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父子矛盾加剧;
1917年父亲失业,家庭困顿,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父亲私扣朱自清的工资,朱自清负气辞职;
1922年朱自清回家,被父亲拒之门外;
1923年朱自清带着妻儿回家,父子无言,朱自清再次离开;
1924年朱自清在小说中暴露父子之间的矛盾;
1925年,朱自清在读了父亲的来信以后(大去之期不远以),在泪光中写下了这篇文章《背影》;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完这篇文章后,父子长达八年的冷战结束;
1945年,父亲病逝。
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亲子关系有什么新的理解。
预设:朱自清与父亲之间存在新旧思想的认知冲突,一方面矛盾重重,不断加剧,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深切地感受到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其实,像文中这样父爱子,子爱父的双向奔赴,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提醒我们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要多一些互相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及链接材料,触发学生对自我生活的关照,增强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深入理解。)
布置作业:以读促写,共话父爱篇章
背影,是朱自清读懂父爱的关键;《背影》,也成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理解父爱、关照自我的契机。在你的印象中,父亲是否也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综合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设计意图:以读促写,将本节课的收获学以致用进行创作,表达对父亲的感谢、理解等。)
板书设计
背影
父对子
琐事 背影 言语 书信
子对父 思念愧疚
不屑 厌烦 关心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