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4第一章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4第一章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14: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训练
1、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第1题。
1.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①曲线1950年起点数值是53,速度慢;1990年后维持在数值75,到2010年过程中几乎没变化;②曲线1950年起点数值是18,速度快;2010年的数值是45,一直处于增长状态;③曲线的数值处于相对的高速增长,数值在2010年为28;④曲线的数值较低且增长速度较慢,2010年的数值仅为9;所以曲线①、②、③、④分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故选D。
点评:考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需要具体的阅读图中数据,再结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进行对应。
下表是我国某一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产业及人口的变化情况。根据下表完成第2题。
年份项目     1950 1980 2002
甲 城市数目/个 1 3 12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12 1 765 250 000 000
丙 城市人口/万人 12 65 326
丁 城市人口比重/% 7 36 48.2
2.以上数据显示的现象不能反映下图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中图表示的是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数量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故选B。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表现;图中反应了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的具体表现。
3.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D.城郊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答案:C
解析:分析:城市化进程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并不密切,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与逆城市化相反;故选C。
点评:考查逆城市化现象的表现;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下面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近十年该城市(  )
A.城区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B.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C.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
D.郊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答案:D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郊区的林地和草地较多水域也占很大面积,而城区呈负值,当然郊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下图,完成第5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我国城市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世界平均水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应着图中的乙折线,余下的丙折线则对应发展中国家;故选D。
点评:考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答案:A
解析:分析: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停滞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有所减少,环境有所改善;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而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故选A。
点评:考查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图示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据此回答第7题。
7.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加剧
答案:C
解析:分析:由图可以看出,该市建成区面积变化水平明显高于市区非农业人口的变化水平,即该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市建成区面积变化水平始终为正值,即该市总面积逐年增长。
8、只有更堵”,北京、武汉等城市因交通拥堵而被称为“堵城”。以下关于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答案:C
解析:分析:没有红绿灯,交通秩序紊乱,容易加剧城市拥堵问题;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此题考查交通拥堵的解决措施,较为简单。
9.一般来说,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大于6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30%。2011年我国这两个数据分别为51.3%和36%,依据我国国情与发展趋势,可推断今后我国将(  )
A.减缓工业化进程,保持城市人口比重基本稳定
B.提高农业人员从业比重,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C.加快推进中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
D.大幅扩张大中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大中城市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数据反应,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发展;故选C。
点评: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图,完成第10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0.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B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以上;柱状图显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我国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处在加速阶段。
11、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答案:D
解析:分析:从1985—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幅度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故选D。
点评:考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2012年7月10日晚的一场暴雨,让北京再次上演了“看海、观瀑、车成潜水艇、人变美人鱼”的情景。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2.城市内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降水强度太大
B.排涝设施太差
C.绿地水塘太少
D.气象预警滞后
答案:B
解析:分析:城市内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排水不畅,暴雨来临时产生大量积水,导致城市内涝;故选B。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绿化用地减少,排水速度较慢,导致城市内涝。
13、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都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
B.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C.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
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答案:C
解析:分析: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故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盛行上升气流,加上尘埃较多(凝结核多),容易成云致雨;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热岛效应的结果,是热力环流的典型现象。
14.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质量下降 ②交通堵塞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④排水系统能力弱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分析:“城市病”包括④排水系统能力弱、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等;故选B。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的问题;城市化可能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等。
15.下图表示两类国家不同时期城市化进程。读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城市化的进程快、水平高
B.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目前已变慢,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工农业生产持续上升,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D.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减慢主要是因为城市吸收不了太多的劳动力,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
答案:B
解析: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并且出现了逆城市化,所以A错误;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水平高,农村人口少,所以城市化速度降低,而并非是因为城市吸收不了太多的劳动力,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所以D错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发展不合理,其速度快并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工农业生产持续上升造成的,而是由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的,所以C错误;故选B。
点评:考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区别;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在加速阶段,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处在成熟阶段。
16、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始终呈低水平缓慢增长
B.产业革命时期,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
C.二战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始终低于发达国家
答案:C
解析:分析:从城市起源以后的几十年里,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不能为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因此,世界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缓慢增长。自1750年以后,伴随着欧美各国资本主义革命,城市化加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不再是呈低水平缓慢增长,选项A的错误在于以偏概全;尽管工业革命为城市化进程推波助澜,但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空前的程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在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发展,使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故B、D选项不成立;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辨别真伪。
在城市建设中,连云港市率先提出要把连云港打造为“和谐港城”、“绿色家园”。据此完成第17题。
17.下列措施有利于建设“绿色家园”的是(  )
①改造老城区,建设别墅群 ②进行合理功能分区 ③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④扩大城市规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分析:老城区不是别墅群的最佳区位,扩大城市规模会加重城市环境负担,所以①错误;只有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加强绿化,才能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只有创新科技,革新技术才能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措施;扩大绿地面积、合理布局功能区等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18.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种类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答案:D
解析:分析:相比较而言,人工草地使用杀虫剂后,对地下水的污染将会非常严重;故选D。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当措施;城市绿地中人工草地使用杀虫剂,直接下渗到地下水中,污染地下水。
下图是上海市不同年份的用地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9题。
19.图示变化能直接体现出的是(  )
A.上海市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B.上海市的人口越来越多
C.上海市的农业用地比重减少
D.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合理
答案:A
解析:分析: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故选A。
点评:考查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表现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0.针对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
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答案:C
解析:分析:针对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应A控制城市车辆数量;D发展卫星城市和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居住条件与交通污染无关。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完成(1)~(3)题。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栉风沐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发达、初具现代城市规模、人口过500万的滨海城市。
材料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日益提高,图甲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1)20世纪80年代后,深圳经济迅猛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良好的区位条件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答案:B
(2)根据图甲、图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3)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案: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分析:(1)由于深圳所处的地理位置,中国政府把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首批城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向外转移为深圳发展提供了契机;改革开放政策是促使深圳迅猛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2)应注意城市人口比重,比较两图显示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析对比城市数量和城市结构回答。
(3)开放探究式题目,回答合理即可。
点评: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我国由于政策原因导致不同地区城市化特点与时间不同。
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解析:分析:(1)注意图例及平面图的空间变化,结合江苏南方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的乡土地理知识回答即可。
(2)读图可知,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始终高而且与苏中、苏北地区差距拉大,可从起点、速度、现有水平等归纳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3)关注区域位置的相关性是解题的关键;苏锡常都市圈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要回答淮安增长极的作用就要熟悉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点评:考查中国江苏省城市化特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依次降低。
23、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城镇的范围由小到大│②城市的数目由少到多│③由孤立的城镇发展为城市群
(2)此过程可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3)如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
答案:①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综合管理;②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完善城市环境设施;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解析:分析:(1)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
(3)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只要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及其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由t1到t4出现的变化。
24、分析回答问题。
城市 面积(km2) 1990年人口数(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道路密度(km/km2) 人均道路长度(m/人) 人均道面积路(m2/人)
上海 0.6万 1 350 2 025 6.66 0.22 2.38
北京 1.68万 1 106 647 7.04 0.49 4.22
天津 1.1万 916 776 8.75 0.64 6.18
(1)上海、北京、天津三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现象,最严重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案:上海市│人口密度上海最高,道路密度、人均道路面积和长度上海最低
(2)造成该城市交通堵塞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上海市面积最小而人口密度最高;上海市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规模扩大迅速,并因此导致的人口增长和用地规模扩大最迅速
(3)该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答案:建设城市新区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交通堵塞现象最严重的城市应从表中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人均道路长度和面积上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回答造成的原因应从城市面积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与人口、用地规模的扩大等方面作答。
(3)回答该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问题应从不能再在原地发展去找答案。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需要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回答本题,难度不大。
25.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左图)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右图)。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英国│美国│日本│逆城市化现象│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由左图和右图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
答案: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3)由左图和右图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
答案: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一得出。
(2)材料二中的左图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右图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3)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
点评:考查学生的读图与材料分析能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还处在加速阶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