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15: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有关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B.确定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C.灾后恢复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
D.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共有的目的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救助的相关知识。灾前预防、灾中救助、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提前做好预防,做好滥测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灾后恢复还要做到,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灾害,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的共有目的,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救助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分析区分四个选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下列属于我国防灾减灾中重要的法律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的相关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而制定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而制定的,均属于防灾减灾中重要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而制定的,与防灾减灾无关。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3、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圈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咋一看这道题“与课本无关”。与课本无关的东西也要考,折射出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这一理念。地理教学也要强调“功夫在诗外”。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区分四个选项并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比较。
4、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相比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是芦山地震的震级较小,为7.0级,其次就是人们经过了汶川地震后,防震意识增强,再就是芦山地震发生后救援较及时。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5、冻雨是上层的过冷水滴、冰晶、雪花进入中间暖层化为水滴,再降落到近地面并接触到0°C或以下物体立即冻结的特殊天气现象。下列气温的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分析,冻雨形成过程中,上层、底层温度低,中间有一暖层。读图,图A、D中的拆线温度始终小于0℃,不会有化为水滴的过程,A、D错。图C是上、下层暖,中间层冷,C错。只有图B符合材料,B对。故答案选B 。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6、目前,对飓风最重要的监测手段是( )。
A.利用气象卫星 B.建立洪水预报系统
C.利用探测气球 D.气象台人工监测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对飓风的监测主要运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飓风的变化,故主要利用气象卫星。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7、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经济落后,且防灾能力弱,则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较高,A错误;经济落后,但防灾能力强,则自然灾害的危害最小,B项正确;经济发达,但防灾能力强,则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不大,C错误;而经济发达但防灾能力弱,则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最高,D项错误。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8、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
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
C.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不小心掉进沼泽地,自救的方法与身陷流沙时的情形是一样的;不要挣扎,应采取平卧姿势,尽量扩大身体与泥潭的接触面积,慢慢游动到安全地带以脱险。陷入沼泽地时,应将竹竿平放在泥潭上。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9、下列工程属于防灾减灾设施的是( )。
①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西气东输”管道 ④沿海海防林工程
⑤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⑥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⑥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的相关知识。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分析,西气东输管道建设和核电站建设主要是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而与防灾减灾关系不大。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0、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有( )。
A.修筑堤坝和植树造林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的相关知识。目前,防洪减灾的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洪灾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1、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相关知识。工业社会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故其灾情较农业社会大,A错误;原始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故灾情的损失较小,B错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但防灾减灾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故使灾情不断变化,C错误;D项正确。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2、下列措施中,既能起到防暴雨洪涝灾害,又能起到防旱灾作用的是( )。
①整治河道 ②修建水库 ③植树造林 ④打机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的相关知识。水库和森林都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功能;且水库能调节河流流量,森林能涵养水源,故起到旱涝兼治的作用。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3、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面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迅速远离高层建筑、墙壁、桥梁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室内避震应用“伏而待定”法。在影剧院,应就地躲避在排椅下。室外避震要迅速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尽量到开阔的空地。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4、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A.不停的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的祷告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不停的祷告无助于自救。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5、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起重设备等多用于哪种灾害的储备( )。
A.地质灾害 B.海洋灾害 C.生物灾害 D.气象灾害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起重设备等多用于地质灾害,如地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二、判断题
16、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
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洪灾的形成原因。洪灾的形成原因有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7、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对于救援至关重要。
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 畅通等;而"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提高读图能力,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三、填空题
18、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
答案:储备救灾物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9、"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 。
答案: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 畅通等;而"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0、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 。
答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灾后恢复的目的是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一般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而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四、综合题
21、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许,杭州市发生钱塘江潮水卷人事件,30余人被潮水卷走,其中22名随后被救起,12人遇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钱塘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杭州湾是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可达10米;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了潮势。
(2)你认为当地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答案:划定游人禁止进入游玩的区域;树立宣传牌,向游客宣传观赏钱塘潮的注意事项及钱塘潮可能产生的危害;大潮来时及时提醒游客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1)钱塘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的原因:杭州湾是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可达10米;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了潮势。(2)可以采取:划定游人禁止进入游玩的区域;树立宣传牌,向游客宣传观赏钱塘潮的注意事项及钱塘潮可能产生的危害;大潮来时及时提醒游客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提高理解能力并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2、读海河水系示意图,分析回答:
(1)永定河发源于 (地形区)。
答案:黄土高原
(2)请从地形、气候、水系等三方面简要分析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多数支流发源和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抬高河床
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多暴雨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
(3)海河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哪些?这些措施能否全部用于黄河的治理,为什么?
答案: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水库;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流洪水。上游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适于黄河的治理,但下游开挖入海新河不适于黄河,因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起重设备等多用于地质灾害,如地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提高读图能力,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3、福建省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丘陵地带。下图示意福建省1990~2006年热带气旋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影响福建省的热带气旋个数的月份分配。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M、N两市热带气旋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损失大小,并分析原因。
答案:N大于M。与M相比:N地处沿海,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大;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密度大(或经济较发达)。
(2)简述热带气旋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答案:①加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 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⑤提高建筑物的抗灾强度。(减轻伤亡和财产损失);⑥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⑦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⑧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⑨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1)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位于内陆地区,N地位于沿海, N地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受气旋影响大,所以诱发地质灾害的损失大。(2)防御措施要从工程措施和灾害预报进行分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提高读图能力,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4、读下面两幅图示,分析回答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的特点。
答案:旱涝|关联性
(2)右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________。
答案:地震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案: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答案: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5)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
答案:兴建长江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原因,第一二题根据图可得出答案旱涝和地震,第三题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第四题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第五题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有兴建长江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提高读图能力,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风暴潮的重灾区。图为某季节孟加拉湾风暴潮爆发情况图。
材料二 中央台消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07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四)发布风暴潮、海浪一级紧急警报。受强冷空气等的影响,渤海将出现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风暴潮
(1)推测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季节,并说明原因。
答案:北半球夏季(5—10月)。此时飓风频繁,正值雨季,河流径流量大。
(2)从地形、海岸形状、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海岸呈喇叭口形,城市密集,人口众多。
(3)渤海湾是我国风暴潮最严重地区之一,简述风暴潮对当地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危害:①对堤围等工程设施的破坏(对沿海海堤、海岸工程、公路和海塘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②对沿海和海上工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破坏(风暴潮造成的增水会淹没码头、仓库等,造成工厂瘫痪,严重的会使海上油田停产;影响水产养殖和海上捕捞);③对海岸的侵蚀及生态系统的破坏(风暴潮加速海岸侵蚀,并挟带大量海水,淹没农田和湿地,加速海岸生态系统的退化);④海水入侵,造成河水和地下水水质变差。
(4)我们海南沿海也常受风暴潮影响,其风暴潮属 类型,空间分布特点为 ,如何做好风暴潮的防御?
答案: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1)飓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孟加拉湾位于北半球,夏季(5—10月)气流上升较快。孟加拉湾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2)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海岸呈喇叭口形,城市密集,人口众多。(3)风暴潮对当地造成的主要危害:①对堤围等工程设施的破坏(对沿海海堤、海岸工程、公路和海塘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②对沿海和海上工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破坏(风暴潮造成的增水会淹没码头、仓库等,造成工厂瘫痪,严重的会使海上油田停产;影响水产养殖和海上捕捞);③对海岸的侵蚀及生态系统的破坏(风暴潮加速海岸侵蚀,并挟带大量海水,淹没农田和湿地,加速海岸生态系统的退化);④海水入侵,造成河水和地下水水质变差。(4)海南位于太平洋海域,西北太平洋海域是台风的发源地,属于台风风暴潮。空间分布特点:受台风源地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读懂考察重点,提高读图能力,结合已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1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