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6节保护土壤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八下·诸暨期末)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
D.在适宜的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
2.土壤的盐渍化会严重影响耕地的质量,导致作物减产。盐渍化后导致作物减产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壤缺少无机盐
B.土壤缺少水分
C.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植物难以吸水
D.土壤板结,植物根系难以获得空气
3.下列对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做法,错误的是( )。
A.将城市湿地开发成住宅小区 B.利用海边滩涂进行水产养殖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的沙漠化 D.禁止用泥土烧制实心建筑用砖
4.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耕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为了增加肥效,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措施
5.下列防止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比较合理的是( )
A.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 B.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
C.禁止使用农用地膜 D.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
6.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所以土壤资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
7.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是重要的资源。 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C.稻草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胁在于过度开发和土壤污染
8.某些加油站出售含铅汽油,使用这些汽油会造成铅污染。如图所示为温州市104国道某路段周边土壤样品的铅含量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你认为下列观点或建议错误的是( )
A.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
B.该路段周边土壤距国道越近,铅污染越严重
C.该路段两侧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
D.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6 保护土壤 同步测试)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1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6 保护土壤 同步测试)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二、填空题
11.“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实验过程中,如果观察到 ,这就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据此,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具体措施: 。
12.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人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13.(2022八下·乐清期末)2021年乐清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1)植物吸收土壤中无机盐的器官是 。
(2)乐乐把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经称量后发现土壤质量变小,这说明土壤中存在 。
(3)下列做法有助于减少耕地污染,保护土壤资源的是
A.使用工业废水灌溉土地 B.用大量化肥提高产量
C.“秸秆还田”综合治理 D.农业废弃膜埋入土壤
14.(2021八下·柯桥期末)今年,为保护耕地,我区及周边不少地区出现“退林还耕”,尤其不建议在适合耕种的壤土类土壤上继续种植树木、草皮和花卉等,以下对此类土壤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
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④保水保肥能力差;⑤土壤黏性适度;
为保护耕地土壤资源,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任写一种)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6 保护土壤 同步测试)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6.(浙教版科学八下 4.6 保护土壤)把泥土按30°的坡度在一侧为玻璃的箱子内堆好(如图所示),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在其中的A坡上种上草皮。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酒水。两个坡面的水流运动和水沟的汇水情况如表所示:
水流运动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较慢 较少 较少
B 较快 较多 较多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实验结果说明 ,原因是植物的 把土壤颗粒紧紧地黏结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 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 的保护,就容易发生 。
(2)水土流失现象往往与人们 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这些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3)2021年,我国南方多地发生洪水,洪水对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后,我国政府决定严禁乱砍滥伐,多植树种草,保护环境。这项措施主要是为了 (填字母)。
A.改善大气质量
B.改善植被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C.保护当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D.降低当地气温的日较差,从而减少洪灾
17.(浙教版科学八下 4.6 保护土壤)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相适应。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种有害元素在0~30 cm层含量都低于30~60 cm层含量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各种化肥农药的滥用会造成土壤污染 。
【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B、滥用化肥,导致土壤成分发生改变,污染土壤。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是农业节约用水的方法,发挥水的最大效能,合理。
D:在适宜的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 ,充分利用土壤,合理的措施。
故选B。
2.【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土壤盐渍化导致作物减产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接近或大于细胞液浓度,使得植物细胞难以吸水。
【解答】当土壤盐渍化发生时,土壤溶液的浓度变得过大,这个浓度接近或甚至超过了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由于植物细胞无法从高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吸取水分,反而会导致细胞内的水分向外流失,造成植物脱水。这种情况下,植物不仅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而且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植物细胞还可能因为过度失水而死亡。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有利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A.将城市湿地开发成住宅小区不利用土壤资源,故A符合题意;
B.利用海边滩涂进行水产养殖有利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故B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的沙漠化有利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故C不符合题意;
D.禁止用泥土烧制实心建筑用砖有利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护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污染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化学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故C符合题意;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不会污染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士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 。
【解答】A.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加强这些企业的污染处理,A错误;
B.农药和化肥对农业的生长作用很大,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B错误;
C.地膜的使用对农业有着巨大的作用,不能禁止使用,应注意废弃地膜的处理,C错误;
D.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有利于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措施合理,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A、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错误;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正确;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错误;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错误。
故选:B。
【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7.【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
【解答】A.土壤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它们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的遗体遗物中含有有机物,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还田的有机物必须经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壤贫瘠,土壤污染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影响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考虑长远影响。
【解答】A、该路段周边土壤含铅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上限,所以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A正确;
B、距离国道1O0米处土壤含铅量最高,所以该路段周边土壤不是距国道越近,铅污染越严重,B不正确。
C、为了防止土壤中的铅通过食物危害人类,该路段两侧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C正确。
D、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减少尾气对道路周边土壤的污染,D正确。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超过根毛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等现象。
【解答】盐碱地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失水过多还会发生“烧苗”等现象。所以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造成1/3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解答】“滥伐森林,植被减少、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都属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故答案为B.
11.【答案】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解答】读图A坡植被多,B坡植被少,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
12.【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体现了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2)塑料袋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塑料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
13.【答案】(1)根
(2)有机物
(3)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成熟区,也称根毛区,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根据土壤的成分分析解答。
(3) 从土壤保护方面分析。
【解答】(1)植物吸收土壤中无机盐的器官是根。
(2)有机物具有可燃性。通过将干燥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烧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得燃烧后土壤的质量减少,这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3) A:使用工业废水灌溉土地,会污染土地,不利于保护土壤。
B:用大量化肥提高产量,不利于保护土壤。
C:“秸秆还田”综合治理,有利于保护土壤。
D:农业废弃膜埋入土壤,不利于保护土壤。
故选C。
14.【答案】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农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农作物可以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④保水保肥能力差,这类土壤的肥力不足,不适宜种植农作物;
⑤土壤黏性适度,有助于农作物根的生长;
土壤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所以在耕种的时候要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还要多宣传土壤保护的意识;也可以更新新的耕种方式等等来保护土壤资源;
故答案为: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
15.【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等对土壤中的其他物质起分解作用,一些动植物的尸体和残枝败叶等能快速地被土壤中的生物分解,而像塑料等人工合成的材料,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白色污染,从而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是能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等。
【解答】(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故答案为:(1)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16.【答案】(1)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
(2)乱砍滥伐
(3)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需要注意实验类问题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并且能够对题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行综合问题解决。
【解答】(1)由题干信息可知,A面试种植了草皮,由表中数据可知,此时流水变慢,携带泥沙较少,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这主要是植物的根系可以把土壤颗粒紧紧的黏结在一起,从而减轻了水土流失。而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壤,则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主要是缺乏植被保护,这与人类的乱滥发过度开发等有直接原因;
(3)根据题干信息,我们在洪水过后造成的损失,再一次说明植被对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改善植被的结构哦,将非常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
故答案为:(1)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2)滥砍滥发;(3)B
17.【答案】(1)A(或有机物)
(2)C
(3)分类回收等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获取并且加工利用的能力,需要正确对待资源保护。
【解答】(1)根据甲图可以分析得出A(或者有机物)占据比例高达50%,是生活垃圾主要成分;
(2)根据题干信息,垃圾掩埋的时候会根据有害垃圾的有害元素的含量进行不同深度的掩埋。通过乙图,有害的元素在0-30cm层含量会低于30-60cm的含量,C正确;
(3)垃圾的掩埋需要根据不同的成分进行不同的处理掩埋,因此我们需要在垃圾分类上重点开展,目前开展的垃圾分类回收就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建议可以使加强分类回收。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6节保护土壤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八下·诸暨期末)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
D.在适宜的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各种化肥农药的滥用会造成土壤污染 。
【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B、滥用化肥,导致土壤成分发生改变,污染土壤。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是农业节约用水的方法,发挥水的最大效能,合理。
D:在适宜的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 ,充分利用土壤,合理的措施。
故选B。
2.土壤的盐渍化会严重影响耕地的质量,导致作物减产。盐渍化后导致作物减产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壤缺少无机盐
B.土壤缺少水分
C.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植物难以吸水
D.土壤板结,植物根系难以获得空气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土壤盐渍化导致作物减产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接近或大于细胞液浓度,使得植物细胞难以吸水。
【解答】当土壤盐渍化发生时,土壤溶液的浓度变得过大,这个浓度接近或甚至超过了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由于植物细胞无法从高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吸取水分,反而会导致细胞内的水分向外流失,造成植物脱水。这种情况下,植物不仅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而且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植物细胞还可能因为过度失水而死亡。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3.下列对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做法,错误的是( )。
A.将城市湿地开发成住宅小区 B.利用海边滩涂进行水产养殖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的沙漠化 D.禁止用泥土烧制实心建筑用砖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有利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A.将城市湿地开发成住宅小区不利用土壤资源,故A符合题意;
B.利用海边滩涂进行水产养殖有利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故B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的沙漠化有利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故C不符合题意;
D.禁止用泥土烧制实心建筑用砖有利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耕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为了增加肥效,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措施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护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污染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化学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故C符合题意;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不会污染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下列防止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比较合理的是( )
A.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 B.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
C.禁止使用农用地膜 D.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士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 。
【解答】A.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加强这些企业的污染处理,A错误;
B.农药和化肥对农业的生长作用很大,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B错误;
C.地膜的使用对农业有着巨大的作用,不能禁止使用,应注意废弃地膜的处理,C错误;
D.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有利于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措施合理,D正确。
故答案为:D。
6.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所以土壤资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A、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错误;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正确;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错误;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错误。
故选:B。
【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7.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是重要的资源。 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C.稻草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胁在于过度开发和土壤污染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
【解答】A.土壤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它们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的遗体遗物中含有有机物,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还田的有机物必须经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壤贫瘠,土壤污染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影响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某些加油站出售含铅汽油,使用这些汽油会造成铅污染。如图所示为温州市104国道某路段周边土壤样品的铅含量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你认为下列观点或建议错误的是( )
A.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
B.该路段周边土壤距国道越近,铅污染越严重
C.该路段两侧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
D.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考虑长远影响。
【解答】A、该路段周边土壤含铅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上限,所以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A正确;
B、距离国道1O0米处土壤含铅量最高,所以该路段周边土壤不是距国道越近,铅污染越严重,B不正确。
C、为了防止土壤中的铅通过食物危害人类,该路段两侧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C正确。
D、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减少尾气对道路周边土壤的污染,D正确。
故答案为:B。
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6 保护土壤 同步测试)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超过根毛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等现象。
【解答】盐碱地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失水过多还会发生“烧苗”等现象。所以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D.
1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6 保护土壤 同步测试)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造成1/3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解答】“滥伐森林,植被减少、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都属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1.“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实验过程中,如果观察到 ,这就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据此,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具体措施: 。
【答案】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解答】读图A坡植被多,B坡植被少,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
12.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人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体现了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2)塑料袋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塑料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
13.(2022八下·乐清期末)2021年乐清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1)植物吸收土壤中无机盐的器官是 。
(2)乐乐把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经称量后发现土壤质量变小,这说明土壤中存在 。
(3)下列做法有助于减少耕地污染,保护土壤资源的是
A.使用工业废水灌溉土地 B.用大量化肥提高产量
C.“秸秆还田”综合治理 D.农业废弃膜埋入土壤
【答案】(1)根
(2)有机物
(3)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成熟区,也称根毛区,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根据土壤的成分分析解答。
(3) 从土壤保护方面分析。
【解答】(1)植物吸收土壤中无机盐的器官是根。
(2)有机物具有可燃性。通过将干燥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烧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得燃烧后土壤的质量减少,这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3) A:使用工业废水灌溉土地,会污染土地,不利于保护土壤。
B:用大量化肥提高产量,不利于保护土壤。
C:“秸秆还田”综合治理,有利于保护土壤。
D:农业废弃膜埋入土壤,不利于保护土壤。
故选C。
14.(2021八下·柯桥期末)今年,为保护耕地,我区及周边不少地区出现“退林还耕”,尤其不建议在适合耕种的壤土类土壤上继续种植树木、草皮和花卉等,以下对此类土壤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
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④保水保肥能力差;⑤土壤黏性适度;
为保护耕地土壤资源,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任写一种)
【答案】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农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农作物可以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④保水保肥能力差,这类土壤的肥力不足,不适宜种植农作物;
⑤土壤黏性适度,有助于农作物根的生长;
土壤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所以在耕种的时候要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还要多宣传土壤保护的意识;也可以更新新的耕种方式等等来保护土壤资源;
故答案为: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6 保护土壤 同步测试)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等对土壤中的其他物质起分解作用,一些动植物的尸体和残枝败叶等能快速地被土壤中的生物分解,而像塑料等人工合成的材料,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白色污染,从而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是能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等。
【解答】(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故答案为:(1)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三、实验探究题
16.(浙教版科学八下 4.6 保护土壤)把泥土按30°的坡度在一侧为玻璃的箱子内堆好(如图所示),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在其中的A坡上种上草皮。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酒水。两个坡面的水流运动和水沟的汇水情况如表所示:
水流运动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较慢 较少 较少
B 较快 较多 较多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实验结果说明 ,原因是植物的 把土壤颗粒紧紧地黏结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 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 的保护,就容易发生 。
(2)水土流失现象往往与人们 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这些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3)2021年,我国南方多地发生洪水,洪水对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后,我国政府决定严禁乱砍滥伐,多植树种草,保护环境。这项措施主要是为了 (填字母)。
A.改善大气质量
B.改善植被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C.保护当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D.降低当地气温的日较差,从而减少洪灾
【答案】(1)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
(2)乱砍滥伐
(3)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需要注意实验类问题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并且能够对题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行综合问题解决。
【解答】(1)由题干信息可知,A面试种植了草皮,由表中数据可知,此时流水变慢,携带泥沙较少,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这主要是植物的根系可以把土壤颗粒紧紧的黏结在一起,从而减轻了水土流失。而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壤,则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主要是缺乏植被保护,这与人类的乱滥发过度开发等有直接原因;
(3)根据题干信息,我们在洪水过后造成的损失,再一次说明植被对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改善植被的结构哦,将非常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
故答案为:(1)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2)滥砍滥发;(3)B
17.(浙教版科学八下 4.6 保护土壤)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相适应。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种有害元素在0~30 cm层含量都低于30~60 cm层含量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A(或有机物)
(2)C
(3)分类回收等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获取并且加工利用的能力,需要正确对待资源保护。
【解答】(1)根据甲图可以分析得出A(或者有机物)占据比例高达50%,是生活垃圾主要成分;
(2)根据题干信息,垃圾掩埋的时候会根据有害垃圾的有害元素的含量进行不同深度的掩埋。通过乙图,有害的元素在0-30cm层含量会低于30-60cm的含量,C正确;
(3)垃圾的掩埋需要根据不同的成分进行不同的处理掩埋,因此我们需要在垃圾分类上重点开展,目前开展的垃圾分类回收就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建议可以使加强分类回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