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3.2 来自细菌、病毒的威胁(第1课时)同步练习)小青同学得了流感,他自己到药店里买了一些头孢类抗生素,可是吃了几天后并没有减轻鼻塞、头痛等症状,其原因可能是( )
A.这种抗生素药力不够
B.抗生素失效了
C.流感病毒有很强的抗药性
D.抗生素不能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抗生素
【解析】【分析】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理解题。
【解答】解: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引发的疾病,对病毒引发的疾病无效;
故答案为:D。
2.(2018·余姚模拟)在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会迅速繁殖,人体免疫细胞在受到HIV攻击时也会迅速增多,并摧毁大多数HIV,但不能将其彻底消灭。HIV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即人体抵抗各种外来感染的自然防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下列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免疫细胞浓度的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解答】由题干可知:当H最初侵入人体时,HIV首先会迅速繁殖,之后在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下,大多数HIV被消灭,剩余的HⅣ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即浓度会先从无到有迅速增加,然后大量减少,随后又会逐渐增加。人体内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是:当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细胞在受到HIV攻击时也会迅速增多,一段时间以后,HIV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即浓度会先从无到有迅速增加,然后减少并逐渐变得很少。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埃博拉”之所以令人“闻之变色”,是因为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抗生素”是 ( )
A.某些病毒产生的能杀死真菌的物质
B.某些真菌产生的能杀死致病细菌的物质
C.病毒繁殖后的产物
D.细菌、真菌都能产生的物质,能杀灭病毒
【答案】B
【知识点】细菌与人的关系;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抗生素
【解析】【分析】有的真菌能引起多种疾病,有的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细菌性疾病。
【解答】抗生素是指由某些真菌或放线菌产生的能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如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而“埃博拉”是由病毒的变异引起的,抗生素只能杀死某些致病的细菌,不能杀死病毒,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 目前,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下列关于疫情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冠病毒
B.戴口罩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C.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内抗体可用于治疗其他患者,属于特异性免疫
D.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内
【答案】C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预防传染病措施有: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
【解答】A、新冠病毒是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换新冠肺炎的人属于传染源,故A错误;
B、戴口罩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故B错误;
C、抗体由B淋巴细胞产生,只针对一种或一类病菌起作用,所以用抗体治疗患者,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没有细胞核,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 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体出现埃博拉出血热,并且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导致大量人死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埃博拉出血热具有传染性
B.研制相应疫苗有利于保护易感人群
C.埃博拉病毒属于传染源
D.康复病人体内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可以使人生病,属于病原体,携带、能传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
【解答】A、埃博拉出血热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说明具有传染性,故A不符合题意;
B、疫苗可以刺激人体的B淋巴细胞产生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使人体获得免疫能力,所以研制相应疫苗有利于保护易感人群,故B不符合题意;
C、埃博拉病毒属于病原体,携带埃博拉病毒的人属于传染源,故C符合题意;
D、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体的B淋巴细胞产生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康复病人体内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 血吸虫的幼虫生活在一些淡水湖泊中,幼虫在水中游动,遇到动物时,即可钻破动物皮肤进入动物体内,寄生在动物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同时对寄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血吸虫病属于 ( )
A.体表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呼吸道传染病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解答】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染病: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脊髓灰质炎等。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血液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进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乙型肝炎、艾滋病;体表传染病:指病原体通过皮肤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如: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沙眼、癣。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综上所述,血吸虫病属于体表传染病。
故答案为:A 。
7. 某医院接收了一位H7N9禽流感病人后,立即对该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人的衣物和餐具进行严格的消毒。这两项措施分别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C.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解答】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隔离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控制传染源,对病人的衣物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A。
8.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是乙类传染病,疟疾的传播途径是 ( )
A.飞沫、空气 B.饮水和食物 C.蚊虫叮咬 D.接触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对疟疾传播途径的了解。我们可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以确定正确的答案。
【解答】A.飞沫、空气 :这种传播途径通常与呼吸道传染病相关,如流感、肺结核等。疟疾并非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饮水和食物 :这种途径通常与肠道传染病有关,如霍乱、伤寒等。疟疾不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所以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C.蚊虫叮咬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当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时,疟原虫会进入人体血液,从而引发疟疾。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D.接触 :虽然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但疟疾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疟疾需要蚊子作为媒介来传播疟原虫,所以这个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9. 使用公筷、公勺正成为甬城市民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使用公筷、公勺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染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清除病原体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解答】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新冠疫情防控,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B。
10.(2024九下·钱塘模拟)如图所示,甲、乙和丙为由细菌A引起的传染病在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①②③表示三类人群的转变途径,乙和丙是健康人,与乙相比( )
A.细菌A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
B.甲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
C.丙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①可以是接种该传染病的疫苗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的相关概念
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本题中的细菌 A 就是病原体。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感染了病原体并能将其传播给他人的患者、隐性感染者或病原携带者等都属于传染源,本题中的甲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本题中的乙是易感人群。
①表示接种疫苗、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
【解答】A、细菌A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A错误。
B、甲是该传染病的患者,属于传染源,B错误。
C、丙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与乙相比,丙体内含有该病相应抗体,①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使易感者体内产生该传染病的抗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1.(2025九下·金华开学考)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近期,我国甲型流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甲型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含有该病毒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病。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
资料二:抗生素能杀灭或抑制某些细菌,但不能杀死病毒。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少数耐药菌。使用抗生素时,普通细菌被杀死,耐药菌却存活下来。随着抗生素的持续滥用,耐药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人体出现菌群失调,药物不良反应,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1)在甲流流行期间,为防止病毒感染,医生建议大家要科学佩戴口罩,据此判断甲流属于 (填“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
(2)对患者进行治疗,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其属于 。
(3)根据资料二,耐药菌在有抗生素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填“适应”或“影响”)。
【答案】(1)呼吸道
(2)控制传染源
(3)适应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基本为呼吸道传染病;
(2)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答。
【解答】(1)通过佩戴口罩可以阻挡甲流病毒通过空气或粉末传播,因此它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对患者进行治疗,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其属于控制传染源;
(3) 根据资料二,耐药菌在有抗生素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12. 大蒜被人们誉为天然“抗生素”。大蒜真的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吗 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前先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匀地接种在培养皿的营养琼脂上。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为无菌区,本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2)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合理并简述理由: 。
【答案】(1)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2)乙同学。因为设置了对照组。
【知识点】细菌与人的关系;抗生素
【解析】【分析】此题以探究“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为背景,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的方法是,结合题意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探究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实验变量是大蒜,浸有大蒜液的圆纸片为实验组,浸有无菌水的圆纸片为对照组,37℃是模拟人体的体温,培养24小时后,若浸有大蒜液的圆纸片的周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明显小于浸有无菌水的圆纸片周围的菌落,则本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2)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甲同学的实验没有对照组,乙同学的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因此,乙同学设计的方案合理。
13. 市面上的口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口罩适用范围各不相同,过滤效率是检测口罩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利用自动滤料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 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为减小实验误差,图中数据应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 值。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防护能力 ,防护能力最强的是 口罩。
(4)使用过的口罩上附着有大量灰尘、细菌等污物,应妥善处理。对于健康人使用过的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填“重复使用”或“扔进专用垃圾桶”)。
【答案】(1)不同类型的口罩的防护能力是否相同
(2)口罩类型;平均
(3)不同;N95
(4)扔进专用垃圾桶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 图像纵坐标是口罩过滤效率,所以该实验的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种类口罩过滤效率(防护能力)相同吗?
(2)目前市面上的口罩繁多,主要分为:一次性医用口罩、N95口罩、KN90口罩等,该实验的变量是口罩种类。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图中的过滤效率数据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防护能力不同,过滤效率是检测口罩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N95口罩过滤效率最高,棉布口罩的过滤效率最差,因此防护能力最强的是N95口罩,防护能力最弱的是棉布口罩。
(4)使用过的口罩上附着有大量灰尘、细菌、病毒等污物,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应妥善处理。所以对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扔进专用垃圾桶。
14.(2024九下·金华模拟)流感是秋冬季曾发疾病,奥司他韦类药物在肝脏中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再进入呼吸系统有效抑制流感病毒,从而起到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流感流行的条件分析,流感患者属于 。
(2)奥司他韦活性代谢产物从肝脏进入到肺部,需要经过心脏 次。
【答案】(1)传染源
(2)1
【知识点】血液循环;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答】(1) 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2) 奥司他韦活性代谢产物从肝脏的静脉进入,然后流经途径: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因此,需要经过心脏1次。
15.(2024九下·平湖开学考)2014年,“埃博拉”成为全球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列举的年度十大热词。《科学》杂志将其评为“年度崩溃事件”。有关“埃博拉”的消息至今依旧牵动人心。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已造成数人感染和死亡……目前,有些国家已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为检验疫苗的效能,科学家用8只健康的恒河猴平均分为A、B两组进行了动物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补充、完善实验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①应填写 ;②处填写 。
(2)在实验中,设置A组恒河猴作用是 。
(3)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 。这种免疫类型为 (选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4)上述实验中,若要测定该埃博拉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 疫苗恒河猴患病的情况。
(5)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 。
(6)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序号)。
【答案】(1)21天;注射埃博拉疫苗
(2)对照
(3)抗体;特异性免疫
(4)不同浓度
(5)病原体
(6)①④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在设置对照组时,只是使一个条件不同,因此①应填写21天,②处填写注射埃博拉疫苗;
(2)在实验中,设置A组恒河猴的作用是对照;
(3)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类型为特异性免疫;
(4)上述实验中,若要测定该埃博拉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不同浓度疫苗恒河猴患病的情况;
(5)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6)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是切断传播途径;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力,属于提高免疫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消灭病原体;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切断传播途径;故①④正确。
故答案为:(1)21天;注射埃博拉疫苗;(2)对照;(3)抗体;特异性免疫;(4)不同浓度;(5)病原体;(6)①④。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4九下·柯桥会考)泡菜是经乳酸菌发酵制作的食品,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影响人体健康。为探究“食盐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小柯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① 乳酸菌适宜发酵的温度在30℃-35℃。
②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其他杂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当乳酸增多时酸性增强,杂菌繁殖会受到抑制。
【制作泡菜】 清洗蔬菜→切段晾干→装坛→加食盐水→密封发酵
【探究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下表数据。请分析回答:
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 (单位:毫克/千克,发酵温度:15℃)
组别 盐水浓度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甲坛 4% 3.2 3.8 3.5 3.4 3.2
乙坛 6% 5.5 4.0 1.8 1.31 1.2
丙坛 8% 2.0 1.8 1.4 1.1 1.0
(1)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一组实验,用等量蒸馏水替代盐水,是为了形成 。
(2)制作泡菜时既要加盖,还要水封,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分析数据,从健康角度看,应 (提出一条建议)。
(4)小柯在 下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相应盐水浓度和时间下,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15℃时的数值,请解释其原因: 。
【答案】(1)对照
(2)可以达到发酵所需的无氧条件,还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进入
(3)使泡菜充分发酵或盐水浓度适宜
(4)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产生较多乳酸,酸性增强,抑制了杂菌的繁殖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在设计实验的时候需要设计对照实验,用等量的蒸馏水替代盐水;
(2)制作泡菜时既要加盖,还要水封,是为了可以达到发酵所需的无氧条件,还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进入;
(3)从健康角度看,应使泡菜充分发酵或盐水浓度适宜;
(4)由于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产生较多乳酸,酸性增强,抑制了杂菌的繁殖,所以小柯在35℃下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相应盐水浓度和时间下,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15℃时的数值。
故答案为:(1)对照;(2)可以达到发酵所需的无氧条件,还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进入;(3)使泡菜充分发酵或盐水浓度适宜;
(4)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产生较多乳酸,酸性增强,抑制了杂菌的繁殖。
17. 研究表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最高风险因素。为此,科学家研发了 HPV 疫苗,以有效地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进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 右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宫颈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年龄段是 。(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
(2) 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女性接种 HPV 疫苗属于 。
(3) 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 。
【答案】(1)35~40岁
(2)保护易感人群(者)
(3)抗体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 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解答】(1)如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宫颈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年龄段是35-40岁。
(2)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抗原。
(3)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抗体。 抗体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保护人体自身的蛋白质。抗体产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能存留短暂的时间。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3.2 来自细菌、病毒的威胁(第1课时)同步练习)小青同学得了流感,他自己到药店里买了一些头孢类抗生素,可是吃了几天后并没有减轻鼻塞、头痛等症状,其原因可能是( )
A.这种抗生素药力不够
B.抗生素失效了
C.流感病毒有很强的抗药性
D.抗生素不能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2.(2018·余姚模拟)在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会迅速繁殖,人体免疫细胞在受到HIV攻击时也会迅速增多,并摧毁大多数HIV,但不能将其彻底消灭。HIV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即人体抵抗各种外来感染的自然防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下列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免疫细胞浓度的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埃博拉”之所以令人“闻之变色”,是因为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抗生素”是 ( )
A.某些病毒产生的能杀死真菌的物质
B.某些真菌产生的能杀死致病细菌的物质
C.病毒繁殖后的产物
D.细菌、真菌都能产生的物质,能杀灭病毒
4. 目前,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下列关于疫情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冠病毒
B.戴口罩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C.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内抗体可用于治疗其他患者,属于特异性免疫
D.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内
5. 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体出现埃博拉出血热,并且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导致大量人死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埃博拉出血热具有传染性
B.研制相应疫苗有利于保护易感人群
C.埃博拉病毒属于传染源
D.康复病人体内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6. 血吸虫的幼虫生活在一些淡水湖泊中,幼虫在水中游动,遇到动物时,即可钻破动物皮肤进入动物体内,寄生在动物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同时对寄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血吸虫病属于 ( )
A.体表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呼吸道传染病
7. 某医院接收了一位H7N9禽流感病人后,立即对该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人的衣物和餐具进行严格的消毒。这两项措施分别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C.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8.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是乙类传染病,疟疾的传播途径是 ( )
A.飞沫、空气 B.饮水和食物 C.蚊虫叮咬 D.接触
9. 使用公筷、公勺正成为甬城市民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使用公筷、公勺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染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清除病原体
10.(2024九下·钱塘模拟)如图所示,甲、乙和丙为由细菌A引起的传染病在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①②③表示三类人群的转变途径,乙和丙是健康人,与乙相比( )
A.细菌A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
B.甲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
C.丙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①可以是接种该传染病的疫苗
二、填空题
11.(2025九下·金华开学考)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近期,我国甲型流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甲型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含有该病毒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病。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
资料二:抗生素能杀灭或抑制某些细菌,但不能杀死病毒。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少数耐药菌。使用抗生素时,普通细菌被杀死,耐药菌却存活下来。随着抗生素的持续滥用,耐药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人体出现菌群失调,药物不良反应,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1)在甲流流行期间,为防止病毒感染,医生建议大家要科学佩戴口罩,据此判断甲流属于 (填“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
(2)对患者进行治疗,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其属于 。
(3)根据资料二,耐药菌在有抗生素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填“适应”或“影响”)。
12. 大蒜被人们誉为天然“抗生素”。大蒜真的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吗 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前先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匀地接种在培养皿的营养琼脂上。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为无菌区,本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2)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合理并简述理由: 。
13. 市面上的口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口罩适用范围各不相同,过滤效率是检测口罩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利用自动滤料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 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为减小实验误差,图中数据应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 值。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防护能力 ,防护能力最强的是 口罩。
(4)使用过的口罩上附着有大量灰尘、细菌等污物,应妥善处理。对于健康人使用过的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填“重复使用”或“扔进专用垃圾桶”)。
14.(2024九下·金华模拟)流感是秋冬季曾发疾病,奥司他韦类药物在肝脏中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再进入呼吸系统有效抑制流感病毒,从而起到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流感流行的条件分析,流感患者属于 。
(2)奥司他韦活性代谢产物从肝脏进入到肺部,需要经过心脏 次。
15.(2024九下·平湖开学考)2014年,“埃博拉”成为全球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列举的年度十大热词。《科学》杂志将其评为“年度崩溃事件”。有关“埃博拉”的消息至今依旧牵动人心。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已造成数人感染和死亡……目前,有些国家已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为检验疫苗的效能,科学家用8只健康的恒河猴平均分为A、B两组进行了动物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补充、完善实验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①应填写 ;②处填写 。
(2)在实验中,设置A组恒河猴作用是 。
(3)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 。这种免疫类型为 (选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4)上述实验中,若要测定该埃博拉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 疫苗恒河猴患病的情况。
(5)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 。
(6)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4九下·柯桥会考)泡菜是经乳酸菌发酵制作的食品,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影响人体健康。为探究“食盐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小柯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① 乳酸菌适宜发酵的温度在30℃-35℃。
②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其他杂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当乳酸增多时酸性增强,杂菌繁殖会受到抑制。
【制作泡菜】 清洗蔬菜→切段晾干→装坛→加食盐水→密封发酵
【探究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下表数据。请分析回答:
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 (单位:毫克/千克,发酵温度:15℃)
组别 盐水浓度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甲坛 4% 3.2 3.8 3.5 3.4 3.2
乙坛 6% 5.5 4.0 1.8 1.31 1.2
丙坛 8% 2.0 1.8 1.4 1.1 1.0
(1)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一组实验,用等量蒸馏水替代盐水,是为了形成 。
(2)制作泡菜时既要加盖,还要水封,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分析数据,从健康角度看,应 (提出一条建议)。
(4)小柯在 下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相应盐水浓度和时间下,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15℃时的数值,请解释其原因: 。
17. 研究表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最高风险因素。为此,科学家研发了 HPV 疫苗,以有效地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进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 右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宫颈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年龄段是 。(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
(2) 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女性接种 HPV 疫苗属于 。
(3) 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抗生素
【解析】【分析】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理解题。
【解答】解: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引发的疾病,对病毒引发的疾病无效;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解答】由题干可知:当H最初侵入人体时,HIV首先会迅速繁殖,之后在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下,大多数HIV被消灭,剩余的HⅣ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即浓度会先从无到有迅速增加,然后大量减少,随后又会逐渐增加。人体内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是:当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细胞在受到HIV攻击时也会迅速增多,一段时间以后,HIV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即浓度会先从无到有迅速增加,然后减少并逐渐变得很少。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细菌与人的关系;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抗生素
【解析】【分析】有的真菌能引起多种疾病,有的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细菌性疾病。
【解答】抗生素是指由某些真菌或放线菌产生的能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如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而“埃博拉”是由病毒的变异引起的,抗生素只能杀死某些致病的细菌,不能杀死病毒,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预防传染病措施有: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
【解答】A、新冠病毒是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换新冠肺炎的人属于传染源,故A错误;
B、戴口罩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故B错误;
C、抗体由B淋巴细胞产生,只针对一种或一类病菌起作用,所以用抗体治疗患者,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没有细胞核,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可以使人生病,属于病原体,携带、能传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
【解答】A、埃博拉出血热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说明具有传染性,故A不符合题意;
B、疫苗可以刺激人体的B淋巴细胞产生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使人体获得免疫能力,所以研制相应疫苗有利于保护易感人群,故B不符合题意;
C、埃博拉病毒属于病原体,携带埃博拉病毒的人属于传染源,故C符合题意;
D、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体的B淋巴细胞产生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康复病人体内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解答】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染病: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脊髓灰质炎等。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血液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进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乙型肝炎、艾滋病;体表传染病:指病原体通过皮肤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如: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沙眼、癣。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综上所述,血吸虫病属于体表传染病。
故答案为:A 。
7.【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解答】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隔离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控制传染源,对病人的衣物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对疟疾传播途径的了解。我们可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以确定正确的答案。
【解答】A.飞沫、空气 :这种传播途径通常与呼吸道传染病相关,如流感、肺结核等。疟疾并非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饮水和食物 :这种途径通常与肠道传染病有关,如霍乱、伤寒等。疟疾不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所以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C.蚊虫叮咬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当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时,疟原虫会进入人体血液,从而引发疟疾。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D.接触 :虽然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但疟疾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疟疾需要蚊子作为媒介来传播疟原虫,所以这个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解答】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新冠疫情防控,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的相关概念
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本题中的细菌 A 就是病原体。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感染了病原体并能将其传播给他人的患者、隐性感染者或病原携带者等都属于传染源,本题中的甲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本题中的乙是易感人群。
①表示接种疫苗、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
【解答】A、细菌A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A错误。
B、甲是该传染病的患者,属于传染源,B错误。
C、丙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与乙相比,丙体内含有该病相应抗体,①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使易感者体内产生该传染病的抗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1)呼吸道
(2)控制传染源
(3)适应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基本为呼吸道传染病;
(2)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答。
【解答】(1)通过佩戴口罩可以阻挡甲流病毒通过空气或粉末传播,因此它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对患者进行治疗,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其属于控制传染源;
(3) 根据资料二,耐药菌在有抗生素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12.【答案】(1)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2)乙同学。因为设置了对照组。
【知识点】细菌与人的关系;抗生素
【解析】【分析】此题以探究“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为背景,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的方法是,结合题意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探究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实验变量是大蒜,浸有大蒜液的圆纸片为实验组,浸有无菌水的圆纸片为对照组,37℃是模拟人体的体温,培养24小时后,若浸有大蒜液的圆纸片的周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明显小于浸有无菌水的圆纸片周围的菌落,则本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2)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甲同学的实验没有对照组,乙同学的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因此,乙同学设计的方案合理。
13.【答案】(1)不同类型的口罩的防护能力是否相同
(2)口罩类型;平均
(3)不同;N95
(4)扔进专用垃圾桶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 图像纵坐标是口罩过滤效率,所以该实验的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种类口罩过滤效率(防护能力)相同吗?
(2)目前市面上的口罩繁多,主要分为:一次性医用口罩、N95口罩、KN90口罩等,该实验的变量是口罩种类。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图中的过滤效率数据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防护能力不同,过滤效率是检测口罩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N95口罩过滤效率最高,棉布口罩的过滤效率最差,因此防护能力最强的是N95口罩,防护能力最弱的是棉布口罩。
(4)使用过的口罩上附着有大量灰尘、细菌、病毒等污物,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应妥善处理。所以对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扔进专用垃圾桶。
14.【答案】(1)传染源
(2)1
【知识点】血液循环;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答】(1) 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2) 奥司他韦活性代谢产物从肝脏的静脉进入,然后流经途径: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因此,需要经过心脏1次。
15.【答案】(1)21天;注射埃博拉疫苗
(2)对照
(3)抗体;特异性免疫
(4)不同浓度
(5)病原体
(6)①④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在设置对照组时,只是使一个条件不同,因此①应填写21天,②处填写注射埃博拉疫苗;
(2)在实验中,设置A组恒河猴的作用是对照;
(3)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类型为特异性免疫;
(4)上述实验中,若要测定该埃博拉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不同浓度疫苗恒河猴患病的情况;
(5)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6)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是切断传播途径;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力,属于提高免疫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消灭病原体;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切断传播途径;故①④正确。
故答案为:(1)21天;注射埃博拉疫苗;(2)对照;(3)抗体;特异性免疫;(4)不同浓度;(5)病原体;(6)①④。
16.【答案】(1)对照
(2)可以达到发酵所需的无氧条件,还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进入
(3)使泡菜充分发酵或盐水浓度适宜
(4)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产生较多乳酸,酸性增强,抑制了杂菌的繁殖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在设计实验的时候需要设计对照实验,用等量的蒸馏水替代盐水;
(2)制作泡菜时既要加盖,还要水封,是为了可以达到发酵所需的无氧条件,还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进入;
(3)从健康角度看,应使泡菜充分发酵或盐水浓度适宜;
(4)由于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产生较多乳酸,酸性增强,抑制了杂菌的繁殖,所以小柯在35℃下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相应盐水浓度和时间下,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15℃时的数值。
故答案为:(1)对照;(2)可以达到发酵所需的无氧条件,还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进入;(3)使泡菜充分发酵或盐水浓度适宜;
(4)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产生较多乳酸,酸性增强,抑制了杂菌的繁殖。
17.【答案】(1)35~40岁
(2)保护易感人群(者)
(3)抗体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 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解答】(1)如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宫颈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年龄段是35-40岁。
(2)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抗原。
(3)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抗体。 抗体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保护人体自身的蛋白质。抗体产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能存留短暂的时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