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同步训练
1、填空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 、 、 、全球环境变化。
答案: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解析:分析: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了财富,也该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较为简单,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出答案。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 、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
答案:.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析: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的矛盾表现,较为简单,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出答案。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危害的 、过程的 、规模的 。
答案:不可预见性|不可逆性|全球性
解析:分析: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需要学生熟悉教材,并理解环境问题的特点。
4、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能消除环境污染,而是 污染,促使环境污染 。
答案:转嫁|全球化
解析:分析: 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国家,这不能消除环境污染,而是转嫁污染,促使环境污染全球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和地区对于环境问题的不正确态度。注意理解“转嫁污染”的后果。
5、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 ,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答案:控制住人口的增长
解析:分析: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和能源需求增大,导致破坏环境来换取短期的利益。因此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控制住人口的增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措施,这样寻找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选择题
6.某建筑工地,不分昼夜打夯,散装水泥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扔,这样对
周围居民区会造成 ( )
A.有毒气体有害废水噪音污染 B.有害废水噪音大气粉尘污染
C.噪音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污染 D.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辐射物污染
答案: C
解析:分析:“不分昼夜打夯”易造成噪声污染,“散装水泥露天堆放”易造成大气粉尘污染,“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扔”易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意从题中文字中,分析污染的类型。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的是 ( )
A.环境污染 B.人口增长过快 C.生态破坏 D.资源短缺
答案:B
解析:分析: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变化,而人口增长过快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需要同学们牢记掌握。
8.下列选项,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
A.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落后 B.片面追求利益增长
C.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追求短期利益
答案:A
解析: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注意题干中,是不是环境问题,用排除法可得出答案。
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此回答9-11题。
9.关于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 )
A.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被砍伐林区原有的生态环境
B.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人工措施无法恢复其原貌
C.人类活动不能改变干洁空气的成分
D.人类进行任何生产和生活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10.关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B水土流失和酸雨危害在许多国家都存在,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天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湖泊水量大故自净能力强
D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是含有氮、磷的化合物
11.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是 ( )
A .大型港口的建设 B.人类社会早期的渔猎活动
C.在大沼泽地建立国家公园.挖渠排水 D.在湖泊中网箱养鱼,投放饵料
答案:9.B 10.D 11. B
解析:分析:第9题,当前环境问题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环境破坏,难以恢复其原样。人在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下进行人类活动,是不会破坏环境的,故选B。第10题,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严重,因此难以评判谁更严重。水土流失不是全球性环境污染。水体自能最大的是河流水。第11题,人类早期的渔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
12.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全球变暖
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
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
答案:B
解析:分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换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故用排除法,可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特点。注意题干要求全球性。因此该环境问题的产生会影响到全球。
13.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1000余人死亡,这反映了
A. 死亡率不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B. 环境污染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
C. 气候、水、土壤对死亡率影响不明显
D. 伦敦泰晤士河不会受到污染
答案:B
解析:分析:“伦敦烟雾事件导致1000余人死亡”说明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危害严重,大气被污染了,大气成云致雨,形成降水,河、湖、土壤也会随之污染。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危害性,环境恶化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14. 关于世界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展中国家不存在环境问题
B. 大气、海洋、生物圈遭到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就要恶化
C.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发达国家
D.局部的污染也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污染,只是主要表现不一样。治理世界环境问题需要靠大家共同努力;部分地区遭到污染,有些污染可以导致全球化如大气污染,有的不会如水体流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当前人类的环境问题,仔细分析题干,便可得出答案。
15. 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人类活动有 ( )
A.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 B. 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洞庭湖畔围湖造田 D. 禁止捕捞鱼虾
答案:B
解析:分析:人类要与环境相统一,就必须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人类活动。在较陡的坡地应发展林业,发展梯田易发生水土流失;围湖造田易造成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增加;在捕鱼期是可以适当、合理的捕捞鱼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注意人与环境协调统一的人类活动,即对人类可以提供资源,又不危害环境。
16、对煤矿工人而言,工作中危害最大的污染是( )
A、煤烟、粉尘 B、工业废水
C、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D、酸雨
答案:A
解析:分析:煤炭工人每天与煤打交道,煤烟、粉尘应该是最大的污染,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从工人工作的种类去分析。
17. 下列不属于当前环境问题的是: ( )
A.太阳耀斑增多 B. 垃圾乱放,污染土壤
C.地球可能因CO3增多而日趋变暖 D. 森林因被砍伐而不断减少
答案:A
解析:分析:当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变化等。太阳耀斑增多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意环境问题的表现。
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18、19题。
18.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
A.草原 B.苔原 C.硬叶林 D.针叶林
19.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18. A 19.C
解析: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占了很大部分,这些地区降水较少,因此典型植被主要是草原。这些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植被一旦破坏,最易导致土地沙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该题要从图中提出关键的地理信息。
20.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
A.在资源短缺方面,发达国家面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
B.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最为突出
C.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破坏主要酸雨对植物、动物等的危害
D.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出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
答案:D
解析:分析:资源短缺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环境污染在城市表现的更突出,而生态破坏在农村表现的更突出;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因此用排除法,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表现,要求学生掌握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
三、综合题
21.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D.石油紧缺
答案: C
(2)下列因素中,属于修建西气东输管道线路走向所考虑的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天然气的来源
C.城市分布 D.河流状况
答案:BC
(3)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于资源分布区与使用区的一致,就需要跨区域调配。在路线的选址方面,主要考虑了天然气的储藏区和城市分布。在工程的意义方面,从社会、经济和生态这三方面来作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短缺的问题,资源短缺解决办法之一的跨区域调配,要求学生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22.读“东京市区域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老城区人口过多,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解决的措施有 。
答案: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2)老城区时有酸雨发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雹、雾降落地面,形成酸雨
(3)图中海域曾出现“赤潮”。引起鱼类大量死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工业和生活废水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导致海区富营养化,藻类迅速繁殖,消耗太量溶解氧,使鱼类缺氧死亡
解析:分析:人口增多了,各种污染都会增多,为了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就应该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分散人口的职能,加强城市管理。由于大气污染较重,就易形成酸雨。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就造成了酸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做一个重点掌握。
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快的原因是 。
答案: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2)A地沙漠的的名称是 ,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 。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
答案: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自治区|该地区西部、北部沙漠广布,在强劲的西北风下,向东、向南扩展。
(3)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解析: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沙漠化的扩展主要是该区沙漠广布,且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治理荒漠化主要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来进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措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基本算是模板,需要学生牢记,并灵活运用。
24.读1949年(左图)和1985年(右图)洞庭湖形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1949年至1985年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洞庭湖面积变小了| 长江该段河道弯曲,加之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2)破坏洞庭湖这一湿地除了加剧洪涝灾害外,还有何消极意义?
答案: 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航运;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影响旅游观光;影响水产养殖业等。
(3)近年来,通过对长江流域和洞庭湖的综合治理,洞庭湖的面积比治理前扩大了1/5。请说出其主要的治理措施。
答案: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流域内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湖泊面积缩小,注意原因是人为原因,湿地减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加剧等后果。河流治理主要是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上来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措施。发生洪涝灾害加剧,有河道的原因,也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分析成因和措施要从这两方面来答。
25.美国东边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答案:美国的这一做法是不对的。这样追求了自身利益而损坏了其他国家利益。而且这样只有转嫁污染,而不会消除污染。废物应该先处理,达标后排放。
解析:分析:美国的这一做法是不对的。这样追求了自身利益而损坏了其他国家利益。而且这样只有转嫁污染,而不会消除污染。废物应该先处理,达标后排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要从宏观上来看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