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章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同步训练
1、填空题
1.传统的环境观是 的观点,主要的愿望是 ,人类实现了愿望,但却导致了 。
答案:人地对立|征服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解析:分析:传统的环境观是人地对立的观点,到了工业社会,人类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人类滥砍滥伐、拦河筑坝、开发矿山,却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传统的人地关系及其后果,较为简单,可以直接在教材中找出答案。
2. 新的环境观认为,人地关系是“ ,人地归一” ,人只有与自然保持 与 ,才能生存与发展。
答案:天人合一|平衡协调
解析:分析: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称之为“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的环境观,注意新的环境观是自然与人类向协调。
3.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 ,又不对 的构成危害的发展。
答案:当代人的需要|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概括了可持续和发展两方面的内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可持续发展观包含了当代的发展和后代人的生产能力,二者都得到满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 ; ; 。
答案:鼓励经济增长|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即鼓励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即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可持续即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基本上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来阐释的,可以直接在教材中找出答案。
5.我国把 与 确定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并制定了《 》。
答案: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中国21世纪议程
解析:分析:我国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确定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态度,较为简单,可以直接在教材中找出答案。
二、选择题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据此回答6—8题。
6.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7.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开垦荒地,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
答案:6.C 7.A 8.C
解析:分析:第6题,西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加剧,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裸露在地表,降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严重,故选C。第7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这是治理生态环境的目的,而不是措施,因此选A。第8题,A选项,退耕还林还草,历程较长,短时间难以见到效果。B选项开垦荒地,会加剧土壤沙化,农业需水量增加。C选项,由于高大山脉冰川较多,播撒黑炭加速冰川融化,是既不破坏生态环境,由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D选项,该区气候干旱,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即使人工降水也难以增加降水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部水土流失的原因、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利用西北地区的自然背景作答。
9. 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搞好国土整治 B. 预防自然灾害
C.控制人口增长 D. 参加国际协作
答案:C
解析:分析: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增大,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不惜破坏环境。导致环境恶化,恶化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人地关系恶化。因此人与环境要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决人地矛盾的主要要措施。可以采取追本溯源的方法。
材料: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当今世界上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0—12题。
10.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 )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发展问题 D.贫困问题
11.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因地而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B.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
C.发展中国家中既有生态破坏,也有环境污染
D.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12.“杀鸡取卵”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
答案:10.C 11.C 12.A
解析:分析:第10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第11题,环境问题因地区而异,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没有孰轻孰重。故选C。第12题,“杀鸡取卵”无疑是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本质、分布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需要学生熟悉教材,根据教材作答。
13.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 )
A.能源农业 B.生态农业 C.立体农业 D.大农场农业
答案: B
解析:分析: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是清洁生产,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农业方面的表现,需要学生记住即可,较为简单。
14.下图是我国2008年能源消费结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能源的燃烧对环境产生极大危害,其生成污染物主要排放到 ( )
A.大气环境 B.陆地环境 C.海洋环境 D.生物环境
答案:A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大量燃烧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污染大气环境。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源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图中直接看出,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推出结论。
15.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A.开垦红壤地区的荒山荒坡,发展立体农业
B.在山区实行林木的采育结合
C.为防止“赤潮”现象的发生,沿海地区采取伏季休渔政策
D.建立人工草场生态系统,尽可能放养更多的牛羊
答案: B
解析:分析:红壤地区土质贫瘠,应尽量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赤潮的发生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应防止水污染;即使建立了人工草场也不能超载放牧。只有B选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理解,需要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理解透彻,再结合选项作答。
16、下列人类活动中,对环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是( )。
A. 人类大面积的开荒种地 B. 修拦水大坝
C. 在宜林区域,植树造林 D. 开采地下矿产
答案:C
解析:分析:大面积开荒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修拦水大坝会影响到鱼类洄游、土壤中水分含量等;开采地下矿产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土壤甚至引起地面沉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注意题干中说的是“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17、为了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是( )。
A. 水土保持 B. 环境保护 C. 计划生育 D. 节约资源
答案:C
解析:分析:人口过多过快增长是导致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要使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就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人口的基本国策。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基本国策,此题较为简单,只需利用日常生活经验作答即可。
18、下列不是可持续发展观所包含的涵义的是 ( )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 D.自然可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即鼓励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即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可持续即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要求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熟悉并掌握。
19、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
A.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 B.发展清洁生产
C.市区营造休闲绿地广场 D.内蒙古草原发展发菜加工工业
答案:D
解析:分析:发菜加工工业所需原材料是发菜,在内蒙古草原大肆挖掘发菜,必定导致土地沙化,加剧荒漠化。此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
20.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是 ( )
A.减小生产规模,控制污染物产生 B.加强法制,严厉制裁污染物的制造者
C.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D.加强绿化,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环保功能
答案:C
解析:分析:环境破坏主要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因此要保护环境主要从人类自身入手,一方面控制人口数量,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质。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注意是根本途径,抓住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综合题
21.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
A ,B ,C ,
D ,E ,F 。
答案:A—物质和能量 | B—废弃物 |C—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D—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E—人类社会|F—环境
⑵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 → F(与图中含义相同)的空格内。
①石油、铜 ②烧油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废液、固体废弃物 ④稻米、西红柿 ⑤森林 ⑥工人、农民 ⑦酸雨腐蚀 ⑧水利工程
A ; B ; C ; D ; E ; F 。
答案: A—① | B—② ③ |C—⑦|D—⑧ ④|E—⑥|F— ⑤
解析:分析:第(1)题,图中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人类又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故A所示的是物质和能量;B所示的是废弃物;C所示的是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D所示的是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E所示的是人类社会;所示的是F环境。第(2)题,结合第(1)题,便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22.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代表 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 )、B代表 系统、C代表 系统、D代表 系统。
答案:社会|经济|生态|人的管理调控
(2)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 )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 、 、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人口|资源|环境
(3)可持续发展强调 性,因而提出“着眼全球,从区域着手”的口号,其决定因素是图中字母 代表的能力。
答案:全球|D
(4)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 、 和 原则。
答案: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多个领域,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含义、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23.读下列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_______ B. C._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_ F.________
答案:④|⑥|⑤|③|①|②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答案: D
(3)当人类向环境中排出的废弃物或有害物质超出 能力,或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出环境中资源的 能力时,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自净|供给或再生
解析:分析:第(1)题,人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便能可持续发展,人类违背了客观规律,定会导致环境恶化。第(2)题,人地关系“人天共存,人地归一”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第(3)题,人类无节制向环境索取和过度地向环境排放,都会导致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主要遵循客观规律,便可避免环境问题。
24..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因素表示___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图中B因素表示___________。图中C因素表示___________。图中D因素表示______________。
答案: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环境人口容量
材料:南通市,南通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明显。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南通市到上海浦东的直线距离是100公里,到苏州的距离也仅为80公里,经济非常发达,是16个长三角城市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南通与上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苏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并称为“沪苏通”小金三角。南通市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目前,南通已经进入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圈城市。
(2)请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方面,评价南通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 南通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渔业资源丰富;沿海,受上海、苏州等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强,经济发达,科技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南通市的环境人口容量大。
解析:分析:第(1)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对外开放程度、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与对外开放、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和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第(2)题,结合到材料作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注意结合到材料作答。
25. 阅读“甘肃省地理简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归纳甘肃省自然地理特征,并就该省的经济发展作相关分析。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100字左右,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三项回答。)
答案: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矿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
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变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挤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推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即鼓励经济增长(农业方面要生态农业;工业方面要清洁生产);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关键是能把握住甘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图中有提示),进而针对地理特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发展经济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