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同步训练
1、填空题
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 、 能力。
答案:消纳|同化
解析:分析: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化和同化能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有限的。较为简单,可以直接从教材中得出。
2.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主要水体的自净规律是 > > 。
答案:河流|湖泊|地下水
解析:分析: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河流流速快,更新周期短;湖泊次之;地下水最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自净能力跟更新速度有关。学生只需抓住这点便可作答。
3.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 的,污染物排放
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答案:有限|超过
解析:分析: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的原因。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较为简单。
4.水体富营养化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水体富营养化即 和 等营养物质,在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 ,藻类遮蔽阳光,消耗氧气,放出有毒物质,导致 死亡、水质变坏、湖泊变 。
答案:氮|磷|繁殖|水生植物和鱼类|沼泽
解析:分析: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繁殖,藻类遮蔽阳光,消耗氧气,放出有毒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水质变坏、湖泊变沼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体富营养化对湖泊及其湖内生物的影响。促使湖泊演化为陆地。
5.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都会使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 污染。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 和 性能,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的 ;沉降到海底的石油影响底栖动物。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溶解氧 。
答案:海洋石油|防水|保温|光合作用|减少
解析:分析:泄漏的石油能够覆盖在海面,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动物皮毛粘上石油后,影响防水和保温;石油分解消耗溶解氧,影响生物生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较为简单,可以直接从教材中得出答案。
二、选择题
6.有学者将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型缺水;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源型缺水。下列城市中,水源型缺水严重的是 ( )
A.青岛 B.杭州 C.广州 D.喀什
答案:D
解析:分析:水质型缺水是有充足的水源,但水质较差,难于用于生活、生产。水源型缺水是由于降水较少等原因引起的缺水。喀什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故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质型缺水和水源型缺水的区别。
7.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图中反映的是地面沉降,该去地面沉降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过度开采地下水所导致地面沉降。需要从图例中提出关键的地理信息。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D 10、D
解析:分析:第8题,赤潮易发生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A正确。第9题,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D正确。第10题,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D正确。
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赤潮的发生地点、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赤潮一般发生在氮磷丰富、气温较高、流速较缓的水区。
2004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万吨级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发生碰撞,溢出燃油约450吨,造成我国最大的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交通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来清除油污。据此回答11~12题。
11.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2.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答案:11.C 12.B
解析:分析:第11题,石油污染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一是石油中的化学物质造成鱼类中毒,二是油膜阻碍水气交换,鱼类缺氧窒息。第12题,四项中只有B项处理后残留物少,副作用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石油污染对鱼类的影响极其处理石油污染的有效措施。第12题,注意题干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
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43-。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3-和PO43-的尝试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13、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43-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O3-减少, PO43-增加 D、NO3-增加PO43-减少
答案:13、C 14.B
解析:分析:第13题,根据表格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①、②、④的含量高,说明沿线的人口、经济活动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的多,水体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多, A、B、D错。亚马孙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量大,人口、工业活动少,排放污水少,所以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最低的③是亚马孙河,C对。第14题,若只考虑河流补给,不考虑支出,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因缺少支流注入,水量不会变化。也不考虑沿线污染物质向河道中排放,河流中NO3-和P 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增大,所以河流中NO3-和PO43-离子的浓度均不会增加, B对。A、C、D错。
点评:本题考查区域河流污染物来源差异,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
15.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化合态磷,有以下几种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废液是很好的肥料,处理掉太浪费,不必处理
C.含磷污水排入自然水体中,能引起藻类繁殖,使水质变坏,应当除去
D.磷对生物无毒,除去与否都无关紧要
答案:C
解析:分析:磷虽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但是一旦进入水体,极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应当去除,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磷对环境的作用。主要就是要求学生了解氮磷更够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16.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捕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
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答案:D
解析:分析:大鱼较少,就说明大鱼早已捕捞,只剩下小鱼。因此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源问题,用排除法可选出答案。若污染,则大鱼、小鱼都会减少的。
某河流的渔业资源变化是由:①污水排放量,②人口,③江水流量三个因子及变化趋势共同决定的,下面是该河某河段的这三个因子变化趋势图,④线是该河段渔业资源变化。读图回答第17~18题。
17.在⑸时间段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人口和污水排放量在这个时间段对渔业资源基本上没有影响
B.如果人口和污水排放量严格控制在某个水平,则渔业资源仅由河水流量决定
C.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是提升渔业资源的关键
D.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是提升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
18.如果用渔业资源变化代表该河段生态变化,⑵和⑶时间段内,河流生态与污水排放量成正相关现象,关于其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是因为生态变化本身就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里刚好凑巧是正相关
B.是因为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
C.因为河流在一定江水流量值上具有较高的自净能力
D.是因为人口数量相对稳定,所以污染物的排放量是较为固定的
答案:17.B 18.C
解析:分析:第17题,由图可以看出:在⑸时间段中污染与人口的变化相对稳定,渔业资源变化与江水流量呈正相关。第18题,天然水体具有自净作用,这种作用随水体水量的增加、流速的加快而增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河流与渔业资源的关系。人口增多,河流污染,导致渔业资源锐减。要结合选项仔细看图。
在下图中,①是地表径流,②、③是地下径流。读图完成19~20题。
19.若沿P垂线三类径流同时受到相同程度的一次性镉污染。10天内N地进行检测( )
A.②最先检测到水体被污染
B.①最先检测到了最大浓度的污染
C.任何时候②、③污染程度都比①严重
D.③中检测到了最大浓度的污染
20.三类径流受到污染后( )
A.治理难度最大的是① B.最容易治理的是③
C.②的污染持续时间最长 D.②、③污染持续时间比①长
答案:19.B 20.D
解析:分析:第19题,①是地表径流(如河流水),②是潜水,③是深层地下水,三类径流同时受到相同程度的一次性镉污染,地表径流污染最严重且流速较快,故选B。第20题,污染持续时间最长,治理难度最大的是③,最容易治理的是①,选D。
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不同类型的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潜水的更新周期短,容易治理。深层地下水治理难度大。
三、综合题
21.读“太湖流域2001年10月某一周的水质量周报”,回答下列问题。
断面名称 主要监测项目(除pH外,各项目单位:mg/L) 水质类别
pH 溶解氧 COD 氨、氮
太湖 ①江苏无锡沙渚 8.39 7.9 5.3 0.08 Ⅲ
②浙江湖州新塘港 8.23 7.6 4.8 O.32 Ⅲ
③上海青浦急水港 7.36 3.3 5.3 O.65 Ⅳ
Ⅲ类水质标准 6.5—8.5 ≥5 ≤8 ≤O.5
备 注 COD(化学耗氧量)是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所需氧量。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
(1)表中三个断面(检测点)中,水质最差的是 (填字符),理由主要有
。
答案: ③|该断面的水质为Ⅳ类水质
(2)表中四项检测项目中,各断面均比较理想的是 ,三个断面(检测点)中,有机污染物最少的是 (填字符)。
答案: COD|②
(3)从周报中可以看出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两项指标呈 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负|水体中氨氮含量增加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减少
(4)简要回答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答案: 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解析:分析:第(1)题,水质类别数字越小,水质越好。第(2)题,四项监测项目中,只有COD项目三地全部小于Ⅲ类水质标准的COD的值。第(3)题,从表中直接得出结论来。第(4)题,结合到我国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作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污染衡量指标及其水污染的防治。主要是要分析表格中的数值。
22.读“湖泊沼泽化过程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将下列词语前的序号填写到相应的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①阻挡阳光;②鱼类死亡;③水生植物死亡;④蓝藻暴发;⑤分解耗氧
答案:
①~③组合可以和⑤~②组合上下对换。
(2)水污染会加速湖泊—沼泽的演化。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简述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答案:一方面,减少废水排放:农业方面,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工业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废水达标排放;生活上,减少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一方面,加大水污染治理。
解析:分析:第(1)题,湖泊一旦氮磷富集,会使蓝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大面积覆盖在湖面上,阻挡阳光;水生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死亡;大量微生物分解会消耗大量氧气和放出有毒物质,最终导致鱼类死亡。第(2)题,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及其生活方面。第(3)题,治理措施也从这三方面来进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湖泊的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其后果。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体的富营养化。
23.下面图1、图2及表格是黄河中游某支流一水文站的实测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表示该支流该水文点的各月平均径流量;图2表示该水文站某日DO溶解氧量和气温的变化情况。
材料二 水中溶解氧量是水质重要指标之一 , 如果水中有机物含量较多,其耗氧速度超过氧的补给速度,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当水体 ( http: / / baike. / doc / 6787030-7003637.html"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受到有机物的污染时,水中溶解氧量甚至可接近于零,这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
不同温度下DO(溶解氧)饱和值表
水温/℃ 25 26 27 29 31 32 34
DO饱和值
(毫克/升) 8.15 8.00 7.85 7.65 7.43 7.30 7.20
(1)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支流降水主要集中在 季节,该河流的主要为 补给为主。
答案:夏秋|雨水
(2)由图2可以看出,水温与DO(溶解氧)的曲线呈 相关。当地黄金生产及造纸、食品加工等乡镇企业的排污造成该河段枯水期富营养化严重,在凌晨5∶00,河水的DO(溶解氧)含量的饱和度仅为________%,但在午后,DO出现过饱和,如在18∶00,DO饱和度可高达110%。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68~72|水温增高,饱和值下降|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产氧量增加
(3)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控制该地水污染的措施(至少三条)。
答案:①污染较重的小工业停产;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处理;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解析:分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量在7、8、9月最大,而此时黄土高原正值雨季时。因此应该是雨水补给为主。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DO随水温的升高而升到,随水温的降低而降低,因此呈正相关。饱和度=此时DO溶解氧的含量/该水温下DO饱和值*100%。第(3)题,控制水污染既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要加大河流的排污能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污染与DO溶解氧的关系。要求学生理解溶解氧的含义,及其饱和度的计算。概念较新,较难理解。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答案: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的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求量大。第(2)题,由上题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污染及其防治,第(1)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第(2)题,保护水源地主要从建立相关法规、提高自身素质及其水处理的措施。
25.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图16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答案:污染总体呈“W冶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得出河水的污染程度为先减轻后加重,然后减轻。水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陆地污染物的排放,本题需要结合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第(2)题,污染防治可以从控制污染源、改变生产方式、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水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在图中分析是,要注意转折点。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到图中河水、降雨量和污染物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