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16: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四章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步训练
一、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 三个层次。 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答案: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灭绝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是物种灭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含义。这直接可以从教材中找到,需要学生作一定的了解。
2. 是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 是海洋中物种丰富的地区。
答案:热带雨林|珊瑚礁
解析:分析: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海洋中则是珊瑚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的分布。物种丰富与否跟气候有很大的联系。低纬度地区气温低,物种繁殖较快。物种丰富。
3.物种灭绝,除了物种本身发生、发育、消亡过程; 、陨石撞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外,还有 ;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战争,核试验;人口增长等认为原因导致的。
答案:火山喷发|外来物种入侵|环境的污染
解析:分析:物种灭绝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本身演化过程、火山喷发、气候变化、陨石撞地球等,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利用资源、环境污染、战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一般的原因都是自然和人为两方面。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4.人类活动早期 和采集导致物种灭绝;现在 和破坏生态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物种主要是 。
答案:狩猎|污染|植物和昆虫
解析:分析:在早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是通过狩猎和采集来影响物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的方式不同。这主要跟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
5.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包括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离体保护, ,种子库。
答案:建立自然保护区|建动物园、植物园|建基因库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三种。就地保护主要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主要措施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离体保护主要是建立基因库、种子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实际情况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要求学生了解。
二、单项选择题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6~7题。
6.热带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的表现是( )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大量的木材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答案:6.B 7.C
解析:分析:第6题,热带雨林是物种丰富的地区,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森林多,提供大量的木材。第7题,热带雨林的养分主要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植被遭到破坏,整个系统便会崩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的物种。热带雨林北称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物种繁多,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好好保护。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8~9题。
8.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 )
A.A B.B C.C D.D
9.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
A. 枯枝落叶 B.土壤 C.生物 D.供给养分
答案:8.A 9.D
解析:分析:第8题,在雨林系统中,土壤较为贫瘠,主要的养分在植被,因此植被是最为关键的部位。在图中A表示植物。故选A。第9题,在图中,A为生物,B为枯枝落叶,C为土壤;D为供给养分。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雨林系统的脆弱性。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热带雨林。
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栖息地的丧失导致物种的灭绝
B. 危害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 一种生物的灭亡可能使其它几十种生物都会受到影响
D. 物种灭绝速度增快
答案:B
解析:分析:危害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没有了可持续,那人类社会也将没有可持续性。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灭绝队人类的影响。自然的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一种物种的消失会导致其他很多物种受到影响,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势必也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11.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的是( )
A. 人类活动的影响 B. 环境污染
C. 合理有计划利用森林资源 D. 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C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表现是物种灭绝,而物种灭绝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本身演化过程、火山喷发、气候变化、陨石撞地球等,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利用资源、环境污染、战争等。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为原因来看。该题用排除法,即可选出答案。
12.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减少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下列措施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
A、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 B、就地保护—建动植物基因库
C、建人工繁育基地 D、在人口密集区,建动物通道
答案:A
解析:分析:就地保护主要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主要措施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离体保护主要是建立基因库、种子库。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三种。
台湾被称为“祖国的宝岛”,特产丰富,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读图为该岛屿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上部是该区相关地理事物沿线变化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关于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资源丰富,有“森林宝库”之称 ②享有“水果之乡”的美名
③享有“祖国东南盐仓”的美称 ④山区为林区,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台湾山地呈现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森林类型的变化,其原因是 ( )
①台湾山脉从北向南地处温带—热带 ②台湾山脉海拔高,垂直变化明显 ③台湾山脉地处低纬度 ④台湾气候变化大,多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13.A 14.B
解析:分析:第13题,台湾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区,水热条件好,地形以山地地形稳住,森林资源丰富;盐丰富。故选A。第14题,台湾由于地处低纬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充足,加之山脉海拔高,垂直变化明显,森林种类丰富。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台湾的资源极其垂直地带性等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初中知识,回答台湾的美誉。利用垂直地带性的规律回答森林类型变化的原因。
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回答15~16题。
5. 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16. 结合图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答案:15.B 16.A
解析:分析:第15题,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之间)之间,西风带位于南北纬30°~60°之间,据图可知,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第16题,北纬30°~60°的纬度范围气候以温和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土地面积较广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群的分布特点。由图并结合到风带的分布可以判断种群的分布。结合到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再结合图可以判断大城市数量的差异主要是气候、土地差异。
下图示意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7、18题
17.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18.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答案:17.B 18.C
解析:分析:第17题,地图信息显示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距离南美洲大陆较远,多火山。结合初中知识(澳大利亚 ( http: / / 2014..cn / teams / australia.html )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可知特有动物比例大的成因是远离大陆、远离危险,动物进化缓慢而古老。B正确。第18题,火山为干扰信息,构造运动造山、造岛屿能力一流,但不造动物。 6、企鹅原本生活在南极地区,顺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等洋流漂流至科隆群岛,发现气候适宜(不是很热)、鱼类丰富,于是在此定居(逆洋流回南极不太现实)。老鼠、蜥蜴喜暖,出现在热带地区很科学。C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物种分布的原因。科隆群岛的物种的独特性和澳大利亚物种有类似,成因基本一致。喜暖、喜寒物种都在分布,说明这里虽属于热带,但是气温不高。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 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0.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9.C 20.D
解析:分析:第19题,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为针叶林带;而山中腰树木茂密,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故选C。第20题,过渡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减少环境承载力;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学生掌握植被的垂直分布的规律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综合题
21. 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
明朝的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的今天,
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很难寻觅了。并且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国药将不复存在,中医将难以发展。
⑴ 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答案:动植物资源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使药物被污染。
⑵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 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和过度掠采天然药材;② 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地;③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工业排污严重,水、土污染严重。
⑶ 你认为应如何保护中药资源?
答案:① 保护中药生长的衍生环境;② 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建立无公害的中药人工养殖基地等。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目前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中草药材的减少,主要是过度采伐药材、人类乱占野生植物的生长地和环境污染严重。第(3)题,针对第(2)题的原因,主要是保护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合理开采中草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措施。该题较难,需要学生仔细分析原因再给出相应的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贵州威宁的草海像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云贵高原上。如今的草海,人鹤相亲的场面随处可见。然而,这里曾经历过堪称残酷的生存竞争。历史上的草海水面曾有45平方千米,水深有3米~5米,因水中长满水草而得名。1958年人们开始排水造田,到70年代初,湖水被放干,草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1975年统计,黑颈鹤只有35只,而水禽几乎绝迹。1982年重新筑坝恢复25平方千米的水面,草海才得以重现生机。1992年,连同水面周围120平方千米的湿地也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草海历史上曾一度出现水禽几乎绝迹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由于人们排水造田,草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 云贵高原的雨季主要是由于来自 洋的 季风带来的降水。答案:印度 西南
(3)贵州草海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主要作用是什么?保护湿地有何益处?
答案:为鸟类提供栖息的场所。湿地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特殊的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4) 谈谈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采取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实际措施保护物种; 运用法律和国际公约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强宣传教育,提倡公众参与,依靠全社会力量作好野生生物的保护工作。
解析:分析:第(1)题,从草料中可以直接找出答案。第(2)题,云贵高原的降水主要是从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带来的。第(3)题,贵州草海生物种类繁多,且是重要的湿地,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给予保护。第(4)题,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从建立相关法律;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思;和采取相应措施来体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比较重要,需要着重记忆。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池,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23.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猎杀。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
解析:分析:中华秋沙鸭数量减少有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秋沙鸭迁徙距离较远,很容易疲劳饥饿致死。该鸟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还有被人类和天敌猎杀也有很大可能。针对相关原因,治理相应对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的方法和具体措施。难度系数较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24.读全球生物气候地带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 从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带的划分。热带和温带大约以年平均气温 ℃为界,寒带和温带大约以年平均气温 ℃为界。
答案:18|4
(2) 从图中可以看到,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气温 ℃以上,年平均降水
量 ㎜以上。
答案:–7|400
(3) 在年平均气温20℃的条件下,年平均降水量从0—1500 mm,地面植被依次是

答案: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
(4) 试分析寒带年平均降水量很少,却难于形成沙漠的原因。
答案:寒带地区,气温低,水汽蒸发量很小,空气相对不干燥。
(5) 试分析沼泽湿地为什么多见于中高纬度。
答案: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土壤和地表水难于蒸发,特别是一些地势较低的地区,积水容易,水蒸发难。
解析:分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知道,热带和温带的界线大致是180C,寒带和温带的界线大致是40C。第(2)题,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气温-7℃以上,年平均降水
量400㎜以上。第(3)题,在年平均气温20℃的条件下,年平均降水量从0—1500 mm,地面植被依次是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第(4)题,寒带气温低,降水少,蒸发也少。因此不形成沙漠。第(5)题,沼泽的形成主要从纬度、地形、气温等方面作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地带的分布,在第(1)-(3)题,较为简单,直接从图中观察得出。第(4)(5)题需要结合到气温和降水来作答,稍难。
25.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
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答案: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音干扰动物的生活。
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者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
解析:分析:高速公路通过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物影响加大,分割和减少了野生动物栖息地,阻断了迁徙通道。噪音大,影响了野生动物正常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桥代路或挖掘隧道来直接穿过自然保护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的修建必须考虑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9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