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6第五章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6第五章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16: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五章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同步训练
1、填空题
1.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 和共同性,属于 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等。
答案:普遍性|全球性|臭氧层的破坏
解析:分析:环境问题有些存在局部地区,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到全球的后果,这些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比如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要求学生理解全球性,而非局部。
2.根据公平的原则,造成 的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最重要的是环境管理方面的 。
答案:全球环境污染份额大|国际合作
解析:分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即是国际合作。为了公平起见,造成全球环境污染份额较大的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公平性原则。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污染物较发展中国家较多,因此责任更重大。
3. 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
的 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重要地位。
答案: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
解析:分析: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物种丰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在国际环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4. 是国际最高层次的环境合作。分别是1972在瑞典 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在巴西 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002年在南非 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答案:联合国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斯德哥尔摩|里约热内卢|约翰内斯堡
解析:分析:联合国的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是国际最高层次的环境合作,召开地点分别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合作的表现。环境合作主要体现在召开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三次会议较为重要,需要学生了解并做记忆。
5.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不仅有履行 和进行 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解决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方面也有 的必要性。
答案:国际公约|国际合作|寻求国际合作
解析:分析:在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在履行国际公约和国际合作义务的同时,我国也在寻找国际合作解决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环境合作,这不仅体现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上,也表现在我国国内严重的环境问题上。
1、单项选择题
6.造成臭气层耗损与破坏的主要原因有 ( )
A. 大气污染 B. 燃煤 C. 氟利昂 D.滥砍滥伐
答案:C
解析:分析:人类大量使用含有氟利昂的冰箱和空调等,以及因超音速飞机迅速发展而导致含氮废气的大量排出,致使臭氧层遭到破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产生的原因。较为简单,需要学生了解记忆便可。
7.下列不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A. 太阳活动 B. 温室气体 C. 施用化肥 D. 飞机尾气
答案:C
解析:分析:全球变暖有来自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是施用化肥对只能对土壤、水遭到污染,对气候没有多大影响。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成因。全球变暖人为原因占主导,主要是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41个国家签署了该项协议。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55%,在2012年之前,他们还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2%。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去年3月,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回答9题。
8.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 )
A.大气的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9.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主要原因是 ( )
A.并不支持环境保护     B.惧怕影响经济发展
C.他国经济与我无关     D.逃避大国领导责任
答案:8.C 9.B
解析:分析:第8题,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缓解了全球变暖。故9题,美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影响到该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其责任。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应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分配责任。
10. 关于世界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展中国家不存在环境问题
B. 大气、海洋、生物圈遭到污染,人类生存环境不会受到影响
C.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发达国家
D.解决世界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11. 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人类活动有( )
A.在秦岭北坡营造梯 B. 在草场茂盛的地区大量放牧牛羊
C.洞庭湖畔围湖 D. 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答案:10.D 11.D
解析:分析:第10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大气、海洋、生物圈遭到污染,生态环境将恶化。世界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并不能依赖某一个国家。故选D。第11题,人类与环境相统一即是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秦岭地势陡峭适宜发展林业;围湖会导致湖泊生态功能下降,不管草场好与不好,都不应过度放牧。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上的环境问题及其人地关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其日常生活经验作答便可。
12.为使《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最具广泛意义的是 ( )
A.保护社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B.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D.提倡广泛地公众参与
答案:D
解析:分析:要使保护环境变成实际,便是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提倡公众参与。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注意题干中的“自觉行动”便可以得出结论。
由于全球变暖,两极的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岛危在旦夕,不少人想趁最后的机会造访它们。因此,所谓的“末日旅游”近年呈上升趋势。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成为濒危景点的是( )
①乞力马扎罗山雪峰 ②澳大利亚大堡礁 ③大兴安岭森林 ④西湖风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末日旅游”的不断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使全球变暖的趋势减缓
B.使南北差距缩小
C.使生物更趋于多样化
D.游客量大增会进一步破坏环境
答案:13.A 14.D
解析:分析:第13题,乞力马扎罗山处于赤道附近,因全球变暖,山上的积雪极有可能融化。澳大利亚大堡礁也有可能海水水面上升而被淹没。故选A。第14题,旅游人数过多会加重环境破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全球变暖的危害做答。
15.有关《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制订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正确叙述是(  )
A.只涉及经济领域,而没有考虑社会因素及其发展
B.只涉及团体及公众,没有牵扯个人和决策者
C.涉及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行动
D.只有政策、法律等保障措施,没有行动实施方案
答案:C
解析:分析:《中国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涉及范围广、对象多,既有计划,又有对策。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21世纪议程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做一定的了解。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资源将会在2075年前被消耗光。该报告还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出各国“生态脚印”大小,即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据此回答16-18题。
16.这段材料表明地球上的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数量上的有限性 B.潜力的无限性
C.分布的不均衡性和规律性 D.资源的紧密联系性
17.“生态脚印”说明( )
A.发展经济不可避免的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
C.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D.环境容量(承载量)是有限的
18.阿联酋等一些波斯湾国家“生态脚印”较大,主要是因为 ( )
A.发展速度快 B.资源消费量大
C.环境承载量大 D.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答案:16.A 17.D 18.D
解析:分析:第16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故选A。第17题,“生态脚印”指的是人类的发展不同程度的都会是环境遭到破坏。毕竟环境容量有限。故选D。第18题,波斯湾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自然环境脆弱,该区国家只注重石油资源的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故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资源要合理开采,开采的同时尽量把对环境的损害降至最低。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l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回答19~20题。
19.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20.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几内亚比绍国的经济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国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19.A 20.D
解析:分析:第19题,发达国家把污染物运至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被迫接受。这实际上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故选A。第20题,污染物不论转移到哪里,都会带来环境污染。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为了保护环境管理,各国需要共同努力,杜绝转嫁污染的现象出现。
三、综合题
21. 综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A城市是乌斯怀亚市,在印第安语中,它的意思是“观赏落日的海湾”,它一直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去年旅游季节却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少的现象,工人白天上班的时间也缩短了两个小时。
(1)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2)该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是 。
答案: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会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3)C国南部有温带森林分布,而同纬度的B国南部却是沙漠,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
_____________的影响。
答案:安第斯山脉(地形)
(4)B国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相比较,该地区发展畜牧业生产在气候上的优势是 。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 。
答案:气候温和,降水较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解析:分析:第(1)题,防晒霜价格涨的原因是臭氧层遭到破坏,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强,必须要防晒霜来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侵害。第(2)题,说明了臭氧层破坏不但危害人体健康,还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第(3)题,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了西风,使B处降水稀少。第(4)题,阿根廷有世界上著名的优质草场,海陆交通便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臭氧的危害。结合到材料和所学做答便可。
22.读“地球大气臭氧低值范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臭氧低值范围逐年扩大的位置在 极上空。
答案:南
(2)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释放出的 化合物通过
光化学反应使大气 层中的臭氧分解。
答案:氟氯烃(或氟里昂)|平流(或臭氧)
(3) 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增加,其主要危害是 。
答案:紫外线|对人、生物造成损害
(4) 我国科学家最近在青藏高原上空发现夏季时存在着一个臭氧“低谷”,最低时要比
周围地区少10%,10月以后“低谷”逐渐消失,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氟里昂的泄漏 B.可燃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喷气式飞机的尾气排放 D.大气的垂直运动
答案:D
解析:分析:第(1)题,由图中的自转方向可知,大气臭氧低值出现在南极上空,且范围不断扩大。第(2)题,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分解了平流层中的臭氧所致。第(3)题,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臭氧破坏,紫外线增多,第(4)题,夏季陆地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使其近地面的氟氯烃等物质,随空气对流上升至高空。随即分解臭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臭氧破坏的原因及其分布。仔细观察图中自转方向,便可知主要发生地区。利用大气受热过程所学知识,便可臭氧的功能、臭氧破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23.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示意图和“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
在2008年—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日本削减6%。
(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大洲是 , , 。图中十国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 ,最少的亚洲国家是 。
答案:欧洲|北美洲|亚洲|美国|印度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燃烧矿物燃料,乱砍滥伐森林
(3)最近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消息传出即引起世界众怒,这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对世界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答案:产生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
(4)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沿海城市遭淹没
解析:分析:第(1)题,直接观察题中两幅图便可知答案。第(2)题,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烧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滥砍滥伐,导致光合作用减少,二氧化碳在空气中集聚。第(3)题,二氧化碳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导致大气温度上升及全球变暖。第(4)题,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及国家受到威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学生只需利用自己所学作答便可。
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答案:自左向右依次为:a、b、c、d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成因作答便可。第(2)题,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一方面导致对资源不合理的利用;一方面排放出过多的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所致。第(3)题,针对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来采取相关措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措施。这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牢记其成因及措施。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如大气中存在过量的由燃烧产生的SO2和NO2则大气降水的pH值低于5.6以下,称为酸雨。
酸雨属于二次污染物,其环境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 / z / dianlijishu / _blank )是区域性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形成几大酸雨区,我国西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频率高,单场雨pH值最低曾达3.35(重庆)和3.41(贵阳),并已蔓延到广东、广西等省。
(1)我国酸雨的属于 型酸雨,该酸雨的成因是 。
答案:硫酸|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中含硫,硫经过燃烧形成SO2,,再在空气中氧化遇水形成硫酸。
(2)北方有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何南方酸雨重于北方?
答案:北方降水量少,难以形成酸雨。
(3)简要说明酸雨对于环境的影响?
答案:破坏植物组织,降低光合作用速度,影响植物生长;使土壤酸化,溶出重金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 / z / dianlijishu / _blank )成分,抑制微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 / z / dianlijishu / _blank )活动,淋洗营养成分,降低肥力,污染水体;改变水生物的酸、碱环境,影响生长和繁殖;严重腐蚀建筑物和其他设备。若不加以控制,农、牧、渔业要受很大损失。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为主,煤中含硫可知是硫酸型酸雨。第(2)题,酸雨既要酸性气体,还必须有降水才能形成。第(3)题,酸雨是河湖水酸化,水生生物难以生存,酸化土壤,使其动植物遭到损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酸雨出现的原因及其危害。这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牢记其成因及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