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6第五章第三节公众参与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6第五章第三节公众参与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16: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五章第三节公众参与同步训练
1、填空题
1.只有提高全民族的 ,树立人与自然 的新型文化观念,约束自身行为,协助政府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经济和 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答案:环保意识|和谐共处|环境
解析:分析: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文化观念,约束自身行为,协助政府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的必要性。环境是大家的环境,只有全民族能够自觉参与保护环境中来,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2.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 。他们对提高公众的 ,直接参与保护环境和发挥了非常积极作用。
答案: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环境意识|实行社会的监督
解析:分析:民间环保组织拥有专业知识、技术及其调查能力,拥有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他们对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的形式。要求学生了解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人类是 ,要尊重和 环境,不能以 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
答案:自然之子|保护|牺牲环境
解析:分析:人类从来就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之子。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是要尊重和保护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地环境观念。人类既有改造自然的权利和自由,也有义务和责任保护自然环境。
4.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减少污染;绿色消费, ;重复使用, ; ,循环再生;保护自然, 。
答案:节约资源|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分类回收|万物共存
解析:分析: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等相关知识。人类除了使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身行为外,还必须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 是环境环保的生力军,环保志愿者进行科学考察、 、植树造林、 、
对贫困地区献爱心等事件。
答案:青年|保护野生动物|净化环境
解析:分析:青年勇于实际,用于走向最基层、最需要和最危险的地方,他们是环保的主力军。他们进行科学考察、保护野生动物、净化环境等事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的主力军。青年年轻、身体健康、勇于挑战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1、单项选择题
6.近年来,国际上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主要优势在于 ( )
①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
②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
③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④走在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的前沿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国际上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走在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的前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间环保组织的相关知识点。可以直接从教材中找出答案,较为简单。
读某国局部地形示意图,判断7、8题。
7.图中D、E、F、C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
A.D B.E C.F D.C
8.右图中阴影地区用地下水灌溉最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
A.荒漠化 B.盐碱化 C.地面下沉 D.海水倒灌
答案: 7.A 8.B
解析:分析:第7题,该图是澳大利亚的东部地区。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山脉东北为迎风坡降水多。故选A。第8题,该区地下水丰富,大规模用地下水灌溉,地下水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局部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及其环境问题。根据轮廓图来定位,根据地形和大气环流来分析得出降水的分布。
9.关于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正确的是(  )
A.尽量开私家车上学或者上班,减少公共汽车
B.高消费,拉动国家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C.提篮子或布袋上街购物
D.使用手机,与世界接轨
答案:C
解析:分析: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结合到上面选项,可以得出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可以结合到环境道德来作答。
10.湖泊是重要的湿地形式,除了补给河流、调蓄洪水之外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下表所示情况发生原因无关的是 ( )
总面积/km2 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个数
20世纪50年代 83400 2848
20世纪80年代 70988 2305
减少数量 12412 543
A.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水面日益退缩
B.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补给不足
C.水体富营养化,水华大量出现
D.人口增长,用地规模扩大
答案:C
解析:分析:从表中可以看,湿地的面积缩小,数量在减少。人为原因是导致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只会导致水体污染,不会导致数量缩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的相关知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环境遭到破坏,湿地缩小,数量减少。
11.乌鲁木齐市北郊的青格达湖周边有30平方公里的湿地,被称为“乌鲁木齐的肺”,这里也是数万只候鸟的迁徙栖息地。2005年11月,这块湿地的周边村庄发生了禽流感。这说明 ( )
A.新疆气候干旱,湿地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B.湿地周围被大量开垦增加了人、畜与候鸟的接触
C.禽流感对候鸟没有什么影响
D.湿地面积与禽流感爆发的范围成正相关
答案:B
解析:分析:湿地周边禽流感发生,若湿地开垦,势必会增加人、畜和候鸟的接触。扩大禽流感的范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破坏的后果。人类活动导致湿地破坏,因此人类要保护环境。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2题。
12.绿色冰箱的推广使用可以 (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弱大气的温室效应
B.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的发生
C.减少氟氯烃的排放,从而减轻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D.减少废热的排放,从而减弱大气的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分析:绿色冰箱就是不含氟,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的行为。传统冰箱含氟,而绿色冰箱就是不含氟,可减少环境问题。
13.2010年3月27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在全球展开。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这一个小时里,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结合材料,回答:活动已经开展了三年,目的是转变民众对于碳排放的态度,抑制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应对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破坏 B.全球变暖 C.酸雨 D.荒漠化
答案:B
解析:分析:关灯一小时,可以减少碳的排放,碳就是引起全球变暖。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等相关知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个小行动,都会保护环境。
14.我们个人应提高环保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下列日常行为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
A.经常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B.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和塑料袋
C.夏天晚上在草坪上和同学一起玩耍 D.不穿野生动物毛皮服装
答案:C
解析:分析:坐公交车上班可以减少碳排放;少用一次性制品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善用塑料袋,减少环境污染,不要践踏草坪和不穿野生动物毛皮,保护动植物。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动植物,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15. “自然之友”是我国第一个较大的群众民间环保团体,的宗旨是( )
①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 ②倡导绿色文明 ③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
④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自然之友”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间环保团体。要求学生对民间环保团体的主要宗旨、活动形式作一定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16. 英国一对情侣于2009年5月上旬结束了长达297天、行程7万多千米、途经18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之旅。他们没有乘坐飞机,选择了低碳排放的交通方式,用行动证明环球旅行与环保可以兼得。据统计,两人一共乘坐了112次汽车、61次火车、18次船、骑了6次自行车、2次摩托车,甚至还骑过一次大象。两人这次环球旅行共产生不到3 000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乘坐飞机旅行会多排放6倍。这对英国情侣的环球旅行(  )
A.贯彻了人地和谐的观念 B.体现了市场行为的调整
C.属于公众行为的调整 D.体现了全球合作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材料,可以知道,这是个人的环保旅性,这体现的是保护环境的公众行为。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有公众参与了,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7.“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发环境无害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
A.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过程中 B.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C.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D.减少产品最终报废过程中的污染
答案:A
解析:分析: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在工业上的体现。在工业上实行清洁生产,体现在生产的各个环节。
18.要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公众应做的事情是( )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等
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
答案:C
解析:分析:,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选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最终才能有效保护环境。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结合到日常生活经验作答便可,较为简单。
19.下列属于环境道德内容的是( )。
A.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B.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C.加强法律,违法必究 D.宣传教育,技术合作
答案:A
解析:分析: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等。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对环境道德内容理解并掌握,同时根据道德内容来规范个人的行为。
20.为了实行低碳生活,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答案:A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低碳生活”措施,从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入手,即矿物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故应开发利用新能源,节约能源。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众参与实现“低碳”。注意题干中“低碳”,节水、种水稻、自备购物袋不属于低碳。主要是从能源上考虑。
三、综合题
21. 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云冈石窟附近有全国最大的________煤矿。
答案:大同
(2)近十几年,石窟前面的109国道上每天有数千辆运煤车隆隆驶过,使整个石窟景区煤尘飞扬。国家投资2.2亿元,将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其积极意义是( )
① 减小煤尘对石窟佛像的污染和腐蚀 ② 避免载重车辆对石窟的震动性破坏
③ 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 消除云冈石窟景区的酸雨危害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3)鉴于汽车运煤对石窟的损害,试举出两种可以不用或少用汽车运输的方法。
答案: 建铁路专线加强铁路运输;研究煤的气化液化,转为管道运输;建坑口电站,改为电力输送,发展工业,减小外运。
(4)为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在意大利人们家里的咖啡壶大多是用回收的可乐罐制得,请列举我们身边生活垃圾回收的事例(至少两例)。
答案:牛奶瓶回收|废铜烂铁回收
解析:分析:第(1)题,云冈石窟位于我国的山西省境内,该地附近有大同煤炭。第(2)题,公路改线是为了保护云冈石窟,因此具有积极意义。不能完全消除酸雨的危害。故选C。第(3)题,煤炭重量大,且煤尘污染严重,汽车运煤震动大。故可以煤块为煤气,为电,通过管道运输、电线输电,为了减少震动可以使用火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煤炭资源对文物古迹的危害。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到日常生活经验作答便可。
22.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保护等相关知识。结合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作答。
23.下图图16为“我国东部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17为图16中河流实测化学耗氧量COD(mg/L)水质状况曲线图(注意:COD的数值越大,则水体污染越严重)。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分析②处河流水质季节变化比①处大的原因。
答案:②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流速较慢,自净能力弱;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流速快,净化能力强;冬春季节降水少,径流量小,流速慢,自净能力差;而①处位于上游支流污染物排放很少,水量变化对水质影响不大。
解析:分析:从图17中可以发现,①处水质季节变化小,并且水质较好。因为在上游,污染物排放少。②处位于下游,污染物较多,夏季水质较好,冬春季节较差,这个河流的自净能力有关。而自净能力又跟流量、流速有关。该处为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流量大,速度快,河流自净能力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污染的相关知识。学生仔细分析两幅图,归纳出①处、②处河流水质在季节上有怎样的不同,并结合到图16及其题干分析原因。
24.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是 。
答案:西南流向东北|内流河|没有流入海洋
(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 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
答案:久|湖沼|湿润|古代该地为湖泊、沼泽,现在为荒漠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答案: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发展喷灌,滴灌等以节约用水 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等。
解析:分析:第(1)题,从图中来看吧,直接可以读出流向,石羊河流入腾格里沙漠,没有注入海洋,故为内流河。第(2)题,从图中来看,即可得出相关的答案。第(3)题,结合中国地理的知识,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4)题,石羊河的问题是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农业要从节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等。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我国内流河的特征及其区域环境问题。根据题中两幅图,定位、并分析河流的特征和周边的环境问题。
25.阅读青海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风情与三江源的生态意境,引导人们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1)青海馆外墙的色调由明快的绿、白两种颜色构成,绿色代表着江河源头的生命气息和净土特色,白色象征着高耸的昆仑雪峰。“青海省地理简图”上甲、乙、丙三条山脉中表示“昆仓山脉”的是____;图中A、B、C三大江河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 ______.
答案:乙|黄河|长江|澜沧江
(2)分析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
答案:地处我国第一阶梯地势高;有冰川积雪融水、降水和地下水作为三大江河主要补给来源。
(3)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青海省深感作为“中华水塔”所肩负的责任,确立了“环保立省”的发展之道。简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答案: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变差。
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需求量激增;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资源受污染等。
举措: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止污染,提高水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解析:分析:第(1)题,“三江源”的三江分别表示长江、黄河、澜沧江。第(2)题,根据“中华水塔”字面意义可以知道,答案中应从地势、海拔、水量来作答。第(3)题,水资源主要是水资源紧张、污染严重的问题。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作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区域不同的环境问题。结合到图及其所学知识作答。该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及其知识的运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8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