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一节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3 16:30:08

文档简介

课时1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可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估算。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概念1 种群密度是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阅读教材P4和P6~8,完成填空)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密度
3.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活动)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提醒:①估算结束后,应将纸袋中剩余的黄豆倒出,并计数;②在模拟活动结束后,将黄豆回收。
4.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建议活动)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3)实验成功关键点
[辨正误]
(1)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也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
(2)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
(3)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某生物兴趣小组欲调查某一区域中的田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志并放回M只田鼠,一段时间后,又捕获了田鼠n只,其中带标志的有m只。
(1)该区域田鼠的数量大致有多少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田鼠的标志物脱落,对调查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田鼠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变小,对调查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标志重捕法”相关的误差分析
【典例应用】
例1 (2024·强基联盟高二联考)某水库中,生活着芦苇、莲、金鱼藻、鱼、虾等生物,下列可以称为种群的是(  )
A.该水库中所有的虾及虾卵
B.该水库及另一水库中的鲤鱼
C.该水库所有的鱼
D.该水库中所有的金鱼藻
例2 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46(标志后放生) 43(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42(其中 6只有标志) 36(其中 9只有标志)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若被标志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概念2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决定或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阅读教材P4~5,完成填空)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提醒:种群数量变化可用自然增长率来表示,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辨正误]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通过改变其年龄结构,进而使害虫种群密度降低。(  )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
(3)所有动物种群的性别比例均为1∶1。(  )
1.(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大小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及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影响。
(1)我国放开“三孩”政策后,直接影响种群哪个数量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杭州等大城
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完善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布氏田鼠以植物为食,会直接破坏植被,使土地裸露。研究人员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志后放归,3天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调查方式 捕获数/只 标志 数/只 雌性个 体数/只 雄性个 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上表计算该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上述所计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内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新出生个体数很少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典例应用】
例3 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例4 下图是某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种群的年龄组均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C.根据性别比例,种群可分为雌多于雄、雄多于雌和雌雄相当型
D.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1.(2023·浙江1月选考,14)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2.(2022·浙江1月选考,22)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3.(2018·浙江11月选考改编)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
4.(2016·浙江4月选考改编)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别比例的影响
B.出生率越大,自然增长率越大
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
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课时1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概念1
自主建构
1.时间 所有 繁殖 进化 群落
2.个体数量 大小 有益 防治 保护和防治 鸟类 鱼类
3.(1)N=M·n/m
4.(1)随机 平均值
辨正误
(1)√
(2)× 提示:调查昆虫卵的密度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可以用样方法。
(3)√
合作探究
(1)提示:(M·n)/m只。
(2)提示: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用标志重捕法对结果的误差分析,关键是公式中的m值变化。应首先从分析公式中m的值开始入手,思考此值在实际操作中是偏大还是偏小,然后代入公式计算判别。
(3)提示: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典例应用
例1 D
例2 D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带标志的个体数量。若被标志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概念2
自主建构
1.性成熟的时间 生殖次数 生理寿命 疾病 捕食
2.出生 死亡 变化趋势 两性 出生 自然性别比例的方法
辨正误
(1)× 提示: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该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的是其性别比例,并非年龄结构。
(2)× 提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3)× 提示:蜜蜂的性别比例不为1∶1。
合作探究
1.(1)提示:出生率。
(2)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
(3)提示:年龄结构。
(4)提示:A.迁入率,B.出生率,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E.迁出率,F.死亡率。
2.(1)提示:144只/hm2。
(2)提示:C
典例应用
例3 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根据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可推出④为年龄结构,③为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例4 C [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种群通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但有些昆虫生殖前期较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为零,如蜉蝣和蝉等,B错误;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D错误。]
感悟真题
1.D [由图可知,生殖期的雄性个体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推测是被性外激素诱杀。]
2.B [有些昆虫雄虫交配后死亡,或雌虫产卵后死亡,故年龄结构异常也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雄性个体的生活史约为4周,较雌性短,一般是昆虫,且生殖前期和生殖期个体比例较大,因此种群可能处于增长状态,B合理,C不合理;性引诱剂诱杀生殖期昆虫,影响生殖期性别比例,会明显降低出生率,处于生殖前期个体的比例会明显降低,与图示不符,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不合理。]
3.D [在食物、空间、资源等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密度越大,环境阻力越大,种群数量增长越慢,A错误;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即可增长,C错误。]
4.B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动物种群的出生率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时间、每次产仔(卵)数和每年生殖次数等决定,以上决定因素主要由遗传决定,但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共40张PPT)
第一章 种群
课时1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可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估算。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目录 CONTENTS
1.种群密度是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
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2.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决
定或影响种群数量的动
态变化
3.感悟真题
自主建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课时概念图
自主建构
时间
(阅读教材P4和P6~8,完成填空)
1.种群的概念
所有
繁殖
进化
群落
2.种群密度
个体数量
大小
有益
防治
保护和防治
鸟类
鱼类
3.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活动)
(1)实验原理
N=M·n/m
(2)实验步骤
提醒:①估算结束后,应将纸袋中剩余的黄豆倒出,并计数;②在模拟活动结束后,将黄豆回收。
4.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建议活动)
(1)实验原理
随机
平均值
(2)实验步骤
(3)实验成功关键点
[辨正误]
(1)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也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
(2)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
提示:调查昆虫卵的密度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可以用样方法。
(3)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

×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某生物兴趣小组欲调查某一区域中的田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志并放回M只田鼠,一段时间后,又捕获了田鼠n只,其中带标志的有m只。
(1)该区域田鼠的数量大致有多少只?
提示:(M·n)/m只。
(2)如果田鼠的标志物脱落,对调查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用标志重捕法对结果的误差分析,关键是公式中的m值变化。应首先从分析公式中m的值开始入手,思考此值在实际操作中是偏大还是偏小,然后代入公式计算判别。
(3)如果田鼠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变小,对调查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如果田鼠被初次捕获并标志放回后,尚未混合均匀,就在密集处进行二次捕获,会对调查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
与“标志重捕法”相关的误差分析
【典例应用】
D
例1 (2024·强基联盟高二联考)某水库中,生活着芦苇、莲、金鱼藻、鱼、虾等生物,下列可以称为种群的是(  )
A.该水库中所有的虾及虾卵
B.该水库及另一水库中的鲤鱼
C.该水库所有的鱼
D.该水库中所有的金鱼藻
例2 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46(标志后放生) 43(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42(其中6只有标志) 36(其中9只有标志)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若被标志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D
解析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带标志的个体数量。若被标志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性成
(阅读教材P4~5,完成填空)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提醒:种群数量变化可用自然增长率来表示,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熟的时间
生殖
次数

理寿命


捕食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出生
死亡
变化趋势
两性
出生
自然性别
比例的方法
×
[辨正误]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通过改变其年龄结构,进而使害虫种群密度降低。( )
提示: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该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的是其性别比例,并非年龄结构。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
提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3)所有动物种群的性别比例均为1∶1。( )
提示:蜜蜂的性别比例不为1∶1。
×
×
1.(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大小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及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影响。
(1)我国放开“三孩”政策后,直接影响种群哪个数量特征?
提示:出生率。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杭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
(3)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年龄结构。
(4)请完善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提示:A.迁入率,B.出生率,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E.迁出率,F.死亡率。
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布氏田鼠以植物为食,会直接破坏植被,使土地裸露。研究人员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志后放归,3天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调查方式 捕获数/只 标志 数/只 雌性个 体数/只 雄性个
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上表计算该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
提示:144只/hm2。
(2)要使上述所计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内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新出生个体数很少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提示:C
●研究人员对捕获的布氏田鼠的月龄进行统计,获得了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图。
●据图分析该草原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何种类型,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预测其种群的发展趋势。
提示:增长型;该草原布氏田鼠种群中幼年个体特别多,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是增长型。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提出两项有效控制布氏田鼠数量的可行建议。
提示:在洞口行道投放有毒饵料,诱杀布氏田鼠。利用有关类似性激素的化学物质,引诱捕杀雄性布氏田鼠,使其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③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分布型
【典例应用】
C
例3 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
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根据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可推出④为年龄结构,③为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例4 下图是某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种群的年龄组均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C.根据性别比例,种群可分为雌多于雄、雄多于雌和雌雄相当型
D.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C
解析 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种群通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但有些昆虫生殖前期较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为零,如蜉蝣和蝉等,B错误;
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D错误。
A.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种群的年龄组均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C.根据性别比例,种群可分为雌多于雄、雄多于雌和雌雄相当型
D.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D
1.(2023·浙江1月选考,14)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
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解析 由图可知,生殖期的雄性个体数量急剧下降,因此推测是被性外激素诱杀。
B
2.(2022·浙江1月选考,22)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解析 有些昆虫雄虫交配后死亡,或雌虫产卵后死亡,故年龄结构异常也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
雄性个体的生活史约为4周,较雌性短,一般是昆虫,且生殖前期和生殖期个体比例较大,因此种群可能处于增长状态,B合理,C不合理;
性引诱剂诱杀生殖期昆虫,影响生殖期性别比例,会明显降低出生率,处于生殖前期个体的比例会明显降低,与图示不符,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不合理。
D
3.(2018·浙江11月选考改编)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
解析 在食物、空间、资源等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密度越大,环境阻力越大,种群数量增长越慢,A错误;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即可增长,C错误。
B
4.(2016·浙江4月选考改编)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别比例的影响
B.出生率越大,自然增长率越大
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
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解析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动物种群的出生率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时间、每次产仔(卵)数和每年生殖次数等决定,以上决定因素主要由遗传决定,但也受环境因素影响。课时精练1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基础对点】
题型1 种群的概念
1.(2024·A9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列叙述属于种群的是 (  )
西湖中全部的鱼
西溪湿地中全部的昆虫
千岛湖中全部的雄性花鲢
普陀山全部的马尾松
2.(2024·海淀区高二期末)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
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
一块池塘中的全部鱼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
题型2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3.标志重捕法常用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农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鼠30只,全部标志后原地放回,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志的田鼠10只,据此判断该农田中田鼠数量约为 (  )
200 10 60 15
4.为了调查某山区喜鹊的种群密度,初捕50只鸟中有喜鹊20只,将其标志后原地放回。适宜时间后,再捕5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喜鹊5只,没有标志的喜鹊10只。由于喜鹊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此山区中喜鹊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
小于60只 大于60只
小于220只 大于220只
5.(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对某池塘中鲫鱼(雌鱼和雄鱼)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志的为25条。下列关于池塘中鲫鱼数量的评估错误的是 (  )
池塘中约有鲫鱼380~390条
每次捕获的鲫鱼数量不会影响评估结果
两次捕获的时间间隔会影响评估结果
两次捕鱼的网眼大小不同可能会影响评估结果
6.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志后的动物
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振荡摇匀
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
黄豆总数约为50m/n
7.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8.(2024·强基联盟高二联考)调查一般鸟类种群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濒危鸟类常采用鸣叫计数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标志重捕法中,标志物易脱落会造成统计的种群数量偏小
鸣叫计数法对鸟类而言是一种无损伤、低干扰的计数方法
鸟类鸣叫的差异性和稳定性是鸣叫计数法计数的前提
一次调查出的种群密度不足以反映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9.(2024·S9联盟高二联考)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 (  )
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鹿群的年龄结构
鹿群的性别比例
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0.(2024·金华十校联盟高二联考)下面是我国2020年开展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一些内容,其中有助于获得种群人口数量特征相关的信息有 (  )
①姓名 ②性别 ③身份证号码 ④年龄 
⑤民族 ⑥教育程度 ⑦住房情况 ⑧职业 ⑨迁移流动 ⑩婚姻生育
3项 4项 5项 6项
题型3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1.(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下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H、M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
提倡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可能降低G
性别比例既能影响N,也能影响G
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12.(2024·百校联盟高二联考)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 (  )
图中B、C、D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
图中E表示性别比例,E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图中F表示年龄结构,F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图中A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13.(2024·A9协作体联盟高二联考)研究人员对某地某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按体重划分)分性别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
该田鼠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
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
成年雄鼠的生存能力强于成年雌鼠的
【综合提升】
14.(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2024年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检测到某保护区内东北豹数量为42只,其中幼体2只,雌性和雄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研究人员使用该技术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时,所用到的方法是样方法
与标志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东北豹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大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该技术能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有利于预测该种群发展的趋势
15.(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雌雄异株植物普遍存在性别比例偏离1∶1的现象,环境因子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其中S1、S2样地的土壤水分、养分均优于S3、S4,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性别比例
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差的环境下雄株存活率比雌株高
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16.(20分)(2022·全国乙卷,3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8分)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2)(6分)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6分)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课时精练1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1.D [鱼包括很多物种,西湖中全部的鱼包括多个不同的种群,A错误;昆虫也包括很多物种,B错误;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C错误。]
2.D [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属于群落层次,A错误;一块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不同的种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层次,B错误;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包括多个不同的种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层次,C错误;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属于种群层次,D正确。]
3.C [假设该农田中田鼠的数量约为N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N∶30=20∶10,得出N=60,故选C。]
4.A [标志重捕法是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比例与样地个体总数中标志个体比例相等的假设来估算样地中被调查动物总数的。假设该山区中喜鹊的数量约为X只,根据公式X∶20=15∶5,得X=60。又因为喜鹊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第二次捕捉到的5只比应该捕到的要少,因此推测此地区中喜鹊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60只,故选A。]
5.B [池塘中鲫鱼的数量约为106×91÷25=385.84(条),A正确;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鲫鱼数量过少,或第二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过少,都将会影响评估结果,B错误;两次捕获的时间间隔若过短,则标志个体不能在群体中分布均匀,将会影响评估结果,C正确。]
6.D [ 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志后的动物,A正确;设黄豆总数约为A,则(A+50)∶50=n∶m,A=50n/m-50,D错误。]
7.C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C正确。]
8.A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标志物易脱落会使重捕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因而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错误;鸣叫计数法对鸟类而言是一种无损伤、低干扰的计数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个体鸣叫的特异性设计的,B正确;鸟类鸣叫的差异性和稳定性是鸣叫计数法计数的前提,进而可以计算鸟类的种群数量,C正确;种群密度只是一个静态的数据,因此,一次调查出的种群密度不足以反映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
9.B [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种群的年龄结构不直接决定种群数量,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符合题意。]
10.B [①姓名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①不符合题意;②性别与性别比例相关,②符合题意;③身份证号码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年龄与年龄结构相关,④符合题意;⑤民族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⑤不符合题意;⑥教育程度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⑥不符合题意;⑦住房情况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⑦不符合题意;⑧职业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⑧不符合题意;⑨迁移流动与迁入率、迁出率相关,⑨符合题意;⑩婚姻生育与出生率相关,⑩符合题意;综合以上分析,②④⑨⑩4项符合题意,故选B。]
11.C [分析题图可知,性别比例影响N,从而影响种群密度,故N指的是出生率;年龄结构影响N和G,从而影响种群密度,故G指的是死亡率,M能增加种群密度,故M指的是迁入率;H能降低种群密度,故H是迁出率,A正确;性别比例影响N,不影响G,C错误;通过性引诱剂可以辅助杀死雄虫,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D正确。]
12.D [图中B、C、D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死亡率、出生率,A错误;图中F表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E表示是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B、C错误;图中A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D正确。]
13.D [田鼠活动能力强,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A正确;据图可知,该田鼠种群中幼年组个体占46%,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B正确;据调查结果可知,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C正确;成年雄鼠占6.5%,成年雌鼠占14.5%,成年雄鼠的生存能力弱于成年雌鼠的,D错误。]
14.D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不属于样方法,因为样方法要随机取样,A错误;采用题述调查方法的优点是不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产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等,与标志重捕法相比,采用题述方法进行调查对东北豹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错误;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故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C错误;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该技术能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以及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有利于预测该种群发展的趋势,D正确。]
15.D [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等数据,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性别比例,A正确;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幼年个体最少,老年个体最多,故该样地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正确;据题意可知,S1、S2样地的土壤水分、养分均优于S3、S4,而图示S3、S4样地中雄株比例∶雌株比例>1,据此推测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差的环境下雄株存活率比雌株高,C正确;根据图中数据无法说明,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D错误。]
16.(1)随机取样、根据物种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样方大小以及样方数目
(2) (3)误差小,准确度高;操作更便捷,避免资源浪费
解析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及根据物种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样方数目和样方大小。(2)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单位面积个体数为, S面积区域的种群数量为。(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空中拍照技术调查种群数量的优势有误差小,准确度高;操作更便捷,避免资源浪费等。(共31张PPT)
课时精练1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D
题型1 种群的概念
1.(2024·A9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列叙述属于种群的是(  )
A.西湖中全部的鱼 B.西溪湿地中全部的昆虫
C.千岛湖中全部的雄性花鲢 D.普陀山全部的马尾松
解析:鱼包括很多物种,西湖中全部的鱼包括多个不同的种群,A错误;
昆虫也包括很多物种,B错误;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C错误。
2.(2024·海淀区高二期末)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
B.一块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
D
解析: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属于群落层次,A错误;
一块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不同的种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层次,B错误;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包括多个不同的种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层次,C错误;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属于种群层次,D正确。
题型2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3.标志重捕法常用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农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鼠30只,全部标志后原地放回,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志的田鼠10只,据此判断该农田中田鼠数量约为(  )
A.200 B.10 C.60 D.15
解析:假设该农田中田鼠的数量约为N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N∶30=20∶10,得出N=60,故选C。
C
4.为了调查某山区喜鹊的种群密度,初捕50只鸟中有喜鹊20只,将其标志后原地放回。适宜时间后,再捕5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喜鹊5只,没有标志的喜鹊10只。由于喜鹊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此山区中喜鹊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60只 B.大于60只
C.小于220只 D.大于220只
A
解析:标志重捕法是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比例与样地个体总数中标志个体比例相等的假设来估算样地中被调查动物总数的。假设该山区中喜鹊的数量约为X只,根据公式X∶20=15∶5,得X=60。又因为喜鹊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第二次捕捉到的5只比应该捕到的要少,因此推测此地区中喜鹊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60只,故选A。
5.(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对某池塘中鲫鱼(雌鱼和雄鱼)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志的为25条。下列关于池塘中鲫鱼数量的评估错误的是(  )
A.池塘中约有鲫鱼380~390条
B.每次捕获的鲫鱼数量不会影响评估结果
C.两次捕获的时间间隔会影响评估结果
D.两次捕鱼的网眼大小不同可能会影响评估结果
B
解析:池塘中鲫鱼的数量约为106×91÷25=385.84(条),A正确;
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鲫鱼数量过少,或第二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过少,都将会影响评估结果,B错误;
两次捕获的时间间隔若过短,则标志个体不能在群体中分布均匀,将会影响评估结果,C正确。
6.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志后的动物
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振荡摇匀
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
D.黄豆总数约为50m/n
D
解析: 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志后的动物,A正确;设黄豆总数约为A,则(A+50)∶50=n∶m,A=50n/m-50,D错误。
7.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C正确。
8.(2024·强基联盟高二联考)调查一般鸟类种群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濒危鸟类常采用鸣叫计数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标志重捕法中,标志物易脱落会造成统计的种群数量偏小
B.鸣叫计数法对鸟类而言是一种无损伤、低干扰的计数方法
C.鸟类鸣叫的差异性和稳定性是鸣叫计数法计数的前提
D.一次调查出的种群密度不足以反映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A
解析: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标志物易脱落会使重捕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因而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错误;
鸣叫计数法对鸟类而言是一种无损伤、低干扰的计数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个体鸣叫的特异性设计的,B正确;
鸟类鸣叫的差异性和稳定性是鸣叫计数法计数的前提,进而可以计算鸟类的种群数量,C正确;
种群密度只是一个静态的数据,因此,一次调查出的种群密度不足以反映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
9.(2024·S9联盟高二联考)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  )
A.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鹿群的性别比例 D.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种群的年龄结构不直接决定种群数量,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符合题意。
B
10.(2024·金华十校联盟高二联考)下面是我国2020年开展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一些内容,其中有助于获得种群人口数量特征相关的信息有(  )
①姓名 ②性别 ③身份证号码 ④年龄 ⑤民族 ⑥教育程度 ⑦住房情况 ⑧职业 ⑨迁移流动 ⑩婚姻生育
A.3项 B.4项 C.5项 D.6项
B
解析:①姓名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①不符合题意;②性别与性别比例相关,②符合题意;③身份证号码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年龄与年龄结构相关,④符合题意;⑤民族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⑤不符合题意;⑥教育程度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⑥不符合题意;⑦住房情况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⑦不符合题意;⑧职业与人口数量特征无关,⑧不符合题意;⑨迁移流动与迁入率、迁出率相关,⑨符合题意;⑩婚姻生育与出生率相关,⑩符合题意;综合以上分析,②④⑨⑩四项符合题意,故选B。
题型3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1.(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下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C
A.H、M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
B.提倡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可能降低G
C.性别比例既能影响N,也能影响G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性别比例影响N,从而影响种群密度,故N指的是出生率;年龄结构影响N和G,从而影响种群密度,故G指的是死亡率,M能增加种群密度,故M指的是迁入率;H能降低种群密度,故H是迁出率,A正确;
性别比例影响N,不影响G,C错误;
通过性引诱剂可以辅助杀死雄虫,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D正确。
A.H、M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
B.提倡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可能降低G
C.性别比例既能影响N,也能影响G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12.(2024·百校联盟高二联考)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  )
D
A.图中B、C、D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
B.图中E表示性别比例,E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C.图中F表示年龄结构,F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图中A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解析:图中B、C、D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死亡率、出生率,A错误;
图中F表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E表示是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B、C错误;
图中A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D正确。
A.图中B、C、D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
B.图中E表示性别比例,E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C.图中F表示年龄结构,F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图中A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13.(2024·A9协作体联盟高二联考)研究人员对某地某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按体重划分)分性别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
B.该田鼠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
C.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
D.成年雄鼠的生存能力强于成年雌鼠的
解析:田鼠活动能力强,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A正确;
据图可知,该田鼠种群中幼年组个体占46%,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B正确;
据调查结果可知,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C正确;
成年雄鼠占6.5%,成年雌鼠占14.5%,成年雄鼠的生存能力弱于成年雌鼠的,D错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
B.该田鼠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
C.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
D.成年雄鼠的生存能力强于成年雌鼠的
14.(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2024年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检测到某保护区内东北豹数量为42只,其中幼体2只,雌性和雄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人员使用该技术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时,所用到的方法是样方法
B.与标志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东北豹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大
C.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
数量
D.该技术能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有利于预测该种群发展的
趋势
D
解析: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不属于样方法,因为样方法要随机取样,A错误;
采用题述调查方法的优点是不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产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等,与标志重捕法相比,采用题述方法进行调查对东北豹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错误;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故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C错误;
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该技术能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以及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有利于预测该种群发展的趋势,D正确。
15.(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雌雄异株植物普遍存在性别比例偏离1∶1的现象,环境因子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其中S1、S2样地的土壤水分、养分均优于S3、S4,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D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性别比例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差的环境下雄株存活率
比雌株高
D.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解析: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等数据,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性别比例,A正确;
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幼年个体最少,老年个体最多,故该样地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正确;
据题意可知,S1、S2样地的土壤水分、养分均优于S3、S4,而图示S3、S4样地中雄株比例∶雌株比例>1,据此推测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差的环境下雄株存活率比雌株高,C正确;
根据图中数据无法说明,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D错误。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性别比例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差的环境下雄株存活率
比雌株高
D.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16.(2022·全国乙卷,3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3点即可)。
随机取样、根据物种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样方大小以及样方数目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误差小,准确度高;操作更便捷,避免资源浪费
解析:(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及根据物种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样方数目和样方大小。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空中拍照技术调查种群数量的优势有误差小,准确度高;操作更便捷,避免资源浪费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