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3 16:30:42

文档简介

课时2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表征种群的数量变动”,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
1.种群在不同条件下增长方式不同。
2.种群增长方式会受到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依据具体的实验数据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概念1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阅读教材P12~13,完成填空)
1.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2.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呈逻辑斯谛增长
3.环境容纳量
4.研究种群增长的意义
[辨正误]
(1)指数增长是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普遍方式。(  )
(2)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  )
(3)所有种群在数量快速增长达到K值后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使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  )
1.(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澳大利亚本来没有兔。1859年,24只欧洲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和疏松的土壤,却没有鹰等野兔的天敌,野兔开始了几乎不受限制的快速繁殖。不到100年,野兔的数量达到6亿只以上,遍布整个澳洲大陆。
澳大利亚泛滥的野兔
(1)100年间,野兔种群增长的曲线大致属于哪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洲野兔种群在澳大利亚疯狂增长,对当地生态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答出任意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限制欧洲野兔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答出1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罗非鱼能适应咸水和淡水环境,被认为是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种群数量变化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罗非鱼在A~B段呈________形增长,简述在A~B段罗非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点时向水库中投放了一定量的大型肉食性鱼类,之后,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1、K2、K3中的哪个值?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在捕捞罗非鱼时应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谛增长的比较
2.逻辑斯谛增长中K值与K/2的应用
【典例应用】
例1 (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苹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落叶果树,苹果黄蚜是危害苹果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蚜虫。为科学防蚜,研究人员对西坡村苹果黄蚜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绘制曲线,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坡村苹果黄蚜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西坡村苹果黄蚜的K值约为3 600头
C.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苹果黄蚜的种群数量
D.第200天苹果黄蚜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例2 (2024·温州十校联考)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曲线X表示东亚飞蝗爆发早期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应对其尽早展开防治,但不应该将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至0
B.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应将鱼的数量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
C.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达到K值后,其实际种群数量可能会在K值上下波动
D.图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概念2 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活动)
(阅读教材P10~12,完成填空)
1.建立数学模型
2.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3)数据处理
果蝇种群数量增长记录表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 第21天
甲组
乙组
丙组
平均
(4)实验结果
果蝇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辨正误]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现实系统或其性质的一个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  )
(2)选择果蝇探究种群增长是因为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少。(  )
(3)实验过程中,每天计数结束后应将全部果蝇放回各广口瓶中继续培养。(  )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在3个500 mL广口瓶中均加入大小相等且熟透了的半根香蕉、2只雌果蝇和2只雄果蝇。双层纱布封口后置于20~25 ℃的环境中培养,每天观察、记录培养瓶中的果蝇个体数目。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果蝇
(1)在探究种群增长的实验中,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其优点有________。
①体型较小,繁殖力强 ②染色体数量少 ③生活史短,饲养管理简单 ④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⑤容易计数和保存等
(2)设置3个完全一样的果蝇培养瓶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每个广口瓶中加入的是1只雌果蝇和3只雄果蝇,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预测果蝇种群的增长曲线,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典例应用】
例3 在实验室内把黄猩猩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食酵母菌,其种群增长情况如下图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瓶内黄猩猩果蝇种群数量最多为346只
B.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黄猩猩果蝇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C.11月上旬黄猩猩果蝇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影响黄猩猩果蝇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变动
例4 (2024·丽水高二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连续14 d对果蝇种群数量计数,计算并绘制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影响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空间
B.实验开始时放入的果蝇越多,环境容纳量越大
C.实验开始到第11 d,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第12 d时果蝇种群数量比第8 d时少
感悟真题
1.(2021·浙江1月选考,16改编)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人为引入绵羊的天敌,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上升
D.若草的数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2.(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3.(2015·浙江10月选考)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
D.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课时2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概念1
自主建构
1.空间无限 越来越快 倍数
2.空间 资源
3.最大数量 平均
4.转折期 改善 增大 限制 降低
辨正误
(1)× 提示:逻辑斯谛增长是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普遍方式。
(2)√
(3)× 提示:种群数量在快速增长达到K值后,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也可能会持续性急剧下降。
合作探究
1.(1)提示:“J”形曲线。
(2)提示:①繁殖迅速,大肆啃食植被,严重威胁畜牧业的发展;②使澳洲大陆水土保持能力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③澳大利亚本土的一些有袋类食草动物根本无法和快速膨胀的欧洲野兔种群竞争,时间长了会导致本地物种灭绝等。
(3)提示:猎杀、引入天敌等。
2.(1)提示:“J”。罗非鱼最初引入水库时,在A~B段对应的时间内,由于环境资源、空间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制约,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因而在A~B段呈“J”形增长。
(2)提示:K2。依据是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后在K2值附近上下波动。
(3)提示:在捕捞罗非鱼时应注意保证资源数量不低于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典例应用
例1 B [由图可知,该村苹果黄蚜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该村苹果黄蚜的K值约为3 600头,B正确;由于苹果黄蚜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数量为K/2即1 800头左右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约在第100天左右,D错误。]
例2 D [若曲线X表示东亚飞蝗爆发早期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应对其尽早展开防治,但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应该将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至0,A正确;图中B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应将鱼的数量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以利于种群的可持续发展,B正确;一般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C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D错误。]
概念2
自主建构
1.抽象简化 种群数量
2.(1)增加 数学方法 数学模型 (2)纱布
辨正误
(1)√
(2)× 提示:选择果蝇探究种群增长是因为其体型较小,繁殖力强,生活史短,饲养管理简单,并且容易计数和保存等,与其细胞内染色体数量少无关。
(3)√
合作探究
(1)提示:①③⑤
(2)提示:进行平行重复,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实验误差。
(3)提示:有;因为性别比例将会影响果蝇的出生率。
(4)提示:
典例应用
例3 C [由题图可知,该瓶内黄猩猩果蝇的K值为346只,而K值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而不是最大数量,A错误;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黄猩猩果蝇的数量仍会因空间大小受限而使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B错误;11月上旬,黄猩猩果蝇的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即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也就是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例4 C [实验开始时影响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大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放入果蝇的多少无关,B错误;在第11 d前,果蝇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实验开始到第11 d,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正确;由C选项可知,实验开始到第11 d果蝇的数量呈“S”形增加,第8天大约位于K/2,第12 d时果蝇种群数量只下降了18%左右,所以第12 d时果蝇种群数量比第8 d时多,D错误。]
感悟真题
1.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决定性因素,A错误;由于该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因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的种群增长倍数不断变化,B错误;若人为引入绵羊的天敌,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下降,C错误;若草的数量不变而种类发生变化,可能造成适于绵羊取食的草数量有所变化,因此可能使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发生变化,D正确。]
2.D [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1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值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第3年末乙种群的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时为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L值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D错误。]
3.D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稳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错误;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害虫种群数量将快速增长,不利于防治,应当在其数量较小时就开始防治,B错误;曲线a的增长是理想状态下发生的指数增长,仅空间充足不能使种群发生指数增长,C错误;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K值下降,应该是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导致的,D正确。](共40张PPT)
第一章 种群
课时2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表征种群的数量变动”,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
1.种群在不同条件下增长方式不同。
2.种群增长方式会受到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依据具体的实验数据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目录 CONTENTS
1.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2.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活动)
3.感悟真题
自主建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课时概念图
自主建构
空间无限
(阅读教材P12~13,完成填空)
1.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越来越快
倍数
2.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呈逻辑斯谛增长
空间
资源
3.环境容纳量

大数量
平均
4.研究种群增长的意义
转折期
改善
增大
限制
降低
×
[辨正误]
(1)指数增长是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普遍方式。( )
提示:逻辑斯谛增长是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普遍方式。
(2)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 )
(3)所有种群在数量快速增长达到K值后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使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 )
提示:种群数量在快速增长达到K值后,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也可能会持续性急剧下降。

×
1.(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澳大利亚本来没有兔。1859年,24只欧洲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和疏松的土壤,却没有鹰等野兔的天敌,野兔开始了几乎不受限制的快速繁殖。不到100年,野兔的数量达到6亿只以上,遍布整个澳洲大陆。
澳大利亚泛滥的野兔
(1)100年间,野兔种群增长的曲线大致属于哪种类型?
提示:“J”形曲线。
(2)欧洲野兔种群在澳大利亚疯狂增长,对当地生态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提示:①繁殖迅速,大肆啃食植被,严重威胁畜牧业的发展;②使澳洲大陆水土保持能力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③澳大利亚本土的一些有袋类食草动物根本无法和快速膨胀的欧洲野兔种群竞争,时间长了会导致本地物种灭绝等。
(3)为限制欧洲野兔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答出1点即可)
提示:猎杀、引入天敌等。
2.(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罗非鱼能适应咸水和淡水环境,被认为是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种群数量变化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罗非鱼在A~B段呈________形增长,简述在A~B段罗非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提示:“J”。罗非鱼最初引入水库时,在A~B段对应的时间内,由于环境资源、空间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制约,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因而在A~B段呈“J”形增长。
(2)C点时向水库中投放了一定量的大型肉食性鱼类,之后,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1、K2、K3中的哪个值?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K2。依据是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后在K2值附近上下波动。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在捕捞罗非鱼时应注意什么?
提示:在捕捞罗非鱼时应注意保证资源数量不低于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1.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谛增长的比较
2.逻辑斯谛增长中K值与K/2的应用
【典例应用】
B
例1 (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苹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落叶果树,苹果黄蚜是危害苹果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蚜虫。为科学防蚜,研究人员对西坡村苹果黄蚜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绘制曲线,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坡村苹果黄蚜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西坡村苹果黄蚜的K值约为3 600头
C.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苹果黄蚜的种群数量
D.第200天苹果黄蚜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由图可知,该村苹果黄蚜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A错误;
由图可知,该村苹果黄蚜的K值约为3 600头,B正确;
由于苹果黄蚜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
种群数量为K/2即1 800头左右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约在第100天左右,D错误。
A.西坡村苹果黄蚜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西坡村苹果黄蚜的K值约为3 600头
C.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苹果黄蚜的种群数量
D.第200天苹果黄蚜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最大
D
例2 (2024·温州十校联考)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曲线X表示东亚飞蝗爆发早期时的种群增长曲线,
应对其尽早展开防治,但不应该将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至0
B.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应将鱼的数量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
C.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达到K值后,其实际种群数量可能会在K值上下波动
D.图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若曲线X表示东亚飞蝗爆发早期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应对其尽早展开防治,但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应该将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至0,A正确;
图中B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应将鱼的数量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以利于种群的可持续发展,B正确;
一般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C正确;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D错误。
A.若曲线X表示东亚飞蝗爆发早期时的种群增长曲线,
应对其尽早展开防治,但不应该将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至0
B.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应将鱼的数量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
C.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达到K值后,其实际种群数量可能会在K值上下波动
D.图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抽象简化
(阅读教材P10~12,完成填空)
1.建立数学模型
种群数量
2.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1)实验原理
增加
数学方法
数学模型
(2)实验步骤
纱布
(3)数据处理
果蝇种群数量增长记录表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 第21天
甲组
乙组
丙组
平均
(4)实验结果
果蝇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辨正误]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现实系统或其性质的一个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 )
(2)选择果蝇探究种群增长是因为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少。( )
提示:选择果蝇探究种群增长是因为其体型较小,繁殖力强,生活史短,饲养管理简单,并且容易计数和保存等,与其细胞内染色体数量少无关。
(3)实验过程中,每天计数结束后应将全部果蝇放回各广口瓶中继续培养。( )

×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在3个500 mL广口瓶中均加入大小相等且熟透了的半根香蕉、2只雌果蝇和2只雄果蝇。双层纱布封口后置于20~25 ℃的环境中培养,每天观察、记录培养瓶中的果蝇个体数目。
果蝇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种群增长的实验中,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其优点有________。
①体型较小,繁殖力强 ②染色体数量少 ③生活史短,饲养管理简单 ④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⑤容易计数和保存等
提示:①③⑤
(2)设置3个完全一样的果蝇培养瓶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进行平行重复,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实验误差。
(3)如果每个广口瓶中加入的是1只雌果蝇和3只雄果蝇,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提示:有;因为性别比例将会影响果蝇的出生率。
(4)请预测果蝇种群的增长曲线,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提示:
●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模型有物理模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概念图)和数学模型(如坐标曲线、柱状图、函数方程等)。   
●关于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的几点提醒
(1)使用3个广口瓶且各放入2只雌果蝇和2只雄果蝇,遵循了平行重复原则,可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2)每个广口瓶的大小、香蕉质量和雌雄果蝇数量一致,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排除了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每天计数结束后应再将全部果蝇放回各广口瓶中继续培养。
【典例应用】
C
例3 在实验室内把黄猩猩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食酵母菌,其种群增长情况如下图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瓶内黄猩猩果蝇种群数量最多为346只
B.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黄猩猩果蝇种群数量会呈
指数增长
C.11月上旬黄猩猩果蝇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影响黄猩猩果蝇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变动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瓶内黄猩猩果蝇的K值为346只,而K值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而不是最大数量,A错误;
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黄猩猩果蝇的数量仍会因空间大小受限而使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B错误;
11月上旬,黄猩猩果蝇的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即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也就是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A.瓶内黄猩猩果蝇种群数量最多为346只
B.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黄猩猩果蝇种群数量会呈
指数增长
C.11月上旬黄猩猩果蝇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影响黄猩猩果蝇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变动
例4 (2024·丽水高二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连续14 d对果蝇种群数量计数,计算并绘制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实验开始时影响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空间
B.实验开始时放入的果蝇越多,环境容纳量越大
C.实验开始到第11 d,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第12 d时果蝇种群数量比第8 d时少
解析:实验开始时影响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大小,A错误;
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放入果蝇的多少无关,B错误;
在第11 d前,果蝇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实验开始到第11 d,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正确;
由C选项可知,实验开始到第11 d果蝇的数量呈“S”形增加,第8天大约位于K/2,第12 d时果蝇种群数量只下降了18%左右,所以第12 d时果蝇种群数量比第8 d时多,D错误。
A.实验开始时影响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空间
B.实验开始时放入的果蝇越多,环境容纳量越大
C.实验开始到第11 d,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第12 d时果蝇种群数量比第8 d时少
D
1.(2021·浙江1月选考,16改编)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人为引入绵羊的天敌,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上升
D.若草的数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决定性因素,A错误;
由于该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因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的种群增长倍数不断变化,B错误;
若人为引入绵羊的天敌,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下降,C错误;
若草的数量不变而种类发生变化,可能造成适于绵羊取食的草数量有所变化,因此可能使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发生变化,D正确。
D
2.(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解析: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1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值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A正确;
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
第3年末乙种群的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时为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正确;
这4年中甲种群L值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D错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D
3.(2015·浙江10月选考)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
D.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稳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错误;
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害虫种群数量将快速增长,不利于防治,应当在其数量较小时就开始防治,B错误;
曲线a的增长是理想状态下发生的指数增长,仅空间充足不能使种群发生指数增长,C错误;
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K值下降,应该是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导致的,D正确。课时精练2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基础对点】
题型1 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谛增长
1.(2024·七彩阳光联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在逻辑斯谛增长的转折期,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种群呈指数增长时,起始增长很快,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增大,增长会越来越慢
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2.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种群呈指数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指数增长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种群数量为300以后进行
3.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环境容纳量就是种群的最大数量
通过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2024·湖州期末)右图表示某池塘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丙、丁两点时,鲤鱼种群数量相等
丁点时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鲤鱼,图中四点中丁点最合适开始捕获
该鲤鱼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
5.(2024·海淀区高二期末)A、B两处小岛的气候、植被等生态条件基本一致。人们向这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小岛引入驯鹿,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两岛均没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猎活动。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调查统计,绘制了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两个岛上驯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典型的“J”形增长曲线
B岛驯鹿种群的K值大于A岛,原因是B岛面积大
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种群数量过大,导致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
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
6.(2024·S9联盟高二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将甲、乙两组酵母菌置于相同种类的培养液中,分别在不同锥形瓶中进行培养,定期检测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绘制出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则K2会增大
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则K2会增大
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不变
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密封条件下培养
题型2 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活动)
7.为探究果蝇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一个广口瓶中,用水果培养果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果蝇的数量一直呈逻辑斯谛增长
水果含量、温度等会影响果蝇的环境容纳量
果蝇的性别比例会影响果蝇数量的增长
果蝇计数时使用的方法与酵母菌计数方法不同
8.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指数增长
9.(2024·学军中学高二期中)下图是某学生根据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所绘制的果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果蝇数量是果蝇的成虫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果蝇不以香蕉为食,主要取食附着在香蕉上的酵母菌等真菌
为了方便,可采用样方法对麻醉后的果蝇进行计数
实验第14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因为此时产卵量最大
若一开始投入的果蝇为16对,果蝇的K值一定会远大于580只
10.(2024·慈溪高二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研究。适合果蝇生存的温度是20~25 ℃。下图表示果蝇种群的数量变化。M点时,由于改变了某种因素,环境容纳量由K1变化为K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最不可能是 (  )
将培养箱温度从10 ℃调到25 ℃
增加广口瓶中培养基的体积
从其他小组转移50只雌蝇到该小组的广口瓶中
用于培养果蝇的广口瓶由500 mL更换为1 000 mL
【综合提升】
11.(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生态学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某动物种群进行调查,并绘制2016、2017年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2016年6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2016年6月,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80个
2017年6月,该种群中有70个个体丧失生殖能力
2016~2017年间,影响该种群的外界因素可能发生了变化
12.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形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K值-种群数量表示K值减去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
K值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13.(14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问题:
(1)(4分)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    。
(2)(10分)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
图中虚线表示在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后种群数量比上一代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
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    。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                               
                                        。
课时精练2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1.A [种群的数量处于逻辑斯谛增长的转折期时,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A正确;种群密度越大,种群内个体的竞争越激烈,种群数量增加不一定越快,B错误;种群呈指数增长时,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增大,增长会越来越快,C错误;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D错误。]
2.B [只有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才会呈指数增长;由图可知,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的增长不是指数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的种群,其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即300)以后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生物资源能快速恢复。]
3.D [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取决于生物生存的资源、空间等环境条件,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并不能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环境容纳量不改变,B、C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改善其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4.A [据图可知,横轴为种群数量,因此丁点的种群数量大于丙点,A错误;丁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因此丁点时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鲤鱼,应在大于时进行捕捞,使捕捞后的数量为,因为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即图中四点中丁点最合适开始捕获,C正确;根据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直至变为0可知,该鲤鱼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D正确。]
5.A [由曲线可知,两个岛上的驯鹿种群数量在达到峰值前呈现典型的“J”形增长,达到峰值后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由于B岛面积大,地衣多,与A岛相比,B岛驯鹿种群的K值较大,B正确;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当驯鹿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后,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驯鹿种群数量骤减,C正确;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由于存在天敌等因素制约,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D正确。]
6.B [影响K值的因素:食物、空间、天敌、气候、疾病、人类的活动等,如果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不影响K2值,A错误;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由于改善了环境条件,则K2会增大,B正确;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会增大,C错误;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有氧条件下培养,D错误。]
7.A [后期食物耗尽,果蝇数量会下降,A错误。]
8.C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1~13天,成虫数量增长慢,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在第25~37天,成虫数量增长慢,成虫数量的变化符合“S”形增长曲线,D错误;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小,A错误;第17~29天,成虫的增长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误;第21~37天,成虫的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成虫增长速率下降,C正确。]
9.A [果蝇主要以附生在水果上的酵母菌等真菌为食,A正确;果蝇的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对其进行计数,B错误;实验第14天种群数量约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因为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C错误;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数值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开始投入的果蝇数量无关,D错误。]
10.C [根据题干信息:适合果蝇生存的温度是20~25 ℃,因此将培养箱温度从10 ℃调到25 ℃,K值可能变大,A不符合题意;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因此增加广口瓶中培养基的体积,K值会增加,B不符合题意;从其他小组转移50只雌蝇到该小组的广口瓶中,该广口瓶的体积和营养物质等均没有改变,因此K值不变,C符合题意;用于培养果蝇的广口瓶由500 mL更换为1 000 mL,增加了生存空间,K值会增大,D不符合题意。]
11.B [据图可知,2016年6月,该种群处于生殖前期和生殖期的个体较多,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少,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正确;据图可知,2016年6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数量还在增加,B错误;2017年6月,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为70个,因而该种群中有70个个体丧失生殖能力,C正确;2016~2017年间,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影响该种群的外界因素可能发生了变化,D正确。]
12.A [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它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A合理;据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即1-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等于K/2时最大,B不合理;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数量都在增加,C不合理;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D不合理。]
13.(1)随机取样 (2)①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 a(1+m)n ②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数量不断增加
解析 (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2)①图中虚线表示“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分析题意可知,λ=1+m,故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Nt=N0×λt=a×(1+m)n。②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会导致第二次捕捉的被标志个体数目减少,因此调查的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则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共26张PPT)
课时精练2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A
题型1 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谛增长
1.(2024·七彩阳光联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逻辑斯谛增长的转折期,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B.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C.种群呈指数增长时,起始增长很快,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增大,增长会越来越慢
D.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解析:种群的数量处于逻辑斯谛增长的转折期时,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A正确;
种群密度越大,种群内个体的竞争越激烈,种群数量增加不一定越快,B错误;
种群呈指数增长时,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增大,增长会越来越快,C错误;
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D错误。
2.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A.种群呈指数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指数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种群数量为300以后进行
A.种群呈指数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指数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种群数量为300以后进行
3.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就是种群的最大数量
B.通过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
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取决于生物生存的资源、空间等环境条件,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并不能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环境容纳量不改变,B、C错误;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改善其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D
4.(2024·湖州期末)右图表示某池塘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丙、丁两点时,鲤鱼种群数量相等
B.丁点时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鲤鱼,图中四点中丁点最合适开始捕获
D.该鲤鱼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
解析:据图可知,横轴为种群数量,因此丁点的种群数量大于丙点,A错误;
丁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因此丁点时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根据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直至变为0可知,该鲤鱼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D正确。
A.丙、丁两点时,鲤鱼种群数量
相等
B.丁点时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鲤鱼,图中四点中丁点最合适开始捕获
D.该鲤鱼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
增长
5.(2024·海淀区高二期末)A、B两处小岛的气候、植被等生态条件基本一致。人们向这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小岛引入驯鹿,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两岛均没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猎活动。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调查统计,绘制了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两个岛上驯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典型的“J”形增长曲线
B.B岛驯鹿种群的K值大于A岛,原因是B岛面积大
C.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种群数量过大,导致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
D.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
解析:由曲线可知,两个岛上的驯鹿种群数量在达到峰值前呈现典型的“J”形增长,达到峰值后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
由于B岛面积大,地衣多,与A岛相比,B岛驯鹿种群的K值较大,B正确;
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当驯鹿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后,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驯鹿种群数量骤减,C正确;
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由于存在天敌等因素制约,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D正确。
A.两个岛上驯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典型的“J”形增长曲线
B.B岛驯鹿种群的K值大于A岛,原因是B岛面积大
C.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种群数量过大,导致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
D.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
6.(2024·S9联盟高二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将甲、乙两组酵母菌置于相同种类的培养液中,分别在不同锥形瓶中进行培养,定期检测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绘制出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B
A.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则K2会增大
B.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则K2会增大
C.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不变
D.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密封条件下培养
解析:影响K值的因素:食物、空间、天敌、气候、疾病、人类的活动等,如果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不影响K2值,A错误;
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由于改善了环境条件,则K2会增大,B正确;
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会增大,C错误;
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有氧条件下培养,D错误。
A.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则K2会增大
B.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则K2会增大
C.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不变
D.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密封条件下培养
题型2 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活动)
7.为探究果蝇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一个广口瓶中,用水果培养果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蝇的数量一直呈逻辑斯谛增长
B.水果含量、温度等会影响果蝇的环境容纳量
C.果蝇的性别比例会影响果蝇数量的增长
D.果蝇计数时使用的方法与酵母菌计数方法不同
解析:后期食物耗尽,果蝇数量会下降,A错误。
A
8.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C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指数增长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1~13天,成虫数量增长慢,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在第25~37天,成虫数量增长慢,成虫数量的变化符合“S”形增长曲线,D错误;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小,A错误;
第17~29天,成虫的增长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误;
第21~37天,成虫的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成虫增长速率下降,C正确。
9.(2024·学军中学高二期中)下图是某学生根据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所绘制的果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果蝇数量是果蝇的成虫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果蝇不以香蕉为食,主要取食附着在香蕉上的酵母菌等真菌
B.为了方便,可采用样方法对麻醉后的果蝇进行计数
C.实验第14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因为此时产卵量最大
D.若一开始投入的果蝇为16对,果蝇的K值一定会远大于580只
解析:果蝇主要以附生在水果上的酵母菌等真菌为食,A正确;
果蝇的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对其进行计数,B错误;
实验第14天种群数量约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因为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C错误;
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数值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开始投入的果蝇数量无关,D错误。
A.果蝇不以香蕉为食,主要取食附着在香蕉上的酵母菌等真菌
B.为了方便,可采用样方法对麻醉后的果蝇进行计数
C.实验第14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因为此时产卵量最大
D.若一开始投入的果蝇为16对,果蝇的K值一定会远大于580只
10.(2024·慈溪高二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研究。适合果蝇生存的温度是20~25 ℃。下图表示果蝇种群的数量变化。M点时,由于改变了某种因素,环境容纳量由K1变化为K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最不可能是(  )
C
A.将培养箱温度从10 ℃调到25 ℃
B.增加广口瓶中培养基的体积
C.从其他小组转移50只雌蝇到该小组的广口瓶中
D.用于培养果蝇的广口瓶由500 mL更换为1 000 mL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适合果蝇生存的温度是20~25 ℃,因此将培养箱温度从10 ℃调到25 ℃,K值可能变大,A不符合题意;
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因此增加广口瓶中培养基的体积,K值会增加,B不符合题意;
从其他小组转移50只雌蝇到该小组的广口瓶中,该广口瓶的体积和营养物质等均没有改变,因此K值不变,C符合题意;
用于培养果蝇的广口瓶由500 mL更换为1 000 mL,增加了生存空间,K值会增大,D不符合题意。
A.将培养箱温度从10 ℃调到25 ℃
B.增加广口瓶中培养基的体积
C.从其他小组转移50只雌蝇到该小组的广口瓶中
D.用于培养果蝇的广口瓶由500 mL更换为1 000 mL
11.(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生态学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某动物种群进行调查,并绘制2016、2017年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2016年6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2016年6月,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80个
C.2017年6月,该种群中有70个个体丧失生殖能力
D.2016~2017年间,影响该种群的外界因素可能发生了变化
解析:据图可知,2016年6月,该种群处于生殖前期和生殖期的个体较多,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少,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正确;
据图可知,2016年6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数量还在增加,B错误;
2017年6月,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为70个,因而该种群中有70个个体丧失生殖能力,C正确;
2016~2017年间,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影响该种群的外界因素可能发生了变化,D正确。
A.2016年6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2016年6月,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80个
C.2017年6月,该种群中有70个个体丧失生殖能力
D.2016~2017年间,影响该种群的外界因素可能发生了变化
12.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形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K值-种群数量表示K值减去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A.K值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解析: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它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A合理;
据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即1-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等于K/2时最大,B不合理;
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数量都在增加,C不合理;
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D不合理。
A.K值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1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
随机取样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后种群数量比上一代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____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
他生物制约的理想
a(1+m)n
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
个体数量不断增加
解析:(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
(2)①图中虚线表示“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分析题意可知,λ=1+m,故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Nt=N0×λt=a×(1+m)n。②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次
捕获并标志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会导致第二次捕捉的被标志个体数目减少,因此调查的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则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