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三节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3 16:31:46

文档简介

课时3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2.种群数量波动包括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
3.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概念1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阅读教材P16~17,完成填空)
1.生态因素
2.种群的数量波动
[辨正误]
(1)北美地区的雪兔的种群数量波动周期较长,常常是几年,甚至更长。(  )
(2)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复杂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
(3)大多数种群的年间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  )
1.(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研究人员调查了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1)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波动还是非周期性波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极旅鼠繁殖力极强,但当其数量激增到一定值时会迅速减少。科学家对某一时间范围内苔草(旅鼠食物)、旅鼠及北极狐(旅鼠天敌)的数量变化进行调查(结果如图);同时还发现旅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会出现排卵功能减退、泌乳过程受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等生理变化。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中阴影面积代表不同比例尺下的种群数量
(1)旅鼠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波动还是非周期性波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旅鼠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主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应用】
例1 下图为雪兔和猞猁在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显示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着一定数值上下波动
B.雪兔与猞猁的这种种群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C.雪兔与猞猁种群数量的波动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有关
D.上述雪兔与猞猁种群数量的波动涉及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三者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例2 下图为1932~1962年英国甲、乙两地某种苍鹭的数量相对值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地苍鹭种群的数量波动都为非周期性波动
B.苍鹭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其种群密度
C.甲、乙两地苍鹭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30年间乙地苍鹭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年龄结构可能存在变化
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与周期性波动的比较
   
概念2 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提醒: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外源性因素并不是单独起调节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辨正误]
(1)啮齿类动物种群密度过大不会引起雌鼠内分泌失调。(  )
(2)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  )
(3)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非生物因素影响了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与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的生物,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3)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已学的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预防“蝗灾”的措施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应用】
例3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调节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雄性鸟类在性成熟后终生占有并保卫一块领域
B.病原体和寄生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引起种内竞争加剧的因素可以是外源性因素
D.经调查发现欧洲灰鹭与旅鼠的种群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均表现为周期性波动
例4 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波动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B.该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
C.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
D.密度过大引起的生理变化会使迁出率上升,这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感悟真题
1.(2022·浙江6月选考,6)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2.(2022·浙江1月选考,14)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3.(2021·浙江6月选考,21)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调节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4.(2016·浙江4月选考改编)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性波动
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
C.疾病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
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
课时3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概念1
自主建构
1.形态 生理 分布 生物
2.时间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基本相等 周期性季节 不相等 无规律
辨正误
(1)√
(2)× 提示: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
(3)√
合作探究
1.(1)提示: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
(2)提示:非周期性波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
(3)提示:气候变化。
2.(1)提示:周期性波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
(2)提示:主要涉及苔草、旅鼠、北极狐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苔草与北极狐的数量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典例应用
例1 B [可根据坐标图信息判断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确定波动的类型。图中显示从1850~1940年的90年间,这两种动物极明显地表现为每隔9~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即每9~1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故雪兔和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属于周期性波动。]
例2 B [由图可知,甲、乙两地苍鹭种群的数量波动都为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但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因为甲、乙两地的苍鹭是同一个物种,所以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由图可知,乙地苍鹭种群数量在30年间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年龄结构可能存在变化,D正确。]
概念2
自主建构
加剧 增加 减少 增加 社群压力
辨正误
(1)× 提示:啮齿类动物种群密度过大会引起雌鼠内分泌失调,改变了体内原有激素的平衡,导致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等。
(2)√
(3)× 提示: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合作探究
(1)提示:温度、降水量。
(2)提示:出生率。捕食、寄生、竞争。
(3)提示:降低温度,提高降水量,在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因地制宜种植东亚飞蝗不食的作物,适当引入天敌等。
典例应用
例3 C [雄性鸟类在性成熟后通常在生殖季节占有并保卫一块领域,该现象属于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A错误;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因此病原体和寄生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B错误;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外源性因素,C正确;欧洲灰鹭因气候原因而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D错误。]
例4 D [由题图可知,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其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A正确;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这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正确;密度过大引起的生理变化会使迁出率上升,这是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D错误。]
感悟真题
1.B [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A、C、D错误;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和内分泌因素等,B正确。]
2.B [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和食物,A错误;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不能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3.D [该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并未使落叶松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即影响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是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而非落叶松的种群数量,D错误。]
4.D [蒲公英的一年生的特性使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错误;由于蒲公英种子是随风飘落的,因此是随机分布的,B错误;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是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C错误;动物取食蒲公英是调节蒲公英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其使蒲公英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上下波动,并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D正确。](共33张PPT)
第一章 种群
课时3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2.种群数量波动包括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
3.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目录 CONTENTS
1.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2.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
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3.感悟真题
自主建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课时概念图
自主建构
形态
(阅读教材P16~17,完成填空)
1.生态因素
生理
分布
生物
2.种群的数量波动
时间
出生率、
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基本相等
周期性季节
不相等
无规律
[辨正误]
(1)北美地区的雪兔的种群数量波动周期较长,常常是几年,甚至更长。( )
(2)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复杂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
提示: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
(3)大多数种群的年间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 )

×

1.(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研究人员调查了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1)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提示: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
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
(2)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波动还是
非周期性波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非周期性波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
(3)影响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气候变化。
2.北极旅鼠繁殖力极强,但当其数量激增到一定值时会迅速减少。科学家对某一时间范围内苔草(旅鼠食物)、旅鼠及北极狐(旅鼠天敌)的数量变化进行调查(结果如图);同时还发现旅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会出现排卵功能减退、泌乳过程受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等生理变化。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中阴影面积代表不同比例尺下的种群数量
(1)旅鼠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波动还是非周期性波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周期性波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
(2)影响旅鼠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涉及苔草、旅鼠、北极狐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苔草与北极狐的数量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典例应用】
B
例1 下图为雪兔和猞猁在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显示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着一定数值上下波动
B.雪兔与猞猁的这种种群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C.雪兔与猞猁种群数量的波动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有关
D.上述雪兔与猞猁种群数量的波动涉及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三者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解析:可根据坐标图信息判断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确定波动的类型。图中显示从1850~1940年的90年间,这两种动物极明显地表现为每隔9~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即每9~1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故雪兔和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属于周期性波动。
A.图中显示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着一定数值上下波动
B.雪兔与猞猁的这种种群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C.雪兔与猞猁种群数量的波动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有关
D.上述雪兔与猞猁种群数量的波动涉及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三者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B
例2 下图为1932~1962年英国甲、乙两地某种苍鹭的数量相对值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地苍鹭种群的数量波动都为非周期性波动
B.苍鹭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其种群密度
C.甲、乙两地苍鹭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30年间乙地苍鹭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年龄结构可能存在变化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两地苍鹭种群的数量波动都为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但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
因为甲、乙两地的苍鹭是同一个物种,所以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由图可知,乙地苍鹭种群数量在30年间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年龄结构可能存在变化,D正确。
A.甲、乙两地苍鹭种群的数量波动都为非周期性波动
B.苍鹭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其种群密度
C.甲、乙两地苍鹭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30年间乙地苍鹭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年龄结构可能存在变化
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与周期性波动的比较
加剧
提醒: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外源性因素并不是单独起调节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增加
减少
增加
社群压力
×
[辨正误]
(1)啮齿类动物种群密度过大不会引起雌鼠内分泌失调。( )
提示:啮齿类动物种群密度过大会引起雌鼠内分泌失调,改变了体内原有激素的平衡,导致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等。
(2)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 )
(3)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
提示: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非生物因素影响了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
提示:温度、降水量。
(2)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与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的生物,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提示:出生率。捕食、寄生、竞争。
(3)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已学的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预防“蝗灾”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降低温度,提高降水量,在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因地制宜种植东亚飞蝗不食的作物,适当引入天敌等。
●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
(1)领域行为: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因素:由于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影响动物的生殖,从而使其种群的数量发生改变。
【典例应用】
C
例3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调节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雄性鸟类在性成熟后终生占有并保卫一块领域
B.病原体和寄生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引起种内竞争加剧的因素可以是外源性因素
D.经调查发现欧洲灰鹭与旅鼠的种群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均表现为周期性
波动
解析:雄性鸟类在性成熟后通常在生殖季节占有并保卫一块领域,该现象属于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A错误;
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因此病原体和寄生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B错误;
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外源性因素,C正确;
欧洲灰鹭因气候原因而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D错误。
例4 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波动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B.该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
C.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
D.密度过大引起的生理变化会使迁出率上升,这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解析:由题图可知,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其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A正确;
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这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
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正确;
密度过大引起的生理变化会使迁出率上升,这是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D错误。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B.该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
C.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
D.密度过大引起的生理变化会使迁出率上升,这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B
1.(2022·浙江6月选考,6)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解析: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A、C、D错误;
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和内分泌因素等,B正确。
B
2.(2022·浙江1月选考,14)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解析: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和食物,A错误;
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不能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
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D
3.(2021·浙江6月选考,21)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调节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解析:该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并未使落叶松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即影响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是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而非落叶松的种群数量,D错误。
D
4.(2016·浙江4月选考改编)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性波动
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
C.疾病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
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
解析:蒲公英的一年生的特性使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错误;
由于蒲公英种子是随风飘落的,因此是随机分布的,B错误;
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是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C错误;
动物取食蒲公英是调节蒲公英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其使蒲公英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上下波动,并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D正确。课时精练3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基础对点】
题型1 种群数量的波动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种群的数量波动可以呈周期性波动也可以呈非周期性波动
种群的数量波动幅度有大有小
稳定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波动
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性波动
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这两种动物之间最可能为捕食关系
波动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3.(2024·金华十校高二联考)下图为某地区苍鹭种群数量年变化曲线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乙地区苍鹭种群K值约为300只
两个地区苍鹭数量变化趋势相近
应在每年同一时段测定种群数量
苍鹭种群数量下降与寒冬有关
4.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变
田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后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只能大于0
5.为了解在相对封闭环境中某种害虫对优质牧草的危害影响,科研小组在连续两年的4~8月份监测了害虫种群密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两年的4~5月期间,该害虫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两年的7月中旬,该害虫对牧草的破坏能力达到最大
若当年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对下一年种群数量无影响
两年时间内,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
题型2 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6.红松球果产量有“四年两头熟”的说法,这说明红松 (  )
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性波动
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性波动
种群数量波动属外源性调节
种群数量波动属内分泌调节
7.下列属于内源性因素引起的生物现象是 (  )
连续几天的38 ℃高温引起蚜虫数量下降
寄生生物的传播速率随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加大了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
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田鼠种群密度过大时行为好斗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图解,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甲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乙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
据图分析,在生产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
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用鼠药灭鼠的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家鼠。但灭鼠3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现大量的褐家鼠。灭鼠后7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褐家鼠的数量分析,错误的是 (  )
A点时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B点到C点的过程中鼠的数量呈现指数增长
C点时,雌性鼠可能会因数量过多而发生排卵功能减退现象
C点后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
10.下列关于褐家鼠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卫生部门该次灭鼠活动导致K值降低至很低水平
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50只
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K/2值时开始人为干预
第7年后可通过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降低K值
【综合提升】
11.(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图中甲是食草动物,乙是植物
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的早期阶段,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
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食草动物进入该草原后对植物数量的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
12.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群体个体表现出低血糖、惊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母鼠泌乳过程受到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而好斗等,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一切变化都是由于社群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社群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
社群压力对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工作
社群压力通过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社群压力可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体的分泌
13.(14分)如图是1845~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地区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4分)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    (填“a”或“b”)表示,其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    (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
(2)(6分)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    ,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        ;        。
(3)(2分)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调节种群数量的    因素。
(4)(2分)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    (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课时精练3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1.D [大多数种群的年间数量动态变化是非周期性波动,D错误。]
2.B [由题图曲线呈现的变动趋势可知,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呈现两波峰间时间基本相等的现象,因此这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性波动,B错误。]
3.A [K值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据图可知,300只约为乙地区苍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但种群并不能一直维持该数值,因此300只不是乙地区苍鹭种群的K值,A错误;由图可知,甲和乙两个不同的地区的苍鹭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相近,B正确;调查种群数量时,自变量为地区的差异,故应在每年同一时段测定种群数量,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C正确;由于寒冬季节食物较少等原因,导致苍鹭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4.D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A正确;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正确;环境容纳量即为K值,田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后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C正确;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种内竞争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5.C [根据题意,该害虫在相对封闭环境中,从两年的4月1日至5月29日种群密度均逐渐上升,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害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害虫以牧草为食,两年的7月中旬该害虫种群密度都是最大,对牧草的破坏能力达到最大,B正确;若在第一年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会破坏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导致下一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据图可知,第一年内,害虫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如气候、食物、捕食、寄生、疾病等)影响,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中,第二年与第一年曲线变化基本一致,说明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D正确。]
6.B [红松球果产量的“四年两头熟”表明红松种群数量的波动周期约为4年。]
7.D [解答本题时首先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解题过程如下:]
8.B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B错误;由图可知,在生产养殖上要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可以降低病毒的感染率,C正确;由题图可知,曲线反映的含义是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故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D正确。]
9.B [A点时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A正确;指数增长是在无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存在的,该城市中鼠的数量不会呈现指数增长,B错误;C点后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推测雌性鼠可能会因数量过多而发生排卵功能减退现象,导致出生率下降,C正确;由图可知,C点后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D正确。]
10.D [从题图看,灭鼠三年后褐家鼠的种群数量能快速上升,说明其K值没有减小,只是人类活动暂时使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减小了,A错误;K值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25只,B错误;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之前就进行人为干预,C错误;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都属于增大环境阻力,可以降低褐家鼠的K值,D正确。]
11.B [图中甲是植物,乙是食草动物,A错误;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的早期阶段,由于环境条件适宜,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B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A确实是最大数量,但是环境不能长时期维持这个数量,所以A不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食草动物进入该草原后对植物数量的调节属于外源性调节,D错误。]
12.A [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值的大小由环境条件决定,而社群压力属于内源性因素,不会影响其环境容纳量,A错误。]
13.(1)a 周期性 
(2)捕食 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3)外源性
(4)晚于
解析 (1)曲线a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从图中可看出猞猁和雪兔这两种动物都极其明显地表现出每隔9~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因此其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3)猞猁和雪兔为捕食关系,捕食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4)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共22张PPT)
课时精练3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D
题型1 种群数量的波动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波动可以呈周期性波动也可以呈非周期性波动
B.种群的数量波动幅度有大有小
C.稳定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波动
解析:大多数种群的年间数量动态变化是非周期性波动,D错误。
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B
A.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
周期性波动
B.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C.这两种动物之间最可能为捕食关系
D.波动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解析:由题图曲线呈现的变动趋势可知,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呈现两波峰间时间基本相等的现象,因此这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性波动,B错误。
3.(2024·金华十校高二联考)如图为某地区苍鹭种群数量年变化曲线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乙地区苍鹭种群K值约为300只
B.两个地区苍鹭数量变化趋势相近
C.应在每年同一时段测定种群数量
D.苍鹭种群数量下降与寒冬有关
解析:K值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据图可知,300只约为乙地区苍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但种群并不能一直维持该数值,因此300只不是乙地区苍鹭种群的K值,A错误;
由图可知,甲和乙两个不同的地区的苍鹭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相近,B正确;
调查种群数量时,自变量为地区的差异,故应在每年同一时段测定种群数量,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C正确;
由于寒冬季节食物较少等原因,导致苍鹭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A.乙地区苍鹭种群K值约为300只
B.两个地区苍鹭数量变化趋势相近
C.应在每年同一时段测定种群数量
D.苍鹭种群数量下降与寒冬有关
4.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B.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变
C.田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后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只能大于0
D
解析: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A正确;
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正确;
环境容纳量即为K值,田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后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C正确;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种内竞争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5.为了解在相对封闭环境中某种害虫对优质牧草的危害影响,科研小组在连续两年的4~8月份监测了害虫种群密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A.两年的4~5月期间,该害虫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两年的7月中旬,该害虫对牧草的破坏能力达到最大
C.若当年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对下一年种群数量无影响
D.两年时间内,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
解析:根据题意,该害虫在相对封闭环境中,从两年的4月1日至5月29日种群密度均逐渐上升,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害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
害虫以牧草为食,两年的7月中旬该害虫种群密度都是最大,对牧草的破坏能力达到最大,B正确;
若在第一年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会破坏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导致下一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
据图可知,第一年内,害虫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如气候、食物、捕食、寄生、疾病等)影响,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中,第二年与第一年曲线变化基本一致,说明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D正确。
A.两年的4~5月期间,该害虫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两年的7月中旬,该害虫对牧草的破坏能力达到最大
C.若当年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对下一年种群数量无影响
D.两年时间内,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
题型2 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6.红松球果产量有“四年两头熟”的说法,这说明红松(  )
A.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性波动
B.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性波动
C.种群数量波动属外源性调节
D.种群数量波动属内分泌调节
解析:红松球果产量的“四年两头熟”表明红松种群数量的波动周期约为4年。
B
7.下列属于内源性因素引起的生物现象是(  )
A.连续几天的38 ℃高温引起蚜虫数量下降
B.寄生生物的传播速率随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加大了抑制种群增长的作
用力
C.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D.田鼠种群密度过大时行为好斗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解题过程如下:
D
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图解,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B
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甲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乙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
C.据图分析,在生产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
D.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B错误;
由图可知,在生产养殖上要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可以降低病毒的感染率,C正确;
由题图可知,曲线反映的含义是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故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D正确。
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甲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乙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
C.据图分析,在生产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
D.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用鼠药灭鼠的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家鼠。但灭鼠3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现大量的褐家鼠。灭鼠后7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请完成9~10题。
B
9.下列关于褐家鼠的数量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时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B.B点到C点的过程中鼠的数量呈现指数增长
C.C点时,雌性鼠可能会因数量过多而发生排卵功能减退现象
D.C点后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
解析:A点时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A正确;
指数增长是在无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存在的,该城市中鼠的数量不会呈现指数增长,B错误;
C点后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推测雌性鼠可能会因数量过多而发生排卵功能减退现象,导致出生率下降,C正确;
由图可知,C点后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D正确。
A.A点时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B.B点到C点的过程中鼠的数量呈现指数增长
C.C点时,雌性鼠可能会因数量过多而发生排卵功能减退现象
D.C点后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
10.下列关于褐家鼠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卫生部门该次灭鼠活动导致K值降低至很低水平
B.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50只
C.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K/2值时开始人为干预
D.第7年后可通过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降低K值
D
解析:从题图看,灭鼠三年后褐家鼠的种群数量能快速上升,说明其K值没有减小,只是人类活动暂时使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减小了,A错误;
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都属于增大环境阻力,可以降低褐家鼠的K值,D正确。
11.(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图中甲是食草动物,乙是植物
B.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的早期阶段,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
C.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食草动物进入该草原后对植物数量的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
解析:图中甲是植物,乙是食草动物,A错误;
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的早期阶段,由于环境条件适宜,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B正确;
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A确实是最大数量,但是环境不能长时期维持这个数量,所以A不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食草动物进入该草原后对植物数量的调节属于外源性调节,D错误。
A.图中甲是食草动物,乙是植物
B.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的早期阶段,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
C.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食草动物进入该草原后对植物数量的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
12.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群体个体表现出低血糖、惊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母鼠泌乳过程受到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而好斗等,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一切变化都是由于社群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群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
B.社群压力对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工作
C.社群压力通过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D.社群压力可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体的分泌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值的大小由环境条件决定,而社群压力属于内源性因素,不会影响其环境容纳量,A错误。
A
13.如图是1845~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地区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________(填“a”或“b”)
表示,其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________(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______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调节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因素。
(4)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a
周期性
捕食
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外源性
晚于
解析:(1)曲线a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从图中可看出猞猁和雪兔这两种动物都极其明显地表现出每隔9~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因此其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
(3)猞猁和雪兔为捕食关系,捕食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4)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