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章 阶段检测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第四章 阶段检测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3 16:58:06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卷(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细菌都是分解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2.(2024·浙南名校联盟一联)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据此推断下列哪项不是密度制约因素 (  )
天敌 气候 食物 病原体
3.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
物理和化学信息 行为和化学信息
物理和营养信息 物理和行为信息
4.(2024·新课标卷,4)采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螃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该模式中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
该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
该模式可促进水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该模式中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间进行
5.(2024·湖北卷,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6.(2023·北斗联盟联考)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目前全球人口数量未达到K值,人类可以继续按照目前的自然增长率增长下去
形成赤潮的原因是向海洋大量排放含N、P等营养元素的污染物而引起的
缓解温室效应关键在于植树造林
生物数量的波动会造成食物链数量减少
7.(2024·金华十校联盟)下图为“蔬菜-鸡、猪-沼气”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该系统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蔬菜固定的太阳能
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
该系统提高了人类对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
8.(2023·浙江重点中学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功能越弱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向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该系统的稳定性
正反馈调节的结果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9.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该图不可表示任何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10.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g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桑树的净次级生产量可以用c或a-b表示
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
鱼可以吃蚕粪,则蚕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鱼体内
11.如图表示四个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外界干扰的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
A B C D
12.如图是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有人指出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有:①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各类生物数量相对稳定;③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能为鱼的生活提供氧气和养料;④鱼生长活动过程中产生的CO2能够供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⑤河泥中的微生物能利用、转化鱼粪便和动植物残体,为金鱼藻生活提供营养。其中正确的是 (  )
①③④ ①②③④⑤
①③④⑤ ①②③④
13.英吉利海峡中存在“绿藻→虾→宽吻海豚”的一条食物链,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在英吉利海峡附近的海豚体内发现“混合污染物”,包括高浓度的汞、多氯联苯和二英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测量单位面积中绿藻、虾和宽吻海豚的生物量可制成生物量金字塔
海豚体内高浓度的汞等有毒物质是通过食物链移动和浓缩的
英吉利海峡中的生产者的生活史比消费者的要短得多
14.(2024·七彩阳光联盟)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甲是生产者,不全是植物
丙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可缺少
甲、乙、丙、丁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图中应添加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
15.(2024·金华十校高二联考)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错误的是 (  )
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海洋中某时刻可能会出现如图甲所示的上宽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消费者个体大,生产者个体小的生态系统常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都可能出现图甲和图乙所示的金字塔形
16.(2024·名校协作体G12联考)由于大气成分的78%是氮气,所以氮最重要的储存库就是大气圈。但是,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大气中的氮只有被固定为无机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以后,才能被生物所利用。下列关于氮循环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固氮菌和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氮
通过硝化作用氨和铵盐被还原为硝酸盐
放线菌把尿素和尿酸等转变氨的过程属于氨化作用
氮循环处于平衡离不开固氮作用和硝化作用
17.如图是我国西双版纳一片热带雨林中总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生长量、枯死量及绿色器官呼吸量在一年中统计数值,已知总初级生产量=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净初级生产量和非绿色器官呼吸量分别为15[吨/(公顷·a)]、10[吨/(公顷·a)]
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就是净次级生产量
陆地生态系统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大于海洋生态系统,但海洋生态系统净次级生产总量却大于陆地生态系统
18.下图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NP/GP)随纬度变化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NP/GP越大,总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也越大
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是总初级生产量小
高纬度NP/GP高的原因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低
纬度30°的森林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比演替过程中的要高
19.(2024·七彩阳光联考)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CO2(蚊子能够识别CO2的气味)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该研究说明蚊子寻找叮咬对象需要借助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该研究模拟了信息对伊蚊行为的影响
该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该研究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选择绿色、蓝色或紫色等颜色的衣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2分)
20.(12分)(2022·绍兴市越州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图甲中蚱蜢属于      消费者。
(2)(4分)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    ,分别占第    个营养级。
(3)(2分)蛇和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给牧草施加含32P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图乙中B为    。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    (填“高于”或“低于”)前两者。
21.(10分)(2021·浙江1月选考,26改编)原产于北美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竞争力强的特性,近年来在我国某地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4分)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    (填“开花前”或“开花后”)。上述处理方法改变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组成格局,同时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以    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某种鸟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其原因是              。若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其原因是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      的部分较多。
22.(14分)(2024·金华十校联考)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其中A、B、C分别表示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箭头表示过程或物质(能量)的传递方向。
回答下列问题:
(1)(2分)生态系统由A、B、C和    成分组成,A、B之间营养结构能否形成取决于    (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2)(4分)若①表示物质输入,则碳元素以    的形式输入。若②表示能量输出,则能量主要以    的形式输出。
(3)(4分)图中正反馈使生态系统偏离平衡点,请写出一个正反馈调节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信息传递可存在于    (填图中字母)之间及种群内部,动物捕食过程中通过鸣叫给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    。
(5)(2分)农田生态系统,需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3分)(2024·宁波九校联考)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们通过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科研人员对该松林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进行测定,获得图1所示结果。图2为该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公顷·年)]。
图1
图2
(1)(6分)科研人员在松林中随机选取多块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的方法为      。松林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生物群落具有空间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图2中,途径①是指         ,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    。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虫繁殖力很强,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形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1 000只,每天可增加5%,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         (写出表达式即可)。
(3)(2分)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    措施,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3分)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的模式图(局部)。据此回答问题:
(1)(2分)组成生物体的碳、氮元素,不断地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这个过程叫作生态系统的    ,其中氮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类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分)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下表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为分别对植物碳库、氮库和土壤碳库、氮库的影响。若植物和土壤分别代表环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则对地上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对地下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
放牧密度 植物 碳库(%) 植物 氮库(%) 土壤 碳库(%) 土壤 氮库(%)
轻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
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
重度放牧 -24.1 -7.87 -9.92 -13.04
注:表格中正数代表增加,负数代表减少,表格中的数字代表改变的百分比。
(4)(2分)据表得知,长期重度放牧带来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分)若气候条件不发生改变,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树造林可行吗 请回答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分)2003年国家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因地制宜,不断提升草原的生态承载力。到2017年,我国天然草原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在退牧还草的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
a.所有种群的K值增加 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 
c.群落的结构更复杂 d.食物网更复杂 e.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增加 f.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
阶段检测卷(二)
1.C [蓝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D错误;腐生动物如秃鹫、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
2.B [食物、天敌、病原体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候因素、自然灾害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因此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3.D [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这是一种行为,因此属于行为信息,其中红色突起是需要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4.B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水稻属于生产者,螃蟹属于消费者,它俩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B错误。]
5.B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异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确;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6.B [目前全球人口数量未达到K值,但为了长远的发展,人类不能继续按照目前的增长率增长下去,A错误;形成赤潮的原因是向海洋大量排放含N、P等营养元素的污染而引起的,B正确;缓解温室效应关键在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生物数量的波动不会造成食物链数量减少,D错误。]
7.B [该生态工程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A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蔬菜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外界输入的饲料中的能量,B错误;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如系统中猪、鸡的生物量可能高于蔬菜的生物量,C正确;该系统提高了人类对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如废弃的蔬菜根、叶可制备沼气,再次被利用,D正确。]
8.B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功能越强,A错误;向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破坏该系统原有的稳定性,C错误;正反馈调节常常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作用,D错误。]
9.C [图中第一个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通过捕食获得能量,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A错误;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每一营养级都可能有多种生物,所以该图所示可能有多条食物链,B错误;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不会有例外,可用该图表示,D错误。]
10.C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还储存在桑树体内的能量,蚕粪便中的能量已经流向分解者,A错误;桑树是生产者,只有初级生产量,没有次级生产量,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蚕的同化量为e+f+g+h,桑树的同化量为b+c或a,所以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C正确;鱼可以吃蚕粪,蚕粪中的能量不属于蚕的同化量,蚕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向鱼体内,D错误。]
11.C [题中四个曲线中,只有C选项的曲线受干扰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种群数变化与原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基本不受影响,所以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功能最强。]
12.B [该生态系统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太阳光,①正确;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一个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②正确;绿色植物(金鱼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产生氧气,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正确;鱼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④正确;鱼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能被河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再被植物利用,⑤正确。以上五种情况为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提供可能,B正确。]
13.B [生物量金字塔是把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量测出后绘制而成的,B错误。]
14.A [图中丁代表生产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A错误;丙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它们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它们之间的流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正确;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确。]
15.C [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但不包括分解者,A正确;图甲可为生物量金字塔,如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动物,但浮游植物繁殖速度很快,B正确;甲所示的数量金字塔出现倒置的原因是消费者个体小,生产者个体大,比如树和昆虫,C错误。]
16.C [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过程,没有固氮过程;通过硝化作用使氨和铵盐被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尿素和尿酸等通过土壤和水中的很多异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代谢活动,转变为无机化合物(氨)并把它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就称为氨化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使氮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17.C [由图可知,枯死量为10[吨/(公顷·a)],生长量为5[吨/(公顷·a)],所以呼吸量为50-10-5=35[吨/(公顷·a)],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50-35=15[吨/(公顷·a)],非绿色器官呼吸量=呼吸量-绿色器官呼吸量=35-25=10[吨/(公顷·a)],A正确;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减去呼吸量就是净次级生产量,C错误。]
18.C [NP/GP越大,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越少,但并不能表明总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也越大,A错误;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可能是生物多样性较高导致呼吸消耗量占比较大,但并不能说明总初级生产量小,B错误;初级生产量随着群落的演替而逐渐增加,当群落演替到顶级时,虽然总初级生产量接近最大,但此时呼吸消耗量也达到了最大值并几乎与总初级生产量相等,因此净初级生产量反而最小,D错误。]
19.A [与对照组相比,在CO2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A错误;由题干可知,该研究模拟了化学信息对伊蚊行为的影响,B正确;该研究显示了CO2对蚊子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C正确;与对照组相比,在CO2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由此可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选择绿色、蓝色或紫色等颜色的衣服,D正确。]
20.(1)初级 (2)鹰 四、五 (3)捕食和竞争 (4)青蛙 高于
解析 (1)图甲中蚱蜢处于第二个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3)鹰能捕食蛇,且蛇和鹰都能捕食青蛙,因此蛇和鹰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两种。(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但放射性强度高于蚱蜢,因此图乙中B为青蛙。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21.(1)开花前 分解者
(2)营养 该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体温
解析 (1)在开花前人工收割加拿大一枝黄花,可降低种群的出生率,更加有效地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数量。加拿大一枝黄花自然腐烂的过程依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在此过程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分解者。(2)在生物群落中可以以营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由于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多种食物来源,同时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因此一种鸟的取食对象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从而造成该鸟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由于昆虫是变温动物,鸟类是恒温动物,因此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体温的部分较多,从而造成同化量相等的情况下,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高。
22.(1)非生物 B (2)CO2 热能 (3)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合理即可) (4)A、B、C 物理信息 (5)农田生态系统大量收获农作物,氮元素不断输出
解析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与生物成分组成,其中A、B、C是生物成分;A、B之间能量的传递会有大量的损耗,其营养结构能否形成取决于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2)碳元素从大气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以CO2的形式进入,而能量的输出主要是通过生物体的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正反馈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例如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4)信息传递存在于生物(A、B、C)之间及种群内部,鸣叫发出声音给同伴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5)农田生态系统,需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大量收获农作物,氮元素不断输出。
23.(1)样方法 显著提高生物群落利用日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分化,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0.8吨/公顷 1 000×(1.05)10 (3)生物防治 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流向分解者
解析 (1)测定植被生物量,首先收集样方内全部植物,按照不同植被类型(草本、灌木、乔木)分类后,分别测定。对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生物群落具有空间结构的意义是显著提高生物群落利用日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图2中,途径①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图中的生产者的同化量为35.9,生产者的呼吸量为12.1,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4,生产者残枝落叶中的能量为10.6。因此,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增加量为35.9-12.1-2.4-10.6=10.8(吨/公顷)。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形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1 000只,每天可增加5%,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5%=1.05,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1 000×(1.05)10只。(3)通过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
24.(1)物质循环 蛋白质、核酸 (2)消费者 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3)中度放牧 轻度放牧 (4)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和氮库含量均减小 (5)不可行;因为草原地区降水量低,不宜植树造林 (6)bcdf
解析 (1)组成生物体的碳、氮元素,不断地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这个过程叫作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氮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类别有蛋白质、核酸。(2)植物属于生产者,土壤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大气CO2属于非生物成分,所以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消费者,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表格中正数代表增加,负数代表减少,表格中的数字代表改变的百分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若植物和土壤分别代表环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则对地上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中度放牧,对地下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轻度放牧。(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长期重度放牧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和氮库含量均减小,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5)草原地区降水量低,不宜植树造林,即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树造林不可行。(6)退牧还草可提升草原的生态承载力,使某些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各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捕食或竞争关系,所以不会使所有种群的K值增加;由于植被的数量增加,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也增加,故会使草原上生物的种类增加,构成的食物网也越复杂,进而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但不能提高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综上分析,在退牧还草的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有b、c、d、f。(共57张PPT)
阶段检测卷(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C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都是分解者
B.动物都是消费者
C.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
D.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解析:蓝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D错误;
腐生动物如秃鹫、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
2.(2024·浙南名校联盟一联)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据此推断下列哪项不是密度制约因素(  )
A.天敌 B.气候
C.食物 D.病原体
解析:食物、天敌、病原体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候因素、自然灾害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因此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B
3.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
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
解析: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这是一种行为,因此属于行为信息,其中红色突起是需要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D
4.(2024·新课标卷,4)采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螃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中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
B.该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
C.该模式可促进水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D.该模式中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间进行
B
解析:水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A正确;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水稻属于生产者,螃蟹属于消费者,它俩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B错误;
该生态农业模式中,稻田蟹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被水稻利用,提高水稻产量,C正确;
该模式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借助光合作用、水稻吸收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再次进入无机环境中,说明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间进行,D正确。
5.(2024·湖北卷,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B
解析: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异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
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确;
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6.(2023·北斗联盟联考)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全球人口数量未达到K值,人类可以继续按照目前的自然增长率增长下去
B.形成赤潮的原因是向海洋大量排放含N、P等营养元素的污染物而引起的
C.缓解温室效应关键在于植树造林
D.生物数量的波动会造成食物链数量减少
解析:目前全球人口数量未达到K值,但为了长远的发展,人类不能继续按照目前的增长率增长下去,A错误;
形成赤潮的原因是向海洋大量排放含N、P等营养元素的污染而引起的,B正确;
缓解温室效应关键在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
生物数量的波动不会造成食物链数量减少,D错误。
B
7.(2024·金华十校联盟)下图为“蔬菜-鸡、猪-沼气”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该系统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蔬菜固定的太阳能
C.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
D.该系统提高了人类对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
解析:该生态工程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A正确;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蔬菜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外界输入的饲料中的能量,B错误;
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如系统中猪、鸡的生物量可能高于蔬菜的生物量,C正确;
该系统提高了人类对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如废弃的蔬菜根、叶可制备沼气,再次被利用,D正确。
A.该系统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生态
工程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蔬菜固定的太阳能
C.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
D.该系统提高了人类对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
8.(2023·浙江重点中学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功能越弱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C.向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该系统的稳定性
D.正反馈调节的结果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功能越强,A错误;
向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破坏该系统原有的稳定性,C错误;
正反馈调节常常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作用,D错误。
B
9.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B.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该图不可表示任何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解析:图中第一个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通过捕食获得能量,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A错误;
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每一营养级都可能有多种生物,所以该图所示可能有多条食物链,B错误;
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不会有例外,可用该图表示,D错误。
A.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B.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该图不可表示任何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10.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g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B.桑树的净次级生产量可以用c或a-b表示
C.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
D.鱼可以吃蚕粪,则蚕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鱼体内
解析: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还储存在桑树体内的能量,蚕粪便中的能量已经流向分解者,A错误;
桑树是生产者,只有初级生产量,没有次级生产量,B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蚕的同化量为e+f+g+h,桑树的同化量为b+c或a,所以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C正确;
鱼可以吃蚕粪,蚕粪中的能量不属于蚕的同化量,蚕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向鱼体内,D错误。
A.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B.桑树的净次级生产量可以用c或a-b表示
C.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
D.鱼可以吃蚕粪,则蚕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鱼体内
11.如图表示四个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外界干扰的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C
解析:题中四个曲线中,只有C选项的曲线受干扰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种群数变化与原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基本不受影响,所以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功能最强。
12.如图是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有人指出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有:①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各类生物数量相对稳定;③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能为鱼的生活提供氧气和养料;④鱼生长活动过程中产生的CO2能够供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⑤河泥中的微生物能利用、转化鱼粪便和动植物残体,为金鱼藻生活提供营养。其中正确的是(  )
B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该生态系统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太阳光,①正确;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一个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②正确;绿色植物(金鱼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产生氧气,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正确;鱼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④正确;鱼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能被河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再被植物利用,⑤正确。以上五种情况为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提供可能,B正确。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3.英吉利海峡中存在“绿藻→虾→宽吻海豚”的一条食物链,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在英吉利海峡附近的海豚体内发现“混合污染物”,包括高浓度的汞、多氯联苯和二 英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B.测量单位面积中绿藻、虾和宽吻海豚的生物量可制成生物量金字塔
C.海豚体内高浓度的汞等有毒物质是通过食物链移动和浓缩的
D.英吉利海峡中的生产者的生活史比消费者的要短得多
解析:生物量金字塔是把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量测出后绘制而成的,B错误。
B
14.(2024·七彩阳光联盟)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甲是生产者,不全是植物
B.丙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可缺少
C.甲、乙、丙、丁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图中应添加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
解析:图中丁代表生产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A错误;
丙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它们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它们之间的流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正确;
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确。
A.甲是生产者,不全是植物
B.丙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可缺少
C.甲、乙、丙、丁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图中应添加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
15.(2024·金华十校高二联考)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A.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B.海洋中某时刻可能会出现如图甲所示的上宽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C.消费者个体大,生产者个体小的生态系统常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D.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都可能出现图甲和图乙所示的金字塔形
解析: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但不包括分解者,A正确;
图甲可为生物量金字塔,如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动物,但浮游植物繁殖速度很快,B正确;
甲所示的数量金字塔出现倒置的原因是消费者个体小,生产者个体大,比如树和昆虫,C错误。
A.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B.海洋中某时刻可能会出现如图甲所示的上宽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C.消费者个体大,生产者个体小的生态系统常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D.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都可能出现图甲和图乙所示的金字塔形
16.(2024·名校协作体G12联考)由于大气成分的78%是氮气,所以氮最重要的储存库就是大气圈。但是,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大气中的氮只有被固定为无机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以后,才能被生物所利用。下列关于氮循环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固氮菌和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氮
B.通过硝化作用氨和铵盐被还原为硝酸盐
C.放线菌把尿素和尿酸等转变氨的过程属于氨化作用
D.氮循环处于平衡离不开固氮作用和硝化作用
C
解析: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过程,没有固氮过程;通过硝化作用使氨和铵盐被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尿素和尿酸等通过土壤和水中的很多异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代谢活动,转变为无机化合物(氨)并把它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就称为氨化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使氮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17.如图是我国西双版纳一片热带雨林中总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生长量、枯死量及绿色器官呼吸量在一年中统计数值,已知总初级生产量=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A.净初级生产量和非绿色器官呼吸量分别为15[吨/(公顷·a)]、10[吨/(公顷·a)]
B.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C.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就是净次级生产量
D.陆地生态系统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大于海洋生态系统,但海洋生态系统净次级生产总量却大于陆地生态系统
解析:由图可知,枯死量为10[吨/(公顷·a)],生长量为5[吨/(公顷·a)],所以呼吸量为50-10-5=35[吨/(公顷·a)],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50-35=15[吨/(公顷·a)],非绿色器官呼吸量=呼吸量-绿色器官呼吸量=35-25=10[吨/(公顷·a)],A正确;
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减去呼吸量就是净次级生产量,C错误。
A.净初级生产量和非绿色器官呼吸量分别为15[吨/(公顷·a)]、10[吨/(公顷·a)]
B.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C.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就是净次级生产量
D.陆地生态系统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大于海洋生态系统,但海洋生态系统净次级生产总量却大于陆地生态系统
18.下图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NP/GP)随纬度变化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NP/GP越大,总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也越大
B.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是总初级生产量小
C.高纬度NP/GP高的原因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低
D.纬度30°的森林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比演替过程中的要高
解析:NP/GP越大,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越少,但并不能表明总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也越大,A错误;
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可能是生物多样性较高导致呼吸消耗量占比较大,但并不能说明总初级生产量小,B错误;
初级生产量随着群落的演替而逐渐增加,当群落演替到顶级时,虽然总初级生产量接近最大,但此时呼吸消耗量也达到了最大值并几乎与总初级生产量相等,因此净初级生产量反而最小,D错误。
A.NP/GP越大,总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也越大
B.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是总初级生产量小
C.高纬度NP/GP高的原因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低
D.纬度30°的森林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比演替过程中的要高
19.(2024·七彩阳光联考)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CO2(蚊子能够识别CO2的气味)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研究说明蚊子寻找叮咬对象需要借助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该研究模拟了信息对伊蚊行为的影响
C.该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该研究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选择绿色、蓝色或紫色等颜色的衣服
A
解析:与对照组相比,在CO2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A错误;
由题干可知,该研究模拟了化学信息对伊蚊行为的影响,B正确;
该研究显示了CO2对蚊子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C正确;
与对照组相比,在CO2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由此可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选择绿色、蓝色或紫色等颜色的衣服,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2分)
20.(12分)(2024·绍兴市越州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蚱蜢属于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分别占第________个营养级。
(3)蛇和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级

四、五
捕食和竞争
(4)给牧草施加含32P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图乙中B为________。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前两者。
青蛙
高于
解析:(1)图甲中蚱蜢处于第二个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
(3)鹰能捕食蛇,且蛇和鹰都能捕食青蛙,因此蛇和鹰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两种。
(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但放射性强度高于蚱蜢,因此图乙中B为青蛙。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21.(10分)(2021·浙江1月选考,26改编)原产于北美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竞争力强的特性,近年来在我国某地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________(填“开花前”或“开花后”)。上述处理方法改变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组成格局,同时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花前
分解者
(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以________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某种鸟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其原因是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________的部分较多。
营养
该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体温
解析:(1)在开花前人工收割加拿大一枝黄花,可降低种群的出生率,更加有效地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数量。加拿大一枝黄花自然腐烂的过程依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在此过程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分解者。
(2)在生物群落中可以以营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由于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多种食物来源,同时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因此一种鸟的取食对象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从而造成该鸟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由于昆虫是变温动物,鸟类是恒温动物,因此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体温的部分较多,从而造成同化量相等的情况下,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高。
22.(14分)(2024·金华十校联考)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其中A、B、C分别表示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箭头表示过程或物质(能量)的传递方向。
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由A、B、C和________成分组成,A、B之间营养结构能否形成取决于________(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2)若①表示物质输入,则碳元素以________的形式输入。若②表示能量输出,则能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输出。
非生物
B
CO2
热能
(3)图中正反馈使生态系统偏离平衡点,请写出一个正反馈调节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息传递可存在于________(填图中字母)之间及种群内部,动物捕食过程中通过鸣叫给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________。
(5)农田生态系统,需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合理即可)
A、B、C
物理信息
农田生态系统大量收获农作物,氮元素不断输出
解析:(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与生物成分组成,其中A、B、C是生物成分;A、B之间能量的传递会有大量的损耗,其营养结构能否形成取决于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2)碳元素从大气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以CO2的形式进入,而能量的输出主要是通过生物体的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正反馈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例如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
(4)信息传递存在于生物(A、B、C)之间及种群内部,鸣叫发出声音给同伴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5)农田生态系统,需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大量收获农作物,氮元素不断输出。
23.(13分)(2024·宁波九校联考)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们通过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科研人员对该松林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进行测定,获得图1所示结果。图2为该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公顷·年)]。
图1
图2
(1)科研人员在松林中随机选取多块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的方法为________。松林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生物群落具有空间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法
显著提高生物群落利用日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分化,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2)图2中,途径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____________。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虫繁殖力很强,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形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1 000只,每天可增加5%,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即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0.8吨/公顷
1 000×(1.05)10
(3)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措施,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防治
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流向分解者
解析:(1)测定植被生物量,首先收集样方内全部植物,按照不同植被类型(草本、灌木、乔木)分类后,分别测定。对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生物群落具有空间结构的意义是显著提高生物群落利用日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图2中,途径①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图中的生产者的同化量为35.9,生产者的呼吸量为12.1,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4,生产者残枝落叶中的能量为10.6。因此,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增加量为35.9-12.1-2.4-10.6=10.8(吨/公顷)。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形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1 000只,每天可增加5%,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5%=1.05,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1 000×(1.05)10只。
(3)通过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
24.(13分)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的模式图(局部)。据此回答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碳、氮元素,不断地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这个过程叫作生态系统的________,其中氮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类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循环
蛋白质、核酸 
(2)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________,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为分别对植物碳库、氮库和土壤碳库、氮库的影响。若植物和土壤分别代表环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则对地上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________,对地下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________。
消费者
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中度放牧
轻度放牧
放牧密度 植物碳库(%) 植物氮库(%) 土壤碳库(%) 土壤氮库(%)
轻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
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
重度放牧 -24.1 -7.87 -9.92 -13.04
注:表格中正数代表增加,负数代表减少,表格中的数字代表改变的百分比。
(4)据表得知,长期重度放牧带来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气候条件不发生改变,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树造林可行吗?请回答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和氮库含量均减小
不可行;因为草原地区降水量低,不宜植树造林
(6)2003年国家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因地制宜,不断提升草原的生态承载力。到2017年,我国天然草原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在退牧还草的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有哪些?________。
a.所有种群的K值增加 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 c.群落的结构更复杂 d.食物网更复杂 e.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增加 f.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
bcdf
解析:(1)组成生物体的碳、氮元素,不断地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这个过程叫作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氮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类别有蛋白质、核酸。
(2)植物属于生产者,土壤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大气CO2属于非生物成分,所以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消费者,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表格中正数代表增加,负数代表减少,表格中的数字代表改变的百分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若植物和土壤分别代表环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则对地上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中度放牧,对地下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轻度放牧。
(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长期重度放牧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和氮库含量均减小,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
(5)草原地区降水量低,不宜植树造林,即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树造林不可行。
(6)退牧还草可提升草原的生态承载力,使某些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各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捕食或竞争关系,所以不会使所有种群的K值增加;由于植被的数量增加,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也增加,故会使草原上生物的种类增加,构成的食物网也越复杂,进而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但不能提高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综上分析,在退牧还草的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有b、c、d、f。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