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课时学习目标 本课时的概念为“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1)细胞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2)磷脂、蛋白质、多糖等是细胞膜的组成物质。(3)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概念1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阅读教材P28~30,完成填空)
1.细胞膜的概念
也称质膜,是围绕在细胞外层,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结构。
2.细胞膜的功能
3.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微思考]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细胞膜能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开,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的实验中,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
1.(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为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向A组透析袋外面的蒸馏水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烧杯内的蒸馏水呈现什么颜色?静置12 h后,颜色又如何?原因是什么?透析袋内淀粉溶液颜色有何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B组透析袋外面的蒸馏水2 mL,加入2 mL本尼迪特试剂,热水浴中加热2~3 min,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用它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这种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的方法称为“染色排除法”。
(1)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被染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推测,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应该具有什么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例1] 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生物膜的( )
A.全透性 B.流动性
C.物质运输功能 D.选择透过性
区别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例2] (2024·杭州六县九校联考)“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实验中,透析膜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烧杯中溶液将不变蓝色
B.若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透析袋中溶液将变蓝色
C.若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溶液加本尼迪特试剂,将直接出现红黄色沉淀
D.实验说明淀粉不能通过透析膜,葡萄糖可以通过透析膜
[例3] 人们常用台盼蓝进行染色来鉴别动物细胞的死活,用红墨水进行染色检测玉米种子(纵剖)的活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
B.用红墨水对玉米种子进行染色,胚乳着色而胚不着色的种子是具有活力的
C.这两种方法的原理为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两种方法均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概念2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阅读教材P30~34,完成填空)
1.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2.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1)生物膜的概念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①提出者:辛格和尼克尔森
②图示:
(3)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3.细胞壁
提醒 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的成分与高等植物的不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菌细胞壁的成分是壳多糖(几丁质)。
[微思考]
细胞壁能作为系统的边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中,胆固醇具有保持细胞膜稳定性的作用。( )
(2)生物膜的转运蛋白,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
(3)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
(4)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而蛋白质是静止的。( )
(5)根据电镜下细胞膜展现的暗-亮-暗三条带,罗伯逊认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构成。( )
1.(生命科学史情境)1961年英国科学家将磷脂和水混合后,施加超声波处理,获得了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被的封闭型囊泡状结构——脂质体(如图所示)。
(1)据图分析:形成脂质体的两层磷脂分子亲水端的分布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脂质体与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分布,说明为什么细胞膜能使细胞与其生活的环境有效地隔离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论述细胞膜上分布着大量蛋白质具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药物与磷脂溶液混合,脂质体在形成过程中就可以把药物包被在内。如果在脂质体表面引入导向分子(如图所示),例如能识别特定癌细胞的特异性抗体,脂质体就可把药物定向输送到________细胞;从而可以避免误伤________细胞。根据脂质体的特点,请分析这一技术还可以运用于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1970年,科学家人工诱导体外培养的小鼠细胞与人细胞发生细胞融合,然后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小鼠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质,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细胞膜上的荧光定位,结果如下图所示。
(1)人和鼠的细胞能够融合为一体,说明人和鼠的细胞膜具有什么共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和鼠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呈均匀分布状态,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适当降低温度,膜蛋白最终均匀分布的时间会延长,由此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膜结构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分子),②表示______(分子),③表示________(结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异体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排斥反应,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填①或③)具有________作用。
(3)变形虫在捕食时细胞膜可以发生形态的变化,这说明细胞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例4] (2024·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一期中)下图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①~⑤表示组成生物膜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镶嵌模型中的基本骨架是④
B.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的是①
C.若此细胞为植物细胞,则细胞壁位于图中的B侧
D.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③有关
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比较
[例5] (2024·绿谷联盟高一联考)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发出一定强度的绿色荧光;激光照射淬灭(荧光分子被不可逆破坏而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淬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图甲,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力地反驳了罗伯逊的假说
B.理论上,若淬灭部位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则荧光强度F2与F1相等
C.改变实验温度,淬灭部位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可能会延长
D.若用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磷脂结合开展实验,淬灭部位荧光也会再现
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感悟真题
1.(2022·浙江1月选考,1)下列细胞中具有细胞壁的是( )
A.红细胞 B.叶肉细胞
C.皮肤细胞 D.肌细胞
2.(2016·浙江10月选考,1)下列生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的是( )
A.蚕豆叶表皮细胞 B.狗骨骼肌细胞
C.牛神经细胞 D.人红细胞
3.(2018·浙江11月选考,19改编)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①~④表示其中物质。下列正确的是( )
A.①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
B.②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③分布于细胞膜中,能催化细胞膜中发生的生化反应
D.④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
4.(2017·浙江11月学考)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双分子层两层中的磷脂分子含量不同
B.细胞之间的识别主要取决于磷脂分子
C.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蓝细菌进行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溶胶
课时2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概念1
自主梳理
3.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高 葡萄糖 碘-碘化钾 淀粉 选择透过
微思考
提示: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辨正误
(1)√
(2)× 提示: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而非选择透过性。
合作探究
1.(1)提示:棕色;还是棕色;淀粉分子无法通过透析膜进入烧杯中;变蓝色;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进入透析袋内,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
(2)提示:出现红黄色沉淀;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透析膜,且与本尼迪特试剂在热水浴中加热的情况下会生成红黄色沉淀。
(3)提示:葡萄糖分子和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而淀粉分子无法通过。所以,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
2.(1)提示:台盼蓝染液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所以台盼蓝染液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
(2)提示: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学以致用
例1 D [人工膜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模拟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例2 C [透析袋内的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故透析袋外侧溶液中不会有淀粉,即使加入碘-碘化钾溶液,也不会使烧杯中溶液呈现蓝色,A正确;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淀粉分子无法通过,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透析袋中溶液将变蓝色,B正确;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反应需要在热水浴的条件下才会出现颜色反应,C错误;本实验证明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透析膜,而淀粉分子不能通过透析膜,D正确。]
例3 C
概念2
自主梳理
1.脂肪酸 磷脂双分子层 水溶性 脂溶性 细胞识别 多 动物 疏水 头部 限制其运动 增加其有序性 运动性
2.(1)边界 (2)②磷脂 蛋白质 不对称 (3)液态 能量转换 物质转运 信息传递 分裂
3.纤维素 形态 机械强度 粘连 化学信号
微思考
提示:不能;细胞壁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无法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辨正误
(1)× 提示: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中不含胆固醇。
(2)√ (3)√
(4)× 提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5)× 提示:罗伯逊认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
合作探究
1.(1)提示:亲水端位于膜的内外侧。
(2)提示:磷脂双分子层排列紧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相对稳定的环境。
(3)提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复杂性相关,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4)提示:癌 正常 这一技术还可以运用到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方面。
2.(1)提示:人和鼠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2)提示: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3)提示: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
3.(1)提示:糖蛋白 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①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其他膜蛋白的分布也不对称;②磷脂分子在内外两侧的含量不相同等。
(2)提示:① 识别
(3)提示:一定的流动性。
学以致用
例4 B [流动镶嵌模型中的基本骨架是③,A错误;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即A侧为膜外,与细胞识别有关,B正确;细胞膜是动物细胞最外层的结构,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它能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形态,加强细胞的机械强度,若此细胞为植物细胞,则细胞壁位于图中的A侧,C错误;图中④表示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D错误。]
例5 B [罗伯逊认为生物膜是一种静态的刚性结构,而该实验通过淬灭部位荧光再现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力反驳了罗伯逊的假说,A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由于有少量的荧光分子被激光照射淬灭(消失),所以即使淬灭部位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其荧光强度F2也小于淬灭前的荧光强度F1,B错误;温度影响膜的流动性,所以如果改变实验的温度,淬灭部位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可能会延长,C正确;生物膜上的磷脂分子也具有流动性,所以用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磷脂结合开展实验,淬灭部位荧光也会再现,D正确。]
感悟真题
1.B [叶肉细胞为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B正确;红细胞、皮肤细胞和肌细胞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A、C、D错误。]
2.A [蚕豆叶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A正确。]
3.D [①糖蛋白仅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A错误;②磷脂分子可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但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B错误;③胆固醇分布在细胞膜中,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④膜蛋白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D正确。]
4.B [细胞膜磷脂分子层两层中的磷脂分子含量往往不同,A正确;细胞之间的识别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C正确。](共46张PPT)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课时2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课时学习目标
本课时的概念为“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1)细胞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2)磷脂、蛋白质、多糖等是细胞膜的组成物质。(3)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目录 CONTENTS
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3.感悟真题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阅读教材P28~30,完成填空)
1.细胞膜的概念
也称质膜,是围绕在细胞外层,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结构。
2.细胞膜的功能
3.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高
葡萄糖
碘-碘化钾
淀粉
选择透过
[微思考]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提示: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
[辨正误]
(1)细胞膜能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开,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的实验中,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
提示: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而非选择透过性。
×
1.(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为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向A组透析袋外面的蒸馏水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烧杯内的蒸馏水呈现什么颜色?静置12 h后,颜色又如何?原因是什么?透析袋内淀粉溶液颜色有何变化?为什么?
提示:棕色;还是棕色;淀粉分子无法通过透析膜进入烧杯中;变蓝色;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进入透析袋内,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
(2)取B组透析袋外面的蒸馏水2 mL,加入2 mL本尼迪特试剂,热水浴中加热2~3 min,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提示:出现红黄色沉淀;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透析膜,且与本尼迪特试剂在热水浴中加热的情况下会生成红黄色沉淀。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葡萄糖分子和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而淀粉分子无法通过。所以,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
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用它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这种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的方法称为“染色排除法”。
(1)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被染色?
提示:台盼蓝染液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所以台盼蓝染液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
(2)据此推测,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应该具有什么功能?
提示: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学以致用 】
D
[例1] (2024·湖北G2联盟联考)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生物膜的( )
A.全透性 B.流动性 C.物质运输功能 D.选择透过性
解析:人工膜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模拟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区别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C
[例2] (2024·杭州六县九校联考)“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实验中,透析膜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
烧杯中溶液将不变蓝色
B.若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透析袋中溶液将变蓝色
C.若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溶液加本尼迪特试剂,将直接出现红黄色沉淀
D.实验说明淀粉不能通过透析膜,葡萄糖可以通过透析膜
A.若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烧杯中溶液将不变蓝色
B.若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透析袋中溶液将变蓝色
C.若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溶液加本尼迪特试剂,将直接出现红黄色沉淀
D.实验说明淀粉不能通过透析膜,葡萄糖可以通过透析膜
解析:透析袋内的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故透析袋外侧溶液中不会有淀粉,即使加入碘-碘化钾溶液,也不会使烧杯中溶液呈现蓝色,A正确;
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淀粉分子无法通过,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透析袋中溶液将变蓝色,B正确;
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反应需要在热水浴的条件下才会出现颜色反应,C错误;
本实验证明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透析膜,而淀粉分子不能通过透析膜,D正确。
[例3] 人们常用台盼蓝进行染色来鉴别动物细胞的死活,用红墨水进行染色检测玉米种子(纵剖)的活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
B.用红墨水对玉米种子进行染色,胚乳着色而胚不着色的种子是具有活力的
C.这两种方法的原理为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两种方法均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脂肪酸
(阅读教材P30~34,完成填空)
1.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磷脂双分子层
水溶性
脂溶性
细胞识别
多
动物
疏水
头部
限制其运动
增加其有序性
运动性
2.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1)生物膜的概念
边界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①提出者:辛格和尼克尔森
②图示:
磷脂
蛋白质
不对称
(3)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液态
能量转换
物质转运
信息传递
分裂
3.细胞壁
提醒 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的成分与高等植物的不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菌细胞壁的成分是壳多糖(几丁质)。
纤维素
形态
机械强度
粘连
化学信号
[微思考]
细胞壁能作为系统的边界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细胞壁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无法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
[辨正误]
(1)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中,胆固醇具有保持细胞膜稳定性的作用。( )
提示: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中不含胆固醇。
(2)生物膜的转运蛋白,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
(3)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
(4)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而蛋白质是静止的。( )
提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5)根据电镜下细胞膜展现的暗-亮-暗三条带,罗伯逊认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构成。( )
提示:罗伯逊认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
√
√
×
×
1.(生命科学史情境)1961年英国科学家将磷脂和水混合后,施加超声波处理,获得了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被的封闭型囊泡状结构——脂质体(如图所示)。
(1)据图分析:形成脂质体的两层磷脂
分子亲水端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亲水端位于膜的内外侧。
(2)比较脂质体与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分布,
说明为什么细胞膜能使细胞与其生活的环境有效地隔离开。
提示:磷脂双分子层排列紧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相对稳定的环境。
(3)试论述细胞膜上分布着大量蛋白质具
有什么意义。
提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与
细胞膜的功能复杂性相关,蛋白质种类
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4)如果将药物与磷脂溶液混合,脂质体在形成过程中就可以把药物包被在内。如果在脂质体表面引入导向分子(如图所示),例如能识别特定癌细胞的特异性抗体,脂质体就可把药物定向输送到________细胞;从而可以避免误伤________细胞。根据脂质体的特点,请分析这一技术还可以运用于哪些方面。
提示:癌 正常 这一技术还可以运用到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方面。
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1970年,科学家人工诱导体外培养的小鼠细胞与人细胞发生细胞融合,然后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小鼠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质,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细胞膜上的荧光定位,结果如下图所示。
(1)人和鼠的细胞能够融合为一体,说明人和鼠的细胞膜具有什么共性?
提示:人和鼠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2)人和鼠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呈均匀分布状态,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3)若适当降低温度,膜蛋白最终均匀分布的时间会延长,由此说明了什么?
提示: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
3.(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膜结构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分子),②表示______(分子),③表示________(结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出一点)
提示:糖蛋白 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①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其他膜蛋白的分布也不对称;②磷脂分子在内外两侧的含量不相同等。
(2)异体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排斥反应,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填①或③)具有________作用。
提示:① 识别
(3)变形虫在捕食时细胞膜可以发生形态的变化,这说明细胞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提示:一定的流动性。
【 学以致用 】
B
[例4] (2024·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一期中)下图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①~⑤表示组成生物膜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镶嵌模型中的基本骨架是④
B.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的是①
C.若此细胞为植物细胞,则细胞壁位于图中的B侧
D.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③有关
A.流动镶嵌模型中的基本骨架是④
B.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的是①
C.若此细胞为植物细胞,则细胞壁位于图中的B侧
D.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③有关
解析:流动镶嵌模型中的基本骨架是③,A错误;
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即A侧为膜外,与细胞识别有关,B正确;
细胞膜是动物细胞最外层的结构,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它能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形态,加强细胞的机械强度,若此细胞为植物细胞,则细胞壁位于图中的A侧,C错误;
图中④表示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D错误。
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比较
B
[例5] (2024·绿谷联盟高一联考)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发出一定强度的绿色荧光;激光照射淬灭(荧光分子被不可逆破坏而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淬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图甲,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力地反驳了罗伯逊的假说
B.理论上,若淬灭部位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则荧光强度F2与F1相等
C.改变实验温度,淬灭部位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可能会延长
D.若用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磷脂结合开展实验,淬灭部位荧光也会再现
解析:罗伯逊认为生物膜是一种静态的刚性结构,而该实验通过淬灭部位荧光再现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力反驳了罗伯逊的假说,A正确;
由题图分析可知,由于有少量的荧光分子被激光照射淬灭(消失),所以即使淬灭部位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其荧光强度F2也小于淬灭前的荧光强度F1,B错误;
温度影响膜的流动性,所以如果改变实验的温度,淬灭部位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可能会延长,C正确;
生物膜上的磷脂分子也具有流动性,所以用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磷脂结合开展实验,淬灭部位荧光也会再现,D正确。
A.该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力地反驳了罗伯逊的假说
B.理论上,若淬灭部位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则荧光强度F2与F1相等
C.改变实验温度,淬灭部位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可能会延长
D.若用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磷脂结合开展实验,淬灭部位荧光也会再现
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B
1.(2022·浙江1月选考,1)下列细胞中具有细胞壁的是( )
A.红细胞 B.叶肉细胞
C.皮肤细胞 D.肌细胞
解析:叶肉细胞为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B正确;
红细胞、皮肤细胞和肌细胞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A、C、D错误。
A
2.(2016·浙江10月选考,1)下列生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的是( )
A.蚕豆叶表皮细胞 B.狗骨骼肌细胞
C.牛神经细胞 D.人红细胞
解析:蚕豆叶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A正确。
D
3.(2018·浙江11月选考,19改编)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①~④表示其中物质。下列正确的是( )
A.①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与细胞
间的识别有关
B.②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③分布于细胞膜中,能催化细胞膜中发生的生化反应
D.④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
A.①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
B.②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③分布于细胞膜中,能催化细胞膜中发生的生化反应
D.④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
解析:①糖蛋白仅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A错误;
②磷脂分子可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但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B错误;
③胆固醇分布在细胞膜中,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
④膜蛋白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D正确。
B
4.(2017·浙江11月学考)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双分子层两层中的磷脂分子含量不同
B.细胞之间的识别主要取决于磷脂分子
C.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蓝细菌进行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溶胶
解析:细胞膜磷脂分子层两层中的磷脂分子含量往往不同,A正确;
细胞之间的识别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C正确。 第二章 课时精练6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答案P184
【对点强化】
概念1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2024·金华十校联盟联考)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生物膜的( )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具有保护和支持功能
2.(2024·杭州六县九校联盟联考)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探究膜的透过性(实验装置如图),透析膜是一种半透膜。A组烧杯中加入淀粉溶液,B组烧杯中加入葡萄糖溶液。静置12小时后,在烧杯中加入相应的指示剂后观察实验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烧杯中的溶液变蓝色,说明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
B组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透析袋中的溶液热水浴加热后呈红黄色,说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
A组烧杯内的物质都不能透过半透膜
A组实验证明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组实验不能证明
3.(2024·A9协作体高一期中)已知葡萄糖等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透析膜,而大分子则无法通过。某小组做了下列模拟实验:A是葡萄糖溶液,C是淀粉溶液,B和D是蒸馏水,向D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
静置12 h后D处的颜色变化是棕色变蓝色
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浅
烧杯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碘-碘化钾无法通过透析膜
4.(2024·温州十校联合体)已知物质X与物质Y能产生蓝色反应,用X、Y的溶液作为材料探究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实验装置如下,下列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烧杯内盛 有X溶液 漏斗内盛 有Y溶液 结论
A 变蓝 不变蓝 Y能通过半透膜,而X不能
B 不变蓝 不变蓝 X能通过半透膜,而Y不能
C 变蓝 变蓝 X和Y都能通过半透膜
D 不变蓝 变蓝 X能通过半透膜,而Y不能
A B
C D
5.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细胞膜像海关或边防检查站,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由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环境中一切对细胞有利的物质都可大量进入
6.(2024·绿谷联盟联考)用醋和蔗糖可将鲜蒜制成糖醋蒜。这是因为( )
醋酸和蔗糖分子均存在于活细胞间隙中
醋酸和蔗糖分解后被细胞吸收
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腌制的时间长,两种物质缓慢地渗入细胞内部
概念2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7.(2024·宁波高一期末)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
多糖和蛋白质 磷脂和蛋白质
胆固醇 胆固醇和蛋白质
(2024·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外包裹上聚乙二醇保护层,并镶嵌上相应的抗体(一种具有识别能力的蛋白质),制造出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形脂质体”(如图)。目前这种“隐形脂质体”已在癌症治疗中得到应用。
8.磷脂分子是构成脂质体“膜”的重要成分,下列对于磷脂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肯定含有C、H、O、P四种元素
尾部是长长的脂肪酸链
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的尾部与水面接触
磷脂双分子层中间的疏水层通常情况下呈液态
9.关于脂质体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膜蛋白为基本骨架
脂质体与细胞膜相比缺少转运蛋白
聚乙二醇保护层的形成由该物质的理化性质决定
可在脂质体“膜”上加入适量胆固醇,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10.科学工作者先通过一些方法将人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再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说明( )
膜蛋白是可以移动的
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种类相同
膜蛋白可以起生物催化作用
膜蛋白能控制某些物质出入细胞
11.(2024·精诚联盟高一联考)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能与膜蛋白结合
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
温度通过影响膜的流动来影响嵌合体的形成
实验温度若控制在15 ℃以下,不能形成嵌合体
12.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
由①组成的膜称为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全部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②主要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环境中
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3.如图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若该生物膜表示动物细胞膜,则其脂质成分就是图中的a(磷脂)
若该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在其结构上存在双层膜
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某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则a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膜功能的多样性
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则b与细胞的表面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
【综合提升】
14.(2024·杭州S9联盟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提出了生物膜的脂筏模型,生物膜有许多胆固醇聚集的微结构区,就像水面上漂浮的竹筏一样,脂筏位于生物膜的外侧。胆固醇与磷脂相互作用,形成了脂筏的基本结构,一些膜蛋白与脂筏表面的化学基团结合,被“锚定”在一起,有助于蛋白质发挥相应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脂筏有利于膜功能的高效执行
脂筏可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膜上仅脂筏中的蛋白质可进行运动
15.(15分)(2024·绿谷联盟联考)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4分)图中[③]__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结构是[ ]________。
(2)(2分)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
(3)(2分)不同的细胞,其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填写标号)。
(4)(5分)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___(填“Ⅰ”或“Ⅱ”)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分)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
课时精练6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1.B [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B [A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烧杯中的溶液变蓝色,只能说明烧杯中含有淀粉,不能说明淀粉能或者不能通过半透膜,A错误;B组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透析袋中的溶液热水浴加热呈现红黄色,说明烧杯中的葡萄糖溶液能通过半透膜到达透析袋内,B正确;A组烧杯内的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但水分子和碘可以通过,C错误;A组和B组实验对比,说明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而淀粉不能,从而证明半透膜具有半透性,D错误。]
3.A [由于葡萄糖可以通过透析膜进入B,所以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A正确;淀粉为大分子,无法透过透析膜,静置12 h后,D处无淀粉,所以D处不能变为蓝色,B错误;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从D进入C,而淀粉遇碘-碘化钾变蓝色,所以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深,C错误;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故烧杯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碘-碘化钾能够通过透析膜,D错误。]
4.B [Y能通过半透膜,烧杯内盛有X溶液变蓝,X不能通过半透膜,漏斗内盛有Y溶液不变蓝,A正确;Y不能通过半透膜,烧杯内盛有X溶液不变蓝,X能通过半透膜,漏斗内盛有Y溶液变蓝,B错误,D正确;X和Y都能通过半透膜,烧杯内盛有X溶液和漏斗内盛有Y溶液都变蓝,C正确。]
5.D [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其中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C正确;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作用,细胞膜能根据细胞的需要选择性地吸收细胞所需要的物质,而不是环境中一切对细胞有利的物质都可大量进入,D错误。]
6.C [醋酸和蔗糖不能进入活细胞,但是用醋和蔗糖腌制过程中,高浓度的蔗糖会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同时醋酸也能杀死细胞,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丧失,醋酸和蔗糖都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进而将蒜腌制成糖醋蒜,C符合题意。]
7.A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A正确。]
8.C [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与水面接触,C错误。]
9.A [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A错误。]
10.A [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是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故一段时间后不同荧光的均匀分布意味着膜蛋白是可以移动的。]
11.D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说明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能与膜蛋白结合,且膜蛋白能够运动,A、B正确;由图中看出,随着温度的变化,形成嵌合体的比例在改变,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进而通过影响膜的流动来影响嵌合体的形成,C正确;由图可知,实验温度控制在15 ℃以下时,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大于0,说明能形成嵌合体,D错误。]
12.C [①表示磷脂,②表示胆固醇,均为脂质,而苏丹Ⅲ染液是用来鉴定油脂的,A错误;①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①中的两层结构不完全相同,②胆固醇能保持细胞膜的稳定性,D错误。]
13.D [图中a表示磷脂分子,b表示糖蛋白,c表示蛋白质。若该生物膜表示动物细胞膜,则其脂质成分除磷脂外,还应该有胆固醇等,A错误;若该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其在结构上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而不是具有双层膜,B错误;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某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蛋白质(c)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膜功能的多样性,此外,糖蛋白(b)的种类差异也会导致膜功能的不同,而a为磷脂,C错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b)与细胞的表面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D正确。]
14.D [脂筏上载有一些膜蛋白,有助于蛋白质发挥相应作用,细胞膜的功能(如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主要通过膜蛋白来实现,因此脂筏可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且有利于膜功能的高效执行,B、C正确;生物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位置都不是固定的,D错误。]
15.(1)蛋白质 氨基酸 ② 磷脂双分子层 (2)① 糖蛋白
(3)③ (4)Ⅰ Ⅰ侧有糖类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5)流动镶嵌模型
解析 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显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图中②所示)。糖类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Ⅰ侧具有糖蛋白,可以判断Ⅰ侧为细胞膜外侧。(共25张PPT)
课时精练6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B
概念1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2024·金华十校联盟联考)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生物膜的(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具有保护和支持功能
解析: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2024·杭州六县九校联盟联考)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探究膜的透过性(实验装置如图),透析膜是一种半透膜。A组烧杯中加入淀粉溶液,B组烧杯中加入葡萄糖溶液。静置12小时后,在烧杯中加入相应的指示剂后观察实验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A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烧杯中的溶液变蓝色,说明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
B.B组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透析袋中的溶液热水浴加热后呈红黄色,说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
C.A组烧杯内的物质都不能透过半透膜
D.A组实验证明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组实验不能证明
解析:A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烧杯中的溶液变蓝色,只能说明烧杯中含有淀粉,不能说明淀粉能或者不能通过半透膜,A错误;
B组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透析袋中的溶液热水浴加热呈现红黄色,说明烧杯中的葡萄糖溶液能通过半透膜到达透析袋内,B正确;
A组烧杯内的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但水分子和碘可以通过,C错误;
A组和B组实验对比,说明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而淀粉不能,从而证明半透膜具有半透性,D错误。
A.A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烧杯中的溶液变蓝色,说明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
B.B组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透析袋中的溶液热水浴加热后呈红黄色,说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
C.A组烧杯内的物质都不能透过半透膜
D.A组实验证明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组实验不能证明
3.(2024·A9协作体高一期中)已知葡萄糖等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透析膜,而大分子则无法通过。某小组做了下列模拟实验:A是葡萄糖溶液,C是淀粉溶液,B和D是蒸馏水,向D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
B.静置12 h后D处的颜色变化是棕色变蓝色
C.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浅
D.烧杯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碘-碘化钾无法通过透析膜
解析:由于葡萄糖可以通过透析膜进入B,所以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A正确;
淀粉为大分子,无法透过透析膜,静置12 h后,D处无淀粉,所以D处不能变为蓝色,B错误;
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从D进入C,而淀粉遇碘-碘化钾变蓝色,所以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深,C错误;
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故烧杯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碘-碘化钾能够通过透析膜,D错误。
A.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
B.静置12 h后D处的颜色变化是棕色变蓝色
C.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浅
D.烧杯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碘-碘化钾无法通过透析膜
4.(2024·温州十校联合体)已知物质X与物质Y能产生蓝色反应,用X、Y的溶液作为材料探究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实验装置如下,下列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对应错误的是( )
B
选项 烧杯内盛有X溶液 漏斗内盛有Y溶液 结论
A 变蓝 不变蓝 Y能通过半透膜,而X不能
B 不变蓝 不变蓝 X能通过半透膜,而Y不能
C 变蓝 变蓝 X和Y都能通过半透膜
D 不变蓝 变蓝 X能通过半透膜,而Y不能
解析:Y能通过半透膜,烧杯内盛有X溶液变蓝,X不能通过半透膜,漏斗内盛有Y溶液不变蓝,A正确;
Y不能通过半透膜,烧杯内盛有X溶液不变蓝,X能通过半透膜,漏斗内盛有Y溶液变蓝,B错误,D正确;
X和Y都能通过半透膜,烧杯内盛有X溶液和漏斗内盛有Y溶液都变蓝,C正确。
选项 烧杯内盛有X溶液 漏斗内盛有Y溶液 结论
A 变蓝 不变蓝 Y能通过半透膜,而X不能
B 不变蓝 不变蓝 X能通过半透膜,而Y不能
C 变蓝 变蓝 X和Y都能通过半透膜
D 不变蓝 变蓝 X能通过半透膜,而Y不能
5.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细胞膜像海关或边防检查站,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D.由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环境中一切对细胞有利的物质都可大量进入
解析: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其中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C正确;
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作用,细胞膜能根据细胞的需要选择性地吸收细胞所需要的物质,而不是环境中一切对细胞有利的物质都可大量进入,D错误。
D
6.(2024·绿谷联盟联考)用醋和蔗糖可将鲜蒜制成糖醋蒜。这是因为(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存在于活细胞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解后被细胞吸收
C.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腌制的时间长,两种物质缓慢地渗入细胞内部
解析:醋酸和蔗糖不能进入活细胞,但是用醋和蔗糖腌制过程中,高浓度的蔗糖会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同时醋酸也能杀死细胞,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丧失,醋酸和蔗糖都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进而将蒜腌制成糖醋蒜,C符合题意。
C
概念2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7.(2024·宁波高一期末)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
A.多糖和蛋白质 B.磷脂和蛋白质
C.胆固醇 D.胆固醇和蛋白质
解析: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A正确。
A
(2024·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外包裹上聚乙二醇保护层,并镶嵌上相应的抗体(一种具有识别能力的蛋白质),制造出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形脂质体”(如图)。目前这种“隐形脂质体”已在癌症治疗中得到应用。
C
8.磷脂分子是构成脂质体“膜”的重要成分,
下列对于磷脂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A.肯定含有C、H、O、P四种元素
B.尾部是长长的脂肪酸链
C.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的尾部与水面接触
D.磷脂双分子层中间的疏水层通常情况下呈液态
解析: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与水面接触,C错误。
9.关于脂质体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膜蛋白为基本骨架
B.脂质体与细胞膜相比缺少转运蛋白
C.聚乙二醇保护层的形成由该物质的理化性质决定
D.可在脂质体“膜”上加入适量胆固醇,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解析: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A错误。
A
10.科学工作者先通过一些方法将人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再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说明( )
A
A.膜蛋白是可以移动的
B.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种类相同
C.膜蛋白可以起生物催化作用
D.膜蛋白能控制某些物质出入细胞
解析: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是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故一段时间后不同荧光的均匀分布意味着膜蛋白是可以移动的。
11.(2024·精诚联盟高一联考)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右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D
A.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能与膜蛋白结合
B.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
C.温度通过影响膜的流动来影响嵌合体的形成
D.实验温度若控制在15 ℃以下,不能形成嵌合体
解析: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说明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能与膜蛋白结合,且膜蛋白能够运动,A、B正确;
由图中看出,随着温度的变化,形成嵌合体的比例在改变,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进而通过影响膜的流动来影响嵌合体的形成,C正确;
由图可知,实验温度控制在15 ℃以下时,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大于0,说明能形成嵌合体,D错误。
A.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能与膜蛋白结合
B.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
C.温度通过影响膜的流动来影响嵌合体的形成
D.实验温度若控制在15 ℃以下,不能形成嵌合体
12.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
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全部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C.②主要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环境中
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①表示磷脂,②表示胆固醇,均为脂质,而苏丹Ⅲ染液是用来鉴定油脂的,A错误;
①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①中的两层结构不完全相同,②胆固醇能保持细胞膜的稳定性,D错误。
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
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全部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C.②主要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环境中
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3.如图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若该生物膜表示动物细胞膜,则其脂质成分
就是图中的a(磷脂)
B.若该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在其结构上存在双层膜
C.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某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则a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膜功能的多样性
D.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则b与细胞的表面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
解析:图中a表示磷脂分子,b表示糖蛋白,c表示蛋白质。若该生物膜表示动物细胞膜,则其脂质成分除磷脂外,还应该有胆固醇等,A错误;
若该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其在结构上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而不是具有双层膜,B错误;
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某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蛋白质(c)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膜功能的多样性,此外,糖蛋白(b)的种类差异也会导致膜功能的不同,而a为磷脂,C错误;
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b)与细胞的表面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D正确。
A.若该生物膜表示动物细胞膜,则其脂质成分就是图中的a(磷脂)
B.若该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在其结构上存在双层膜
C.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某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则a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膜功能的多样性
D.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则b与细胞的表面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
14.(2024·杭州S9联盟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提出了生物膜的脂筏模型,生物膜有许多胆固醇聚集的微结构区,就像水面上漂浮的竹筏一样,脂筏位于生物膜的外侧。胆固醇与磷脂相互作用,形成了脂筏的基本结构,一些膜蛋白与脂筏表面的化学基团结合,被“锚定”在一起,有助于蛋白质发挥相应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B.脂筏有利于膜功能的高效执行
C.脂筏可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膜上仅脂筏中的蛋白质可进行运动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B.脂筏有利于膜功能的高效执行
C.脂筏可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膜上仅脂筏中的蛋白质可进行运动
解析:脂筏上载有一些膜蛋白,有助于蛋白质发挥相应作用,细胞膜的功能(如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主要通过膜蛋白来实现,因此脂筏可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且有利于膜功能的高效执行,B、C正确;
生物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位置都不是固定的,D错误。
15.(2024·绿谷联盟联考)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蛋白质
(1)图中[③]__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________。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
(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__。
(3)不同的细胞,其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填写标号)。
(4)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填“Ⅰ”或“Ⅱ”)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____。
氨基酸
②
磷脂双分子层
①
糖蛋白
③
Ⅰ
Ⅰ侧有糖类
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流动镶嵌模型
解析: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显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图中②所示)。糖类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Ⅰ侧具有糖蛋白,可以判断Ⅰ侧为细胞膜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