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测试题(含答案)济南版(2024)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测试题(含答案)济南版(2024)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4 18:1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章第3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体内某一有害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C.甲和乙是生产者,丁是消费者 D.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放牧方式对牧草高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放牧对牧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放牧的时间越长,牧草的高度越高
C.动物啃食牧草促进了草场的物质循环 D.确定最佳放牧方式还需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
3.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表示上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值,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进入到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箭头④⑤⑥⑦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循环利用
D.一般情况下,⑥为②的10%-20%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通过食物关系实现的
B.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C.①②④⑤都表示呼吸作用
D.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将各种成分联系起来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方案及现象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甲组:杨树落叶,清洗、灭菌、置于无菌环境,一周后杨树落叶无变化
乙组:杨树落叶,清洗、灭菌、接种细菌、置于无菌环境,一周后杨树落叶出现腐烂
A.该实验的变量是细菌
B.甲、乙两组所取的杨树落叶数量可以不同
C.该实验说明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D.细菌常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6.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动物的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连接,骨和关节形成骨骼
B.动物能自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分为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
C.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可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D.该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7.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和能量始终都是循环流动的
B.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C.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8.下图为“草—羊—蚓—鱼—禽—菌”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
B.牧草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蚓粪为食用菌提供有机物
D.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有利于物质循环利用
9.如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树林、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三个不同种群的生物生长繁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条食物链为A→B→C
B.三种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A,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C
C.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D.该食物链中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内的有机物相对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 乙←丁
B.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
C.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D.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甲和丙会增加,丁会减少
二、填空题
11.碳主要以 的形式参与物质循环
1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 依次流动的,特点是 、 。
13.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 流动的。
14.下图是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4种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的生物是 、 、 、 。

15.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 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三、综合题
16.如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某一类或几类生物,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大多数细菌和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的角色。
(2)乙、丙代表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其摄取的有机物,有的参与构成自身,有的通过[③] 作用将体内一部分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 利用,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的 。
(3)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 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资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水稻常生活在水滨浅滩,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水稻茎内有气腔(如图1),可以直接把氧气运输到根,避免根细胞因缺氧而死亡。但稗草、莎草、李氏禾等耐涝性强的杂草也能在稻田中生存。要去除它们,还需施加除草剂或进行人工管理。
小轩家采用“水稻—鸡鸭—鱼塘”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脱贫致富。在此系统中,鱼类如鲤鱼等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可以很好地控制害虫的危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稻田中的鱼、鸭日常在田里畅游,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小轩把该生产模式及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大气之间的关系分别绘制成图2和图3(箭头表示含碳物质的流动方向)。
(1)水稻茎内有气腔,这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稻田中水稻和稗草之间存在 关系。
(3)水稻对浅水环境的适应是 的结果。
(4)水稻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相当于图3中的 。
(5)水稻秸秆和鸡、鸭粪便投入鱼塘,塘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相当于图3中的 ,能够将秸秆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利用。
(6)从生态角度分析,该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章第3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B B A A D C
11.二氧化碳
12. 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13.食物链和食物网
14. 人 鲈鱼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15. 生物/环境 环境/生物 物质
16.(1) 真菌 分解者
(2) 呼吸 生产者 物质循环
(3)生态平衡
17.(1)生物适应环境
(2)竞争
(3)自然选择
(4) 生产者 甲
(5)丙
(6)减少污染(或实现废物再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