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第一节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5 11:06:27

文档简介

课时1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课时概念剖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
(1)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2)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3)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概念1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阅读教材P71~72,完成填空)
1.抗原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3.免疫系统的功能
[辨正误]
(1)位于细胞膜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化学成分为脂质。(  )
(2)抗原都是蛋白质,但蛋白质不一定都是抗原。(  )
(3)免疫系统不仅能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还能监控并清除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  )
(生命科学史情境)1907年,威尔逊(H.V.Wilson)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海绵做了下图所示实验。
(1)为什么只有同种细胞发生聚集,这和细胞表面的什么物质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的免疫细胞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例1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都属于外来异物
B.绝大多数抗原属于蛋白质
C.有的抗原游离分布,有的抗原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及细胞上
D.能够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例2 人体细胞膜上有一种分子标识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MHC分子),下列关于MHC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免疫细胞能识别自身细胞的MHC分子
B.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C.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人的MHC都具有个体差异
D.只存在于淋巴细胞
概念2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阅读教材P72~73,完成填空)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3.人体防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辨正误]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2)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
(3)淋巴细胞包括免疫细胞和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为了研究在体内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科学家先用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再用处理后的小鼠做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组别 处理 小鼠抗感染能力 检测小鼠体内抗体
甲 注射来自胸腺的T淋巴细胞 得到一定恢复 无
乙 注射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 仍不能完全恢复 少量
丙 同时注射来自胸腺和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基本恢复正常 大量抗体
请根据上述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1)被大剂量放射线处理的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说明放射线破坏了小鼠的什么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的结果说明淋巴细胞的功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三组的结果说明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与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在功能上有何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例1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髓、胸腺、脾、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
B.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红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C.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
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例2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功能和组成的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②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③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④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淋巴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⑤血浆和淋巴中都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关于免疫系统中的常考易错归纳
(1)骨髓——免疫细胞从根本上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而且骨髓也可能是哺乳动物的B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胸腺——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腺。作为免疫器官,它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作为内分泌腺,它能产生胸腺素,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只能由免疫细胞分泌,如泪腺和唾液腺细胞可分泌溶菌酶。
(4)溶菌酶≠溶酶体:溶菌酶是一种杀菌物质,可以破坏细菌的结构,既可以存在于第一道防线的泪液、唾液、汗液中,又可以存在于第二道防线的细胞外液中。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
课时1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概念1
自主建构
1.免疫细胞 非己 蛋白质 多糖或脂类 蛋白质 毒素
2.细胞膜表面 糖蛋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衰老
辨正误
(1)× 提示:MHC为糖蛋白。
(2)× 提示:抗原多为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
(3)√
合作探究
(1)提示:同种细胞表面具有相同的糖蛋白,海绵细胞通过糖蛋白相互识别并聚集。
(2)提示: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特异的细胞膜糖蛋白即MHC分子,这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免疫细胞可以识别自身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细胞。但是,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学以致用
例1 A [体内的物质也可能成为抗原,如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也会被当作抗原。]
例2 D [MHC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表面,D错误。]
概念2
自主建构
1.免疫细胞 抗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 中性粒 抗体 溶菌酶
2.胸腺
3.体表的屏障 
辨正误
(1)× 提示:免疫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脾、淋巴结等不产生。
(2)√ 
(3)× 提示: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
合作探究
(1)提示:放射线能破坏小鼠的免疫系统。
(2)提示:淋巴细胞具有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免疫作用。
(3)提示:T细胞不需要抗体即可发挥免疫作用;B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抗体实现的;T细胞制约着某些抗体的产生,并且机体的免疫功能需要T细胞和B细胞共同作用。
学以致用
例1 B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A正确;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B错误;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
例2 B [并不是所有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就无法产生免疫细胞,①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大多数组织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②正确;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③错误;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淋巴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④错误;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血浆和淋巴结中,⑤正确。](共22张PPT)
第四章 免疫调节 
课时1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课时概念剖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
(1)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2)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3)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目录 CONTENTS
1.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2.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自主建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课时概念图
自主建构
免疫细胞
(阅读教材P71~72,完成填空)
1.抗原
非己

白质
多糖或脂类
蛋白质
毒素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细胞膜表面
糖蛋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免疫系统的功能
衰老
×
[辨正误]
(1)位于细胞膜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化学成分为脂质。( )
提示:MHC为糖蛋白。
(2)抗原都是蛋白质,但蛋白质不一定都是抗原。( )
提示:抗原多为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
(3)免疫系统不仅能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还能监控并清除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 )
×

(生命科学史情境)1907年,威尔逊(H.V.Wilson)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海绵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为什么只有同种细胞发生聚集,这和
细胞表面的什么物质有关?
提示:同种细胞表面具有相同的糖蛋白,海绵细胞通过糖蛋白相互识别并聚集。
(2)人体的免疫细胞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
提示: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特异的细胞膜糖蛋白即MHC分子,这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免疫细胞可以识别自身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细胞。但是,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 学以致用 】
A
例1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都属于外来异物
B.绝大多数抗原属于蛋白质
C.有的抗原游离分布,有的抗原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及细胞上
D.能够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解析:体内的物质也可能成为抗原,如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也会被当作抗原。
D
例2 人体细胞膜上有一种分子标识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MHC分子),下列关于MHC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免疫细胞能识别自身细胞的MHC分子
B.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C.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人的MHC都具有个体差异
D.只存在于淋巴细胞
解析:MHC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表面,D错误。
免疫细胞
(阅读教材P72~73,完成填空)
1.免疫系统的组成
抗原
特异性
免疫应答
中性粒
抗体
溶菌酶
2.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胸腺
3.人体防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体表的屏障
×
[辨正误]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提示:免疫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脾、淋巴结等不产生。
(2)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
(3)淋巴细胞包括免疫细胞和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
提示: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

×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为了研究在体内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科学家先用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再用处理后的小鼠做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组别 处理 小鼠抗感染能力 检测小鼠体内抗体
甲 注射来自胸腺的T淋巴细胞 得到一定恢复 无
乙 注射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 仍不能完全恢复 少量
丙 同时注射来自胸腺和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基本恢复正常 大量抗体
请根据上述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1)被大剂量放射线处理的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说明放射线破坏了小鼠的什么系统?
提示:放射线能破坏小鼠的免疫系统。
(2)甲、乙两组的结果说明淋巴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提示:淋巴细胞具有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免疫作用。
(3)甲、乙、丙三组的结果说明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与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在功能上有何异同点?
提示:T细胞不需要抗体即可发挥免疫作用;B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抗体实现的;T细胞制约着某些抗体的产生,并且机体的免疫功能需要T细胞和B细胞共同作用。
【 学以致用 】
B
例1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髓、胸腺、脾、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
B.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红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C.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
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A正确;
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B错误;
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
B
例2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功能和组成的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②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③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④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淋巴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⑤血浆和淋巴中都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解析:并不是所有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就无法产生免疫细胞,①错误;
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大多数组织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②正确;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③错误;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淋巴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④错误;
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血浆和淋巴结中,⑤正确。
关于免疫系统中的常考易错归纳
(1)骨髓——免疫细胞从根本上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而且骨髓也可能是哺乳动物的B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胸腺——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腺。作为免疫器官,它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作为内分泌腺,它能产生胸腺素,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只能由免疫细胞分泌,如泪腺和唾液腺细胞可分泌溶菌酶。
(4)溶菌酶≠溶酶体:溶菌酶是一种杀菌物质,可以破坏细菌的结构,既可以存在于第一道防线的泪液、唾液、汗液中,又可以存在于第二道防线的细胞外液中。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第四章 课时精练12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2分,共28分。答案P190
【对点强化】
概念1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结构中可能成为体现“自己”和“非己”的分子标识是( )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细胞的分泌蛋白
2.下列关于人体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
人体多数细胞的表面均存在MHC,但成熟红细胞表面不存在MHC
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MHC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
MHC是人体的一种身份标签并能被自身白细胞识别
3.下列不能成为人体抗原的是( )
外来病源微生物表面或内部的蛋白质
移植器官或细胞
骨科医生给骨折病人体内打上的钢钉
自身癌变或损伤的细胞
4.下列与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机体排除新冠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MHC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概念2 免疫系统的组成
5.下列关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T淋巴细胞起源于胸腺
T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在骨髓成熟
B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
6.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白细胞介素 激素
干扰素 溶菌酶
7.(2023·宁波高二期中)下列不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脊髓、造血干细胞、生长激素
脾、B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淋巴结、巨噬细胞、抗体
骨髓、T淋巴细胞、抗体
8.皮肤的某处破损,一些血浆蛋白也会产生反应,破坏病原微生物。这种免疫属于( )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一、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9.某人因烧伤,引起身体局部感染,经治疗后,恢复健康,在此过程中体内发生了一系列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第三道防线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过程
溶菌酶与溶酶体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
10.下列关于抗原和MHC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外来物质都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淋巴结和脾是截获抗原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位
MHC被识别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病原体表面的MHC分子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不同
【综合提升】
11.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酶体酶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的两臂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
唾液、泪液和体液中的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12.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器官的叙述正确的是( )
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淋巴结和脾属于中枢淋巴器官,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
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它们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13.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的护卫队,日夜巡视,让“非己”成分销声遁迹,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溶菌酶和抗生素都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均为免疫活性物质
溶菌酶只参与了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免疫活性物质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清除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14.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中,其中不乏使人致病的种类,我们能生存下来与人体拥有一套十分有效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淋巴结
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淋巴细胞会停留在感染组织中增殖、分化为抗击感染的效应细胞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15.(11分)扶他林(双氯芬酸钠)是一类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服用药物后,药物可在体内水解出有效成分双氯芬酸,作用于机体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作用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3分)前列腺素诱导白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促进机体发热,从免疫系统的组成来看,这些炎症因子属于________,除此以外,免疫系统组成还包括______________。同时炎症因子持续刺激痛觉神经末梢,并形成痛觉。机体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组织水肿进一步压迫痛觉神经,因此临床上还可通过静脉注射________(填“低浓度”“高浓度”或“等浓度”)甘露醇辅助止痛。
(2)(4分)长期服用双氯芬酸钠可诱发高钠血症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暴躁、易怒及肌肉抽搐等,因此临床上建议,服用双氯芬酸钠期间大量饮水以缓解上述症状。从水盐平衡及神经调节的角度分析,大量饮水以缓解神经系统症状的原理可能是大量饮水促进人体排尿增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因而能缓解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若要检测其内分泌系统中激素水平是否正常,常通过抽取小鼠血液来检测,原因是激素调节有________的特点。
(3)(4分)现有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若干,某浓度的双氯芬酸钠溶液及生理盐水等材料,以小鼠前列腺素水平作为痛觉程度指标,请设计实验验证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1分)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3分)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组成,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等。
(2)(4分)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________、________等。
(3)(4分)感冒后上呼吸道感染常会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用抗生素往往能加快感冒康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12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1.C
2.A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MHC,A错误。]
3.C [抗原多为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钢钉的成分为金属或合金,因此不属于抗原,其本身不会引起机体排异反应。]
4.B [抗原指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其可以来自自身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等,B错误。]
5.B 6.B 7.A 8.B
9.A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A错误;第三道防线清除的是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溶菌酶主要在细胞外液中发挥作用,溶酶体酶在细胞中发挥作用,故二者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D正确。]
10.A [外来物质不一定是抗原,所以不一定会被免疫系统清除,另外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A错误。]
11.D [抗原是免疫作用的对象,不是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溶酶体酶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C错误;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唾液、泪液和体液中均有分布,D正确。]
12.C [免疫细胞也能分布在血浆中,A错误;淋巴结和脾属于外周淋巴器官,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B错误;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D错误。]
13.D [抗体、细胞因子、干扰素、溶菌酶等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生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溶菌酶既可以存在于第一道防线的泪液、唾液、汗液中,也可以存在于第二道防线的细胞外液中,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唾液腺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错误。]
14.B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淋巴结属于外周淋巴器官,A错误;T细胞和B细胞会通过淋巴循环从淋巴进入血液中,B正确;淋巴细胞会停留在感染组织附近的淋巴结中增殖、分化为抗击感染的效应细胞,C错误;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D错误。]
15.(1)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高浓度 (2)血液中的钠离子随尿液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 通过体液运输
(3)将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给甲、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某浓度双氯芬酸钠溶液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并检测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 甲组小鼠前列腺素含量低于乙组小鼠
16.(1)免疫活性物质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2)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3)颌下淋巴结与上呼吸道相对较近;淋巴结主要由淋巴细胞构成,病原体通过循环到达淋巴结,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 抗生素能杀灭细菌病原体(共23张PPT)
课时精练12
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C
概念1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结构中可能成为体现“自己”和“非己”的分子标识是(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D.细胞的分泌蛋白
2.下列关于人体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多数细胞的表面均存在MHC,但成熟红细胞表面不存在MHC
B.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C.MHC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
D.MHC是人体的一种身份标签并能被自身白细胞识别
解析: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MHC,A错误。
A
3.下列不能成为人体抗原的是(  )
A.外来病源微生物表面或内部的蛋白质
B.移植器官或细胞
C.骨科医生给骨折病人体内打上的钢钉
D.自身癌变或损伤的细胞
解析:抗原多为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钢钉的成分为金属或合金,因此不属于抗原,其本身不会引起机体排异反应。
C
4.下列与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排除新冠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B.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C.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D.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MHC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
解析:抗原指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其可以来自自身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等,B错误。
B
概念2 免疫系统的组成
5.下列关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起源于胸腺
B.T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在骨髓成熟
D.B淋巴细胞在胸腺成熟
B
6.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A.白细胞介素 B.激素
C.干扰素 D.溶菌酶
B
7.(2023·宁波高二期中)下列不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A.脊髓、造血干细胞、生长激素
B.脾、B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C.淋巴结、巨噬细胞、抗体
D.骨髓、T淋巴细胞、抗体
A
8.皮肤的某处破损,一些血浆蛋白也会产生反应,破坏病原微生物。这种免疫属于(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一、第二道防线 D.特异性免疫
B
9.某人因烧伤,引起身体局部感染,经治疗后,恢复健康,在此过程中体内发生了一系列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B.第三道防线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C.巨噬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过程
D.溶菌酶与溶酶体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A错误;
第三道防线清除的是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溶菌酶主要在细胞外液中发挥作用,溶酶体酶在细胞中发挥作用,故二者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D正确。
A
10.下列关于抗原和MHC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质都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B.淋巴结和脾是截获抗原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位
C.MHC被识别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病原体表面的MHC分子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不同
解析:外来物质不一定是抗原,所以不一定会被免疫系统清除,另外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A错误。
A
11.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B.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酶体酶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抗体的两臂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
D.唾液、泪液和体液中的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抗原是免疫作用的对象,不是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溶酶体酶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C错误;
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唾液、泪液和体液中均有分布,D正确。
D
12.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器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淋巴结和脾属于中枢淋巴器官,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
C.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
D.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它们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解析:免疫细胞也能分布在血浆中,A错误;
淋巴结和脾属于外周淋巴器官,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B错误;
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D错误。
C
13.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的护卫队,日夜巡视,让“非己”成分销声遁迹,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菌酶和抗生素都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均为免疫活性物质
B.溶菌酶只参与了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活性物质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清除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析:抗体、细胞因子、干扰素、溶菌酶等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生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溶菌酶既可以存在于第一道防线的泪液、唾液、汗液中,也可以存在于第二道防线的细胞外液中,B错误;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唾液腺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错误。
D
14.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中,其中不乏使人致病的种类,我们能生存下来与人体拥有一套十分有效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淋巴结
B.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淋巴细胞会停留在感染组织中增殖、分化为抗击感染的效应细胞
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解析: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淋巴结属于外周淋巴器官,A错误;
T细胞和B细胞会通过淋巴循环从淋巴进入血液中,B正确;
淋巴细胞会停留在感染组织附近的淋巴结中增殖、分化为抗击感染的效应细胞,C错误;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D错误。
B
15.扶他林(双氯芬酸钠)是一类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服用药物后,药物可在体内水解出有效成分双氯芬酸,作用于机体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作用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前列腺素诱导白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促进机体发热,从免疫系统的组成来看,这些炎症因子属于_________________,除此以外,免疫系统组成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炎症因子持续刺激痛觉神经末梢,并形成痛觉。机体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组织水肿进一步压迫痛觉神经,因此临床上还可通过静脉注射____________(填“低浓度”“高浓度”或“等浓度”)甘露醇辅助止痛。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高浓度
(2)长期服用双氯芬酸钠可诱发高钠血症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暴躁、易怒及肌肉抽搐等,因此临床上建议,服用双氯芬酸钠期间大量饮水以缓解上述症状。从水盐平衡及神经调节的角度分析,大量饮水以缓解神经系统症状的原理可能是大量饮水促进人体排尿增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因而能缓解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若要检测其内分泌系统中激素水平是否正常,常通过抽取小鼠血液来检测,原因是激素调节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血液中的钠离子随尿液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
通过体液运输
(3)现有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若干,某浓度的双氯芬酸钠溶液及生理盐水等材料,以小鼠前列腺素水平作为痛觉程度指标,请设计实验验证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给甲、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某浓度双氯芬酸钠溶液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并检测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
甲组小鼠前列腺素含量低于乙组小鼠
解析:(1)由题意可知,白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即炎症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故炎症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除免疫活性物质外,免疫系统组成还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多的表现,可通过静脉注射高浓度甘露醇增加血浆渗透压,从而使组织液中水分进入血浆增多,减少组织水肿对神经的压迫,从而辅助止痛。(3)本实验目的为验证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因此自变量为是否含双氯芬酸钠,因变量为痛觉程度,可用小鼠前列腺素水平表示,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故实验思路为:取生理状况相近的炎症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适量的某浓度双氯芬酸钠溶液,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并检测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若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止痛,则注射双氯芬酸钠的小鼠前列腺素含量低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
16.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等。
(2)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其来自骨髓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免疫活性物质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造血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3)环境中的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的免疫屏障是_____________。新型冠状病毒会导致DNA损伤积累,诱发细胞衰老和细胞损伤。机体能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4)感冒后上呼吸道感染常会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用抗生素往往能加快感冒康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皮肤、黏膜
颌下淋巴结与上
呼吸道相对较近;淋巴结主要由淋巴细胞构成,病原体通过循环到达淋
巴结,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
抗生素能杀灭细菌病原体
免疫自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