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4.6 保护土壤 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4.6 保护土壤 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16 18:50:1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6 保护土壤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我国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了解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了解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科学思维:关注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探究实践: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来了解自然界中土壤的分布状况。
态度责任:保护土壤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责任感。
01 土壤是重要资源
1.自然界中陆生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也生活在土壤中。以下关于土壤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壤资源十分丰富
B.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总体是适合农业生产的
C.土壤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被污染的土壤很容易被恢复
D.地球上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地表总面积的3%左右
02 土壤污染与保护
2.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3.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  )
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4.某些加油站出售含铅汽油,使用这些汽油会造成铅污染。如图是温州市104国道某路段周边土壤样品的铅含量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你认为下列观点或建议不正确的是(  )
A.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
B.该路段周边土壤距国道越近,铅污染越严重
C.该路段两侧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
D.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5.以下几种土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有草的坡地 B.裸露的坡地
C.栽满果树的林地 D.长满野草的荒地
6.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实行稻草还田 D.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1.生物性土壤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一种重要类型,下列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的是(  )
A.人造纤维和橡胶 B.含铅的工业废渣
C.含铜、锌的工业废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2.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 D.在适宜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
3.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容易板结,不利于根系生长
B.缺少无机盐
C.土壤溶液浓度高,不利于农作物吸水
D.缺少有机物
4.有一则公益广告:我国每年要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相当于要砍伐600万棵成年大树,专家估计,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是其木材价值的9倍,下列对绿色植物生态价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B.绿色植物能引起地球温室效应
C.绿色植物能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
D.绿色植物防风固沙、消除噪音
5.在草原地区滥挖发菜、冬虫夏草和甘草等药用植物或珍稀食用植物的行为会对土壤造成的危害是(  )
A.化学污染 B.生物污染 C.盐渍化 D.水土流失
6.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某些地方所产大米“镉超标”。你认为这种“问题大米”是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
A.酸雨 B.大气污染
C.水、土重金属污染 D.温室效应
7.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你认为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林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措施
8.“豆粮间作”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主要原因是该方式(  )
A.能够利用植物固氮,提高土壤肥效
B.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抑制杂草生长
C.通过调整害虫的食物链,减少病虫害
D.通过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9.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  )
A.盐碱物质植物不能吸收 B.土壤溶液浓度小,植物吸水过多
C.土壤溶液浓度大,根吸水过多 D.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细胞液的浓度
10.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1.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  )
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12.下列各种措施中对防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不利的是(  )
A.扩大林草比例,建设人工防护林
B.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C.为提高牧业产量,大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
D.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
1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B.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C.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中,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14.小华、小英、小美、小明进行“影响土壤侵蚀因素”的探究实验。下表是他们的实验情况与结果。
姓名实验编号 变量 小美 小华 小英 小明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水的流量 大 小 大 小 小 小 小 小
土壤坡度 小 小 大 大 小 小 大 小
有无植物 无 无 无 有 无 有 无 无
结果 土壤被侵蚀情况 明显 不明显 明显 不明显 明显 不明显 明显 不明显
小美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
A.水的流量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B.土壤坡度不同,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C.有无植物生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D.土壤种类不同,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5.如图是江西省在不同年代水土流失的面积图,以下关于江西省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许多地方出现乱砍滥伐森林现象
B.人们对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C.降水过于丰富,洪涝灾害频发
D.强取耕地和把薪柴作为能源
16.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 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     。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污染。
(3)嘉兴土壤资源短缺,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     。
17.近年,重金属铬引起关注。小宏想知道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     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     。
(3)实验结论:   。
18.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消失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 垃圾在土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 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19.近年某地再现镉含量超标大米的报道。为探究镉的危害,某班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该同学提出的问题:重金属元素镉对人类有多大的危害呢?
(二)实验过程:
(1)取32只体重为3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雌雄各半,并编号A、B、C、D。
(2)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然后分别用配制的溶液对小鼠进行灌胃实验,其结果如表:
组别 镉浓度/(mg/mL) 生理盐水用量/mL 24h死亡数/只
A 0 10 0
B 0.015 10 2
C 0.030 10 3
D 0.045 10 6
(3)实验结论: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随镉含量的增加,小鼠的死亡率   。说明镉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三)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4)该同学设置A组的目的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
(5)该实验设计分4组进行,每组样品都选用8只小鼠,主要是为了减小误差,避免出现  。
20.资料分析:
(1)资料一: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甲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为主。
②从乙图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有害元素中     元素在30~60厘米填埋深处含量最高。
③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一项合理的建议     。
(2)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考察中发现,由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许多在南极大陆生活的动物生存受到威胁,回答下列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     。
②请你提出一条减轻温室效应的可行性措施     。
21.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动快慢与管道倾角的关系,某科学兴趣小组按如图进行实验。
①将软管A端与水龙头连接,在软管B端与管道接触处放置泡沫粒,调节管道倾角为10°。调节水龙头使水流速最大时,让水流冲击B端泡沫粒,记录泡沫粒经过长度为60厘米管道到达水槽所用的时间。重复3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②改变管道倾角,使其分别为20°、30°,重复步骤①。
③记录数据如下表。
组别 管道倾角 流经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4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该实验是通过     来比较水流的快慢。
(2)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据研究发现,水流速度越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请结合实验数据判断下列图中哪个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6 保护土壤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我国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了解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了解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科学思维:关注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探究实践: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来了解自然界中土壤的分布状况。
态度责任:保护土壤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责任感。
01 土壤是重要资源
1.自然界中陆生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也生活在土壤中。以下关于土壤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壤资源十分丰富
B.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总体是适合农业生产的
C.土壤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被污染的土壤很容易被恢复
D.地球上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地表总面积的3%左右
【答案】D
【分析】我国土壤资源有限,空间分异明显,但宜耕地面积小,总体质量不高;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详解】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由于各种原因不适合耕种,我国的土壤资源非常有限。土壤资源一旦被污染或因其他原因而受到破坏,恢复起来有较大的难度。我国土壤资源有限,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加剧耕地不足,地球上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地表总面积的3%左右。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熟知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02 土壤污染与保护
2.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答案】A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塑料袋是不可降解的物质,造成“白色污染”,所以,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A正确。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但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B错误。
C.人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土壤中的污染物直接影响植物,也会危及人类健康,C错误。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污染越严重,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
3.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  )
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答案】A
【详解】A:施有机肥,不会导致土壤板结。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板结。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会导致土壤板结。故选A。
4.某些加油站出售含铅汽油,使用这些汽油会造成铅污染。如图是温州市104国道某路段周边土壤样品的铅含量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你认为下列观点或建议不正确的是( )。
A.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
B.该路段周边土壤距国道越近,铅污染越严重
C.该路段两侧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
D.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判断,该路段周边土壤已明显受到铅污染,A正确;由于周边地区土壤中平均含铅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上限值,还是可以种植植物,C错误;该路段周边土壤中含铅量最大的是离国道1000米的地方,B错误;该路段两侧土壤中含铅量远远大于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值,因此已受铅污染的土壤不宜种植农作物,C正确。 为了减少要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D正确。综上本题选择B。
5.以下几种土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有草的坡地 B.裸露的坡地
C.栽满果树的林地 D.长满野草的荒地
【答案】B
【详解】水土流失现象,是在裸露的土地上,由于降水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故选B。
6.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实行稻草还田 D.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答案】C
【详解】A、大量使用化肥,残留的化肥会污染水体和土壤,选项错误;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会污染水体和土壤,选项错误;
C、实行稻草还田,能够补充土壤中的养分,选项正确;
D、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会导致白色污染,污染土壤,选项错误,故选C。
1.【答案】D
【分析】土壤的生物性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或产生不良的影响。
【解答】解: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答案】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解答】解: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不会造成土壤污染,A不符合题意。
B.过量使用化肥可以导致土壤中盐分积累和营养元素失衡,进而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自然生态和作物的生长,B符合题意。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可有效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种植,不会造成土壤污染,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套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同时有助于土壤养分的自然循环,不会造成土壤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关知识。
3.【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土壤溶液和植物细胞液的浓度.盐碱地不利于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盐碱地含的盐分多,导致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植物细胞液很难吸水.
【解答】解: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溶液里面所含的盐分过高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盐碱地由于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接近或大于细胞液浓度,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很难吸到水分,吸收的水分少于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造成植物体自身缺水,而引起植物死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原理,关键看二者是否有浓度差,水总是向浓度大的一方流动.
4.【答案】B
【分析】绿色植物的作用:
①合成有机物。地球全部植物每年净生产的有机物约为1500﹣2000亿吨,这是全球人类和异养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
②制氧功能。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分别释放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气。全球绿色植物每年放出的氧气总量约为1000多亿吨。
③防风固沙。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
④调节气候。据测定,夏天绿地中地温一般要比广场中的地低10﹣17℃,比柏油路低12﹣22℃;冬季草坪地表平均气温高3﹣4℃。据统计,林地的降雨量比无林地平均高16﹣17%,最低多3﹣4%。
⑤保持水土。科学家们观测发现森林覆盖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无林地减少60%;还有人对坡度为13°的山地做过观测,发现每年流失的土沙量,裸地是林地的48倍。
⑥吸收毒气。已发现有300多种植物能分泌出挥发性的杀菌物质,如新鲜的桃树叶可驱杀臭虫;黄瓜的气味可使蟑螂逃之夭夭;洋葱和番茄植株可赶走苍蝇;木本夜来香或罗勒能驱蚊。
【解答】解:A、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A正确。
B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降低温室效应;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B错误、C正确。
D、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根系可以固沙,减弱噪音,利人健康。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5.【答案】D
【分析】土壤保护: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如:土壤腌渍防治、封山育林、水土流失区植树种草等。
【解答】解:如果森林被砍伐,天然覆盖遭到破坏,或垦殖后耕作技术不合理,就会使地面保水能力降低,引起雨水的大量流失。由于雨水对土壤的冲击、浸润与冲刷作用,必然使土壤遭到破坏,并随水分流失。水土的大量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引起地力减退,产量降低;砍伐森林会使落叶减少,土壤的腐殖质变少,影响土壤肥力。故选:D。
【点评】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护土壤,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6.【答案】C
【分析】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当地土壤或水体中镉污染较严重时,被水稻吸收后,可能导致大米中镉含量超标,食用大米后,大米中的镉会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解答】解:A、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煤产生的,因为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硫,导致酸雨,不符合题意;
B、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不符合题意;
C、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废电池中含有镉等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导致患骨痛病。使用这种镉超标大米的对身体危害最严重的是镉造成结缔组织损伤、生殖系统功能障碍、肾损伤、致畸和致癌。符合题意;
D、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明确含镉的工业废水非法排入江中将造成重金属污染。
7.【答案】C
【分析】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解答】解: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护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污染环境,B不符合题意;
C、化学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C符合题意;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不会污染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8.【答案】A
【分析】“豆粮间作,瓜类和豆类轮作”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其主要原因是豆类的根部有根瘤菌,能够利用植物固氮,提高土壤肥效,据此答题.
【解答】解: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就要充分的利用光能,合理密植、兼作套种充分的利用光能的重要措施,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种植同种农作物合理密植,同种农作物的叶片的现状相同,使得植物的叶片能以镶嵌的形式排列,在加以合理的密植,能让植物最大限度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可以提高产量;而兼作套种可以接受不同层面的阳光,更多的有机物,可以提高产量等。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豆类的根部有根瘤菌能将空气中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
9.【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
【解答】解: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较多的盐碱,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内部的浓度,不利于根系吸水。因此植物细胞就会失水,导致根不能吸水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即可答题。
10.【答案】B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国策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但在土地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解答】解: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造成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所以“滥伐森林,植被减少、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都属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我国土地利用中突出的问题。
11.【答案】A
【分析】土壤板结危害:
1、植株根系呼吸受阻:土壤板结或长期水淹的情况下,植物根部细胞呼吸减弱,而氮素等营养又多以离子态存在,吸收时多以主动运输方式,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呼吸减弱,故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吸收。
2、导致缺素症:缺素症有时并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这种元素,而是因为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导致的。
【解答】解: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造成土壤板结的原因有:①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黏土中的黏粒含量较多,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通气、透水、增温性较差。②有机物料投入少,不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理化性状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壤板结。③长期过量偏施大化肥。④塑料废弃物污染。⑤镇压、翻耕、浇水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⑥有害物质的积累。⑦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故选:A。
【点评】了解土壤板结的原因即可解答此题。
12.【答案】C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解:沙尘暴第一次登陆宁波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土地荒漠化造成的。重视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草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防治土地荒漠化,增加放牧牲畜数量破坏环境,不利于防治土地荒漠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3.【答案】B
【分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积累有毒、有害物质,引起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或者残留在农作物中进入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
【解答】解:A、人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土壤中的污染物直接影响植物,也会危及人类健康,A错误。
B、塑料袋是不可降解的物质,会造成“白色污染”,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B正确。
C、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但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C错误。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污染越严重,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解答】解: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其它量皆相同,并且是适宜的。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小美设计的甲乙两组实验对照,实验变量是水的流量的大小,其它条件均相同,因此小美要探究的是水的流量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而小华、小英、小明三者设计的实验均有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探究实验的环节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15.【答案】C
【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
【解答】解:由图可知,水土流失的面积是随着时间而增大的,而在70年代向80年代过渡的时候,变化尤为剧烈,可推测出是因为人口增多,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由此观察选项,ABD项均是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而C项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并不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原因,故C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水土流失的原因。
16.【答案】(1)减少水土流失;
(2)大气;
(3)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分析】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海浪、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解答】解:(1)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因此A坡与B坡不同的变量是草皮(植被)。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植被多)汇人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植被少)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夹杂着大量沙尘颗粒会使得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大大增加,造成空气的严重恶化,因此沙尘暴频发主要造成了大气的污染。
(3)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嘉兴土壤资源短缺,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故答案为:
(1)减少水土流失;
(2)大气;
(3)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点评】保护土壤应从防止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加,植被是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最有效的措施,土壤流失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17.【答案】(1)对照;铬对玉米生长有影响吗
(2)保持实验变量的唯一
(3)铬对玉米生长有不利影响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本实验中,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唯一变量是铬溶液,所以是一组对照实验,研究的问题是铬对玉米生长有影响吗。
(2)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所以,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保持实验变量的唯一。
(3)根据实验结果“甲玉米幼苗正常生长,乙玉米幼苗生长不正常”可知,实验结论:铬对玉米生长有不利影响。
故答案为:
(1)对照;铬对玉米生长有影响吗
(2)保持实验变量的唯一
(3)铬对玉米生长有不利影响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18.【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应属于分解者。
(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
(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废物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等。
故答案为:
(1)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污染;它不易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
(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废物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等。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9.【答案】(3)增加;
(4)对照;生理盐水的镉含量;
(5)避免偶然性。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3)实验结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随镉含量的增加”,小鼠的死亡率增加.“据此推测,镉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4)该同学设置A组的目的是对照.实验中“取32只体重为3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雌雄各半”,“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然后分别用配制的溶液对小鼠进行灌胃实验”.因此4组唯一不同的量是生理盐水的镉含量,其他条件相同.所以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生理盐水的镉含量.
(5)一只小鼠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小鼠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该实验设计分4组进行,每组样品都选用8只小鼠而不是一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故答案为:
(3)增加;
(4)对照;生理盐水的镉含量;
(5)避免偶然性。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20.【答案】(1)①有机物;②Cr;③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
(2)①二氧化碳的增多;②植树造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
【分析】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答】解:(1)①根据调查结果图可以看出生活垃圾的成分以A有机物为主,占总量的54.0%;.
②据柱状图可知:Cr元素在30~60厘米填埋深处含量最高。
③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
(2)①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及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量,降低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①有机物;②Cr;③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
(2)①二氧化碳的增多;②植树造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
【点评】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卫生填埋、封闭式焚烧、堆肥法、分类回收,露天焚烧垃圾向大气排放的有害污染物至少有20多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非常有害。
21.【答案】(1)水的流经时间
(2)管道倾角越大,管道中水流动越快
(3)A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此题变量是温度的不同。
【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流的流经距离相同时,用的时间不同,故该实验是通过测量水的流经时间来比较水流快慢的;
(2)在实验中,水流的流经距离是相同的,都为60cm,在前三次实验中,管道倾角越大,管道中水流动用时越少,由此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管道倾角越大,管道中水流动越快。
(3)由实验结论可知,在降水量越大,坡度较大且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区域,水流速度越大,其土壤被侵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下列图中A地区与BC地区相比,ABC地区降水量相同,但是A地区倾角最大,植被覆盖率低,所以A土壤侵蚀最严重;A地区与D地区相比,水平倾角相同,但是A地区A地区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低,所以A土壤侵蚀最严重。
故答案为:(1)水的流经时间
(2)管道倾角越大,管道中水流动越快
(3)A
【点评】本题考查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生物、物理以及化学学科探究实验中最重要的方法,一定要掌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