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微粒的模型符号 单元检测卷(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微粒的模型符号 单元检测卷(一)(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17 15:5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符号单元检测卷(一)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水分子 B.氦原子
C.人行道标志 D.细胞结构
2.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迅速生长发育时期,需要适量补充钙、锌等。这里的“钙”“锌”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离子 D.原子
3.2024年5月嫦娥六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采样,科学研究院团队将对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品中存在的钛()含量进行研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9,原子序号是22.则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71 B.49 C.27 D.22
4.2021年10月16日凌晨,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宇航员顺利与天宫空间站实施对接,从此拉开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工作序幕。在太空舱里常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NiFe2O4中 Fe元素为+3价,则 Ni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价 B.+2价 C.+3价 D.+4价
5.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A.两个氯原子:Cl2 B.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Mg2+
C.氯化镁的化学式:MgCl D.氦气:He
6.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和“”分别表示质子、中子、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丙代表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不同
B.图甲、丙代表的原子为同一种原子
C.图甲、乙代表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
D.图乙、丁代表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7.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由2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构成的
B.该物质是由多个原子构成的
C.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该物质的1个分子含质子数18
8.小舟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  )
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Fe2O3、FeO、FeS
B.硫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H2S、SO2、SO3
C.碳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H2CO3、CO、CH4
D.人体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O>H>C
9.某同学对一些科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有如下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O :可表示一个氧气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B.2OH :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
C.S :可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D.SO :可判断出该物质中S、O元素的个数比为1:2
10.如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对甲烷、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四种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烷和二氧化碳都属于混合物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烷分了和氧分子个数比是
C.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电子在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D.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这三种物质都含有氧原子
11.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科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过程中原子没有变化
B.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C.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12.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巩固已学的知识。图示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13.达菲(分子式也叫奥司他韦)对于治疗甲流有较好的效果,曾一度出现断供的情况。以下关于奥司他韦说法正确的是(  )
A.含磷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56%
B.达菲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是400
C.达菲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D.达菲由16个碳原子,31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
14.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如图②模型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③模型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③
15.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  ②2NH3  ③SO2  ④  ⑤Mg   ⑥2OH   ⑦H O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二、填空题(共9小题,第22、23、24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45分)
16.用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填空
(1)5N ;
(2)n个二氧化碳分子 ;
(3)氧化铁 ;
(4)钠离子 ;
(5)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17.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A是 ,B是
(2)下列选项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填字母)。
A.氮气 B.铁
C.石墨 D.氯化钠
18.国产一线自主品牌新能源电动汽车“比亚迪”海豹使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其反应原理为:LiFePO4FePO4+Li。该电池具有容量大、续航能力强的特点。
(1)LiFePO4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已知LiFePO4中Li的化合价为+1,Fe的化合价为+2,则FePO4中P的化合价为 。
(3)该电池充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19.某固体混合物中含有三中物质,已知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则混合物中元素和元素的质量比 ,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0.黄金因其优良的特性,不仅被用作国际储备,还在化工、医疗、通讯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1)金的元素符号为 。79表示它的 ,它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金原子的中子数为 。
21.根据表中数据填空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带电性
A 14 14 14 不带电
B 26 30 24 带2个单位正电荷
C 14 14 16
D 14 15 14 不带电
(1)粒子A的名称是 ;粒子C的带电性为 。
(2)表中互为同位素的粒子是 。
2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来研究元素,始于19世纪初。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纳提出了锂钠钾、钙锶钡、磷砷锑、氯溴碘等15种元素,他把这些元素称为“三种元素组”。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制定了一个“六元素表”。
H Li G Bo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将已知元素作了排列。他发现第八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似(元素的排列每逢八就出现周期性)。这好像音乐上的八个音阶一样重复出现,于是提出“八音律”的理论(如表是“八音律表”的前部分)。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物理性质(熔点、密度等)进行了比较,直到19世纪末才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事实上,在1869年,德国的迈耶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几乎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写出德贝纳提出的“三种元素组”中,氯元素的元素符号: ;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2)根据纽兰兹“八音律表”,与Na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
B.科学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规律时,不需要借助技术手段
C.如果门捷列夫没有发现元素周期律,也会有其他科学家发现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已包含所有元素
E.纽兰兹的“八音律表”中没有稀有元素,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的,没有作用的
23.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说明分子的特性是 ;
(2)由图②、图③可得到: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填“原子的数目”或“分子的数目”);
(3)图③中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由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4.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 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三、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25.小明是个科学迷,他为了研究分子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
甲、乙两相同塑料管壁上各粘有一张相同的滤纸条,滤纸条上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试液,在橡皮塞上各固定一个小药瓶,里面都装有等量的浓氨水,甲中瓶塞塞紧,乙中不塞瓶塞。
知识链接:①浓氨水易挥发②酚酞试液遇到挥发出来的氨气会变红
(1)本实验中,甲的作用是 ;
(2)预测实验结果(现象)是 ;
(3)如果要研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请你在本实验基础上继续实验,可以增加一个步骤
26.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4)请你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a),电性(b),所以原子不显电性。括号内的“a”和“b”应分别填入 。
A.相等、相等  B.相等、相反  C.相反、相等  D.相反、相反
27.氯气的水溶液叫氯水。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褪色。
[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
[猜想]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2:是氯水中的 (写化学式)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3: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4: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
[建立假设]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过程分析
②把品红试纸伸入水中 没有褪色 猜想1不成立
②把品红试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 没有褪色 猜想2不成立
③ 没有褪色 猜想3不成立
④把品红试纸伸入次氯酸中 褪色 猜想4成立
[实验结论]: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实验反思]: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8.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进入到蔬菜中,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菜中亚硫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0668 5.5188
红烧鲫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8.9483。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亚硝酸根离子,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
(4)用多种菜做实验的目的是 。
四、解答题(共4小题,第29题6分,第30题10分,第31、32题各12分,共40分)
29.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核废水的排放引起了民众囤盐恐慌,被污染的海水中含有的I-131是碘的一种放射性元素;
【材料二】核废水中含有三种水,分别是水()、重水()和超重水();
【材料三】一个氘()原子中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一个氚原子()中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材料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射线的过程叫做衰变,超重水()中的氚()元素会发生β-衰变,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
(1)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是I-127,则I-127和I-131互为碘的 。
(2)水()、重水()和超重水()中共有 种元素。
(3)超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0.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蛋氨酸(化学式为C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分析计算下列问题:(以下数据可以帮助你呦,C--12,H--1,O--16,N--14,S--32)
(1)蛋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合格奶粉每100克含蛋白质约18克,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则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现测定某奶粉每100克中含有氮元素1.5克,通过计算判断这种奶粉是否合格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1.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精确到0.1%)(写出计算步骤)
(4)通过计算说明,上述“加碘食盐”1000g中含碘酸钾的最低质量为多少毫克 (写出计算步骤)
32.人体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如表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相关问题:
维生素C(白色) 化学式:C6H8O6 每片100mg,含维生素C10% 一日3次,每次2片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小科的爸爸以往每天按说明书服用该片剂,但小明建议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若100g西红柿含维生素C30mg,则小明爸爸每天应食用西红柿 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维生素C片的效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符号单元检测卷(一)》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B D D D C D B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D C
1.C
【详解】A、图中是表示水分子的结构模型,属于模型,故错误;
B、图中为氦原子结构模型,属于模型,故错误;
C、人行道标志属于符号,不属于模型,故正确;
D、图中为细胞的结构模型,属于模型,故错误。
故选C。
2.B
【详解】这里的“钙”、“锌”指的是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3.D
【详解】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可知,Ti的原子序号是22,其核内质子数为22。
故选D。
4.B
【详解】NiFe2O4中Fe元素为+3价,氧元素显-2价,设Ni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解得。
故选:B。
5.D
【详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氯原子表示为2Cl,故A错误;
B、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1时,不能省略,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故B错误;
C、氯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2,故C错误;
D、氦气属于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氦气的化学式为He,故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图甲和丙中质子数都为1,所以核电荷数相同,故A错误;
B.图甲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图丙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 ,中子数不同,不是同一种原子,故B错误;
C.同位素原子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图甲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图乙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2 ,质子数不同,不互为同位素原子,故C错误;
D.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图乙和丁质子数都为2,所以属于同一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能说 “2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应该说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不能说该物质由多个原子直接构成,错误;
C、过氧化氢是纯净物,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若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则为混合物,错误;
D、一个氢原子含1个质子,一个氧原子含8个质子。一个过氧化氢(H2O2)分子中含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质子数为1×2+8×2=2+16=18,正确。
故选D。
8.C
【详解】A、在FeO、Fe2O3、FeS三种含铁化合物中,将化学式变形得①6FeO ②3Fe2O3 ③6FeS,因32×6>16×3×3>16×6,含铁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为FeO>Fe2O3>FeS,故梳理错误;
B、H2S的相对分子量为34,SO2的相对分子量为64,SO3的相对分子量为80,故硫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SO3>SO2>H2S,故梳理错误;
C、在化合物中,氢显+1价,氧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H2CO3、CO、CH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2、-4,由高到低,故梳理正确;
D、人体中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次是碳元素、氢元素,故梳理错误。
故选C。
9.D
【详解】A、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O2中 “2” 表示一个氧气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B、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2OH 中 “2” 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C、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和符号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荷的正负,S2-中 “2 ” 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SO2表示二氧化硫这种物质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不能说元素个数比,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BD
【分析】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甲烷、二氧化碳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说法错误;
B、由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烷分了和氧分子个数比是,故说法正确;
C、电子绕原子核的高速运动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故说法错误;
D、氧气、二氧化碳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构成它们的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故说法正确。
故选BD。
11.C
【详解】A、该反应是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之所以是化学变化是因为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该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错误;
C、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正确;
D、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可以说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抛开化学变化的前提,原子也可以再分,故错误。
故选C。
12.A
【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详解】由示意图可知,质子和中子构成了b,故b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了原子,所以c是核外电子,原子构成了分子,所以a是原子,故选A。
13.C
【详解】A、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磷元素的质量分数,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达菲分子相对分子质量=12×16+1×28+14×2+16×4+1×3+31+16×4=410,错误;
C、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达菲中氮、磷元素的质量比=(14×2):[16×(4+4)]=7:32,正确;
D 、达菲是由达菲分子构成,一个达菲分子由16个碳原子,31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错误。
故选C。
14.D
【详解】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他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 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1913年波尔提出波尔模型,他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1911年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认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现代的科学家提出了电子云模型,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四种模型的正确的排列是①③②,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15.C
【分析】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一种的数目,2H表示2个氢原子;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数目,2NH3表示2个氨分子;
③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某原子的数目,SO2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④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⑤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⑥离子副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数目,2OH-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
⑦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某原子的数目,H2O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选项错误;
B、由分析可知,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选项错误;
C、由分析可知,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选项正确;
D、由分析可知,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选项错误,故选C。
16.(1)5个氮原子
(2)nCO2
(3)Fe2O3
(4)Na+
(5)
【详解】(1)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故5N表示5个氮原子;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n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nCO2;
(3)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则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钠离子符号为Na+;
(5)元素的化合价的正确标法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正上方标明化合价的种类和价目,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表示为:。
17.(1) 离子 分子
(2)BC
【详解】(1)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能形成离子,原子结合可构成分子,则A是离子,B是分子;
(2)A、氮气是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C、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8.(1)7∶8
(2)+5
(3)分解
【详解】(1)LiFePO4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4)=7∶8;
(2)已知在LiFePO4中,Li的化合价为+1价,Fe的化合价为+2价,O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在LiFePO4中,设P的化合价为x价,则有:(+1)+(+2)+x+(-2)×4=0,解得x=+5,故在LiFePO4中,P的化合价为+5价;
(3)在化学反应中,由一种反应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所以该电池充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9. 23:16
【详解】根据、、三个化学式的特点可知,不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关系如何,其中的钠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始终是:;即混合物中元素和元素的质量比为:;又因为该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所以该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6%;因此,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20.(1) Au 原子序数 金属
(2) 79 118
【详解】(1)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从元素周期表中可以直接看出,金的元素符号为Au;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79表示金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名称中,带有 “钅” 字旁(汞除外)的元素为金属元素,金属于金属元素;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质子数为79,则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197 79=118。
21.(1) 硅原子 带负电荷
(2)AD
【详解】(1)粒子A的质子数=电子数=14,是硅原子;
一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内质子数为14,核外电子数为16,故C带2个单位负电荷;
(2)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故表格中AD互为同位素。
22.(1) Cl 离子
(2)Li
(3)AC
【详解】(1)氯元素的元素符号是Cl;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即氯化钠的构成微粒为离子;
(2)根据纽兰兹“八音律表”,与Na性质相似的元素是Li;
(3)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该选项正确;
B.科学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规律时,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该选项不正确;
C.如果门捷列夫没有发现元素周期表,也会有其他科学家发现,该选项正确;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没有包含所有元素,该选项不正确;
E.纽兰兹的“八音律表”中没有稀有元素,不能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没有作用的,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C。
23.(1)分子之间有间隔
(2) 原子 分子数目
(3)分子
【详解】(1)由水的微观构成可知,分子的特性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2)由图②、图③可得到: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原子,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而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如图②的分子数目增加、图③的分子数目不变。
(3)氢气、氯气和氯化氢都是由分子构成,图③还可以看出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4.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 模型
【详解】(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进行演示。
25.(1)对照
(2)甲滤纸条不变红,乙滤纸条自下而上出现红点
(3)按乙的条件,重新设置一个塑料丙管,将丙管浸入一个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滤纸条上红点出现的时间,与塑料管乙中滤纸条上红点出现的时间进行比较(合理即可)
【详解】(1)本实验中,甲瓶有瓶塞,氨气不能挥发出来,乙瓶敞口,有氨气逸出,甲的作用是与乙瓶形成对照;
(2)甲中无有明显变化,乙瓶敞口,挥发出氨气,酚酞溶液遇到挥发出来的氨气会变红,可以预测实验结果是:预测实验结果(现象)是乙中滤纸条上自下而上出现红点;
(3)如果要研究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可在本实验基础上继续实验,增加一个步骤,按照乙的装置条件,重新设置一个管丙,将管丙浸入冰水(与乙瓶温度有较大的差别即可)中,观察红点出现的时间,与乙进行比较。
26. 原子核 见解析 D B
【详解】(1)[1]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卢瑟福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了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
(3)[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电子很小,对α粒子的运动几乎没有影响,所以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核外电子带负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选B。
27. Cl2 把品红试纸伸入盐酸中; +1
【详解】猜想2:氯水是指氯气溶于水,根据“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可知,氯水存在四种物质。结合其他猜想,猜想2:是氯水中的氯气(化学式为Cl2)使品红褪色;
实验探究:猜想3不成立,说明盐酸不能使品红褪色,可使用盐酸和品红接触,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操作是把品红试纸伸入盐酸中;
HClO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有:+1+x+(-2)=0,解得x=+1。
28. +3 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随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 低温和密封 避免偶然性
【分析】(1)根据在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确定保存的条件。
(4)根据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生物会被杀死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则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得:x+(-2)×2=-1,则x=+3。
(2)根据表中的数据、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分析可知,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随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
(3)由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和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应低温和密封保存。
(4)用多种菜做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考查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9.(1)同位素
(2)2
(3)22
【详解】(1)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故I-127和I-131互为碘的同位素;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水()、重水() 和超重水()中共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
(3)超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16=22。
30.(1)149
(2)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9.4%
(3) 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8g×16%=2.88g 2.88g>1.5g,所以该奶粉不合格
【详解】(1)蛋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5+1×11+16×2+14+32=149;
(2)见答案;
(3)见答案。
31.(1)离子
(2)+5
(3)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9.3%。
(4)由标签可知,每1000g“加碘食盐” 中含碘的最低质量为20mg。
设1000g“加碘食盐” 中含碘酸钾的最低质量为x。则有:
x×59.3%=20mg,
解得x≈33.7mg。
答:1000g中含碘酸钾的最低质量为33.7mg。
【详解】(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所以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离子;
(2)在化合物中,钾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 2价。设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有(+1)+x+( 2)×3=0,解得x=+5,所以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3)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见答案;
(4)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见答案。
32. 176 9:1:12 54.5% 200
【详解】(1)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12+8+6×16=176;
(2)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是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维生素C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2):(8×1):(6×16)=9:1:12;
(3)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一片“维生素C”中含维生素C的含量为100mg×10%=10mg,根据说明书:一日3次,每次2片,每天需维生素C的质量为6×10mg=60mg,小明爸爸每天应食用西红柿质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