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习题
一、选择题
1、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2、蝙蝠之所以不属于鸟类,是因为蝙蝠(?? )
A、大脑发达?? B、体温恒定?? C、胎生哺乳?? D、心脏有四腔
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4、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 ,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 ,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5、“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 )
A、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B、山上植物多要修水库
C、治山要治水 D、根的特性
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7、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 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 。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C 5、A 6、B 7、B
二、非选择题
1、(1) B 因为B耳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2)生存环境
(3)减少甚至灭绝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2、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思考: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主要是从哪方面来适应环境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相似的例子吗?这样的适应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呢?讨论1分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生:各小组讨论约1分钟时间,代表上台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研究结果。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上来理解。并板书(1)形态(2)结构(3)生理(4)行为等。)
师: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还是个别现象?
通过活动与讨论,我们已经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各显神通”、“各有奇招”。但是,总体而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它们主要是从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的。
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有些生物还形成了特殊的适应能力。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人们利用某些生物对环境的特殊适应能力发明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请将下列军事装备和与之相关的生物联系起来。
①海豚的皮肤 A军人的迷彩服
②蝉的保护色 B直升飞机
③蜻蜓的翅 C潜水艇
给出答案:①与A对应,②与B对应,③与C对应。
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回答课本的讨论题。
讨论1:大量的牛粪污染了澳大利亚的草原,破坏了植被,还导致苍蝇等害虫的滋生,容易传播疾病,该地区生态失去了平衡。中国屎壳郎以牛粪为食,清除了牛粪,还草原以生机,也切断了苍蝇等害虫滋生的场所,使环境边得清新优美。
讨论2:由于澳大利亚本地的屎壳郎不以牛粪为食,若用人工的方法处理大量的牛粪必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杀虫剂杀蝇又会带来杀虫剂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我国引进屎壳郎去处理牛粪,这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
讨论3: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如,蚯蚓能松土,增加土壤肥力;植物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秃鹫是自然界的清洁工等等。
三、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在进行探究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
气湿度是怎么表示的?如何用干湿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如何精确地读出有关的数据?
应该选择怎样的时间、地点进行测量?
如: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的地点(灌木丛、草坪、裸地)?湿度会不同吗?具体放置在哪个高度?是否要一样的高度?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的时间(早、中、晚)?湿度也会不同吗?如果一天中只测一段时间,行吗?为什么每次测试的时候要测量多个数据(如3个数据)并取平均值?为什么在测试过程中不能有干扰因素,如人工浇水,测试地附近也不能有水田、水池、池塘、河流和湖泊等?如果有了的话,可能会使测得的数据偏大还是偏小?
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根据数据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是否存在影响?在整个测试中,哪组数据是对照组?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另外选择三个地点进行测量?必须注意的是,裸地作为对照组,必须进行测量。
说明1:如果本校实验室配备的干湿计较少或没有,可用2支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代替,1支作为干球温度计,测干球温度,另一支用湿纱布包住下端球体部分,以代替湿球温度计,测湿球温度。须注意的是:在测量过程中要使纱布始终保持湿润。再到待测地点按要求进行测量,分别记录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再参照干湿计上的方式或对照表查出相对湿度即可。说明2:为了组织好测量活动,同样要分好小组,落实责任,做到分工合作。
实验后回答的讨论。
讨论1:选择不同的植被(植物种类与数量不同),才能正确地找出植物与湿度的关系。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对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讨论2:整个测试过程中,裸地作为对照(无植物)。
讨论3:同一时段(如早晨)不同植被湿度不同,裸地最小,灌木丛最大。从整天看,仍然是裸地湿度最小,灌木丛湿度最大。可见,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