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分层练习
1.为了探究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小明取带有3片叶子的海桐枝条进行如图实验,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在枝条不同部位进行横切,其中距枝条底部5厘米部位标记为甲,直至横切面上刚好观察不到染色现象的部位标记为乙。小明将海桐枝条横截面切开,发现红色染液分布于茎的( )
A.表皮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答案】C
【解答】解: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小明将海桐枝条横截面切开,发现红色染液分布于茎的变红的部位是茎中的木质部。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某同学家中有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受伤的树皮的运输水分能力更强了
B.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C.果实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D.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答案】D
【解答】解:“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说明果实中储存了更多的有机物,也说明了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更多供给了果实。再从“损伤了部分树皮”来看,由于向下运输营养物质的筛管在树皮的韧皮部中也同时被割断,这样就是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故选:D。
3.为了探究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小明取带有3片叶子的海桐枝条进行如图实验,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在枝条不同部位进行横切,其中距枝条底部5厘米部位标记为甲,直至横切面上刚好观察不到染色现象的部位标记为乙。小明另取大小及长势相同、带有6片叶子的海桐枝条,在相同环境下重复上述实验。推测该枝条甲、乙两处横切面的染色情况( )
A.甲的染色面积变小 B.甲的染色面积变大
C.乙的位置变低 D.乙的位置变高
【答案】D
【解答】解: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枝条上保留的叶片数量越多蒸腾作用越强烈,越有利于枝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叶脉变红的速度快。带有6片叶子的海桐枝条比带有3片叶子的海桐枝条,叶片数量更多,蒸腾作用强度更大,因此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被运输到更高的部位,乙部位未染色的部位会随着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而向上移动,即乙的位置变高。因此,推测该枝条甲、乙两处横切面的染色情况是乙的位置变高。因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在小树上拴铁丝,时间长了会形成瘤状物。果农在生产中,常对果树进行环割,用来提高产量。上述两种情况都损坏了茎的(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答案】B
【解答】解: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从外到内主要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构成,树皮的内部是韧皮部,韧皮部内具有筛管,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在小树上拴铁丝,时间长了随着木质部的不断加粗,铁丝就会勒断木质部内的筛管,阻断有机物向下的通道,会在铁丝的上方形成瘤状物。果农在生产中,常对果树进行环割,目的是割茎的韧皮部内的筛管,以减少向下运到根部的有机物,这样大量的有机物就能集中用于地上部分的开花结果,所以就能提高产量。所以上述两种情况都损坏了茎的韧皮部,ACD不正确,B正确。
故选:B。
5.我国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同样的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 )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答案】B
【解答】解:在树皮以内有一层分生组织,叫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不断地侧向分裂增生,其中,大部分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少量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从而使得树干不断地加粗。由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形成层。所以,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同样的粗细。
故选:B。
6.打针输液是人们生病时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而今也常应用于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植过程中,给植物“打针”输入的液体中主要由哪些物质( )
①有机物 ②水 ③无机盐 ④维生素.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A
【解答】解: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水和无机盐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因此,给植物输的液体中可能有水分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和成活。
故选:A。
7.新移栽的树上面经常会看到挂着蓝色的小袋子(如图),里面还有药液在给树木输液。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其实成分跟树体内营养物质相似,是大树营养液。通过人上的补充这些营养,大树就不需要根系再吸收,及时新移栽断根严重也能暂时保证营养供应。为了让营养液送到树的全身,则要将营养液注射到( )
A.保护组织 B.输导组织 C.机械组织 D.营养组织
【答案】B
【解答】解:植物的组织有保护组织(保护作用)、分生组织(分裂增生)、机械组织(支持作用)、输导组织(输导作用)、营养组织(营养作用)。为了让营养液送到树的全身,则要将营养液注射到输导组织的导管中。
故选:B。
8.在茎中,细胞具有不断分裂能力的部分是( )
A.木质部 B.形成层 C.韧皮部 D.树皮
【答案】B
【解答】解:木质茎结构如图:
可见,表皮起保护作用。在树皮以内有一层分生组织,叫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不断地侧向分裂增生,其中,大部分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少量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从而使得树干不断地逐年加粗。
故选:B。
9.在研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的实验中,小科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的是( )
A.选择阔叶植物的枝条
B.将枝条的下端削成斜面
C.将装置用透明塑料袋罩住
D.将装置置于温暖且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答案】C
【解答】解:A.选择阔叶植物的枝条,蒸腾作用旺盛,有利于实验效果的观察,A不符合题意。
B.将枝条的下端削成斜面,有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有利于实验效果的观察,B不符合题意。
C.将装置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有利于观察到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不能增强蒸腾作用,C符合题意。
D.将装置置于温暖且光照充足的环境中,有利于蒸腾作用的进行,有利于实验效果的观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在果树的“坐果期”,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这样可以增加果实产量,即俗话说的“梨树砍三刀,树枝压弯腰”,其中产的道理是( )
A.切断导管,限制无机盐向茎叶运输
B.切断筛管,限制有机物向根部运输
C.切断形成层,限制茎的不断加粗
D.切断树皮,减少害虫的侵害
【答案】B
【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
故选:B。
11.校园内的樟树经历初期生长后,茎还能不断加粗,是由于具有( )
A.髓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韧皮部
【答案】C
【解答】解:樟树的茎能够不断加粗,依赖的是茎中含有形成层,形成层是分生组织,具有细胞分裂能力,增加细胞数量,所以茎能够不断加粗,C正确。
故选:C。
12.兴趣小组将一段含一定数量叶片的新鲜椴木枝条底端斜切后插入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将枝条横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区域②变红,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将新鲜枝条的叶片全部去除现象将更明显
B.区域②变红说明了②是运输水分的部位
C.区域③未变红说明该处能够运输有机物
D.置于阳光下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B
【解答】解:A、应为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动力来源于蒸腾作用,要是效果明显就要增强蒸腾作用,所以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A错误;
B、图中②木质部变红,说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导管位于木质部中,B正确;
C、区域③韧皮部未变红说明该处没有导管,但是不能说明该处能够运输有机物的筛管,C错误;
D、置于阳光下是为了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D错误。
故选:B。
13.将两株生长情况基本相同的玉米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1号为土壤浸出液,2号为蒸馏水)。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实验的变量是水
B.该实验需在暗处进行
C.实验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D.土壤浸出液为植株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答案】D
【解答】解:A、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物质成分上最大的区别是土壤溶液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不含无机盐,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无机盐。故A错误;
B、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与光照无关,故该实验不需要在暗处进行,故B错误;
C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用蒸馏水培养的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发黄;用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这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但不能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4.学校里的劳动实践基地内,同学们种植了多种农作物,其中黄瓜的茎属于( )
A.直立茎 B.匍匐茎 C.攀援茎 D.缠绕茎
【答案】C
【解答】解:黄瓜的茎属于攀援茎。攀援茎是指茎本身不直立,但通过卷须或其他附属结构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茎。黄瓜的茎通过卷须攀附在其他物体上,因此属于攀援茎。
故选:C。
15.小金发现道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树干上扎了“针管”,注入的药主要成分是赤霉酸,是为了让树木少结果或不结果,从而减少果球脱毛,减少飞絮对人们的困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针管插入深度至茎的韧皮部
B.药液通过筛管由上往下运输
C.药液运输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D.茎能够逐年加粗是因为有髓
【答案】C
【解答】解:A、药液是一种液体,通过导管运输,导管位于木质部,因此针头应插入树木的木质部中,错误。
B、药液通过导管由下往上运输,错误。
C、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促使药液从下向上运输,正确。
D、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由树皮(内有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组成,形成层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髓位于茎的中央,储存营养物质,属于营养组织,错误。
故选:C。
16.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 )
A.髓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韧皮部
【答案】D
【解答】解: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韧皮部,因为韧皮部内有筛管,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7.如图所示为给树木打针输液(水和无机盐)的情形。则针头应插入到( )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答案】C
【解答】解:茎的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其中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给树木打针输液(水和无机盐)时,针头应插入到木质部。
故选:C。
18.如图所示的植物的茎按生长方式分属于( )
A.直立茎 B.攀缘茎 C.匍匐茎 D.缠绕茎
【答案】C
【解答】解:据图可见:该植物的茎细长柔弱,是沿地平方向蔓延生长,节间较长,节上生有不定根,属于匍匐茎。
故选:C。
19.我县西部地区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当地人可以依据笋的大小判断竹子的粗细,因为长成的竹子与最初钻出地面时的竹笋粗细变化不大。这说明竹子茎的结构中没有( )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答案】B
【解答】解:在木本植物的茎中树皮以内有一层分生组织,叫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不断地侧向分裂增生,其中,大部分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少量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从而使得树干不断地加粗。由于竹属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中没有形成层。所以,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差不多粗细。
故选:B。
20.生活在荒漠中的胡杨,一棵成年大树的茎、叶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能起到“拔盐改土”的作用,堪称土壤改良的功臣。下列关于胡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机盐主要靠根尖成熟区吸收
B.运输无机盐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
C.无机盐可通过筛管运输
D.胡杨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答案】C
【解答】解:A、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A正确。
B、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水和无机盐运输的动力来自叶的蒸腾作用,B正确。
C、筛管运输的是有机物,导管运输的是水和无机盐,C错误。
D、植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适应该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着环境。D正确。
故选:C。
21.取甲乙两个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烧杯中,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B.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一样快
D.两枝条内都只是韧皮部被染成红色
【答案】A
【解答】解:植物体的茎中有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和无机盐,由分析可以知道: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动力来自于蒸腾作用,而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甲装置内的枝条具有叶片,植物的蒸腾作用比较强,不断的散失水分,从而使枝条的木质部变红,而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蒸腾作用比较弱,枝条内水分蒸发的比较慢,因此甲装置内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故选:A。
22.杭州湘湖三期的花田一年播种不同的花种,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下列关于油菜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菜花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导管向下运输的
B.油菜花种子的萌发初期过程需要光照条件
C.移栽油菜花幼苗一般要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根尖结构
D.油菜花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后,子房继续发育,形成种子
【答案】C
【解答】解:A、油菜花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从上往下运输的,导管是从下往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A错误。
B、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所以油菜花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照条件,B错误。
C、移栽油菜花幼苗一般要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根毛和幼根,C正确。
D、油菜花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后,子房继续发育,形成果实,D错误。
故选:C。
23.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
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
【答案】B
【解答】解:AB、图中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长大;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生长,A错误、B正确。
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我们发现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错误。
D、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图中的处理并没有伤及木质部,所以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还在,故枝条上部的叶片会得到水分和无机盐,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D错误。
故选:B。
24.如图甲所示,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叶退化,其茎缠绕在桂花树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树茎的韧皮部,吸取有机养料。如图乙所示为桂花树茎的横切面,菟丝子的吸根插入桂花树茎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答】解: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叶退化,其茎缠绕在桂花树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树茎的韧皮部,吸取有机养料,韧皮部位于①树皮内。
故选:A。
25.某同学家中的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
C.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答案】C
【解答】解:“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说明果实中储存了更多的有机物,也说明了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更多供给了果实。再从“损伤了部分树皮”来看,由于向下运输营养物质的筛管在树皮的韧皮部中也同时被割断,这样就是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故选:C。
26.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为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番薯的内容正确的是( )
A.番薯是攀缘茎
B.番薯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
C.栽种番薯幼苗时可大量施肥
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
【答案】B
【解答】解:A、番薯的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长地面上,属于匍匐茎,A错误。
B、番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根,B正确。
C、栽种番薯幼苗后大量施肥,会“烧苗”,C错误。
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叶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
27.某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根据茎的结构,小滨和他的两个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小杭: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的。
小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
小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 木质部和韧皮部 进行的。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下半部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C组枝条只将除去木质部和髓的树皮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A.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木质部染红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木质部染红
C.除了下半木质部、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没有染红
(1)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小滨的猜想。
(2)该实验选择的木本植物枝条上带有一定数量的叶片的目的是 促进蒸腾作用,增加水分的运输 ;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应将植株放在 温暖且光照充足 环境中进行实验。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验证了 A 的猜想。
A.小杭
B.小江
C.小滨
(4)小滨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蒸腾作用导致水分向上运输的过程中逐渐减少 。
【答案】(1)木质部和韧皮部
(2)促进蒸腾作用,增加水分的运输;温暖且光照充足
(3)A
(4)蒸腾作用导致水分向上运输的过程中逐渐减少
【解答】解:(1)小滨的猜想结合了小杭和小江的观点,认为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不仅通过木质部的导管,也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
(2)实验目的:选择带有一定数量叶片的枝条是为了利用叶片的蒸腾作用,增加水分的运输,从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温暖且光照充足的环境有助于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在实验中,A组(不作处理)和B组(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的木质部都染红了,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的。C组(除了下半木质部、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没有染红,说明韧皮部的筛管不参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根据上述实验现象,验证了A.小杭的猜想,故选:A。
(4)实验现象验证:纵切面染色现象:由于蒸腾作用,水分从根部向上运输的过程中会逐渐减少,因此越靠近枝条顶端,染色越浅。这表明水分在运输过程中的消耗,也进一步验证了水分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的。小滨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因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蒸腾作用导致水分向上运输的过程中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1)木质部和韧皮部
(2)促进蒸腾作用,增加水分的运输;温暖且光照充足
(3)A
(4)蒸腾作用导致水分向上运输的过程中逐渐减少
28.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
【表达与交流】
(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 。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 。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木质部被染成红色 且 树皮不被染成红色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答案】(1)控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
(2)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
(3)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枝条未染色。
(4)木质部被染成红色;树皮不被染成红色
【解答】解:(1)对照实验要保证单一变量。①中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扦插时,为了让枝条更好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处理方法是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
(3)蒸腾作用会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时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A组的红墨水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所以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的红墨水不能通过向上运输,所以C组枝条未染色。
(4)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不在树皮,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木质部被染成红色,且树皮不被染成红色,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故答案为:(1)控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
(2)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
(3)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枝条未染色。
(4)木质部被染成红色;树皮不被染成红色
29.“蓝色妖姬”是一种人工染色而成的花卉,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用蓝色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吸水的同时,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如图甲)。小科为了研究染料是通过哪里将花染色的。他将三支白玫瑰枝条放入装有稀释的蓝墨水的烧杯中,并置于阳光下照射。
(1)待枝条基部颜色有变化后,取出枝条洗净,横切枝条进行观察,发现茎横切面上只有图乙中的B部分成蓝色,则B是茎中的哪个部位 木质部 。该部位中运输水分的结构是 导管 。
(2)对枝条进行纵切,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发现蓝色的部位从基部到顶部越来越淡,据此推测染料随着水分在茎内部的运输方向为 自下而上 。
【答案】(1)木质部;导管
(2)自下而上
【解答】解:(1)在植物的茎中,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运输。当小科将白玫瑰枝条放入装有稀释的蓝墨水的烧杯中,并置于阳光下照射,蓝墨水模拟了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过程。茎横切面上只有B部分成蓝色,说明B部分是参与了水分运输的部位,即茎中的木质部。在木质部中,导管是专门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2)通过对枝条进行纵切并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发现蓝色的部位从基部到顶部越来越淡。这一现象表明染料(蓝墨水)随着水分在茎内部的运输方向为自下而上。这是因为植物的水分运输主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从根部吸收后向上输送至植物的各个部分,包括叶片和花朵。随着水分的上升,染料浓度逐渐稀释,因此在茎的顶部蓝色变得更淡。
故答案为:
(1)木质部;导管
(2)自下而上
3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
(1)“超级杂交水稻”的茎不能明显增粗是因为其茎中没有 形成层 (填茎的结构名称)。
(2)耐盐碱水稻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大于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所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吸收的水大部分用于 蒸腾 作用。
【答案】(1)形成层。
(2)蒸腾。
【解答】解:(1)形成层是位于木本植物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能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超级杂交水稻”属于草本植物,其茎中没有形成层,故不能明显增粗。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耐盐碱水稻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所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使水稻能长出生长;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
(1)形成层。
(2)蒸腾。
3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
(1)“超级杂交水稻”的茎不能明显增粗是因为其茎中没有 形成层 (填茎的结构名称)。
(2)水稻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成熟区 ,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 蒸腾 作用。
【答案】(1)形成层
(2)成熟区;蒸腾
【解答】解:(1)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单子叶植物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没有形成层,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所以其茎不能明显增粗。
(2)根尖的成熟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1)形成层
(2)成熟区;蒸腾
32.2021年4月24日,义亭镇张家村首届桑葚节在暮春的阳光中拉开帷幕,桑葚因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1)桑葚的茎属于 A (选填字母)。
A.直立茎
B.攀缘茎
C.匍匐茎
D.缠绕茎
(2)桑葚适合生活在通气、透水的土壤中,因此最不适宜种植的土壤类型为 黏土类土壤 (选填“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或“壤土类土壤”)。
【答案】(1)A
(2)黏土类土壤
【解答】解:(1)桑葚树是一种乔木或灌木,其茎通常是直立的,支撑植物体向上生长,桑葚的茎属于直立茎,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2)桑葚需要良好的通气和透水条件,黏土类土壤的颗粒细小,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差,容易积水和板结,不利于桑葚根系的呼吸和水分、养分的吸收,不适合桑葚生长,因此不是桑葚最适宜的土壤类型。
故答案为:(1)A
(2)黏土类土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分层练习
1.为了探究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小明取带有3片叶子的海桐枝条进行如图实验,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在枝条不同部位进行横切,其中距枝条底部5厘米部位标记为甲,直至横切面上刚好观察不到染色现象的部位标记为乙。小明将海桐枝条横截面切开,发现红色染液分布于茎的( )
A.表皮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2.某同学家中有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受伤的树皮的运输水分能力更强了
B.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C.果实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D.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3.为了探究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小明取带有3片叶子的海桐枝条进行如图实验,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在枝条不同部位进行横切,其中距枝条底部5厘米部位标记为甲,直至横切面上刚好观察不到染色现象的部位标记为乙。小明另取大小及长势相同、带有6片叶子的海桐枝条,在相同环境下重复上述实验。推测该枝条甲、乙两处横切面的染色情况( )
A.甲的染色面积变小 B.甲的染色面积变大
C.乙的位置变低 D.乙的位置变高
4.在小树上拴铁丝,时间长了会形成瘤状物。果农在生产中,常对果树进行环割,用来提高产量。上述两种情况都损坏了茎的(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5.我国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同样的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 )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6.打针输液是人们生病时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而今也常应用于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植过程中,给植物“打针”输入的液体中主要由哪些物质( )
①有机物 ②水 ③无机盐 ④维生素.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7.新移栽的树上面经常会看到挂着蓝色的小袋子(如图),里面还有药液在给树木输液。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其实成分跟树体内营养物质相似,是大树营养液。通过人上的补充这些营养,大树就不需要根系再吸收,及时新移栽断根严重也能暂时保证营养供应。为了让营养液送到树的全身,则要将营养液注射到( )
A.保护组织 B.输导组织 C.机械组织 D.营养组织
8.在茎中,细胞具有不断分裂能力的部分是( )
A.木质部 B.形成层 C.韧皮部 D.树皮
9.在研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的实验中,小科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的是( )
A.选择阔叶植物的枝条
B.将枝条的下端削成斜面
C.将装置用透明塑料袋罩住
D.将装置置于温暖且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10.在果树的“坐果期”,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这样可以增加果实产量,即俗话说的“梨树砍三刀,树枝压弯腰”,其中产的道理是( )
A.切断导管,限制无机盐向茎叶运输
B.切断筛管,限制有机物向根部运输
C.切断形成层,限制茎的不断加粗
D.切断树皮,减少害虫的侵害
11.校园内的樟树经历初期生长后,茎还能不断加粗,是由于具有( )
A.髓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韧皮部
12.兴趣小组将一段含一定数量叶片的新鲜椴木枝条底端斜切后插入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将枝条横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区域②变红,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将新鲜枝条的叶片全部去除现象将更明显
B.区域②变红说明了②是运输水分的部位
C.区域③未变红说明该处能够运输有机物
D.置于阳光下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13.将两株生长情况基本相同的玉米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1号为土壤浸出液,2号为蒸馏水)。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实验的变量是水
B.该实验需在暗处进行
C.实验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D.土壤浸出液为植株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14.学校里的劳动实践基地内,同学们种植了多种农作物,其中黄瓜的茎属于( )
A.直立茎 B.匍匐茎 C.攀援茎 D.缠绕茎
15.小金发现道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树干上扎了“针管”,注入的药主要成分是赤霉酸,是为了让树木少结果或不结果,从而减少果球脱毛,减少飞絮对人们的困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针管插入深度至茎的韧皮部
B.药液通过筛管由上往下运输
C.药液运输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D.茎能够逐年加粗是因为有髓
16.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 )
A.髓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韧皮部
17.如图所示为给树木打针输液(水和无机盐)的情形。则针头应插入到( )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18.如图所示的植物的茎按生长方式分属于( )
A.直立茎 B.攀缘茎 C.匍匐茎 D.缠绕茎
19.我县西部地区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当地人可以依据笋的大小判断竹子的粗细,因为长成的竹子与最初钻出地面时的竹笋粗细变化不大。这说明竹子茎的结构中没有( )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20.生活在荒漠中的胡杨,一棵成年大树的茎、叶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能起到“拔盐改土”的作用,堪称土壤改良的功臣。下列关于胡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机盐主要靠根尖成熟区吸收
B.运输无机盐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
C.无机盐可通过筛管运输
D.胡杨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1.取甲乙两个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烧杯中,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B.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一样快
D.两枝条内都只是韧皮部被染成红色
22.杭州湘湖三期的花田一年播种不同的花种,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下列关于油菜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菜花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导管向下运输的
B.油菜花种子的萌发初期过程需要光照条件
C.移栽油菜花幼苗一般要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根尖结构
D.油菜花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后,子房继续发育,形成种子
23.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
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
24.如图甲所示,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叶退化,其茎缠绕在桂花树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树茎的韧皮部,吸取有机养料。如图乙所示为桂花树茎的横切面,菟丝子的吸根插入桂花树茎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某同学家中的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
C.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26.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为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番薯的内容正确的是( )
A.番薯是攀缘茎
B.番薯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
C.栽种番薯幼苗时可大量施肥
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
27.某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根据茎的结构,小滨和他的两个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小杭: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的。
小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
小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 进行的。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下半部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C组枝条只将除去木质部和髓的树皮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A.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木质部染红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木质部染红
C.除了下半木质部、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没有染红
(1)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小滨的猜想。
(2)该实验选择的木本植物枝条上带有一定数量的叶片的目的是 ;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应将植株放在 环境中进行实验。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验证了 的猜想。
A.小杭
B.小江
C.小滨
(4)小滨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28.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
【表达与交流】
(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且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29.“蓝色妖姬”是一种人工染色而成的花卉,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用蓝色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吸水的同时,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如图甲)。小科为了研究染料是通过哪里将花染色的。他将三支白玫瑰枝条放入装有稀释的蓝墨水的烧杯中,并置于阳光下照射。
(1)待枝条基部颜色有变化后,取出枝条洗净,横切枝条进行观察,发现茎横切面上只有图乙中的B部分成蓝色,则B是茎中的哪个部位 。该部位中运输水分的结构是 。
(2)对枝条进行纵切,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发现蓝色的部位从基部到顶部越来越淡,据此推测染料随着水分在茎内部的运输方向为 。
3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
(1)“超级杂交水稻”的茎不能明显增粗是因为其茎中没有 (填茎的结构名称)。
(2)耐盐碱水稻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所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吸收的水大部分用于 作用。
3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
(1)“超级杂交水稻”的茎不能明显增粗是因为其茎中没有 (填茎的结构名称)。
(2)水稻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 作用。
32.2021年4月24日,义亭镇张家村首届桑葚节在暮春的阳光中拉开帷幕,桑葚因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1)桑葚的茎属于 (选填字母)。
A.直立茎
B.攀缘茎
C.匍匐茎
D.缠绕茎
(2)桑葚适合生活在通气、透水的土壤中,因此最不适宜种植的土壤类型为 (选填“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或“壤土类土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