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5.1.4生物进化的原因课件(共19张PPT)+课时训练(教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5.1.4生物进化的原因课件(共19张PPT)+课时训练(教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3 18:08:16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概述自然选择学说。(难点)
2.知道人工选择的原理和应用。(重点)
3.认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情 境 导 入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图片欣赏、问题导入
找一找
绿叶海天牛
你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吗
它们有什么意义
新 课 探 究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任务一:自然选择学说
活动1:模拟捕食桦尺蛾的游戏,找出图片中的桦尺蛾
新课探究
活动1:模拟捕食桦尺蛾的游戏,找出图片中的桦尺蛾
新课探究
环境因素:
煤烟污染、天敌
内在基础:
遗传和变异
活动2:现象分析
新课探究
奠基者 理论基础 著作
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 《物种起源》
1.学说的提出:
2.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阅读教材18~20页,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3:知识归纳
新课探究
(1)长颈鹿的祖先:在颈和前肢的长度上存在_____。
(2)植物繁盛时期:每只长颈鹿都可以_______________。
(3)缺乏青草的时期:
①_________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得到_____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②_________短的长颈鹿因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容易饿死,生存下来的机会就比较______。
(4)长颈鹿的进化:环境的不断选择使_________长的长颈鹿被保留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差异
获得足够的食物
颈和前肢
食物
颈和前肢
比较

颈和前肢
活动3:知识归纳
新课探究
比较
3.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生物都能产生_____的后代,其中能生存下来的却是___________。
生存斗争——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有限的_________而进行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_________之间的斗争。
生存条件
自然条件
大量
少数个体
活动3:知识归纳
新课探究
遗传和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具有_________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_________,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_________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_________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有利变异
繁殖后代
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
4.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_________、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适者生存
活动3:知识归纳
新课探究
1.自然选择:
(1)过度繁殖是前提。
(2)生存斗争是手段和动力。
(3)遗传变异是基础。
(4)适者生存是结果。
2.方向性: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选择。
【知识拓展】
新课探究
1.若按一只家蝇一次产卵1000粒,每10天产生一代,且按全部成活来计算,一对家蝇在一年中产生的后代可以把整个地球覆盖2.54厘米厚。你认为实际情况会是这样吗 尝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进行解释。
不会。地球上的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条件有限,生物会为争夺食物或生存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合作交流】
新课探究
2.据报道,印度发现了多种抗生素都杀灭不了的超级细菌,请你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原因。
超级细菌的形成是人们滥用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
【分析】
(1)细菌中有抗药性和不抗药性的差异。
(2)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抗药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抗药的个体就被淘汰。
(3)抗生素多次使用后,能生存下来的大部分具有抗药性,就被称为超级细菌。
【合作交流】
新课探究
任务二:人工选择
活动1:知识概括
阅读教材20~22页,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_____不断选择和_____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2.应用:人们利用生物的变异特性,通过_________不断地培育所需要的个体,淘汰不需要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_____,培育优良品种。
爱好
培育
人工方法
性状
新课探究
1.家鸽新品种的形成速度与长颈鹿长颈的形成速度有什么不同
2.现实生活中各种宠物猫的形成原因与长颈鹿长颈的形成原因主要区别有哪些
家鸽新品种的形成速度较快,而长颈鹿长颈的形成速度十分缓慢。
(1)宠物猫是人工选择,长颈鹿是自然选择。
(2)选择标准不同,人工选择的标准为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和爱好,自然选择的标准为是否适应环境。
(3)人工选择时间短、见效快;自然选择一般是长期、缓慢发生或骤然发生的。
【合作交流】
新课探究
项目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选择因素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选择结果 保留了对_________有利的性状,但这种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 满足了__________的需求,但
不一定对生物自身有利
选择过程 在______________中,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人类不断选择、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进化速度 长期、缓慢 时间短,见效较快
相同点 都是对__________的选择
 自然环境 
 人 
生物自身 
 人类 
 生存斗争 
 变异 
活动2:归纳总结
新课探究
【典例1】
滇叶 ,是一种珍稀的竹节虫品种。成虫有头有脚,肢节分明,有清晰的“脉络”,酷似被吃过的不规则叶片,若静止不动的话,很难被发现,称得上是自然界高级别“伪装大师”。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  )
A.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B.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过度繁殖的结果 D.只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B
点拨: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滇叶 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新课探究
【典例2】
养鸡场饲养员用杀虫剂灭蝇,第一次使用效果显著,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药效逐渐减弱。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药效减弱是因为苍蝇体表产生了保护膜
B.苍蝇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苍蝇对杀虫剂有应激性,趋利避害
D.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点拨:随着杀虫剂使用次数的增多,苍蝇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苍蝇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新课探究
【典例3】
如图表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X表示变异,决定了长颈鹿原种后代性状的改变
B.Y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长颈鹿进化的方向
C.长颈鹿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性状是否有利
D.不同性状的长颈鹿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点拨: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生存下来的个体是通过遗传来积累有利变异,最终形成具有新性状的新品种。
新课探究
【典例4】
用达尔文进化论解释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产生的变异不利于适应环境
B.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C.青霉素选择后耐药细菌生存下来
D.耐药细菌之间没有生存斗争
点拨:
(1)细菌产生的变异有的利于抵抗药物,有的不利于抵抗药物。
(2)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的差异,并不是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3)耐药细菌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C
课 堂 小 结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培育优良品种课时分层训练(四) 生物进化的原因
知识点一 自然选择学说
1.19世纪,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生活在这里的桦尺蛾大都是浅色的,深色的桦尺蛾极为少见。随着这一地区工业的日益发展,大量的煤烟污染了城市,树干被污染成了黑色,深色的桦尺蛾增多,浅色的却成了极少数。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B )
A.桦尺蛾的进化过程中,人工选择起主导作用
B.环境对桦尺蛾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的结果
C.环境污染导致桦尺蛾出现了不同的变异类型
D.环境污染使桦尺蛾体内产生了大量黑色素
解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体色的变化是环境对桦尺蛾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的结果。
2.《山海经》中提到的麢,就是现在的羚羊,羚羊是对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动物的统称。繁殖季节雄性羚羊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羚羊角发达的原因是( D )
A.长期使用和锻炼的结果
B.人类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
C.特定环境下营养物质丰富生长迅速的结果
D.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雄性羚羊的角由于经常在争夺配偶中作为武器,这样角发达的雄性羚羊一般都能找到配偶,其性状经过逐代积累,而形成现在角发达的雄性羚羊类型。而角不发达的雄性羚羊由于得不到配偶,其性状得不到传递,而被淘汰,这是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列有关“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捕食者”应该仔细挑选被“捕食”的小纸片
B.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幸存数量最多
C.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都不会被“捕食”
D.被“捕食”的小纸片都没有“保护色”
解析: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捕食者”不能特意捕食某种颜色的“猎物”,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幸存数量最多,没有“保护色”的小纸片幸存较少。
知识点二 人工选择
4.(2023·济宁期末)下列现象中属于人工选择的是( A )
A.纯种长毛垂耳兔的形成
B.长期使用同一种外用药,小李的皮癣越来越严重
C.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类型比例上升
D.头发里的虱子经DDT处理后仍有突变种存活下来
解析:纯种长毛垂耳兔的形成,是按照人类的喜好进行选择、遗传、积累形成的,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5.鸡的祖先是野生的原鸡。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了生产性能不同,体态万千的千百个鸡种,有用于相斗的斗鸡,有专门长肉的肉用鸡,有专职产蛋的蛋鸡等,不同品种的鸡形态及功能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B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原鸡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了变异
D.原鸡为满足人类需求而产生了变异
6.(2023·德州一模)下列为某同学绘制的长颈鹿进化简图及相关阐述,你不认同的是( A )
A.长颈鹿选择了有利变异以适应环境变化
B.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在长度上存在差异
C.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长颈鹿有利变异保存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
D.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把具有有利变异的长颈鹿选择出来,并且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和加强,不是长颈鹿选择了有利变异以适应环境变化。
7.(2023·烟台中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蛎鹬是一种在烟台长岛海域常见的水鸟,喙长而锋利,常插入双壳类(如蚌)贝壳内觅食。大型蚌的壳难以戳开,甚至会发生壳夹喙的现象。依据蛎鹬选择不同长度双壳类的比例(如图),下列相关分析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B )
A.蛎鹬喜欢取食30~50毫米长的双壳类
B.体型大的双壳类给蛎鹬提供更多的能量
C.蛎鹬的喙长而锋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鹬蚌相争”可能是蛎鹬捕食60毫米以上的蚌时发生的
8.(2023·济宁中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残翅是有利变异
B.蚊子为了适应蚊香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细菌抗药性增强,体现了抗生素决定细菌进化的方向
D.毒蛾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敌害识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蚊子本身存在抗药性变异,而不是蚊子为了适应蚊香而产生抗药性变异。
【创新应用】
9.(2023·淄博期末)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保护色有利于动物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生物兴趣班的同学进行如表所示实验来探究生物保护色的作用。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菜青虫100只 ?
生活环境 与菜青虫体色一致的青菜叶上 与菜青虫体色不一致的黄色菜叶上
实验处理 放入1只吃虫鸟 放入1只吃虫鸟
实验结果 一分钟后,吃剩88条 一分钟后,吃剩75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生物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
(2)实验变量是 生活环境 ,实验中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形成对照 。
(3)乙组的实验材料“?”处应该填的是 菜青虫100只 。
(4)同学们发现实验设计中有一点并不完善,请对其进行修改: 多放几只吃虫鸟,比如6只,否则偶然性大 。
(5)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环境变化导致菜青虫原来的保护色失去保护作用,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也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相对的 (填“相对的”或“绝对的”)。
(6)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分析,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