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二章) 生态系统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如图为小刚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它能组成生态系统吗?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生物种类少,不能组成生态系统
B.生物数量少,不能组成生态系统
C.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是生态系统
D.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所以是生态系统
解析:生态瓶中除了具有生产者(水草)和消费者(小鱼)外,在河沙里还含有细菌和真菌,它们是生态瓶中的分解者,该生态瓶中的非生物因素除了空气和河沙外,还具有温度、水、阳光等因素,可见生态瓶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
2.(2023·济南期末)下列体现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是( B )
A.大鱼吃小鱼 B.蚕吃桑叶
C.狮子捕食斑马 D.猫吃老鼠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大鱼吃小鱼、狮子捕食斑马、猫吃老鼠,都是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蚕吃桑叶体现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3.(2023·枣庄期末)“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描写了燕子繁育后代的艰辛。诗中涉及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B )
A.青虫→燕子
B.植物→青虫→燕子
C.燕子→青虫
D.植物←青虫←燕子
解析: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由诗句可知,题中食物链为植物→青虫→燕子。
4.(2024·济南期末)在食物链a→b→c→d→e 中,消费者是指( C )
A.a、b、c、d、e B.a、b、c、d
C.b、c、d、e D.e
5.(2023·青岛期中)“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把毕生精力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下列关于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 )
A.水稻生态系统不易被破坏
B.杂交水稻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阳光、水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成分
D.农田中除杂交水稻外,其他生物都属于消费者
解析:水稻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易被破坏;杂交水稻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阳光、水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农田中杂交水稻和各种植物属于生产者,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腐生的动物和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表示消费者,主要包括人和各种动物
C.丙表示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D.甲、乙、丙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成分。
7.如图是生态系统几种生物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②③④是消费者
B.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C.图中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相互影响,②③④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D.该图同时存在食物链和食物网
8.(2023·青岛期中)如图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这条食物链中丙是最高级消费者
B.这四种生物和分解者可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和丙的数量都会增加
D.若纵坐标为“体内有毒物质含量”,则丙是生产者
解析:图中的食物链为丙→丁→乙→甲,甲是最高级消费者;这四种生物(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应该包括非生物成分;图中食物链为丙→丁→乙→甲,如果乙的数量增加,甲捕食乙,所以甲的数量增多,乙捕食丁,丁数量会减少,丁捕食丙,导致丙的数量增加;若纵坐标为“体内有毒物质含量”,则甲是生产者。
9.2023年6月4号,神舟十五号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A )
A.营养结构简单
B.分解者功能差
C.容易出现环境污染
D.消费者主要是航天人员
10.甲、乙、丙、丁是某湿地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根据它们占据能量的多少绘制了能量金字塔(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丁
B.生物丙是三级消费者
C.能量流动是从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丙的数量增加,则短时间内可能引起甲、丁的数量增加,乙的数量减少
解析: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丁是三级消费者。
11.(2023·济南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B.该生态系统中的甲烷菌属于消费者
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沼气
D.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图中的食物链有玉米→鸡→人,玉米→人,玉米→猪→人3条食物链;在此生态系统中甲烷菌能将动物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2.“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关于上述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C )
A.“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C.“山水林田湖草”中稳定性最强的是“田”,即农田生态系统
D.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
1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C )
A.甲为生产者,2表示光合作用
B.1、6、4分别表示甲、乙、丙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
D.流入图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甲固定的太阳能
14.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过程①由生产者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完成
B.食物链上的生物共同参与,即可完成物质循环
C.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D.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为二氧化碳
15.(2023·烟台期中)如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树林、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三个不同种群的生物生长繁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A、B、C依次代表的是树林、食虫鸟和植食性昆虫
B.生产者是B,它决定着C的数量
C.从曲线看,该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破坏
D.该条食物链为B→A→C
16.如图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A.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
B.C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C.C主要是指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D.若A、B、C表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生态系统代表生物圈
解析:C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所以,C的营养方式是腐生。
17.(2024·潍坊期末)有关动植物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动物能固定太阳能,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B.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C.植物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D.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使生物圈中的碳得以周而复始地循环
18.如图表示能量流动过程(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A1、A2可表示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1表示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D1/D2×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可见,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D1/W1×100%。
19.(2023·滨州二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 475千焦
B.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d是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别最高的消费者
D.b是该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处在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
解析:a代表从太阳获得的能量,是875+200+175=1 250千焦;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入b的能量是200千焦,流入c的是30千焦,可知能量传递效率为15%; d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是该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处在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20.如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及有毒物质相对含量的柱状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图二中的四种生物构成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甲代表的生物是麻雀
B.图一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C.图一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蝗虫
D.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是不断循环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1.(20分)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进入生物体后不易降解,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在一淡水流域中也发现了微塑料,并绘制出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7 条食物链,请写出白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浮游藻类→鳙鱼→白鹭 。
(2)该食物网中蜻蜓的幼虫和沼虾的关系是 捕食、竞争 。
(3)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食物网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分解者 。
(4)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太阳能 ,能量和物质是沿 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动的。
(5)白鹭属于第 三、四、五 营养级。
(6)假设微塑料沿着该食物网传递,一段时间后,体内微塑料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白鹭 。
(7)分析上述材料,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C 。
A.选择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寻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8)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1)(5)该食物网中有浮游藻类→水蚤→沼虾→白鹭、浮游藻类→水蚤→鳙鱼→白鹭、浮游藻类→水蚤→蜻蜓的幼虫→沼虾→白鹭、浮游藻类→水蚤→蜻蜓的幼虫→鳙鱼→白鹭、浮游藻类→蜻蜓的幼虫→鳙鱼→白鹭、浮游藻类→蜻蜓的幼虫→沼虾→白鹭、浮游藻类→鳙鱼→白鹭,共7条食物链。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且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网中食物链越短,白鹭获得的能量越多。最短的食物链为浮游藻类→鳙鱼→白鹭。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图中白鹭属于第三、四、五营养级。(2)该食物网中蜻蜓的幼虫和沼虾都以水蚤为食,沼虾又以蜻蜓的幼虫为食,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3)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食物网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6)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假设微塑料沿着该食物网传递,则一段时间后,体内微塑料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白鹭。(7)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的做法有“选择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寻找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会产生“白色污染”,增加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8)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能更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稳定。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2.(22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及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指 生产者 ;D是指 分解者 。
(2)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 光合 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 、 逐级递减 。
(3)图中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 呼吸 作用转化为 二氧化碳 返回到空气中,沿着 A→B→C (用字母序号和箭头表示)这条食物链传递。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传递,与能量流动不同的是,物质可以以某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 反复循环 。
23. (18分)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①②③④表示某些生理过程);图二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图三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某食物链流动示意图(单位:千焦),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把影响A生活的阳光、水分、空气、生物B和生物C等因素统称为 生态 因素。
(2)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周而复始的特点,图一中对维持生态系统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生理过程是[①] 光合作用 ;碳在A→C→B之间以 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传递;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 ②③④ (填序号)。
(3)图一中共有 2 条食物链,B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 三、四 营养级,生物B和生物C是 捕食和竞争 关系。
(4)图一中,A和B的关系可用图二中 甲 (填“甲”或“乙”)表示。
(5)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分析图三中进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是 1_250 千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