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3·泰州中考)我国的制酪技术历史悠久,《齐民要术》中记载:“其卧酪待冷暖之节,温温小暖于人体,为合宜适。热卧则酪醋,伤冷则难成。”文中影响制酪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B )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2. 民间素有“惊蛰雨雷,小麦成堆”的农谚。某市今年春旱严重,由此对农作物产生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A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3.(2023·济南期末)叶在茎上的排列,不论是哪一种叶序,相邻两节的叶,总是不相重叠而呈镶嵌状态,这种同一枝上的叶,以镶嵌状态的排列方式而不重叠的现象,称为叶镶嵌。叶镶嵌式的排列,使叶片之间互不遮挡,更有利于植物获得( C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养料
解析:叶镶嵌可以使植物吸收更多的阳光,植物能更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合成较多的有机物,便于植物生长。
4. 在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同一观测点一年中不同时间段实际观测到的蝴蝶物种数不同。如图为蝴蝶物种数与时间的关系图,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
A.温度 B.光照
C.湿度 D.海拔
5.(2023·宜昌中考)如表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它修改正确的是( D )
位置 鼠妇/只 环境 温度/℃ 土壤湿度
纸盒左侧 20 明亮 30 干燥
纸盒右侧 20 阴暗 30 潮湿
A.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两侧都应是阴暗环境
C.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D.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
解析: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鼠妇数量、温度、湿度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而表格中湿度不同,左侧土壤干燥、右侧土壤潮湿,变量不唯一,因此对其修改正确的是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
6.新疆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多达2 800~3 000 小时,昼夜温差大。该地冰糖心苹果的果核由于糖分堆积而形成透明状,果肉甜脆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据此推断影响这种苹果品质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A )
A.温度和光照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土壤
D.光照和水分
7.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把同样多的鼠妇同时放在较暗和较亮的环境中,下列哪种曲线能表示较暗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变化( D )
A B
C D
8.(2023·重庆中考)《左氏春秋》记载了稻田杂草——稗草,它与水稻外形相似,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则水稻与稗草的关系是( A )
A.竞争关系 B.寄生关系
C.合作关系 D.捕食关系
解析:水稻与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
9.“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诗句中的鼠与雀、狐与兔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D )
A.仅捕食 B.仅竞争
C.合作和捕食 D.竞争和捕食
10. (2023·无锡中考)下列农谚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是( D )
A.小满小满,谷粒渐满
B.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C.粪草粪草,庄稼之宝
D.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解析:“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树是影响降水的原因,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1.(2023·青岛期中)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长成的叶球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叶球重量普遍增加。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C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解析: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长成的叶球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叶球重量普遍增加。因为西藏的温度、阳光等环境条件与北京不同,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2.你听说过夏眠的动物吗?非洲肺鱼便是有名的夏眠动物。在雨水充沛的雨季时,肺鱼尽享生活的美好,当炎热的旱季到来时,沼泽地变成一片干涸,肺鱼就躲在烂泥堆里睡觉,它在泥洞里不吃不喝地夏眠几个月,等雨季再出来。此实例体现的是( B )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物对环境的改变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当炎热的旱季到来时,沼泽地变成一片干涸,肺鱼就躲在烂泥堆里睡觉,它在泥洞里不吃不喝地夏眠几个月,等雨季再出来,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3.黄毛夜蛾静止时体色与背景相同;受袭时展翅而飞,翅色较鲜艳;快停飞时,突然跌落在地掩起鲜艳的翅膀,移动一段距离而停止不动,体色又与背景相同,可逃避敌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适应性
1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南橘北枳”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5.雷鸟的足部完全被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冬季行走于冰雪上。这体现了( C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16.(2023·菏泽期末)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C )
A.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B.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C.在沙地上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
D.枯叶蝶体色与周围落叶颜色一致
17.(2023·青岛期末)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苏辙的诗句“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反映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列哪项与其是一致的( D )
A.蚯蚓能使土壤疏松、肥沃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18.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D )
A.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解析: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19.小萌同学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后,绘制了如图所示概念图,下列甲、乙、丙、丁对应正确的是( B )
A.甲——环境 B.乙——生态
C.丙——适应 D.丁——影响
解析: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因此,图中甲因素是生物因素,乙因素是生态因素。丙指的是环境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即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丁是指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20. 生物与环境只有和谐相处并保持生物多样性,两者才能稳定地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也是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目标。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C )
A.高原地区紫外线强,边防战士们的面庞被晒得层层脱皮,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B.北方的树木有抗寒冷的因子,沙漠植物有蒸发量小的叶片,体现了环境能影响生物
C.在沿海地带,人们大量栽种红树林有效地防止了海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这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D.在一片森林中,分别生长着贴地表的苔藓、矮小的草本植物、稍高一些的灌木植物和高大挺拔的乔木植物,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20分)(2023·济宁期中)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请将对应的字母和数字连接起来。
(1)
(2)
(3)
22.(8分)生物小组的同学认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变化及阅读相关的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秋天,路边的银杏树开始落叶,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适应 ;农田中,能发现蚯蚓从土壤中钻出,周边是一堆疏松土壤,并能给土壤增加肥力,说明了 生物能影响环境 。
(2)沙棘地下根的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说明了沙棘适于在 干旱 环境中生活。
(3)水生生物大多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而150米以下几乎没有生物生存。请你分析:没有植物的原因是 缺少阳光 ;没有动物的直接原因是 缺少食物 。
(4)去过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小明同学发现,森林中植物的分布有一定的特点:顶层是高大的乔木,中间是灌木,下层是草本植物。决定森林中这种分布的因素是 光照 ;在夏日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出洞口,使其产生这种行为的环境因素是 空气 ,上述两种因素均属于 非生物因素 。
23.(12分)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请你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栋树和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温度 。
(2)在炎热的夏季,鸟类主要在清晨和黄昏较凉爽的时段活动,中午就隐伏不动了,温度降低到20 ℃以下时,蝉(俗称“知了”)就停止了鸣叫。冬天到来时,很多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就要进入冬眠,如青蛙、蛇等。上述事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环境影响生物 。
(3)仙人掌有肥厚粗壮的茎储水,叶子很小,甚至特化为刺,它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有一种哺乳动物,其体形较大,但是尾、耳朵、鼻端都较为短小,它适于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家兔必须借助四肢来支撑身体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集中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生物适应环境 。
(4)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生物影响环境 。
(5)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这一事实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
(6)“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捕食田鼠。因此养牛的农民爱养猫。”这是达尔文描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上述田鼠与土蜂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 。
24.(10分)(2023·济南期中)某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苍鹰、金雕、狼、花面狐等野生鸟兽168种,水杉、紫椴、赤松、山杜鹃(映山红)等植物600余种,还有近千亩江北最大的淡竹和毛竹林。每到5月杜鹃花开时,众多游人前来踏青赏花。
(1)该国家森林公园中,影响金雕、花面狐、山杜鹃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生态因素 。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国家森林公园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而且使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生物影响环境 。
(3)大山雀是山中常见的食虫性益鸟,大山雀与松毛虫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 ;紫椴、赤松之间是 竞争 关系;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 生物 因素的影响,如水杉、赤松、山杜鹃等能影响紫椴的生存。
25.(10分)某班同学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决定选择黄粉虫作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常常成群聚集在粮食堆里。下列是他们的探究过程及遇到的问题。请你通过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光对黄粉虫的生活是否有影响?
(2)作出假设: 光对黄粉虫的生活有(或没有)影响 。
(3)制订并实施方案:取方形铁盘,在纸盒两侧的中央放入 相同 数量的黄粉虫,一侧盖上不透明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观察和记录5分钟内两侧黄粉虫的数量,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结果如表所示。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1 0 2 0 2
阴暗 9 10 8 10 8
(5)该实验的变量是 光 ,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种条件以外,其他条件如 黄粉虫的生理状况 、 土壤湿度 等都应相同,这种实验叫做 对照实验 。
(6)若全班有10个小组开展探究,应取10组数据的 平均值 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其目的是 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
(7)如果“探究湿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需要给黄粉虫提供 潮湿 、 干燥 两种环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