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读我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不包括港、澳、台),图中反映出我国( )。
A.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 B.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C.城市人口数量减少 D.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B
2.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
A.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B.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
C.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青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
D.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解析: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青少年儿童的比重较大。
答案:C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4.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
A.尼日利亚 B.韩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①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到②时期不断增加,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所以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③和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总数稳定,但③时期人口总数最多,⑤时期人口总数有所减少,两时期人口总数不相等。第4题,选项所列国家中,尼日利亚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与②时期相符。
答案:3.B 4.A
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1953年和2010年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据图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图乙所示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图甲表示1953年的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显著
D.图乙表示2010年的人口结构,0~14岁男性多于女性
6.从1953年到2010年,我国( )。
A.人口增长模式不变 B.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人口增长加快 D.劳动力日益短缺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金字塔形状可以判断,图1为下宽上窄的典型金字塔状,为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容易出现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的问题。图2为收缩型的人口金字塔图,少年儿童比重较低,人口增长变慢,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图2中0~14岁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该年龄段男性比重大于女性,男性人口多于女性。第6题,对比两年份的人口金字塔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人口增长变慢;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劳动力充足;老年人口比重增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答案:5.D 6.B
下图表达了四个国家3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据图完成第7题。
7.有关甲、乙、丙、丁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最快的是甲
B.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乙
C.丙国正处于高增长阶段
D.目前丁国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乙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最快;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甲国;目前丙国的自然增长率为0,属于低增长阶段;丁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死亡率较高。
答案:D
8.2014年3月10日,全国已经有8个省(区、市)落实“单独二孩”政策,其他多个省份也纷纷给出时间表。下列关于支持我国放开二胎生育政策的理由,说法合理的是( )。
A.目前劳动力严重不足
B.能够大大加速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C.缓解人口老龄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D.有利于促进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解析: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绝对数量大,尚不存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生育二胎会使城市和乡村人口基数同时变大,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影响不明显;生育二胎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源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
答案:C
9.老少比=×100。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续表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西班牙
15
113
白俄罗斯
15
93
匈牙利
15
107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解析:老龄化程度要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根据题干中的老少比公式,结合表中不同国家少儿所占人口比重相同的特点,不难推出老少比越大的国家,其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越大,即人口老龄化程度就越高。故选B项。
答案:B
(2014·福建地理)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11.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解析:第10题,考查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老年抚养比上升,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因此D项正确。性别比例与人口抚养比无关,A项错误;医疗水平和教育程度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抚养比的影响是间接的,因此B、C两项错误。故选D项。第11题,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老年抚养比上升、少儿抚养比下降,说明新增劳动人口减少、原有劳动人口逐渐减少,进而会导致劳动力短缺,B项正确。国家整体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不会导致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的明显变化,因此A、C两项错误;少儿抚养比的持续下降,说明新生儿减少,会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老化,养老负担会加重,因此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10.D 11.B
1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不同年份人口普查数量(单位:亿)与不同年份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单位:‰)变化组合示意图。
材料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不同年龄段构成变化见下图。
(1)上述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主要特征是 。?
(2)材料一中的人口数量反映出我国人口的主要问题是 ,?
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这得益于?
,?
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在于?
?
。?
(3)上述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有?
?
。?
答案:(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口增长绝对数仍较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这些都会给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13.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指标是( )。
A.B——出生率
B.A——死亡率
C.B-A——自然增长率
D.A-B——生育率
(2)图中Ⅱ阶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处于人口增长的 模式阶段。?
(3)我国由于大力开展 工作,人口转变速度较 ,因此,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基本实现由图中 阶段向 阶段的转变。?
(4)分析上图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由 、 和 决定的。?
答案:(1)B
(2)高 低 高 传统
(3)计划生育 快 Ⅱ Ⅲ
(4)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课件36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性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差异。
(1)时间差异。
①总趋势: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②20世纪以来。
a.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示意的快速时期。
b.原因: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从下面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最快在什么时期?在这个阶段,哪类国家对世界人口增长做出的“贡献”较大?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发展中国家对世界人口增长做出的“贡献”较大。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空间差异。
①特点:不平衡。
②表现: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指标:a出生率、b死亡率和c自然增长率。
(2)特点及地区分布: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过程:由原始型经传统型到现代型。
(2)差异性。
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现负增长。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③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传统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人口问题及对策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1】 (2014·江苏地理)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甲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乙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第(1)题,由图甲可知,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两次较大幅度增加,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1980年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说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第(2)题,由图乙可知,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呈波动趋势,时升时降;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数量在未来30年总体减少,但人口规模变化还与人口死亡率等有关,故无法预知人口规模是上升还是下降;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短期内会出现增长,而后下降,未来30年内人口出生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出生人口高于生育政策不变的水平,从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答案:(1)B (2)C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于2030—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
材料二:2014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5.88。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9%。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2)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较任何国家都快。分析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合理建议。
(3)分析我国性别比失调的影响。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平衡性别比?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第(2)题,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问题有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应对措施有延迟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第(3)题,目前我国性别比过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会造成未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结构。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社会性别歧视现象,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答案:(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2)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建议:延迟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3)影响:造成未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结构。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社会性别歧视现象;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
人口总量极值的判断方法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并不意味着人口最多,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说明人口增长最快。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递减至由零变为负值的时候,即下图中的③时期。③~⑤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人口在减少。④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说明人口减少最快,但人口总数并不是最少。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2】 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按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2)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第三产业产值最大
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④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第(1)题,①图的出生率、死亡率最高,④图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最低,③图的出生率、死亡率比②图高,由此可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④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
答案:(1)B (2)D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右图为世界四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2)关于图中四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阶段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B.乙阶段人口死亡率最高
C.丙阶段人口死亡率可能上升
D.丁阶段社会养老负担较重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图中丁阶段人口出生率最高,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说明其人口死亡率高,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型,丙阶段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乙阶段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小于甲阶段,故乙阶段位于甲阶段之后。第(2)题,甲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说明此时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但数量并没有达到最大值;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乙阶段人口死亡率较低;丙阶段由于老年人口增加,人口死亡率可能上升;丁阶段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由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老龄化问题不突出,社会养老负担不重。
答案:(1)D (2)C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人口增长模式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判读技巧】
1.阅读图名
由图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得知:此图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的过程。
2.提取信息
(1)人口增长模式有三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2)每个阶段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3)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是由原始型到传统型再到现代型的转变。
(4)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分析问题】
(1)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等。
(3)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的是什么?
答案:自然增长率。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以下是四位旅客的谈话,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旅游。”
B.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
解析: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性变更的人口移动形式。选项中甲、丙、丁分别去上海旅游、出差、购物,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或永久变更,而乙是去上海读大学,居住地发生了长期变更,应属于人口迁移。
答案:B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新疆8—10月能大量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中新网2015年2月28日电,在叙利亚冲突进入第五个年头之际,在叙利亚周边国家注册的叙利亚难民人数已经达到380万人。导致难民外迁的主导因素是( )。
A.① B.④ C.③ D.⑤
解析:第2题,民工大量迁入新疆是经济因素。第3题,平民为躲避战争灾难而外迁,主导因素是战争。
答案:2.C 3.D
4.下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的迁移,箭头代表该洲人口的迁入或迁出。①~④表示的大洲正确的是( )。
A.①拉丁美洲 ②北美洲 ③非洲 ④欧洲
B.①欧洲 ②拉丁美洲 ③非洲 ④大洋洲
C.①非洲 ②拉丁美洲 ③欧洲 ④北美洲
D.①拉丁美洲 ②欧洲 ③亚洲 ④北美洲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如下表所示。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欧洲
净迁出区
净迁入区
拉丁美洲
净迁入区
净迁出区
亚洲、非洲
净迁出区
净迁出区
北美洲、大洋洲
净迁入区
净迁入区
答案:B
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6.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迁移原因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第5题,由图知,20~34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最多,这部分中青年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所以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第6题,0~4岁的婴幼儿一般要与父母一起迁移,所以图中甲、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口迁移原因有明显相关性。
答案:5.D 6.A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第7~8题。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第7题,两组图分别展示的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均人口年变化率,20世纪9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小于20世纪80年代,增长速度减缓,A项错误;两个时段总人口增长率均为正值,可见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对比两组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自然增长率大于20世纪80年代,C项错误;人口迁移量取决于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20世纪80年代两者之和大于1%,20世纪90年代两者之和约为0,可见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第8题,该城市人口超千万,为超级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说明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国内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且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迁出,说明该城市环境恶化,国内产生其他的新兴城市和工业基地,且该城市自然增长率为1%~2%。这些符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特征,A项正确。
答案:7.D 8.A
2014年春运(1月16日至2月24日)于24日落下帷幕。在为期40天的春运期间,超过36亿人次实现“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另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内地流动人口约26 139万。结合下图,完成第9~10题。
某地2010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
9.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10.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解析:第9题,春节前是大量的返乡人流,人口以城市向农村流动为主;而春节后恰好相反。第10题,人口迁移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弥补了迁入地劳动力的不足,缩小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但也会给铁路等交通运输以及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治安等造成压力。
答案:9.A 10.B
下图为某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率年龄分布图。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有关美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
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自北向南
C.中、美两国20岁人口迁移的数量大致相同
D.除1~10岁外,中、美两国的人口迁移率大致相同
1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美国相比,我国中老年人的迁移较活跃
B.20~30岁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就业
C.1~20岁人口迁移与父母进城无关
D.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导致人口平均迁移距离增大
解析:第11题,影响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我国20岁人口的迁移率约为5%,美国约为10%,但我国人口数量是美国人口数量的4倍多,所以人口迁移率不同,迁移的数量也不同;美国北部气候阴冷,且环境较南方地区差,所以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移居南方。第12题,读图可知,与美国相比,我国中老年人的迁移率较低,因此不可能比美国中老年人的迁移活跃;20~30岁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就业;1~20岁人口迁移主要是随父母进城或者求学;目前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是由经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可以在当地就业,所以产业转移导致人口平均迁移距离减小。
答案:11.B 12.B
13.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调查显示,我国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自农村。2012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约为1.6亿。
中国民工流出省级行政区域空间分布图
中国民工流入省级行政区域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 、 。?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
答案:(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加剧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3)广东 浙江 江苏
(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各年龄段人口增长百分比。
0~14岁
15~64岁
65岁及其以上
-6.29%
4.38%
1.91%
材料二:2010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的厂房停止招工,而富士康成都项目总投资达50亿美元,建成后将吸纳10万人就业,是四川省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已与四川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许多类似的公司也已经或准备在四川建厂。
(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各年龄段人口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四川省人口流动的趋势有什么变化。
(3)从劳动力价格角度分析富士康公司从深圳向四川转移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0~14岁人口是后备劳动力资源,15~64岁人口是现在的劳动力资源,65岁及其以上人口是需要赡养的人口,这些人口的比重变化会带来相关问题。第(2)题,四川是人口大省,由于省内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大量劳动力需外出打工;现在省内建设加快,会减少人口外出,促进省内就业。第(3)题,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转移主要是考虑劳动力价格和数量。
答案:(1)后备劳动力资源不足;目前就业压力大;养老负担重。
(2)向省外流动减少,省内流动增加。
(3)深圳劳动力价格上升;四川劳动力充足,价格低。
课件34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暑假期间,同学们组织到湖南张家界旅游算不算人口迁移?
提示:不算。因为人的居住地未发生长期改变,只能算人口流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等。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大量人口迁入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老年人迁入南部阳光地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国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且为环境质量较好的“阳光地带”,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员迁入;老年人的迁移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出地的影响:①有利影响:降低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改变人们的观念,开阔眼界;带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②不利影响:造成劳动力或人才流失。
(2)对迁入地的影响:①有利影响:提供人才和廉价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与发展。②不利影响: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压力;可能导致社会问题。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全国妇联某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 100多万。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当地有9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我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52%,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前十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江苏。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原因。
(2)2010—2011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
(3)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如何吸纳这些劳动力?
思路分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可从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方面分析。第(2)题,读图可知,2010—2011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第(3)题,当地可提供优惠政策、增加就业岗位等。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答案:(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原因:由于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2)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3)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出现“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的新趋势。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图示属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 B.④⑤ C.③④ D.②⑤
(2)图示由于国内城市化引起人口迁移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与G、H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
A.美国、澳大利亚 B.巴西、中国
C.美国、巴西 D.中国、澳大利亚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类型。根据区域划分,图示人口迁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根据图中图例判断,③④人口迁移跨越了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所以选择C项。第(2)题,国内城市化引起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图示的乡村、城市对应的图例。图中箭头①②是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第(3)题,图示G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从乡村向城市,且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国,故判断为发展中国家。而H国的人口迁移,出现城市向城市、乡村向乡村和城市向乡村的人口迁移,且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国,故判断为发达国家。结合选项可知D项正确。
答案:(1)C (2)A (3)D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4.其他因素
(1)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2)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经济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候鸟”经济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区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2)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几月?为什么?
(3)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山西省和云南省,两地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
思路分析:第(1)题,不利影响主要从交通、环境、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等方面分析。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图中获知。第(2)题,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棉花的采摘,主要集中在8—10月。第(3)题,山西省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开采;云南省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旅游业、花卉种植、边境贸易等。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答案:(1)不利影响: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时间:8—10月。原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8—10月。
(3)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吸引大量劳动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上海流往河南
C.从广东流往四川
D.从江苏流往重庆
(2)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甲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乙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D.甲地优美的环境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往发达地区,从内陆地区流往沿海地区,因此A项正确,B项应为从河南流往上海,C项应为从四川流往广东,D项应为从重庆流往江苏。第(2)题,人口迁移主要是受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拉力指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推力指使人口迁出的因素。人口迁移主要受甲地的推力作用和乙地的拉力作用,所以乙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生活条件等是拉动人口由甲地迁往乙地的因素;而甲地较高的工资待遇、优美的环境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成为阻碍人口迁出的因素。
答案:(1)A (2)C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具体案例中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要注意以下原则。
(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相同地区之间、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我国人口迁移流向图的判读 【判读方法】
1.阅读图名和图例
由图名“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得知:此图表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根据图例区分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流向差异。
2.提取信息
(1)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分两个阶段:1949—1986年期间和80年代后。
(2)两个阶段的人口迁移方向差异显著:1949—1986年期间是从东部流向西北和东北;80年代后是由内陆到沿海,由农村到城市。
(3)1949—1986年人口迁移的目的是支边、垦荒;80年代后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务工、经商、求学。【分析问题】
(1)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原因。
答案:1949—1986年期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开发内地和建设边疆的需求,国内人口发生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80年代后,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最大,流向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2)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提示:注意分迁入地和迁出地,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中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完成第1~2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中的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的描述,四地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大致相同,则人口容量与作物熟制成正比,④地纬度最低,热量充足,作物熟制最高,故人口容量最大。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到,①④两地的人均用水总量并没有超过人均水资源总量,说明两地还有多余的水资源,还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①④两地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答案:1.D 2.C
3.如果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解析: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为我国供养人口的极限值,显然我国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这个数值;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现在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这个数值。
答案:C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多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第4~5题。
4.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5.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上述影响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的是( )。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数量差距很大,主要是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第5题,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答案:4.C 5.A
6.据专家统计,我国西藏人口容量每平方千米约2人,长江三角洲每平方千米约500人。关于西藏和长江三角洲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两地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
B.长江三角洲人口容量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经济较发达
C.两地环境人口容量都已达到极限
D.两地现在的人口密度都远远高于环境人口容量
解析:从两地的人口密度和两地的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可知,长江三角洲环境人口容量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西藏环境人口容量小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
答案:B
7.下图为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答案:A
8.根据广州有关规划,到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应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与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D.该指标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解析:“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人口合理容量,它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答案:B
最新报道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可承载的人口正在接近极限。据此完成第9~10题。
年份
常住人口(约万人)
总人口
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2010
2 302
1 404
-0.06%
2012
2 380
1 420
0.026%
9. 上海的人口容量正接近极限,影响其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 B.地区开放程度
C.人均资源消费水平 D. 科学技术水平
10.与2010年相比较,2012年( )。
A. 总人口增长率等于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B. 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增长了6.9%
C. 户籍人口增长率等于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D. 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第9题,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上海矿产资源贫乏,是影响上海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第10题,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增长率=[(2 380-1 420)-(2 302-1 404)]/(2 302-1 404)≈6.9%。
答案:9.A 10.B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土地面积更广阔 B.矿产资源更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 D.草场资源更丰富
12.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1题,我国北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于西北地区,说明北方地区资源利用条件好。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大,矿产资源、草场资源丰富。第12题,发展科技可以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11.C 12.B
13.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m3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面积/km2
耕地/km2
年径流总
量/m3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材料二: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 ,森林面积 。?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 ,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 ,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解析: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因此未来耕地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第(3)题,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答案:(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合理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14.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因素表示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B因素表示 。该因素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 的变化。?
(3)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的 ,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4)目前,对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有三种学说,即 说、 说和 的学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状况是影响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通过改变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对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有悲观说、乐观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学说。
答案:(1)资源
(2)科技发展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悲观 乐观 介于悲观说和乐观说之间
课件22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什么关系?
提示:资源越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越高或消费水平越低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估计:存在乐观者、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三种观点。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
提示: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也就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则通常依据的资源类型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2)下列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水平
C.消费水平 D.地区开放程度
思路分析:第(1)题,通常把土地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第(2)题,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二者呈负相关。
答案:(1)A (2)C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下图是N、M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关于两类国家环境人
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N类国家因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而人口增长快
B.M类国家因人口数已超过环境人口容量而导致人口萎缩
C.N类国家因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
D.M类国家因经济、科技发达所以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
解析:据图示可以判断N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少年为主,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M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年龄结构以老年人为主,老龄人口多,人口增长慢,对应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
答案:D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二、人口合理容量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因
(1)当前世界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突出,如下图所示: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被称为( )。
A.环境承载力 B.环境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地球环境容量
(2)下列各国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国家是( )。
A.日本 B.加拿大
C.德国 D.科威特
思路分析:第(1)题,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做人口合理容量。第(2)题,科威特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国土面积狭小,科技水平较低,国内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自然条件恶劣,故环境人口容量较小。
答案:(1)C (2)D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图中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③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所以,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答案:(1)C (2)C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木桶效应图的判读 【判读方法】
1.阅读图名
由图名“木桶效应”得知:此图通过组成木桶桶板的长短与木桶容量大小的关系阐明一个道理。
2.提取信息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桶板的长度。
(1)“木桶效应”在本节中反映的是环境人口容量大小与当地资源多少的关系。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而资源的种类较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最少资源的数量。
(3)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分析问题】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什么关系?
答案: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受教育水平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2)热带雨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理论和实际有何差别?
答案:热带雨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理论值大于实际值。课件10张PPT。【例题】 读中国2000年和2050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完成下列各题。(1)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增长快 ③少年人口男性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据图判断,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状况是( )。
A.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B.青壮年劳动力丰富
C.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
D.青壮年劳动力社会负担减轻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少年人口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第(2)题,由图中横坐标可以读出,6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口比重都较大,故青壮年劳动力社会负担很重。
答案:(1)B (2)A第一章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 )。
A.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方面
B.死亡率的高低
C.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D.出生率的高低
答案:A
(2014·全国课标Ⅰ)图甲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第2~3题。
图甲
2.图乙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图乙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解析:第2题,把数量关系进行转换:移民占总人口比例=×100%?总人口=。根据图甲,读取相关数据计算1910年、1930年、1950年、1970年、1990年、2010年的总人口数量分别约为:100×106、125×106、150×106、200×106、250×106、300×106,符合该特征的为①图,故选A项。第3题,由第2题解析数据可计算出:1910—1930年、1930—1950年、1950—1970年、1970—1990年各时段人口增长数量分别约为25×106、25×106、50×106、50×106,读图甲计算可知,该4个时间段的移民人数分别约为:25×106、20×106、15×106、30×106,所以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为50×106-15×106=35×106,选C项。
答案:2.A 3.C
读甲、乙、丙三个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读图发现丙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甲国,下列原因最可信的是( )。
A.丙国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B.丙国疾病流行
C.丙国人口的生活质量较低
D.丙国发生了战争
5.与乙国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是( )。
解析:第4题,丙国人口增长模式属现代型,由于丙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因此死亡率要高一些。第5题,乙国属于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人口增长模式,只有D项符合条件。
答案:4.A 5.D
读下表,完成第6~7题。
全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表
人口普查
人口
总数(不
包括港、
10年人
口增
长/%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受大学教育人数/每10万人
城市
化水
平/%
第五次
(2000年)
12.7
11.66
22.89
66.78
10.33
3 611人
36.2
第六次
(2010年)
13.4
5.84
16.60
70.14
13.26
8 930人
49.7
6.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改善
B.10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
C.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
D.人口出现负增长
7.根据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A.人口素质提升明显
B.10年间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
C.劳动力向东部转移趋缓
D.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
答案:6.B 7.C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完成第8~9题。
8.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10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10年来增长50%以上
9.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解析:第8题,2010年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0.2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第9题,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人口迁移(劳务输出)的结果;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不会导致人口数量的下降;我国西部省级行政区域的调整最近一次为四川和重庆的分置,时间为1997年。
答案:8.A 9.D
读图,完成第10~12题。
10.与现在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甲国最可能位于( )。
A.非洲 B.亚洲
C.拉丁美洲 D.欧洲
12.与其他三国相比,丁国( )。
A.出生率最低 B.人口增长数量最多
C.死亡率最高 D.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答案:10.B 11.D 12.D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新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下图为我国劳动力数量变化及预测情况。据图完成第13~14题。
13.我国开始出现“用工荒”的时间拐点大致是( )。
A.2002年 B.2007年 C.2012年 D.2020年
14.针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政府应( )。
A.继续实行严格的低生育政策
B.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
C.鼓励大量外贸企业的入驻
D.增加对企业的补贴,提高劳动者工资
解析:本组题考查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第13题,“刘易斯拐点”是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劳动力过剩与短缺不应简单看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而是看供求关系。从20~39岁新增就业人口的变化来看,新增就业人口由最高开始下降,表明岗位从此招到的人少了,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图中我国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开始减少的时间大致是2002年。故选A。第14题,“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与我国劳动力数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我国劳动力技术水平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廉价劳动力生产企业减少,高附加值企业增加,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通过对劳动者的培训,用质量替代数量。故选B。
答案:13.A 14.B
读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完成第15~16题。
15.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16.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
B.自然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在外来移民人口中,占比例最高的是20~50岁的青壮年,其次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重最低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以外来移民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第16题,外来移民人口中,比重最大的集中在20~50岁,属于劳动人口,因此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答案:15.D 16.D
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比较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比较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和人口数量除以资源人口容量。下图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示意图(2000年)。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7~18题。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人口密度小,仍有人口扩容的能力
B.人口合理容量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是否协调
C.西部人口压力指数大的原因是矿产资源丰富
D.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可以缓解东部地区人口压力指数
18.结合上图信息,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东部迁往西部
B.北部迁往南部
C.中部、西部迁往东部
D.东部、西部迁往中部
解析:从人口压力指数的概念分析:综合人口压力指数越大,环境承受的压力越大,环境问题越严重。第17题,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但是通过资源的输入、资源的开发,可以扩大其人口环境容量。西部地区人口压力指数大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第18题,从图中可见,东部沿海地区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小,中部、西部人口压力指数大,因此人口迁移可从中部、西部迁往东部地区。
答案:17.C 18.C
(2015·福建地理)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0.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解析:第19题,由图中可以看出,a方案少年儿童比重明显小于c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及人口性别比差别都不大。第20题,a方案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严重;c方案少年儿童比重较大,人口增长快。两种方案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b方案少年儿童比重、老年人口比重以及青壮年人口比重分配最为合理,所以三种生育方案中b方案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9.D 20.B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3分)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如果计划生育措施实施有效,到2050年世界人口有望控制在90亿以内。
材料二:世界人口数量变化。
材料三: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七国。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
斯坦
尼日
利亚
孟加
拉国
印度尼
西亚
美国
贡献
率/%
21%
13%
4%
4%
4%
4%
4%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 (类型)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原因是 ?
。?
(2)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如何?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3)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是哪一个?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属哪一种?该国应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解析: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第(2)题,从图示分析,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这种变化带来的问题可从环境、粮食安全、教育、就业等角度分析。第(3)题,从图示看出,印度对世界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21%,该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属传统型。
答案:(1)发展中 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这种变化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来说,要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印度。传统型。计划生育。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0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9%。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工分别为3484万人、4251万人和2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分别为7404万人、1569万人和1572万人。
材料二: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表(单位:元)。
年份
地区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东部
11 334
12 811
14 159
16 207
18 217
23 768
中部
5 982
6 395
6 691
7 757
9 481
10 608
西部
4 687
5 007
5 473
6 187
7 219
9 338
(1)据材料一,指出农民工流向的特征。
(2)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经济原因。
(3)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4)请为解决民工流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农民工主要来自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差距逐渐扩大,说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有更强的吸引就业的能力。第(3)题,人口流动对迁入地、迁出地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第(4)题,人口流动要合理、有序地进行;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中小城镇建设,使农民工就近就业;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推动农民工自主创业。
答案:(1)农民工大多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2)原因在于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较中、西部发达,且东、中、西部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东部较中、西部有更强的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
(3)对于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但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4)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养与技能培训教育等。
23.(15分)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中国新闻网报道,2033年前后,中国总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那么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
(1)“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而目前我国的总人口是13亿多,形成该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能正确反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变化趋势的是( )。
(4)造成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上述变化趋势的直接因素是( )。
A.土地资源数量增加
B.开放程度提高
C.环境质量改善
D.消费水平提高
(5)分析材料,谈谈我国目前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途径。
解析:第(1)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第(3)(4)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呈下降趋势,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措施的建设,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有了很大提高。第(5)题,要结合我国人口增长快,科技水平不很高,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实际分析。
答案:(1)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D
(4)C
(5)我国目前人口增长快,人口基数大,人与环境矛盾较突出,因此应稳定低生育水平。要提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就应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