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练习):第1章 行星地球 (1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练习):第1章 行星地球 (1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31 06:21:14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选择题
1.(2015·广东佛山质量检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天体系统的名称依次是(  )。
                
不同层次天体系统相关示意图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行星系—恒星系—河外星系—客观宇宙
C.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宇宙—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解析:图中的天体系统前者包含后者,级别由高到低,①为总星系,②为银河系,③为太阳系,④为地月系。故C选项正确。
答案:C
下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4题。
2.图中①~⑧分别示意地球和土星的是(  )。
A.②⑦ B.③⑥ C.③⑤ D.④⑤
3.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卫星数目比土星多
C.自身能发光 D.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
4.2014年1月1日凌晨,美国卡特林娜巡天系统在小行星带发现一颗体积很小的星体,命名为“2014AA”,“2014AA”的位置(  )。
A.位于①②之间 B.位于⑤⑥之间
C.位于④⑤之间 D.位于⑦⑧之间
解析:第2题,八颗行星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此可以判断图中各行星序号。第3题,由于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阳,所以其表面温度高于地球。第4题,“2014AA”属于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答案:2.B 3.D 4.C 
2013年11月18日,美国火星探测器在佛罗里达州发射,它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研究火星的上层大气”。读下图,完成第5~6题。
5.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隶属的天体系统包括(  )。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总星系 ④银河系 ⑤河外星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6.火星上大气十分稀薄。行星上存在大气的主要原因是(  )。
A.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质量和体积适中
C.行星内部巨变 D.宇宙环境具有安全性
解析:第5题,进入火星轨道的“好奇”号探测器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第6题,根据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条件,类比可知行星上存在气体与体积和质量有关。
答案:5.D 6.B
201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刊载玉兔口吻探月日记,玉兔说:“无论是现在就止步,还是在计划的三个月工作时间结束之后再停止奔跑,我觉得,这一趟月球之旅,并没有遗憾。”据此完成第7~8题。
7.月球表面是绝佳的天文观测地,依据可能是(  )。
A.月球上没有大气
B.月球的天气状况稳定
C.月球昼夜更替周期短
D.月球上人工无线电等干扰多
8.关于“玉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B.属人工制造,不是天体
C.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D.隶属地月系
解析:第7题,采用排除法,月球上没有大气,不会有“天气状况”;月球昼夜更替的周期长;月球上人工无线电干扰少。第8题,“玉兔”是人造天体,与月球一起绕地球转,属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答案:7.A 8.D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数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据此完成第9~10题。
9.地球与金星和火星相比,地球上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水汽
B.复杂的地形
C.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D.强烈的地壳运动
10.若地球转轨到天王星轨道上运行,则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会消失 D.水会全部蒸发掉
解析:第9题,地球与金星、火星相比,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适宜的大气和液态水。第10题,若地球转轨到天王星轨道上运行,则会远离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变少,气温将会急剧下降。大气层的存在是因为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答案:9.C 10.A
二、非选择题
11.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A、C、D、E、F五颗行星中,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对应的字母是   ,其表面温度低于D、F,由此可见,地球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主要得益于适中的     。?
(2)图中的扁长椭圆轨道是彗星轨道,请在B处画出彗尾和C天体绕日公转方向。
(3)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请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按照因果关系连接起来。
外部
条件
自身
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
 ②太阳光照稳定
 ③地球质量、体积
适中
 ④地球运动周期
适中
 ⑤大、小行星各行
其道,互不干扰
 a.有适宜的温度
 b.地球外包围大
气层
 c.温度变化幅度小
答案:(1)A 日地距离
(2)画图略。(彗尾背离太阳,C天体绕日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3)
12.读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
(2)“北京奥运星”位于小行星带,与此相邻的行星②是    ,③是    。与②③两行星比较,“北京奥运星”具有    小、    小的特点。?
(3)①行星是太阳系中特殊的行星,试述其特殊性并分析这种特殊性存在的基本条件。
(4)据图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的成因。
答案:(1)太阳
(2)火星 木星 体积 质量
(3)特殊性是存在生命。基本条件是有液态的水,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
(4)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小行星在同一平面上同向运行,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在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课件40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俗语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指的是哪两级天体系统?
答案:地月系、太阳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
?
?
1.太阳系八颗行星。
(1)名称:图中按照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④火星、⑤木星、⑥土星、⑦天王星、⑧海王星。
(2)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3)分类:按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分为三类。
2.地球普通性的表现。
在太阳系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的运动特点并不特殊。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民间传说哈雷彗星的出现是凶兆,为什么会有这荒谬的传说?
答案: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人的一生观测到它的几率小。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2.存在生命的条件。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地球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人因此提出移民月球的构想。要想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你认为应解决好月球上哪几方面的问题?
答案:生活用水问题;氧气供应问题;温度控制问题。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天体与天体系统 1.天体的类型
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在自然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此外还有彗星、流星体、行星及其卫星、行星际物质等多种类型。具体如下图所示: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天体系统
宇宙中运动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主要天体系统比较: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1】 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
?
(1)“蓝月亮”应属于(  )。
A.行星 B.恒星 C.彗星 D.卫星
(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
A.恒星 B.地球 C.行星 D.太阳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天体和天体系统。第(1)题,只要将地月系的知识迁移过来即可,“蓝月亮”就是地月系的月球,所以应属于卫星。第(2)题,联想地月系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月球的光照来自太阳这颗恒星,由此可以推知蓝月亮也属于卫星,光照可能来自恒星。
答案:(1)D (2)A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小型空间实验室。下图为“天宫一号”目标飞标器运行示意图,比图中所示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
?
?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图中天气系统有两级:“天宫一号”(人造天体,围绕地球运动)与地球构成一级天体系统,地球与太阳构成高一级天体系统——太阳系。所以,比图中所示天体系统高一级即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
答案:B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二、地球的普通性 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3.地球与其他七颗行星相似的结构特征。
地球在质量、体积、密度、自转和公转周期、平均密度等结构特征方面与其他大行星相似。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2】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非常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一直存在,每年约有10颗小行星运行至距离地球150万千米之内,但不会撞上地球。结合下面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1)小行星带位于图中哪两颗行星之间?(  )
A.3和4      B.4和5
C.5和6 D.6和7
(2)距离位置3行星最近的一个恒星是(  )。
A.太阳 B.哈雷彗星
C.织女星 D.火星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该图表示太阳系模式图,由各大行星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图中1表示水星,2表示金星,3表示地球,4表示火星,5表示木星,6表示土星,7表示天王星,8表示海王星,10表示彗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答案:(1)B (2)A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地外行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的行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时,称为行星“冲日”,简称“冲”。
(1)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木星“冲日”的是(  )。(2)下列各行星既属于类地行星,又属于地外行星的是(  )。
A.土星      B.金星
C.地球 D.火星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地外行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时,称为行星“冲日”。第(2)题,八颗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的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答案:(1)B (2)D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三、地球的特殊性 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3】 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航天科技集团负责人称,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行第一次火星探测,2020年左右我国将发射深空太阳天文台,2020~2025年先后进行小行星伴飞、附着探测器和金星探测器的发射,2025~2030年先后进行木星探测器和火星取样返回探测器的任务。
(1)一般来说,同样的撞击造成的月球陨坑要比地球上的陨坑大,原因是(  )。
①月球上没有大气 ②陨落物的体积、质量更大 ③陨落物的撞击速度更快 ④月球上没有水,缓冲作用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测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为什么?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第(1)题,月球上没有大气,撞击物在撞向月球时,缺少大气的摩擦,撞击物受损轻,因此,同样撞击物转变为陨落物时的体积、质量更大,撞击速度也更快,月球陨坑也更大。第(2)题,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①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形成地球表面适宜的气温;③适宜的气温条件使地球表面的水多以液态存在。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测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它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与地球类似。
答案:(1)B (2)火星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再加上自转的周期和地球相当,因此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球上的很相似。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阅读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图中的M、N天体分别是(  )。
A.月球、水星
B.火星、土星
C.金星、木星
D.金星、水星
(2)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③没有坚硬的地表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考查八颗行星的判断。太阳系八颗行星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读图可以判断,图中的M、N天体分别是金星、水星,D对,A、B、C错。第(2)题,考查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读表格内容可以看到,地球大气成分与金星不同,金星表面温度白天太高,夜晚太低,不适合液态水的存在,所以①②是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金星表面也有坚硬的岩石,体积、质量与地球相差不大,③④与地球相似,不是根本原因。所以选项A对,B、C、D错。
答案:(1)D (2)A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三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读教材图1.4 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看,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
答案:太阳。
(2)太阳系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方向、轨道有何特点?
答案:自西向东(逆时针),轨道近似圆形。
(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倾角较小,说明了什么?
答案:八颗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4)填一填:填出下图中所缺的行星名称。
?
?
?
?
答案:【判读方法】
(1)八颗行星位置的判定。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星,近及远,绕日行”的歌诀形象地记忆了八颗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带位置的判定。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3)彗星彗尾指向的判定。
根据彗星的主要构成物质为冰物质和尘埃,可判定其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彗尾背向太阳。
(4)地球所在宇宙环境的安全性分析。根据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分析。课件29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为什么说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根本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答案: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大量植物、动物遗体被埋于地下,经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
(1)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2)太阳大气各分层及其中的太阳活动。(3)标志: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二者平均周期均约为11年。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下面两图所示的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你能据图说出是哪一种自然现象吗?答案:图甲为极光,图乙为受太阳活动影响的地球磁场。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1】 读我国与全球同纬度太阳年辐射总量对比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1)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最大的地区在(  )。
A.20°N附近     B.25°N附近
C.30°N附近 D.35°N附近
(2)我国东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同纬度全球平均值低,主要原因是我国东南地区(  )。
A.白昼时间短 B.云雨天气多
C.无沙漠分布 D.海拔低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30°N纬线上95°E沿线和110°E沿线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最大。第(2)题,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东南地区云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答案:(1)C (2)B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下图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
(1)到达该地区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
A.红外线波段
B.紫外线波段
C.可见光波段
D.X射线波段
(2)ab沿线云量基本一致,但太阳辐射量差异明显,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气象 C.下垫面 D.大气环流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考查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按波长可分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其中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能量的50%左右,绝大部分可见光都可以到达地面,故选C。第(2)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地纬度相当,排除A;题干中提到a、b沿线云量基本一致,可以推知该区域气象和大气环流状况差异不大,排除B、D两项;自a至b,该区域海拔大致呈降低趋势,影响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因素是下垫面。
答案:(1)C (2)C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太阳大气层是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它从外到里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太阳及其大气的分层如图所示: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由上表可知,太阳大气各层从里向外,厚度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小,温度越来越高,观察越来越难。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2】 2013年8月上旬,距地球1.49亿千米之外的太阳耀斑爆发,引发了一场太阳风暴,也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演了一场瑰丽的极光之舞。地球照旧安然无恙,但诸如“太阳风暴将正面击中地球”“人类将重回黑暗时代”等报道,却引起广泛关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太阳“强风”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C.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太阳黑子与耀斑出现的周期相同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太阳风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可信的是(  )。
A.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和短波广播造成短时间影响
B.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C.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有异常变化
D.地壳活动活跃,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频发
思路分析:第(1)题,太阳黑子是光球层表现的一些黑斑点,是由于其温度比周围其他地方低形成的。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具有同步性。第(2)题,太阳活动能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在两极或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答案:(1)B (2)D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
?
太阳活动频繁的年份,地球上将面临停电、失去重要的通信信号等问题。
(1)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太阳风暴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解释地球上将失去重要通信信号的原因。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图中甲为光球层,乙为色球层,丙为日珥,丁为日冕层,太阳风暴来自日冕层。第(2)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1)D
(2)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大气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读教材图1.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分为哪些层次?
答案: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2)我们平时见的“太阳”是指哪层?
答案:光球层。
(3)黑子和耀斑有何关系?
答案: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也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的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
(4)列举各太阳大气层的主要太阳活动。
答案: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冕层——太阳风。太阳辐射柱状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判读方法】
(1)读图名,明确本图统计的内容。
(2)读坐标:明确横、纵坐标表示的要素,明确图名中内容的影响因素。
(3)读趋势:看柱状图的变化,分析图名中的地理事物随图中横、纵坐标的变化规律及趋势。
(4)析原理: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多少,取决于纬度的高低。
(5)深探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哪些因素有关?(纬度、天气、地势等)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2016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指导 课件+学案(无答案)(2份)
课件36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自转运动。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的空间位置: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
①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②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5)速度。
①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均约为15°/小时。
②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生活中哪些事例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请举例说明。
答案: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东升西落、科技馆中运动着的傅科摆、河流对河岸的冲刷等。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公转运动。
(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
?
?
?
?
(2)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②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近的点(1月初)。
③远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7月初)。
(3)周期:恒星年(以恒星为参考点,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北半球夏季距太阳近,冬季距太阳远,对吗?
答案:错误。北半球1月初正值隆冬季节,地球距离太阳最近;7月初正值盛夏,地球距离太阳最远。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
?
?
?
?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大小为23°26',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等。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有什么变化?
答案: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不再南北移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轨迹。
?
?
?
?
(2)周期。
回归年时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据图甲回答,赤道上的线速度与60°纬线圈上的线速度的关系。
(2)描述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
(3)描述从B到A(逆时针)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
思路分析:第(1)题,据图甲可知,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 670千米/时,60°纬线圈上的线速度为837千米/时,故前者约为后者的两倍。第(2)题,据图可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不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第(3)题,图乙中,A点为冬至日,B点为夏至日,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故从B点逆时针到A点,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加快。
答案:(1)赤道上的线速度约为60°纬线圈上的线速度的2倍。
(2)除极点外,地球上各点的自转角速度均相等。
(3)先变慢后变快。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地球表面有甲、乙、丙、丁四点(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
?
(1)四个地点中线速度最慢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乙点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故纬度越高,纬线圈越短,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运动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图示乙点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故形成的俯视图应以北半球中纬度为中心,可看到北极上空,其自转方向围绕北极呈逆时针,故A图符合;B图为赤道上空的侧视图;C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D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
答案:(1)A (2)A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二、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自转平面(赤道面)的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直射点并不总是位于赤道上,而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移动,这种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之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2】 读黄赤交角平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
(1)若黄赤交角为α,求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
(2)若其他条件不变,而黄赤交角为24°时,则(  )。
A.北极圈以北的范围扩大,南极圈以南的范围缩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
C.温带的范围变小
D.北极点出现极昼天数增加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3)当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α(北纬)时,能够看到的景色是(  )。
A.长江流域寒梅绽放  B.巴黎盆地小麦黄熟
C.南极中山站终日斜阳  D.赞比西河流域草木葱绿
思路分析:第(1)题,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互余。第(2)题,其他条件不变,当黄赤交角为24°时(变大),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变小,即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但北极点极昼天数不变。第(3)题,当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α(北纬)时,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夏至日,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答案:(1)回归线的度数α。极圈度数90°-α。
(2)C
(3)B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
?
?
(1)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  )。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2)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
A.端午节 B.劳动节
C.国庆节 D.元宵节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3)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  )。
A.日本春光明媚 B.北极出现极夜
C.南非华人欢度春节 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
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第(1)题,结合图示明显看出,从秋分(直射赤道并且太阳直射点北移)开始进行观测,经历了冬至和夏至,到第二年的秋分结束,正好持续了一年的时间。第(2)题,从图中发现,a点处于从秋分至冬至过程中,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此点靠近秋分日,判断可能是国庆节。第(3)题,b点处于从春分至夏至过程中,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此点靠近春分日,判断时间大致在4月份,即为北半球的春季。故选A。
答案:(1)D (2)C (3)A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读教材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完成下列各题。
(1)自转角速度有何规律?
答案: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相同,为15°/h。
(2)自转线速度有何规律?
答案: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通过线速度的变化,怎样计算某纬线上的线速度?
答案:设某地纬度为α,则线速度为1 670·cosα(km/h)。
(4)怎样根据线速度的大小确定低、中、高纬?
答案:如图:【判读方法】
(1)判断自转、公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自转、公转方向为顺时针。
(2)二至日的判断:根据地轴和太阳的关系可判断,地轴北端倾向太阳(或地轴南端偏离太阳)为夏至日;反之,则为冬至日。
(3)近日点、远日点的判断:根据二至日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远日点的时间可判断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4)判断公转速度的快慢,近日点C的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A处的公转速度最慢。第2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一、选择题
读东半球部分图,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C地的昼长为8小时。据此完成第1~3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A.(23°26'S,0°) B.(23°26'S,20°W)
C.(23°26'N,160°E) D.(23°26'N,180°)
2.此刻国际标准时间为(  )。
A.0时 B.12时
C.13时20分 D.10时40分
3.此刻全球两个日期的范围比是(  )。
A.1∶17 B.4∶5 C.8∶9 D.10∶17
解析:C地昼长是8小时,结合图示推断AB为昏线。此图为东半球部分图,可知B点所在经线为20°W。第1题,昏线(AB)与北极圈相切,则太阳直射23°26'S,B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第2题,根据A点地方时为18时计算国际标准时间。第3题,根据B点所在经线(20°W)地方时为12时,可计算0时经线为160°E,从而知全球两个日期的范围比。
答案:1.B 2.C 3.A
4.从地转偏向力考虑,理想状态下,下列示意图中(空心箭头表示水流初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水流实际运动方向),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水流流向的是 (  )。
解析: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答案:A
5.一位山东的游客于2014年3月21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参观升旗仪式,当日升旗时间为地方时(游客所在的地方经度为116°E)6时,请问升旗手准备升旗的那一瞬间,游客手表显示的北京时间是(  )。
A.6:00 B.6:16 C.5:44 D.6:06
解析: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116°E的地方时,当116°E地方时6:00升旗时,北京时间应为6:16。
答案:B
6.(2015·江苏扬州中学)下图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航道通航条件较好的是(  )。
A.甲、丙 B.乙、丙 C.甲、丁 D.乙、丁
解析:根据纬度可知,左图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河水向左偏,乙侧河水流速较快,河道较深,通航条件较好;右图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河水向右偏,丙侧河水流速较快,河道较深,通航条件较好。
答案:B
(2015·广东东莞质量检测)索契冬奥会于2014年2月7日20时14分(东四区区时)正式开幕,此时北京时间为2月8日0时14分,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第7题。
7.“时间去哪儿了?”索契和北京两地产生时差的原因是 (  )。
A.纬度差异 B.地球自转
C.地壳运动 D.大气运动
解析:地球自转使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地方时,这是索契和北京两地产生时差的原因。
答案:B
8.下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域为6月21日,非阴影区域为6月22日。此时北京时间为(  )。
A.4时 B.12时 C.8时 D.16时
解析: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国际日界线的特征和题干的含义可知,图中的两条日期分界线中OP为180°经线,再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可知ON为60°E,时间为6月22日0时或6月21日24时,再结合区时的计算公式,计算可得此时北京时间是6月22日4时。
答案:A
2014年1月1日北京时间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一道直径11米、射程达5 000米、汇聚正能量和祝福的“北京之光”直射夜空。据此完成第9~10题。
9.下图为四幅日照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与“北京之光”点亮时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北京之光”点亮后一周内(  )。
A.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
B.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推迟
C.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D.我国昼夜长短差距变小
解析:第9题,从材料中1月1日北京时间零时可知,120°E的地方时为零时,60°W的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60°W,而此季节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由此可判断出丙图符合题意。第10题,在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南半球赤道附近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该时间段内,北半球各地昼长越来越长,日出时刻逐渐提早;直射点逐渐靠近赤道,该时间段内,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差距越来越小。
答案:9.C 10.D
(2015·课标全国Ⅱ,8)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第11题。
11.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时的计算。由图可知,M国主要位于西一区,其当地时间应为西一区的区时,西一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晚9小时,根据区时计算可知,只有在当地时间8:00~9:00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双方都在工作时间内。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  (填“晨”或“昏”)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        。?
(2)B即将进入   (填“昼”或“夜”)半球。?
(3)图中各点中,时刻为正午12:00的点是   ,时刻为24:00(或0:00)的点有   ,比B晚2小时的点是         。?
(4)若B所在经线为180°,E点处于6月22日,那么地球上6月23日的范围大约占全球的几分之几?
答案:(1)昏 相互垂直
(2)夜
(3)A C、D F、H
(4)。
13.读某日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其中B地地方时为21时,完成下列各题。
(1)B点在D点   方向。B点的夜长为   小时。?
(2)此时,C点地方时为   时,D点地方时为   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填“快”或“慢”)。?
(3)此季节太阳直射点在   (填“南”或“北”)半球,此日后将向   (填“南”或“北”)移动。?
(4)描述此时南极圈以南的极昼(夜)状况。
解析:第(1)题,据题干知,阴影部分为黑夜,为昏线,极点为北极点,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B位于D点的西南方;B点在昏线上,地方时21时为日落时间,夜长为6小时。第(2)题,C点所在经线地方时比B点晚6小时,为15时;D比B点早3小时,地方时为次日0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时间为6月22日前后,地球向远日点方向公转,速度慢。第(3)题,夏至日直射点在23°26'N,且将向南移动。第(4)题,夏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答案:(1)西南 6
(2)15 0 慢
(3)北 南
(4)66°34'S~90°S之间出现极夜。
课件29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1.昼夜交替。
?
?
?
?
2.晨昏线(圈)。
(1)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分界线。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3.地方时。
(1)产生。
?
?
?
(2)规律。
①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②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4.时区和区时。
(1)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区时的换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5.国际日界线。
(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一架飞机从东十二区飞越国际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航空小姐应提示旅客将日期加一天还是减一天?
答案:减一天。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产生原因。2.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没有偏转。从赤道某地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发射一枚炮弹,画出其运行轨迹。
答案: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晨昏线的特点及判读 1.晨昏线的基本特点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6)晨昏线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
(7)晨昏线最南、最北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8)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的速度为15°/小时,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晨昏线的判读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如下图所示,左图中的AB为昏线,右图中的CD为昏线,DE为晨线。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1)判读图中甲、乙两地所在的半球。
(2)昼夜界线(晨昏线):图中AB线为   线,判断甲、乙、丙、丁四地地方时的早晚(用“>”“<”“=”连接,值越大越早)。?
(3)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经线。?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第(1)题,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甲在120°E经线上,位于东半球;乙在120°W经线上,位于西半球。第(2)题,AB线由“夜”进入“昼”,是晨线;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丁、乙在甲、丙东边,地方时早。第(3)题,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时,据图推算,丁点为6:00,90°W为12:00。
答案:(1)甲在东半球,乙在西半球。
(2)晨 地方时早晚:乙>丁>甲=丙。
(3)90°W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
(1)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上述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②图中自转方向相反,则图中晨昏线的运动方向为(  )。
A.顺时针 B.逆时针
C.自上而下 D.自下而上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晨昏线的应用。第(1)题,①图中a表示昏线, b表示晨线;②图中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③图中b表示晨线;④图中a表示昏线。第(2)题,②图中自转方向相反,即为逆时针,而晨昏线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答案:(1)B (2)A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二、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日期分界线模式图:地球上有两条日界线,一条为0时经线(自然界线),另一条为180°经线(人为界线),如下图所示: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2】 读中心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
(1)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时间为(  )。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2)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甲地时间为   ,北京时间为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该题是把时区、日界线和地球光照示意图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典型的“一图多用”题型。第(1)题,把图看成一幅普通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找到晨线(6时所在经线),即可求出甲地的时间为9时。第(2)题,要变换思维,要把图看成一幅地球上的日期变更图,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找到两条特殊经线:0时经线和180°经线,即可求出甲地为7日3时,北京时间为7日8时。
答案:(1)B (2)7日3时 7日8时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015·江苏高考,3)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下图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
?
?
?
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
A.2月18日12时 B.2月18日20时
C.2月19日4时 D.2月19日12时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长城站经度位于60°W,时区属于西四区,比北京时间所属的东八区晚12个小时,所以选A项。
答案:A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读教材图1.2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哪一条?
答案:本初子午线(0°经线)。
(2)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答案:东十二区、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合称东西十二区。
(3)穿越日界线日期如何变化?
答案:自东向西穿越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自西向东穿越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4)国际日界线是条直线吗?
答案:不是,存在曲折。
(5)已知经度,如何确定其时区?
答案:经度数÷15,若余数大于7.5,在整数基础上加1为时区数;若余数小于、等于7.5,保留整数,即为时区数。时区划分图的判读
【判读方法】
(1)信息提取。
提取五大信息:①东、西时区的划分;②时区的范围;③时区的中央经线;④国际日界线的位置;⑤经过国际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⑥主要国家跨越的时区范围使用的区时。
(2)提出问题。
①某时区中央经线的求法:A时区中央经线度数=A×15°。
②国际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更:从东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
③区时的界定: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第3课时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A点的昼长为(  )。
                
A.24小时 B.12小时
C.16小时 D.8小时
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A.北京 B.哈尔滨
C.南京 D.广州
解析:第1题,图示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点昼长夜短,根据昼弧长,可判断A点昼长为16小时。第2题,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答案:1.C 2.D
下图所示的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三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读图,完成第3~4题。
3.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有关此日下列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到全年最大值
B.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回归线
C.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D.①②③地白昼时间越来越短
解析:第3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而三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因此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①②③。第4题,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南回归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图中①②③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白昼时间越来越短。
答案:3.A 4.D
下图为某卫星M绕地球运行轨道及方向示意图。M第一次到达P点时,地球、卫星、太阳正好在同一直线上,且北京时间是2014年6月22日20时,卫星运行的周期为6小时。据此完成第5~6题。
5.M第一次到达P点时,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是(  )。
A.0° B.25°E
C.95°W D.105°E
6.卫星M第二次到达P点的位置时,全球是6月22日的地区面积约占全球的(  )。
A.1/4 B.1/2
C.3/4 D.3/5
解析:第5题,考查时间计算,经纬线的确定。M第一次到达P点时,地球、卫星、太阳正好在同一直线上,此时正是P点正午时刻;且北京时间是2014年6月22日20时,P点对应的地方时是12时,与北京相差8小时,经度相差120度,且在北京的西侧。所以当地经度是0°。A项正确。第6题,考查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卫星M第二次到达P点时,又经过6个小时,此时0°经线应为18:00,0:00应在90°E,即90°E~180°是6月23日,全球是6月22日的地区面积约占全球的3/4。C项正确。
答案:5.A 6.C
下图虚线代表甲、乙两地同一天物影影长及朝向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第7~8题。
7.甲、乙两地(  )。
A.均位于北半球
B.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C.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D.均位于南半球
8.当乙地物影朝正南时,北京的地方时恰为23时,则北京位于乙地的哪个方向?(  )
A.西北 B.东北
C.东南 D.西南
解析:第7题,甲地24小时均有太阳说明为极昼,各时段影长相同且指向南说明为北极点;乙地24小时均有影子说明为极圈以内地区,影子的长短反映太阳高度大小,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向南影子最长说明太阳从北照过来时地方时为0:00,影子最短时向北说明太阳最高时位于该地正南方,可知乙为北极圈以内地区。A正确。第8题,乙地物影朝正南时为当地地方时0:00,北京的地方时恰为23时,说明乙地为135°E,乙在北极圈内,所以北京位于乙的西南方,D正确。
答案:7.A 8.D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家乡潍坊市(36.5°N,119.1°E)进行实地考察。该学习小组观测太阳,此时太阳处于正南方位,仰角为60°。下图为观测到某居民楼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读图,完成第9~10题。
9.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
B.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C.当日昼长夜短
D.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10.为了冬至时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学习小组建议居民将太阳能集热板(  )。
A.调整方向 B.不用调整
C.角度大约上调10° D.角度大约下调10°
解析:本组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第9题,题中信息“此时太阳处于正南方位”,这说明119.1°E的地方时为12:00,北京时间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故A项错误;仰角为60°,表示该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60°,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6.5°N,故B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所以当日昼长夜短,故C项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还是向北移动,不能确定,故D项错误。第10题,冬至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太阳能集热板角度不需要调整。
答案:9.C 10.B
(2015·北京文综,8)2014年11月7~12日APEC北京会议放假期间,河南省针对北京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减免优惠。据此,完成第11题。
11.放假期间,(  )。
A.时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
B.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
C.黄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
D.南极大陆极夜范围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题的关键是“11月7日至12日”这一时间信息。“立冬”节气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小雪”为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因此放假期间正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A正确;放假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B错;11月份黄山昼短夜长,日出时间晚于6点且日出东南方向,C错;南极大陆极昼范围逐渐扩大,D错。综上,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读A、B、C、D四个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定A、C、D三地的地理纬度:
A    ;C    ;D    。?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    (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全年昼夜    。?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
解析:本题是以坐标图的形式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抓住横坐标的节气与纵坐标的昼长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读图可知,A地全年昼夜平分,应位于赤道上;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位于66°34'S上;D地从春分到秋分为极昼,从秋分到春分为极夜,应位于北极点上。由此可准确判断出A、C、D三地的地理纬度。第(2)题,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第(3)题,结合图不难发现,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答案:(1)0° 66°34'S 90°N (2)A 平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13.2014年暑期,家住某地(119.1°E,36.7°N)的王宁对自家水平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把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每日调整支架,使集热板与正午的阳光保持垂直(如右上图),以获得最大的集热效果。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可知,集热板与楼顶的夹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是   ,当集热板与楼顶的夹角α由最小变为最大过程中,当地的昼长变化是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          。?
(2)3月21日前后,集热板与楼顶的夹角α为   ,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下图中的   位置(填字母),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当地   时(地方时)日出。?
(3)当集热板与楼顶的夹角α调节到最大值时(  )。
A.南太平洋漂浮的冰山较多
B.松花江正值一年中的春汛期
C.黄土高原降水集中
D.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开始返青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H和α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角,互为余角;α由最小变为最大,H由最大变为最小,即由夏至日变化到冬至日,当地昼长由最长变为最短;夏至日在远日点之前,冬至日在近日点附近,故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第(2)题,3月21日前后为春分日,α=90°-H=90°-(90°-φ)=φ(φ为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差),即α与当地的纬度相等;在公转轨道上,d为冬至日,a为春分日,b为夏至日,c为秋分日;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全球6:00日出。第(3)题,α最大值时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只有A项正确。
答案:(1)互余 最长变为最短 先变慢后变快
(2)36.7° a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6
(3)A
课件32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太阳直射的纬线一定是昼长夜短吗?
答案:春分、秋分日,太阳直射的纬线(赤道)昼夜等长。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
①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我国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为何比南方大?答案: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方。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为什么热带地区的四季变化不明显?
答案:热带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较小,各地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差异小,四季变化不明显。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规律图示归纳。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昼夜长短随时间(季节)变化图示。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
?
?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
??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1】 读下图(A地纬度为75°S,太阳高度为0°;B地刚好位于昏线上),完成下列各题。
?
?
?
?
(1)用阴影绘出夜半球,用箭头绘出此时的太阳光线。
(2)描述此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地球上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第(1)题,由A地纬度为75°S,太阳高度为0°可知,A地位于晨昏线上;B地刚好位于昏线上,说明过A、B的线是昏线,南纬75°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夜半球晨昏线图见答案图,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第(2)题,此日是北半球冬季,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纬7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第(3)题,据图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幅越大,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变幅最小(为零)。
答案:(1)如图:
?
?
?
?
(2)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纬7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A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014年6月22日20时,李明给三个朋友分别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朋友说他那里的昼比夜长6小时,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8小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人所处的纬度,从低向高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2)与乙朋友所在纬度数值相同而南北纬度相反的地点,其昼长与夜长的差值为(  )。
A.-4小时 B.4小时
C.-10小时 D.-14小时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解析:第(1)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值越大,故D项正确。第(2)题,纬度数值相同而方向相反的点昼夜长短相反,但差值相等,即该地与乙朋友所在地相比,昼比夜短4小时。
答案:(1)D (2)A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下图所示: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什么时间离太阳直射点近,什么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就大;什么时间太阳直射点向该地接近,什么时间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相反。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3)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4)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小。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任一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ΔH=90°-φ+23°26'。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2】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
(1)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太阳直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方向分三种情况:(1)23°26'N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始终在正南方向;(2)23°26'S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始终在正北方向;(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有时在正北方向,有时在正南方向。分析图可知,①地为赤道,②地为23°26'S附近地区,③地为23°26'N附近地区,④地为66°34'N附近地区。反映我国某校的只能是③地。②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此时为12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①③④三地正午太阳均在正南方向,③地此时处于一年中低温时期。
答案:(1)C (2)D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下列日期中,一年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
A.国际儿童节
B.国际劳动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6月22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高
D.高—低
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越靠近赤道的日期,昼夜长短相差越小,故我国国庆节(10月1日)符合题意。第(2)题,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故6月22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是低—高—低(直射时最高)。
答案:(1)C (2)A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读教材图1.24(五带的划分图),完成下列各题。
(1)五带的界限有哪些?
答案: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五带中的哪些带?
答案: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3)各带获得的热量有何不同?
答案:热带最多,寒带最少,温带居中。
(4)五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判读方法】
(1)太阳直射点的确定:过地心且平分白昼的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太阳直射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3)极昼极夜的范围:太阳直射点纬度的余角到极点之间为极昼极夜的范围。
(4)昼夜长短的分布:直射点所在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夜正好相反。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B.P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且速度较慢
C.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先受到P波的影响,再受到S波的影响
D.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如石油勘探)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核
B.②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壳
C.岩石圈指的是①面以上的部分
D.②面以下部分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第1题,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如石油勘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当海底发生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或作业的人们只能感受到纵波的影响。第2题,图中①为莫霍界面,其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古登堡界面,其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核。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答案:1.D 2.D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4.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答案:3.D 4.D
读下面景观图,完成第5~6题。
5.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第5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6题,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5.C 6.B
(2015·安徽马鞍山二中)当地时间2014年9月27日,日本中部御岳山发生火山喷发,已造成57人死亡、6人失踪。右图为火山喷发图片。据材料完成第7题。
7.这次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火山灰从地下喷出,首先进入大气圈,然后飘落下来进入水圈、生物圈,后来经过地质作用演变成沉积岩,即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答案:A
8.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解析: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可看出,②层延续到海洋中,A项错误;地表到莫霍界面属于地壳,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属于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属于地核,由图可看出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B项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并不是位于地壳,所以C项错误;岩石圈是软流层及其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因③层是地幔,所以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而并不是③的大部分,D项错误。
答案:B
发展低碳经济和提倡低碳生活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下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10.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D.北京冬季燃煤导致河流污染
解析:本组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和循环。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④表示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圈中排放二氧化碳,这也是目前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控制该环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故选D。第10题,人工增雨是对降水进行影响,水资源的分布主要是指降水的分布,所以人工降雨通过改变降水的时空分布,从而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故选A。
答案:9.D 10.A
二、非选择题
11.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地震波探矿很感兴趣,他们注意到了以下材料: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东亚地表下面存在一个巨大水库,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容量。
为此他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完成。
(1)根据地震波特性分析,科学家是如何用地震波扫描技术探知东亚下面存在巨大水库的呢?
(2)人类已能利用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是否可以完全不利用地震波?
解析:第(1)题,由于纵波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若横波不能通过地下某层次,再结合纵波速度变化情况就可初步推知。第(2)题,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只能借助地震波的变化来进行推测,这些认识都是间接推知的。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获得一些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但是人类能直接到达或取样的深度又是有限的,所以仍不能完全不利用地震波。
答案:(1)横波不能通过的层次可能为液态,再结合其他信息判断是否有水库。
(2)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的信息更真实、可靠。不能。
12.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    ,B处地壳的厚度为    。?
(3)说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解析:第(1)题,主要为所学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课件25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
?
?
?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界面:
①图中C面处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地震波波速在此面之下明显增加,该界面叫莫霍界面。
②图中D面处在地下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该界面叫古登堡界面。
(3)圈层:图中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地震发生时,震中地面上的人感觉震动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案: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与其他圈层相比,生物圈的空间分布具有哪些特殊性?
答案: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 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1】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
?
?
?
?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   波。?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思路分析:第(1)题,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第(2)题,由地震波的特点可知,横波在液态物质中不能传播,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是横波。
答案:(1)详见下图
?
?
?
?
(2)横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5月10日,尼泊尔遇难人数已有8 019人,另有17 866人受伤。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虽然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  )。
A.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组成
B.推测海底地壳岩石年龄
C.分析地质时期的地理环境特点
D.了解各地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2)关于这次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次地震中,P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B.这次地震中,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
C.在地下33千米以下,P波完全消失,S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D.在莫霍界面以下,P波和S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解析:第(1)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利用该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可以“透视”地球内部的结构。第(2)题,在地下33千米处,S波和P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故C项错误。
答案:(1)A (2)C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例2】 读火山喷发图片,完成下题。
?
?
?
?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思路分析:火山灰随风飘浮于大气圈,搬运进入水圈、生物圈,沉积后进入岩石圈。
答案:A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一二知识精要典例精析迁移应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判读方法】
(1)信息提取。
提取四大信息:地震波的类型;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2)解决问题。
①利用波速判断地震波类型。
a.看波速大小。根据在地球表面,纵波速度为8~9千米/秒,横波速度为4~5千米/秒,可判断纵波速度总比横波快。
b.看波速变化。根据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地下(陆地部分)平均33千米处,纵、横波速度都明显加快,至2 900千米处,横波速度增加至约7千米/秒,纵波速度增加至约13千米/秒。之后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下降至约8千米/秒,可判断为地球内部经过的介质发生变化。
②利用地震波判断地壳物质状态。
地壳、地幔是固态;外核是液态,内核是固态。课件8张PPT。?2.确定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00,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00,昼半球的中间经线地方时是12:00,夜半球的中间经线地方时是0:00(或24:00)。下图中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00,B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00,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00,D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0:00(或24:00)。3.确定日期和季节。
(1)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相交,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
(2)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6月22日前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光照图上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要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α,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α(南、北纬视具体情况而定)。5.确定昼夜长短。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与晨线和昏线两交点之间的弧线(即昼弧)所跨的时间数,夜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上夜弧所跨的时间数。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晨线的交点上的时间,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昏线交点上的时间。
7.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圈和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8.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是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
9.晨昏线与极圈的位置关系是判定日期与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的重要依据。【例题】 读光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
?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用直线表示黄道面。
(2)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   (节气)的日照情况。此时太阳直射   (纬度)。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
(3)图中A、B、C、D四点,当日昼长由短到长依次是           。?
(4)四地在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解析:根据图中太阳光照方向可知,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北半球昼长夜短,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五带中,热带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答案:(1)如下图:
?
?
?
?
(2)夏至 23°26'N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3)D、C、B、A
(4)B、C A D第一章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图,完成第1~2题。
1.若图中大圆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某人在乙处观察,则此人所见的经纬网为下面的 (  )。
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线速度赤道处最快,甲、乙、丙、丁四点中丙处看到的是赤道。第2题,乙处视野中心位于北半球高纬,北极点位于视野范围之内。
答案:1.C 2.A
济南为纪念“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进入太空,启用纪念邮戳一枚(见下图),纪念邮戳图案再现了“嫦娥三号”发射腾空的瞬间,及“玉兔号”月球车倩影。完成第3~5题。
3.“玉兔号”月球车工作时的能量来自(  )。
A.太阳辐射能 B.核能
C.太阳风 D.风能
4.与地球相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十分巨大。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③地球大气中具有紫外线和臭氧层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⑤地球表面2/3以上为水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⑤
5.“嫦娥三号”发射升空时,伦敦(  )。
A.旭日东升 B.皓月当空
C.日上中天 D.夜幕降临
答案:3.A 4.C 5.D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2012年7月份以来,多项标志太阳活动水平的参数处于较高位置。据此完成第6~7题。
6.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和周期分别是(  )。
A.黑子、耀斑,约11年
B.太阳风、黑子,约14年
C.日珥、耀斑,约11年
D.太阳辐射、日珥,约14年
7.剧烈的太阳活动对以下行业影响最大的是(  )。
A.电子产品加工业 B.风力发电工业
C.旅游业 D.航空运输业
解析:第6题,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它们的周期均约为11年。第7题,剧烈的太阳活动易引起短波通信中断,对航空运输业影响较大。
答案:6.A 7.D
右图是一位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某地用连续曝光拍摄的北极星空照片。读图,完成第8~9题。
8.该照片能证明(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流星现象 D.恒星运动
9.如果拍摄时所用仰角为55°,那么拍摄的地点一定在 (  )。
A.赤道 B.热带 C.南寒带 D.北温带
解析:第8题,晴朗夜空看到星辰绕北极星运动,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第9题,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是多少度,当地地理纬度就是多少度。拍摄时仰角为55°,则拍摄地点一定是55°N,属于北温带。
答案:8.A 9.D
10.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截止时间为当地时间2月15日23时。截稿当日,我国某留学生坐飞机从北京到达哈佛大学,入住在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该留学生的手表显示时间为8:00,为了活动的便利,他应该将手表的时间调到(途中一直未调表)(  )。
A.① B.② C.③ D.不调
解析:手表显示的时间8:00为东八区区时,应将时间调为纽约所在的西五区区时。
答案:A
下面两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其中图中心位置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读图,完成第11~12 题。
11.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12.当太阳直射点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地正值夏季
B.b地昼短夜长
C.c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值
D.d地出现极昼现象
解析:左图为南半球图,b→a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南回归线,时间从秋分(9月23日前后)到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d地时是北半球夏至日,a地正值冬季,b地昼夜平分,d地不可能出现极昼。
答案:11.B 12.C
黄岩岛、钓鱼岛都是中国固有的领土。读钓鱼岛、黄岩岛位置图,完成第13~14题。
13.关于钓鱼岛、黄岩岛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地的地方时一样
B.两地的区时相同
C.黄岩岛的地方时比钓鱼岛早
D.黄岩岛的区时比钓鱼岛早
14.关于钓鱼岛、黄岩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地都位于热带
B.两地都位于北温带
C.春分日两地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D.7月钓鱼岛的白昼长一些
解析:第13题,从图中可知,两地都位于120°E附近,黄岩岛位于120°E以西,钓鱼岛位于123°E以东,钓鱼岛地方时比黄岩岛早;两地都处于东八区,所以两地区时相同。第14题,从图中经纬网数值可知钓鱼岛和黄岩岛位于不同经度,春分日不可能同一时刻看到日出;钓鱼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属于北温带,而黄岩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钓鱼岛的昼长长于黄岩岛,故选D选项。
答案:13.B  14.D
读沿45°E经线各地某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图,完成第15~16题。
15.此时国际标准时间是(  )。
A.12时 B.9时
C.8时 D.5时
16.与上图对应的太阳光照图正确的是(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
解析:从图中可知,此时45°E与23°26'S交点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所以此时太阳直射此交点,即45°E的地方时为12时,据此可求得国际标准时间(零时区)是9时。此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正好相反。
答案:15.B 16.D
下图为2014年6月22日(夏至日)地球上太阳光照分布示意图(图中斜线部分处于黑夜)。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下列光照图与上图表示的时间相符的是(  )。
18.此时小明乘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飞往纽约(40°43'N,74°W),大约17个小时后到达,到达时纽约当地的区时为(  )。
A.6月21日21时
B.12月22日14时
C.6月22日14时
D.12月22日22时
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150°E为昼半球中央经线,即可知该经线地方时为12时。A选项为南极附近出现极昼,C选项为全球昼夜等长,D选项虽然是北极圈内出现极昼但是太阳直射点位于30°W。第18题,从上题解析可知150°E地方时为6月22日12时,由此可以算出此时西五区(74°W的地方时)的区时为6月21日21时,17个小时后,纽约当地的区时为6月22日14时。
答案:17.B 18.C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第19~20题。
19.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0.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的是(  )。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
解析: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称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F、G交界面上,只有横波速度减为0。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19.C 20.C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2分)读地球光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    方向,P点地方时为   时。?
(2)在图中添画出太阳光线。
(3)为     线,其中是   线,是   线。?
(4)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5)此时,一艘轮船在E点附近向东航行,10分钟后,越过EF一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应为   月   日   时   分。?
(6)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   (填“东”或“西”)侧。?
解析:第(1)题,根据箭头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此图所示为南半球;P点相对N点位置偏东、偏南,应为东南方向;P点在夜半球正中经线上,时间为0(或24)时。第(2)题,根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的特点及图中昼半球的分布,可知太阳光线应从右侧垂直于晨昏线所在平面且平行照过来。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分布知,过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过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第(4)题,根据0°经线和自转方向,可知P点为135°W,地方时为0时,45°E地方时为12:00,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7时。第(5)题,EF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图中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所以该日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过180°经线向东应减去一天,应为12月21日21时10分。第(6)题,从E点向南发射炮弹,南半球将向左侧偏转,应为东侧。
答案:(1)东南 0(或24)
(2)略
(3)晨昏 晨 昏
(4)12 22 17
(5)12 21 21 10
(6)东
22.(14分)读极点太阳照射投影图(甲)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是以     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此时地球可能处在乙图所示的     位置附近。在未来一个月内,公转速度先继续变     ,然后变     。?
(2)表示     线,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时,B点的太阳高度是     ,D地的昼长是     小时。?
(3)图中C点在A点的    方向。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移动,佛山地区早晨太阳从     方向升起。?
(4)如果B点的日期为12月22日,那么此时此刻C点的时间是12月    日    时,全球日期与B点相同的范围与C点日期相同的范围之比是    。?
解析:甲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为北半球太阳照射投影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其中为晨昏线,A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上,因此其地方时为18时。冬至日时佛山地区的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乙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③点在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①点位于远日点附近。
答案:(1)北 ③ 快 慢
(2)晨昏 18 43°08' 6
(3)东北 北 东南
(4)21 21 3∶1
23.(14分)下表为某季节某日地球部分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纬度
23°26'S
66°34'N
90°N
正午太阳高度
43°08'
46°52'
23°26'
(1)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   。?
(2)当太阳直射180°经线时,请在下图中画出此刻夜半球(用阴影表示)的范围。(虚线为南北极圈)
(3)该日,当太阳直射西十区的中央经线时,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4)若该日甲地(20°N,50°E)的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则乙地(20°S,130°W)的昼长为 。?
解析:第(1)题,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第(2)题,注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180°经线为12时所在经线。第(3)题,当太阳直射西十区的中央经线时,即直射150°W,零时所在经线为30°E,故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30°E向东至180°经线或180°经线向西至30°E。第(4)题,同一日期内位于南北不同半球而纬度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夜长。
答案:(1)23°26'N
(2)如下图所示。
(3)30°E向东至180°经线或180°经线向西至30°E
(4)10小时4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