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 同步练习(共2份含答案解析)1

文档属性

名称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 同步练习(共2份含答案解析)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5-31 21:41:53

文档简介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第一课时》习题
考查点一:石油的炼制
1.石油加工的主要目的是(  )。
A.将石油按沸点范围不同加以分离得到不同的石油产品
B.将石油按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加以分离
C.得到碳原子数较多的烃类
D.将石油中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分开
解析 石油加工的主要目的是将石油按沸点范围不同加以分离得到不同的石油产品。
答案 A
2.下图是石油分馏塔的示意图,a、b、c三种馏分中 (  )。
A.a的沸点最高
B.b的熔点最低
C.c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D.每一种馏分都是纯净物
解析 a、b、c三种馏分均为蒸气,故最上面的熔沸点最低,c的熔点最高,对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最大。
答案 C
3.确认石油是一种混合物的方法是(  )。
A.测量密度 B.测量沸点
C.燃烧 D.闻气味
解析 石油主要是由分子中含有不同碳原子的烃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它没有固定的组成,因而没有固定的熔、沸点。如果通过实验不能准确测定出石油的沸点,则可确认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答案 B
4.实验室用下列仪器组装一套石油分馏的装置,并进行相关实验,可以得到汽油和煤油。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将以上仪器按从左到右顺序,用字母a、b、c…进行连接:e接(  )接(  )接(  )接(  )接(  )接(  )接(  )接(  )接(  )。
(3)②仪器的A是________(填“进水口”或“出水口”,下同),B是________。
(4)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在________(位置)。
(5)在①中注入原油后,加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实验结束后,为了探究石油中是否含有烯烃,某学生用③中的物质做了一个探究实验,其操作、现象及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石油分馏原理以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装置的一般安装顺序为“自下而上,从左到右”。冷凝管采用逆流原理,即上口为出水口,下口为进水口;温度计需要测定馏分的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证水银球被馏分蒸气包围。
答案 (1)①蒸馏烧瓶 ②冷凝管 ③锥形瓶 (2)cdaklbfgw (3)进水口 出水口 (4)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5)防止暴沸 (6)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约2~3 mL容器③中的馏出物,再向试管中滴加3~4滴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若溶液颜色不消失,则石油中不含有烯烃;若溶液颜色消失,则石油中含有烯烃
考查点二:乙烯的结构及其性质
5.下列关于乙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B.乙烯燃烧时,火焰明亮,同时伴有黑烟
C.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
D.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易断裂,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解析 由于乙烯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而乙烷不能,故A项正确;由乙烯的结构与乙烯的燃烧现象可知B、C两项均正确;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易断裂,所以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而不易发生取代反应,故D项错误。
答案 D
6.乙烯发生的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乙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烷
B.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乙烯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乙醇
D.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
解析 根据加成反应的定义知A、B、C三项均为加成反应,D项为乙烯的氧化反应。
答案 D
7.工业上制取一氯乙烷(CH3CH2Cl)应采用下列方法中的 (  )。
A.由乙烯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B.由乙烯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C.由乙烷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D.由乙烷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解析 由乙烯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的不是一氯乙烷,而是1,2 二氯乙烷,故A项不正确;由乙烷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产物有多种,故C项不正确;由乙烷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D项不正确。
答案 B
8.下列关于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B.乙烯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能使其退色
C.乙烯分子没有同分异构体
D.乙烯分子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解析 乙烯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项错误。
答案 B
9. 1 molCH2CH2与Cl2发生完全加成反应,然后使该加成产物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完全取代反应,则两个过程中消耗Cl2的总物质的量是 (  )。
A.3 mol B.4 mol
C.5 mol D.6 mol
解析 1 molCH2C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1 mol CH2ClCH2Cl,而1 mol CH2ClCH2Cl与4 mol Cl2反应生成1 mol CCl3CCl3和4 mol HCl,则两个反应中共消耗5 mol Cl2。
答案 C
10.下列化合物中既易发生取代反应,也可发生加成反应,还能使KMnO4酸性溶液退色的是(  )。
A.乙烷 B.甲烷
C.丙烯 D.苯
解析 甲烷、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也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退色;丙烯易发生取代反应,含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能使KMnO4酸性溶液退色;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退色。
答案 C
11.把m mol C2H4和n mol氢气混合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当的条件下生成了p mol C2H6,若将所得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需氧气(  )。
A.3.5 p mol B.mol
C.(3m+n)mol D.mol
解析 由于不能确定C2H4和H2是否完全反应,故不能按C2H6的物质的量计算耗氧量,应依据C2H4和H2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答案 B
12.对于CH4、C2H4、C3H4、C2H6、C3H6五种烃,回答下列问题:
(1)等质量的上述五种烃,在相同状况下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
(2)等质量的上述五种烃,完全燃烧时耗O2最多的是________,生成CO2最多的是________,生成H2O最多的是________。
(3)在120 ℃、1. 01×105 Pa条件下,与足量的O2混合点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烃是________。
解析 等质量的气体,摩尔质量小的,物质的量大,在相同条件下所占体积也大。等质量的烃耗O2量由决定,在120 ℃、1.01×105 Pa条件下,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则y=4。
答案 (1)CH4 (2)CH4 C3H4 CH4 (3)CH4 、C2H4、C3H4《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第二课时》习题
考查点一:煤的干馏
1.下列关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油裂解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
B.石油产品都可用于聚合反应
C.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
D.水煤气是通过煤的液化得到的气体燃料
解析 石油裂解产物有烯烃和烷烃,属于混合物,而烷烃属于饱和烃,不能发生聚合反应,故A、B错误;甲烷是含碳最少的烃,易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故C正确;水煤气是炭和水蒸气高温反应得到CO和H2的混合气体,故D错误。
答案 C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煤是由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
B.煤是结构复杂的含碳化合物
C.煤的干馏和木材的干馏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而且干馏产物也相同
D.煤含有苯和甲苯,可先用干馏,后分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出来
解析 煤是由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故A项正确;煤结构复杂,但不是化合物,故B项错误;煤的干馏和木材的干馏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但煤的干馏生成焦炭等产物,木材的干馏生成的是木炭、木焦油、木煤气,故C项错误;煤中不含苯和甲苯,煤干馏后产品中的煤焦油中能分离出苯和甲苯,依据苯和甲苯沸点不同,可以用分馏的方法进行分离。
答案 A
3.如下图是实验室干馏煤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完全后,试管A中剩下的灰黑色固体是________;试管B中的液体分两层,上层为澄清、透明的水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是________,下层的黑色黏稠物是________,写出其中的成分与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点燃的气体在工业上叫________,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煤干馏得到固体焦炭、炉煤气、煤焦油,炉煤气经降温可分离成焦炉气、粗氨水、粗苯。该实验中,留在试管里的灰黑色固体就是焦炭,其他干馏成分以气体的形式进入试管B中。在试管B中降温,粗苯和煤焦油成为黏稠液体,位于试管下方,气体液化形成粗氨水,位于试管上方,还有不液化的气体,主要成分是H2、CO、CH4、C2H4,这是焦炉气,由导管导出点燃。
答案 (1)焦炭 粗氨水 粗苯和煤焦油
(2)焦炉气 H2、CO、CH4、C2H4
考查点二:苯的结构及其性质
4.2011年4月11日,在太旧高速公路阳泉往太原方向七公里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该事故导致一辆装满粗苯的罐车发生泄漏。以下说法中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由于大量苯溶于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B.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明火就可能引起爆炸
C.泄漏的苯如果流入路边水渠,可以采用吸取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
D.处理事故时,由于事故发生地周围比较空旷,有人提出用点火焚烧的办法来清除泄漏物,但由于苯燃烧会产生大量的黑烟而扩大污染,所以该办法未被采纳
答案 A
5.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
D.苯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退色
解析 苯主要是以煤干馏而获得的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故A项错误;苯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双键,而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且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故B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苯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故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所以D项错误。
答案 C
6.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甲烷与氯气混和后经光照发生反应;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
C.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有油状液体生成;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
D.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退色;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
解析 A项中后者属于氧化反应,B项中均属于加成反应,
D项中前者属于萃取,后者属于加聚反应。
答案 C
7.苯分子实际上不具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简单交替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有(  )。
①苯的间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②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③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 ④苯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生成环己烷 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解析 关键是怎样把结构和性质联系起来,需要我们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苯分子若是单、双键交替结构,则间位二元取代物和是相同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和是不同的;若存在典型的碳碳双键,必然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也容易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因此,②③⑤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典型的碳碳双键。
答案 C
8.物质A的分子式为C12H12,结构简式为,已知苯环上的二溴代物有9种同分异构体,由此推测A的苯环上的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有(  )。
A.9种 B.10种
C.11种 D.12种
答案 A
9.已知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
B.它可以使溴水退色
C.它可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D.1 mol该有机物燃烧消耗氧气为15 mol
解析 
答案 D
10.下列化合物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  )。
A.甲苯 B.硝基苯
C.2?甲基丙烯 D.2?甲基丙烷
解析 苯与乙烯都是平面结构,因此A、B、C三项中的碳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2?甲基丙烷是以甲烷为基础的结构,而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因此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完全共平面。
答案 D
11.下列物质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所有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的是________,所有碳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________。
①SO2;②CH3CHCHCH3;③;④CH3CH3;
⑤;⑥
解析 ①SO2中共有3个原子,3个原子一定共面。②的结构简式可以写为,由于含有—CH3,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但双键两端的6个原子共面,即4个碳原子共面。
③ 中的12个原子共面。
④CH3CH3为烷烃,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但2个碳原子一定共面。
⑤ 中含有—CH3,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由于苯环是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可推测知7个碳原子共面。
⑥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 由于碳碳单键a可以旋转,所以碳碳双键所在的平面和苯环所在的平面可以是同一平面,也可以不是同一平面,故所有碳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答案 ①③ ②③④⑤ ⑥
12.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
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合酸,加入反应器中;
②室温下向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
③在55 ℃~60 ℃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下方得到无色油状液体;
④除去上方混合液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 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
⑤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填写下列空白:
(1)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为了使反应在55 ℃~60 ℃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5% 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纯硝基苯是无色、密度比水________(填“小”或“大”)的油状液体,它具有________气味。
(6)甲苯与混合酸反应生成2,4,6?三硝基甲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苯与混合酸反应生成一元取代物,而甲苯与混合酸生成了三元取代物,这是由于甲基的存在使甲苯苯环上的氢原子变得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了。
解析 硝基苯的制取是重要的有机实验之一,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是有机实验中常用的试剂。在配制混合酸时,应考虑到浓硝酸中有一定量的水,因此应把浓硝酸先注入容器中,再缓慢地沿容器壁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硝基苯是密度比水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洗涤应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具体操作是向硝基苯中加入蒸馏水或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然后分液,分离出硝基苯。
答案 (1)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2)将反应器放在55 ℃~60 ℃的热水中加热
(3)分液漏斗 (4)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5)大 苦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