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5 09: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学情评估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1~2题 14分)
班级开展“忆人物·品精神”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 阅读活动展板中的两则人物速写,回答问题。(共12分)
【展板一:黄旭华——隐姓埋名的深海脊梁】
核潜艇的研发之路犹如攀登陡峭的悬崖,又似(zhòuyǔ)倾盆时的艰难跋涉,每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但黄旭华始终未停下脚步。为了获取精准的数据,他亲自参与各项实验,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精心 甲 (选拔/筛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细微因素。在无数个日夜中,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在狭小的实验室里,对着各种设备,反复检测、调试。
【展板二:叶嘉莹——诗词世界的璀璨星辰】
在诗词的世界里,叶嘉莹先生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记忆中,她总是用(yìyáng-dùncuò)的语调讲述着诗词的魅力,那 乙 (悠然/悠扬)的神态,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她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诗词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出迷茫,①让我们这些晚辈受益匪浅,②让我们看到了传承诗词文化的重要性。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zhòuyǔ) ____________ ②(yìyáng-dùncuò) ____________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教诲(jiào) 受益匪浅(fēi) B. 教诲(jiāo) 受益匪浅(fēi)
C. 教诲(jiào) 受益匪浅(fěi) D. 教诲(jiāo) 受益匪浅(fěi)
(3)从文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 因为 所以 B. 虽然 但是 C. 不仅 更 D. 尽管 然而
(5)展板一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6)展板二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2. 根据下图,推测“黩”字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2分)
第二部分(3~19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我们徜徉在诗歌的海洋,走过魏晋南北朝,去感受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通过“①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对堂弟寄寓的无限期望;欣赏曹操在《龟虽寿》中的乐观,吟诵“②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明白曹植于《梁甫行》开篇写自然景象“八方各异气,③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走近唐朝,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有崔颢晴日所望“晴川历历汉阳树,④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的生机勃勃;有王维“⑤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一览广阔无垠的塞外风光;也有李白“⑥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描绘天空中云彩变幻的奇景。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4~6题。(6分)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 甲诗中,诗人移步换景,一步数景,用让人目不暇接的自然风景,来展示西湖初春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抒发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5. 乙诗以雪喻________________,诗人因凭栏所见引发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深思和感慨。(1分)
6. 乙诗描写的景物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请说明理由。(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3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 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油盎:油瓶。盎,一种口小腹大的容器。②罅(xià):裂缝,缝隙。③滟滪(yànyù)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仰视天如匹练然 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10. 甲文第一段描写了三峡的山,首句表现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11. 乙文中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有什么变化?(2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4题。(共10分)
【材料一】传记有很多种类型。“定案本”的传记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定案本的传记绝不能用来写活着的人。在写作这样的传记时,作者要阅读所有的资料及信件,还要查证大批当代的历史。因为这种收集资料的能力,与用来写成一本好书的能力不同,因此“定案本”的传记通常是不太容易阅读的。这是最可惜的一点。一本“定案本”的传记是历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人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就像从他本人的眼中所看到的一样。应该用读历史的方法来读这种传记。
(选自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二】
窗余壁虎干饭香——鲁迅的另类宠物
薛林荣
①1912至1919年,生活在绍兴会馆中的周树人不名一文,他就像一柄未出鞘的钝剑,显得极其脆弱、孤独和另类。这一时期的鲁迅,日常生活近于隐居修行,他读佛经,抄古碑,抄嵇康,除此之外,还煞有介事地养着宠物!
②鲁迅的宠物是壁虎。确切记述鲁迅养壁虎之事的是章衣萍,他在其《枕上随笔》中写道:壁虎有毒,俗称五毒之一。但,我们的鲁迅先生,却说壁虎无毒。有一天,他对我说:“壁虎确无毒,有毒是人们冤枉它的。”后来,我把这话告诉孙伏园,伏园说:“鲁迅岂但为壁虎辩护而已,他住在绍兴会馆的时候,并且养过壁虎的。据说,将壁虎养在一个小盒子里,天天拿东西去喂它。”
③关于鲁迅把壁虎当宠物的事,沈尹默《忆鲁迅》一文中有亲证的记忆:“他住在会馆一个小偏院里,有两三间小屋,书案向着一扇方格糊纸的窗子。有一次,我发现窗纸上,有一个胖而且大的壁虎,很驯熟的样子,见人来了也不逃走,后来才知道这是他喂养着的,每天都要给它稀饭吃。”
④章衣萍,原名洪熙,安徽绩溪人,因筹办《语丝》,和鲁迅过从甚密。查鲁迅日记,关于章氏的记载近150处,直到1930年1月31日止。在这6年间,章衣萍与鲁迅走得很近,仅1925年4月互访畅谈即达11次之多,且有书信往来。鲁迅日记中记载的有章衣萍参与的饭局共17次,其中北京时期6次,上海时期11次。章衣萍在北京与鲁迅过从及饭局来往的过程中,发现了鲁迅养着另类宠物壁虎。
⑤章衣萍在《枕上随笔》中的记述,使我们了解到鲁迅鲜为人知的一面,不能不说是章衣萍歪打正着地为鲁迅研究者提供的珍贵资料,这使得后世的传记作家可以从容地铺陈鲁迅在绍兴会馆中的一些生活细节,壁虎成了复现真实的鲁迅的重要参照物。
⑥鲁迅先生饲养壁虎之事,成为他在绍兴会馆中的一个特殊符号。沈尹默写的《追忆鲁迅先生》诗云:“雅人不喜俗人嫌,世路悠悠几顾瞻。万里仍归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诗中,“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之句,使我们看到了屏息、静养、面壁、磨剑、修炼时的鲁迅,这是一个时代的沉默,是沉默中的一个时代。鲁迅,他就像即将喷发的地层下的岩浆,正在等待合适的温度冲天而出。
⑦把壁虎作为宠物的鲁迅,在绍兴会馆中是孤独、苦闷、彷徨的,壁虎是他生活情趣的一部分。绍兴会馆时期,是这位清醒的智者一生中蓄积能量的蛰伏期。这一时期的鲁迅,真正理解了黑暗中人性的挣扎,理解了他此后专题演说的阮籍、嵇康之流的魏晋风度,他的个性也逐渐露出端倪。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马上要告别他的宠物壁虎,融入伟大的“五四时代”,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定的旗手和最优秀的男高音。 (选自薛林荣所著《鲁迅的饭局》,有删改)
【材料三】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鲁迅24年间的饮食地图和人生轨迹被作者薛林荣一一写下。一场场“饭局”背后的鲁迅,是一个微观、立体的鲁迅……伫立于民国历史现场,串联起一张繁复的知识分子之网。他们通过饭局相识、相交、相离,从亲密无间到冷嘲热讽,甚至大打出手,背后涌动着错综复杂的政见、思想与人情世故,却往往被斩钉截铁的宏大叙事轻易掩盖。
(摘自许晓迪《鲁迅的壁虎与猴头菇》,有删改)
12. 根据材料一,概括“定案本”的传记的特点。(2分)
写作对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前提:广泛搜集并查证资料。
阅读体验:通常不易读。 阅读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材料二第③段可不可以删去?试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看法。(3分)
14. 小冀和小北看到《鲁迅的饭局》这本书中用“鲁迅致姚克的请柬”代替书中的序言(见下图),不明白编者的用意,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帮他们解惑。(5分)
这是1933年4月19日鲁迅发给姚克的请柬样式,原件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在1933年4月22日的日记中记载:“晴。午后得姚克信……晚在知味观招诸友人夜饭,坐中为达夫等共十二人。风。”此饭局是鲁迅为帮助翻译家姚克和上海文化界的一些名人见面而组的。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18题。(共15分)
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①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他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镜,身背登山包,在全球到处跑。
②2000年,刘嘉麒和一众科学家前往印度尼西亚即将喷发的喀拉喀托火山考察,想到正在冒气的火山口看看,不料,快爬到火山口时发生地震!地震往往是火山喷发的前兆,大家惊慌失措,急忙往山下逃……幸好火山还未喷发,躲过了一劫。
③当下不少年轻人热衷的露营,他早年经常体验。一次去新疆阿什库勒火山考察,早晨起来一拉开帐篷,白雪顷刻灌进来,人很难爬出去。
④曾有人问他:“您都去过哪儿?”这位白发老人狡黠一笑,答曰:“你反过来问,问我没去过哪儿。”
⑤前不久,他还去了趟四川甘孜州。他扬了扬眉,笑得风轻云淡,说:“那里海拔才4 000多米……”
⑥但野外考察也有“丢人现眼”的时候,他说,有时走着走着,鞋底掉了,没有鞋换,只能找根绳子把鞋底绑在脚上继续走,很是狼狈。不过也无可奈何,登山路难走,鞋坏是常有的事。
⑦刘嘉麒的路,就是这样凭自己的两条腿走出来的。
⑧他是个苦孩子,老家在辽宁山区,1948年的辽沈战役就是在他的“家门口”打的。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躲在山上听枪声,看冲锋。1949年年初,他到村外去上学,第一堂课学的是“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
⑨一年后父亲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刘嘉麒面临失学。幸好,学校免除了学费,让他继续读书,所以刘嘉麒由衷地说:“感恩国家,感恩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
⑩考上大学,遇上“三年困难时期”,但“挨饿”依旧没让他停止学习。再之后,37岁的他决定“往北京闯闯”,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而后,他从北京走向了全国和全世界。
但地球太大,宇宙太大,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原则: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解决一个问题。
火山研究就是他选中的命题:“之前,在中国几乎没人研究火山,那就从我做起!”采访时,刘嘉麒眸光一闪,眼神坚毅,又镇定自若,说:“这就像练赛车,我前面不能有别的车,看见车我就想超它。”
火山活动是一个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固体行星由火山喷发形成,地球也不例外。而中国的火山研究早年落后,外国人甚至一度以为中国没有火山。
刘嘉麒用足迹改变了这种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他考察新疆西昆仑山,查明当地火山曾于1951年喷发,写下中国大陆最新的一次火山喷发记录,这就是阿什库勒火山。他还几乎走过了中国全部有火山分布的地区。他写的《中国火山》一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火山的分布和状态。
在从事地质研究与科考的几十年里,他遍访七大洲、五大洋,曾三入北极、两征南极。回忆乘坐科考船穿越西风带晕船的情景,老爷子风趣地说:“就差肠子没吐出来了。”
一步一个脚印,他带领中国火山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现在我们和国外同行平起平坐。”他毫不客气地说,“外国同行提教授,用我的推荐信好使。”
现在他每天依旧很忙,经常在路上。他说:“趁着现在还没糊涂,想再做点儿事。”带学生,就是他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能考进中国科学院的,他觉得都是人才,重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培养这些人才。
刘嘉麒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入学,他都要与他们谈心,问学生:“人的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从政、从商、做学问,你想走哪条路?”他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其制订计划。
“我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刘嘉麒虽然时常念叨,现在年轻人不如老一辈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说:“也不想让你们吃我们的苦。”
所以现在,他尽量帮年轻人“开路”,再“扶上马”,送一程。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刘嘉麒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镜,身背登山包,在全球到处跑。
B. 刘嘉麒是一个苦孩子,1949年年初才到村外去上学。
C. 刘嘉麒乘坐科考船穿越西风带,由于晕船,只能遗憾打道回府。
D. 刘嘉麒认为他现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带学生,并对他的学生因材施教。
16. 刘嘉麒钟情火山,用脚步丈量地球。从文中看,他对下面地点的科考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3分)
①四川甘孜州 ②新疆西昆仑山的阿什库勒火山
③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
17. 请你根据赏析角度,探究下面句子对塑造刘嘉麒院士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6分)
赏析角度 句子 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 一次去新疆阿什库勒火山考察,早晨起来一拉开帐篷,白雪顷刻灌进来,人很难爬出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描写 火山研究就是他选中的命题:“之前,在中国几乎没人研究火山,那就从我做起!”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运用 “现在我们和国外同行平起平坐。”他毫不客气地说,“外国同行提教授,用我的推荐信好使。” “毫不客气”指一点儿也不客气,用在句中体现了刘嘉麒院士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骄傲和自信。
1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 段的画线句。(3分)
三、整本书阅读
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19题。(共6分)
19. 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6分)
(1)【任务一 走进长征】为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班长搜集了以下材料,从中你发现红军长征时期经历了哪些困难?请写出其中的三点。(3分)
长征的统计数字(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
▲十五个整天的大决战 ▲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 ▲二百三十五天的白天行军 ▲十八天夜间行军 ▲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① ▲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②休息一次 ▲爬过18个大山岭 ▲渡过24条河流 ▲经过12个省份 ▲占领过62个县 ▲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深入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
①1华里=0. 5千米。②1英里≈1. 6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务二 感悟精神】回顾《红星照耀中国》,联系前面的任务,你感悟到的红军长征精神是什么?(3分)
第三部分(20题 50分)
2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打开你记忆的大门,把这些美好的记忆分享给大家吧!
请以《值得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内容充实,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结构完整。④有真情实感,不要套写、抄袭。⑤字迹清楚,卷面整洁。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
1. (1)①骤雨 ②抑扬顿挫(每空1 分)
(2)C(2 分)
(3)甲 筛选 乙 悠然(每空1 分)
(4)C(2 分)
(5)将“检测、调试”改为“调试、检测”(2 分)
(6)把叶嘉莹先生的教诲比作明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嘉莹先生的教诲对我们学习诗词的指引作用,(1 分)表达了对叶嘉莹先生的感激与赞美之情。(1 分)
2. 玷污(2 分)
3. ①岂不罹凝寒 ②老骥伏枥 ③千里殊风雨 ④芳草萋萋鹦鹉洲 ⑤大漠孤烟直 ⑥月下飞天镜(每空1 分,有错该空不给分)
4. 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喜悦(每空1 分)
5. 梨花(1 分)
6. 暮春。(1 分)从颜色看,淡白梨花深青柳叶,说明梨花已盛开,柳树枝叶繁茂;从情状看,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说明春已暮,夏将至。由此可见所写的景物属于暮春阶段。(2 分)
7. (1)顺流而下 (2)……的样子 (3)就是(每空1 分)
8. C(2 分)
9. (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 分)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2分)
10. 表现了山势连绵的特点,从首句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2 分)
11. 作者到瞿塘关时,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1 分)等到夏秋水涨时,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1 分)
【参考译文】
【乙】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得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水位已经落下去了,峡中的水面平静,看起来犹如油瓶。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道裂缝。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江心突出的巨石。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高出水面数十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的时候,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丙】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然而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近来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随着岩壁的变化而变化。
12. (1)已去世的重要人物 (2)读历史的方法(每空1 分)
13. 不可以删去。(1 分)第③段通过引用沈尹默的回忆,进一步证实了鲁迅养壁虎的事实,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1 分)同时,这一段也展现了鲁迅在绍兴会馆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为后文描述鲁迅的个性和思想变化做了铺垫。(1 分)
14. 编者用“鲁迅致姚克的请柬”代替书中的序言,是为了通过这张请柬展现鲁迅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一面。(1 分)请柬中的细节反映了鲁迅的交往和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鲁迅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情趣。(2 分)同时,这也为全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鲁迅的饭局和社交活动,展现了他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交往和思想碰撞。(2 分)
15. C(3 分)
16. ②③①(3 分)
17. (1)描写了阿什库勒火山艰苦的环境,(1 分)从侧面体现出刘嘉麒院士不怕困难、不惧艰苦的科研精神。(2 分)
(2)描写了刘嘉麒院士坚定的话语,(1 分)从“几乎没人”“从我做起”可以看出他研究火山的决心,(1 分)体现了刘嘉麒院士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和开拓精神。(1 分)
18.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科研竞争比作赛车竞技,(1 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刘嘉麒院士在火山研究领域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的进取精神,(1 分)凸显了他作为开拓者的勇气与决心,使抽象的科学精神变得具体可感。(1 分)
19. (1)行军路途遥远;自然环境险恶;敌方围追堵截;遭遇军阀包围;穿越陌生区域;战斗频繁等。(3 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2)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3 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20. 略(5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