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四章 第6节 保护土壤 举一反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四章 第6节 保护土壤 举一反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5 20:57: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节 保护土壤
考点一、土壤污染与保护
(一)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土壤质量的恶化,从而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现象。
(二)土壤污染的种类
(1)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与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
①农药会在土壤中积累残留,种植的农作物中若有农药残留,会直接危害人畜健康。
②长期施氮肥,会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过量施磷肥,引起土壤中锌、铁、磷呈不溶态而不能利用。
(2)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进入土壤造成的污染。
(3)物理污染:如核反应给土壤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三)土壤资源的流失
(1)耕地被蚕食:由于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大片良田被占,成为工业园区,土壤资源在一年年被蚕食。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面积约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8%,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的14.2%。据2005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约45亿吨。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化肥。
(3)土地沙漠化: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我国的沙漠化现象严重,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华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频频出现的沙尘暴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4)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半于旱和半湿润地区,具有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等特点。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导致农业减产。
(四)保护土壤
(1)保护土壤的措施
①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管理,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并且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
②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对病虫害实现综合防治,提倡以虫治虫。
③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如蚯蚓能降解农药和重金属、蜈蚣草能吸收大量含磷和砷有毒化合物。
④生态环境薄弱地区进行退耕还林、植树种草、草原牲畜数量的控制等。
(2)积极宣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①植树造林。②禁止乱扔塑料袋。③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等。
典例1: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人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消失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危害,其原因是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塑料不易被分解,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应属于分解者.
【解答】(1)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主要原因是塑料不易被分解,破坏了土壤的机构;
(3)垃圾分类,可以将不同的类型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利于分类处理,能够达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效果。
故答案为:(1)分解有机物;(2)塑料不易被分解,破坏土壤的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变式1:(2023七下·宁海期中)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
D.在适宜的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
【答案】B
【解析】各种化肥农药的滥用会造成土壤污染 。
【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B、滥用化肥,导致土壤成分发生改变,污染土壤。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是农业节约用水的方法,发挥水的最大效能,合理。
D:在适宜的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 ,充分利用土壤,合理的措施。
故选B。
变式2: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对土壤的   和   。对土壤污染最常见的是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它们都会造成土壤的   污染。
【答案】污染;过度开发;农药、化肥;化学
【解析】根据威胁土壤资源的原因进行解答。
【解答】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对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对土壤污染最常见的是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它们都会造成土壤的化学污染。
故答案为:污染;过度开发;农药、化肥;化学。
变式3:在与水平面成15°角的倾斜木板上,分别铺上5cm厚的有草皮土壤和无草皮土壤,用洒水壶取等量的水以同样的方式淋浇,如图所示。
(1) 实验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可知   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2)请你提出一条防治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
【答案】(1)草皮(2)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可以从植被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护
的措施方面来切入分析。
【解答】(1)同样的倾斜角度,用等量的水和同样的方式淋浇,裸地比有草皮的土壤水土流失严重,说明草皮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2)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因此,治理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
1.医院排放的污水对土壤最可能造成(  )。
A.化学污染 B.盐渍化 C.生物污染 D.重金属污染
【答案】C
【解析】土壤生物污染是指病原体和带病等有害生物种群从外界侵入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有害生物种群来源是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作农田灌溉或作为底泥施肥),以及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等。
【解答】医院排放的污水对土壤最可能造成生物污染,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2.下列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的是(  )
A.露天堆放矿渣
B.施用化肥
C.酸雨
D.用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灌溉农田
【答案】D
【解析】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功能降低的现象。引起土壤污染的来源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物质排放,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城乡生活废水、农家肥等,废弃物焚烧等。
【解答】土壤生物污染,是指病原体和带病等有害生物种群从外界侵入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用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灌溉农田会导致病原体污染土壤。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2024八下·临海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土壤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焚烧废弃垃圾 B.分类回收垃圾
C.积极植树造林 D.合理使用农药
【答案】A
【解析】垃圾焚烧即通过适当的热分解、燃烧、熔融等反应,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进行减容,成为残渣或者熔融固体物质的过程,可能导致止重金属、有机类污染物等再次排入环境介质中。
【解答】A、焚烧废弃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做法不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故选项正确。
B、分类回收垃圾,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故选项错误。
C、积极植树造林,能吸收有害气体和粉尘,做法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故选项错误。
D、合理使用农药 ,能减少环境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4.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  )
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化肥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
【解答】A:施有机肥,不会导致土壤板结。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板结。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会导致土壤板结。
故选A。
5.下列不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是(  )
A.塑料膜使用后不注意回收
B.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C.大量工业废渣放在土壤中
D.大量植物的枯枝败叶烂在田里
【答案】D
【解析】土壤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的污染,它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是人类的第一号敌人,还有,一些未经处理的废旧电池等也会污染陆地,乃至地下水等。
【解答】A、塑料膜使用后不回收,未降解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A错误;
B、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B错误;
C、大量工业废渣排放在土壤中,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C错误;
D、大量植物的枯枝败叶烂在田里会被分解者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不会污染土壤,D正确。
故答案为:D。
6.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是重要的资源。 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C.稻草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胁在于过度开发和土壤污染
【答案】C
【解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
【解答】A.土壤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它们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的遗体遗物中含有有机物,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还田的有机物必须经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壤贫瘠,土壤污染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影响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4八下·嵊州期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活动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将废弃农用塑料埋入土壤 B.实行稻草还田
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过量施用化肥
【答案】B
【解析】保护土壤的三种方法:1.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机肥。2.对粪便、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再随便填埋到土壤里。3.养殖蚯蚓一类的动物,来进行对土壤的保护。
【解答】A.将废弃农用塑料埋入土壤,不利于土壤保护,A错误;
B.实行稻草还田 ,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成分,利于保护土壤,B正确;
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不利于土壤保护,C错误;
D.过量施用化肥 ,不利于土壤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B
8.土壤污染。1)物理污染:核反应带来的放射性污染。
2)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等。
3)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的污染。
【答案】农药、化肥
【解析】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是造成土壤资源破坏的最大威胁。
【解答】土壤污染: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以上种种都可能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破坏土壤结构;生物污染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9.“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实验过程中,如果观察到   ,这就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据此,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具体措施:   。
【答案】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解析】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解答】读图A坡植被多,B坡植被少,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
10.某学校科侵蚀学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围绕“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开展课题研究。
过程一:查阅相关资料后,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如图①所示。
过程二: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如图②)。
请根据其研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由过程一得到的结论是   。
(2)过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结论是   。
(3)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态建设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轻
(2)丙;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植物越繁茂,水土流失越少
(3)植树种草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加之人们滥垦滥伐、过度放牧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解答】(1)由实验探究一得到的结论是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2)实验探究二中,控制甲、乙、丙三组实验坡度大小、流水冲刷量等保持一致的原因是在相同条件下做实验。读图可知,三组中水土流失最少的是丙组。由此可知,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地表植被稀疏,地表土壤缺乏植被保护,易被流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3)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11.近期,重金属铬因“毒胶囊”再次引起关注。小宏想知道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含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________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________。
(3)实验结论是________。
【答案】(1)对照;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2)控制变量(3)含铬溶液影响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1)甲组实验装置正常浇水,而乙组实验装置浇的是含有铬的溶液,然后通过对照两周后的植物生长情况,从而研究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故答案为:对照;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
(2)该实验主要是为了研究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此其变量是有无铬,所以其他的量都要控制相同;故答案为:控制变量;
(3)由图中可知,正常浇水的玉米生长情况比浇含铬溶液的玉米高很多,所以铬会抑制植物的生长;故答案为:含铬的溶液影响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节 保护土壤
考点一、土壤污染与保护
(一)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土壤质量的恶化,从而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现象。
(二)土壤污染的种类
(1)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与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
①农药会在土壤中积累残留,种植的农作物中若有农药残留,会直接危害人畜健康。
②长期施氮肥,会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过量施磷肥,引起土壤中锌、铁、磷呈不溶态而不能利用。
(2)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进入土壤造成的污染。
(3)物理污染:如核反应给土壤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三)土壤资源的流失
(1)耕地被蚕食:由于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大片良田被占,成为工业园区,土壤资源在一年年被蚕食。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面积约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8%,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的14.2%。据2005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约45亿吨。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化肥。
(3)土地沙漠化: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我国的沙漠化现象严重,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华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频频出现的沙尘暴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4)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半于旱和半湿润地区,具有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等特点。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导致农业减产。
(四)保护土壤
(1)保护土壤的措施
①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管理,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并且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
②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对病虫害实现综合防治,提倡以虫治虫。
③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如蚯蚓能降解农药和重金属、蜈蚣草能吸收大量含磷和砷有毒化合物。
④生态环境薄弱地区进行退耕还林、植树种草、草原牲畜数量的控制等。
(2)积极宣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①植树造林。②禁止乱扔塑料袋。③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等。
典例1: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人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消失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危害,其原因是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变式1:(2023七下·宁海期中)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
D.在适宜的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
变式2: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对土壤的   和   。对土壤污染最常见的是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它们都会造成土壤的   污染。
变式3:在与水平面成15°角的倾斜木板上,分别铺上5cm厚的有草皮土壤和无草皮土壤,用洒水壶取等量的水以同样的方式淋浇,如图所示。
(1) 实验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可知   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2)请你提出一条防治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
1.医院排放的污水对土壤最可能造成(  )。
A.化学污染 B.盐渍化 C.生物污染 D.重金属污染
2.下列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的是(  )
A.露天堆放矿渣
B.施用化肥
C.酸雨
D.用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灌溉农田
3.(2024八下·临海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土壤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焚烧废弃垃圾 B.分类回收垃圾
C.积极植树造林 D.合理使用农药
4.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下列不会导致土壤板结的是(  )
A.施有机肥 B.长期单一的偏施化肥
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
5.下列不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是(  )
A.塑料膜使用后不注意回收
B.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C.大量工业废渣放在土壤中
D.大量植物的枯枝败叶烂在田里
6.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是重要的资源。 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C.稻草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胁在于过度开发和土壤污染
7.(2024八下·嵊州期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活动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将废弃农用塑料埋入土壤 B.实行稻草还田
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过量施用化肥
8.土壤污染。1)物理污染:核反应带来的放射性污染。
2)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等。
3)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的污染。
9.“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实验过程中,如果观察到   ,这就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据此,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具体措施:   。
10.某学校科侵蚀学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围绕“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开展课题研究。
过程一:查阅相关资料后,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如图①所示。
过程二: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如图②)。
请根据其研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由过程一得到的结论是   。
(2)过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结论是   。
(3)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态建设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11.近期,重金属铬因“毒胶囊”再次引起关注。小宏想知道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含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________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________。
(3)实验结论是________。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