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专题培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专题培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8 08: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第三单元第五节呼吸作用专题培优
一、选择题
1.空气中PM2.5的含量是检验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还会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肺泡、支气管、气管 B.气管、肺泡、支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2.如图,甲、乙、丙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7包括呼吸道和肺,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B.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C.丙图中的B表示氧气,A表示二氧化碳D.丙图中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3.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
4.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再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关于图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B.交点a处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相等
C.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D.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二氧化碳低
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登顶珠峰。在冲顶珠峰过程中,登山者要借助氧气瓶进行呼吸。根据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的过程为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B.乙图中气体交换后D处氧气浓度大于C处氧气浓度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D.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6.小嘉利用如图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中气球模拟的是肺 B.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
C.模拟吸气时,a侧液面上升D.模拟呼气时,气球体积变小
7.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最终到达的场所是(  )
A.鼻腔B.肺泡 C.血液 D.组织细胞
8.此时此刻,拿着笔正在答题的你也许有一点点紧张,我们可以深呼吸来缓解情绪。当你吸气时,人体的变化中不合理的是(  )
A.横膈膜上升B.肺扩张C.胸腔变大 D.肋骨向上、向外移动
9.小明制作了一个用来模拟肺呼吸运动的装置(如图).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横膈、玻璃钟罩模拟胸廓,U型管的液面升降反映胸廓内压力的变化情况.使用时若将橡皮膜向下拉,则该装置(  )
A.模拟膈肌收缩,U型管右边液面上升
B.模拟膈肌收缩,U型管左边液面上升
C.模拟膈肌舒张,U型管左边液面上升
D.模拟膈肌舒张,U型管右边液面上升
10.如图1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2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曲线段的变化中,胸廓的体积缩小
B.曲线段与甲图表示的生理活动相同
C.乙图演示呼气,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B点和点时,肺内气压都等于大气压
11.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B.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C.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气体交换
12.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13.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图是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中肺可以(  )
A.过滤、温暖和湿润空气B.分泌黏液和作为气体通道
C.自主收缩舒张,从而完成呼气和吸气D.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14.把正在萌发的小麦种子装在潮湿的纱布袋里,悬挂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里,2~3天后观察,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  )
A.植物只在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呼吸作用B.正在萌发的种子能够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C.正在萌发的种子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水,消耗氧气
15.为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学们将萌发的和煮熟的大豆种子放在两个保温瓶中密封,并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瓶的起始温度应相同
B.甲、乙两瓶中的种子应大小相似、数量相同
C.一段时间后,甲瓶的温度低于乙瓶
D.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热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16.如图为呼吸时 膈肌位置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乙到甲时,呼气
B.从乙到甲时,吸气
C.吸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呼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17.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拔较高的山峰,当他在海拔4000米以上继续攀登时,尽管经过了充足的休息,但越往上爬,越感到乏力。其主要原因是(  )。
A.越往上爬,气温越来越低B.越往上爬,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越来越高
C.越往上爬,血液中含氧量越来越低D.越往上爬,山地越来越陡峭
18.下列各项中,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吸气过程的是(  )。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D.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19.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D.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人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
20.如图所示是模拟人体膈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装置中3模拟肺 B.装置中4模拟横膈膜
C.手向下拉4,小气球2变小 D.手向下拉4,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21.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并且放出热量
B.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刚收获的种子,为抑制呼吸作用,防止霉烂,必须尽快晒干
D.农田内栽种植物后要及时松土,目的是利于根的生长与拓展,与呼吸作用无关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的种子有较强的呼吸作用
B.无论有光还是无光,活着的植物体各个活细胞时刻都有呼吸作用
C.晒干、未萌发的活种子没有呼吸作用
D.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3.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经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会 (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24.下面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人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也会出现相似的实验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5.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肺部气体交换和呼吸运动模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Ⅰ、Ⅱ过程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B.a、b 分别代表二氧化碳和氧气
C.图乙模拟图甲Ⅰ过程,此时膈肌舒张
D.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
二、填空题
26.为了便于运动数据记录,许多跑者使用了可穿戴“智能手环”,如图甲所示。为保证“智能手环”用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的碲化铋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简称“薄膜电池”)如图乙,它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体表散热为智能手环供电。
(1)碲化铋(Bi2Te3)中铋元素(Bi)的化合价+3,则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   。
(2)长跑时人体所需的氧气是通过   (选填“扩散”或“呼吸”)作用从肺泡进入血液,能量则是来自细胞内的   作用。
27.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28.如图所示为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据图回答:
(1)在实验一中,将两个密封瓶放置在相同环境中一昼夜后,同时放入燃烧着的火柴,发现甲瓶立即熄火,乙瓶能燃烧一段时间,这说明   。
(2)在实验二中,密封装置放置在暗处一昼夜后,通过导管向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中挤压袋中气体,发现   的现象,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3)在实验三中,两个密封瓶在相同环境中放置一昼夜后,发现乙瓶中的温度计读数明显高于甲瓶,这说明   。
29.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通过扩散作用,肺泡内的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   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30.“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
(1)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选填“甲”或“乙”)。
(2)如图AB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A表示吸气,B表示呼气,实验完成后,A、B两瓶中的石灰水会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选填“A”或“B”)。
(3)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
31.图一是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图,图二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1)图一中,②气球模拟的器官(或结构)是   。
(2)图一中,乙模拟的是人体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
(3)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合图二,请写出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点即可)
32.人体每时每刻必须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图(一)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二)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呼吸系统中的主要器官是   ,负责气体交换;
(2)图(二)所示曲线中的   (用字母表示)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3)图(三)中表示二氧化碳分子运动路径的是   (填数字).
33.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欢认为:可根据装置①②实验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判断种子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
小乐认为:可根据装置①②中红色水滴的移动情况,判断种子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
(1)将种子消毒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
(2)判断小欢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静置一段时间后,①中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试管内的   (填写化学式)减少,而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的缘故。
34.下图所示的实验,可以用来证明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气体。其中A 装置中的NaOH 溶液能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   
(2)C 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的目的是   .
(3)D 处石灰水的作用是   
35.小科利用下列实验装置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把各装置放在适宜的环境中,一天后进行观察),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装置A:甲瓶内温度计示数高于乙瓶内温度计示数,说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会   (填“储存”或“释放”) 能量。
(2)装置B:澄清石灰水中发生的反应是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装置C: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内立即熄灭,放进乙瓶内继续燃烧,说明   。
36.被新冠疫情惊扰的2020年,将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1)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呼吸系统常常会受到侵犯,图甲中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填器官名称)。
(2)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填“B”或“C”)。
(3)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37.如图所示,A与B两装置分别表示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向A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   (填“增强”或“减弱”,下同)。幼苗的光合作用    。
(2)如果将A中的漏斗和玻璃管全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都将减弱,其原因是   。
38.如图为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体呼吸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   (填器官名称),它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腷肌收缩,胸腔容积   (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3)在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4)图中C处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是通过____来完成的。
A.气体扩散作用B.肺泡的扩张与回缩C.呼吸作用 D.呼吸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
39.图甲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测量种子萌发时   (填“释放二氧化碳”或“吸收氧气”)的速率。
(2)种子预先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的目的是   。
(3)在萌发的种子的呼吸速率体现在标尺移动速度是   cm/时。
(4)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   。
40.为更好的理解呼吸运动,项止学习小组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并制定了评价量表,如表所示。
“呼吸运动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合理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较完整,能粗略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且两者协同进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但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1)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   过程(选填数字)。
(2)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会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____。
A.先减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减小
(3)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   (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橡皮膜。
(4)分析发现图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将直玻璃管换成Y型玻璃管,模型如图丙所示。改进后,依据评价量表,评价模型内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仍只能为“合格”。请分析:利用模型内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
(5)小组同些又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模拟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由此推测,吸烟可能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哪一结构功能 ____。
A.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B.呼吸道对公气的湿润池暖,清洁能力
C.完全不会影响肺的功能
四、综合题
41.肺活量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指标之一,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总量.
(1)图甲是肺泡处气体交换的模式图,图中表示氧气的是   .(选填“a或b”)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初二女生的肺活量合格等级为1500毫升及以上.图乙为小红自制的简易肺活量测试仪,将容积为2.5升的矿泉水瓶进行5等分,并标上刻度线.现往瓶中装满清水,当小红一次尽力吸气后,通过吹嘴向瓶中吹气,若小红的肺活量达到合格等级以上,则水位至少下降至刻度线   .(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3)根据呼吸方式不同,可将呼吸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如图丙),胸式呼吸主要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腹式呼吸主要以横膈膜的上下运动为主.小明查阅资料获知横膈膜运动比肋骨运动引起的胸腔体积变化更大,请判断哪种呼吸方式能更大地提升肺活量,并简要说明理由:   .
42.图1表示人体在呼吸时胸廓的某一状态,图2表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3是“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表示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2)图2中AB段曲线(不包括A、B两点)表示肺内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外界气压,图1所示过程对应图2中的   (填“AB“或“BC”)段;
(3)图3锥形瓶A、B中应加入   浴额在模拟图1过程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打开a,关闭b”、“打开b,关闭a”或“ab均打开”)。
43.“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气管患者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操作:急救者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急救者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一手握拳,另一只手从前方握住握拳的手腕,使握拳虎口贴在患者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握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手法要点如右图),迫使其上腹部下陷,腹腔内容物上移,挤压横膈膜。这样每次冲击可以为气道提供一定的气量,施压完毕后立即放松手臂,然后再重复操作,直到异物被排出(如图甲、乙所示,注意:幼儿、孕妇、肥胖等患者等不能用此法)。
手法要点——剪刀、石头、布 剪刀:两个手指并拢,像一个闭合的剪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按压点在肚脐上方两拇指以上的位置,首先要找到患者肚脐的位置,然后将两根并拢的手指横放在肚脐以上,即可找到按压点。 石头:指的是拳头。一手握拳,拇指侧的拳眼放在按压点上。 布:指的是用另一只手抱拳。然后用向上、向内的力量,冲击患者的上腹部。
【异物误入气管危害】
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   ,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个黄金急救法,某校志愿者团队同学想利用周末时间进社区进行示范宣讲,但现有的模型(图丙)只能用于模拟操作,不能显示内部原理。为了帮助社区居民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该团队同学自制了呼吸运动模型(图丁)来模拟该过程,他们制作的模型评价量表(部分)如下。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两个“肺”能同时扩张,且扩张明显 一个“肺”能扩张,且该“肺”扩张明显 两个“肺”都不能扩张,且扩张不明显
指标二 “横膈膜”有弹性,且变化明显 “横膈膜”略有弹性,变化不明显 “横膈膜”无弹性、无变化
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   。
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   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
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   。
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
【自救和预防】
该急救方法还可用于自救,自救时,患者稍稍弯下腰,上腹部靠在一个固定的物体(如椅子靠背)上,以物体边缘(如椅背上沿)压迫在腹部,快速向上冲击,使异物被气流冲出。
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PM2.5颗粒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在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PM2.5颗粒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血液.
故选:D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2.【答案】C
【解析】【分析】 扩散: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的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的,这一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其中负责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具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解答】A. 甲图中的7包括呼吸道和肺,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A正确;
B. 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B正确;
C. 丙图中的B表示二氧化碳,A表示氧气,因为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通过肺呼出体外,C错误;
D. 丙图中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D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分析】1、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双手交叠环抱患者,推挤患者上腹部,利用冲击腹部产生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2、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其动力来自呼吸肌。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解答】当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时,救助者体内的变化是: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肺内的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解析】【分析】呼出气体由于是进行呼吸作用后的气体,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解答】A.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了二氧化碳,随着呼出气体的增多,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A错误。
B. 交点a处表示二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相等 ,B错误;
C.图2数据变化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该选项正确。
D.80 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2. 5%,因此,80s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高,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和细胞的呼吸作用均涉及气体交换,血液在其中起运输物质的作用。
【解答】A、由甲图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可知,该过程为肺泡处的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氧气由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小,即D处氧气浓度小于C处,B不符合题意;
C、乙图中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进入血液,根据气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规律,可以得出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C符合题意;
D、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应当处于收缩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6.【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为模拟“膈的运动与呼吸运动”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塑料管代表气管,气球代表肺,瓶子壁代表胸腔,橡皮膜代表膈肌。
【解答】 A.装置中橡皮膜模拟的是膈肌,气球模拟的是肺,A正确;
B.向下拉橡皮膜,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模拟吸气,B正确;
C.模拟吸气时,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a侧液面下降,C错误;
D.模拟呼气时,膈肌舒张,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气体排出肺,气球体积变小,D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D
【解析】【分析】 呼吸,也作“吸呼”,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解答】 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首先进入肺泡,在和肺泡处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咋血液中进行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各级毛细血管进行交换,最终进入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D
8.【答案】A
【解析】【分析】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 平静呼吸)。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解答】根据分析,当吸气时,由于呼吸肌的收缩,膈顶部下降,肋骨向上运动,并且胸廓
的上下径、左右径及前后径都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
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A
【解析】【分析】图中:玻璃钟罩代表的是胸廓,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橡皮膜代表的是膈。由于实验装置的限制,该模型能模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 右径的变化。
【解答】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向下拉橡皮膜,代表吸气过程,模拟了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减小,液面左下降、液面右上升,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
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 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解答】A、图中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A错误。
B、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则表示呼气,肋间肌、膈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缩小,甲表示吸气,B错误。
C、 乙图演示呼气,此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C错误。
D、 B点表示吸气完了的一瞬间,C点表示呼气完了的一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解答】A. 人体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A错误。
B.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B正确。
C.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C正确。
D.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D正确。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解析】【分析】(1)曲线bd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表示呼气.
(2)膈肌从A到B时,吸气;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A状态;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B状态
【解答】A、图甲曲线ab段、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A错误。
BD、图甲曲线ab段、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bc段、cd段气压大于大气压为为呼气阶段,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B正确,D错误。
C、bc段、cd段气压大于大气压为为呼气阶段,C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呼吸道和肺的功能分析作答。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如图所示:
【解答】A、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具有过滤、温暖和湿润空气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呼吸道能分泌黏液,是气体通道,B不符合题意。
C、通过呼吸运动,人体胸廓容积有规律地扩大与缩小,从而完成外界气体和肺内气体的交换,C不符合题意。
D、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肺泡时,发生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因此肺可以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解析】【分析】 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时消耗瓶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解答】2~3天后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表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能够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广口瓶里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故答案为:B。
15.【答案】C
【解析】【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就要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AB、甲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种子能否进行呼吸作用,其他条件应该相同,选择大小、数量相同的种子是为了控制变量,乙瓶是为了设置对照,A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释放能量。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不会释放能量。所以一段时间后,甲瓶的温度高于乙瓶,C错误。
D、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B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 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 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 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也随之收缩,是呼气的过程,B错误。
故答案为:B。
17.【答案】C
【解析】【分析】 需氧呼吸又称有氧呼吸。凡是靠大气中的氧来进行氧化作用的,称为需氧呼吸。进行需氧呼吸的生物,必须从大气中吸取游离的氧气来氧化体内的有机物质并释放能量。需氧呼吸是一种复杂的呼吸形式。
【解答】 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拔较高的山峰,当他在海拔4000米以上继续攀登时,尽管经过了充足的休息,但越往上爬,越感到乏力。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海拔的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越来越少,所以越往上爬,血液中含氧量越来越低 ,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产生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所以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越来越少;
故答案为:C
18.【答案】B
【解析】【分析】人体的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肋间肌和膈肌的活动而实现的。当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变大,胸腔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人就吸气了。反之,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 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吸气过程的是当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故答案为:B
19.【答案】C
【解析】【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A、为了防止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昆虫的数量越多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多,效果越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故不符合题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试管架固定而不是手握紧试管。故符合题意;
D、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答案】B
【解析】【分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图中1是气管、支气管、2是肺,3是胸廓、4是膈。
【解答】A、装置中编号3模拟胸廓,A错误;
B、装置中编号4模拟横膈膜,即膈肌,B正确;
CD、手向下拉4膈肌,胸廓扩张,2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吸气,CD错误。
故选:B。
21.【答案】D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植物体在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便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解答】 A、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因此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而且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B、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因此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不符合题意;
C、刚收获的种子含有较多的水分,而潮湿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比较旺盛,消耗的有机物较多,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热,容易使种子发热发霉影响种子的寿命,因此收获的粮食应该及时晒干,减少种子的水分以降低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田内栽种植物后要及时松土,使土壤疏松,保证土壤中有较多的氧气,从而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根的生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答案】C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小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解答】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有光无光都能进行,部位是活细胞的线粒体中。
故答案为:C。
23.【答案】A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 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遮光环境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依然能进行,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瓶内的气压下降,低于外界气压,因此红墨水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A
2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要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需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
【解答】A、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丁锥形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需要除去,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不符合题意;
C、装置丙中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一部分能量是以热的形式散失。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不符合题意;
D、装置甲已经把鼓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丙不遮光,植物因为缺乏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因此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符合题意.
故选:D
25.【答案】C
【解析】【分析】(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2)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Ⅰ是吸气、Ⅱ呼气,a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
【解答】A、Ⅰ、Ⅱ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
B、根据箭头方向可知a和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B正确;
C、乙图模拟吸气,图甲中Ⅰ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C错误;
D、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方向运动到浓度低的方向,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26.【答案】-2;扩散;呼吸
【解析】【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单质的化合价均为零。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解答】(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Te的化合价为x,设Bi的化合价为+3,则有3x+(+3)×2=0,x=-2,因此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2。
(2)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是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作用实现的,长跑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外界气体进入肺泡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再经过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最后到达骨骼肌细胞,氧气在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因此能量来自细胞内的呼吸作用。
27.【答案】a;C
【解析】【分析】(1)膈肌与呼吸的关系: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结构,在呼吸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腔容积扩大,这是吸气的过程;当膈肌舒张时,膈顶部上升,胸廓上下径减小,胸腔容积缩小,为呼气过程。
呼吸运动原理:呼吸运动是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等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吸气时,除了膈肌收缩,肋间外肌也收缩,使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也增大,进一步扩大胸腔容积,导致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内。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膈顶部回位,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呼出体外。(2)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
图二中ab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c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甲是肺动脉,乙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丙是肺静脉。
图三是某人在1个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曲线CDE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解答】(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吸气过程。
(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28.【答案】(1)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呼吸作用会释放能量
【解析】【分析】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解答时可以从呼吸作用的条件、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方面来切入。
【解答】(1)在实验一中,左瓶装有萌发的绿豆种子,右瓶装有煮熟的绿豆种子,装置同时放在温暖的地方,左瓶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氧气;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氧气没被消耗,氧气有助燃的特性,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左瓶中的蜡烛熄灭,右瓶中的蜡烛燃烧。因此该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气体是氧气。
(2)将装置放在黑暗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塑料袋内的氧气,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塑料袋内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甲瓶中装有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乙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放置几个小时后,乙瓶中的种子不断的呼吸产生的热量不断积累,所以温度不断升高,这些热量来自种子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
29.【答案】氧气;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明显的差异是因为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肺泡中进行了气体交换。
【解答】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 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30.【答案】(1)甲
(2)B
(3)CO2+Ca(OH)2=CaCO3↓+H2O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打“喷嚏”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据此分析;
(2)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解答】(1)由题意可知,打“喷嚏”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故可知甲曲线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
(2)根据图示中两个装置图分析可以看出:当吸气时,选择A图,空气经A瓶吸入人体内,由于大气压强,外界的气体经甲瓶的导管进入A瓶内的石灰水中,外界空气二氧化碳含量低,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当呼气时,选择B图,呼出的气体排入B瓶,呼出的气体进入B瓶的澄清石灰水中,由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乙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完成后,A、B两瓶中的石灰水会明显变浑浊的是B瓶;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甲;(2)B;(3)CO2+Ca(OH)2=CaCO3↓+H2O。
31.【答案】(1)肺
(2)吸气
(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数量很多
【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
【解答】(1) 图一中,②气球模拟的器官(或结构)是肺;
(2)图一中,乙模拟的是人体吸气过程,因为横膈向下运动,胸腔扩张,胸内气压变小,肺内气压大于胸内气压,肺扩张,气球变大。
(3)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合图二,请写出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的数量很多;
故答案为:(1)肺(2)吸气(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32.【答案】(1)肺
(2)bc
(3)1
【解析】【分析】(1)图(一)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图(二)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其中ab和cd段表示呼气,BC段表示吸气。
(3)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1是二氧化碳、2是氧气,3代表吸气,4是呼气
【解答】(1)图(一)中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于是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 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二)中ab、cd廓容积缩小,代表呼气过程;bc段气胸廓容积扩大,代表吸气过程。
(3)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三)中1代表的物质是氧气,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因此血液流经肺泡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3.【答案】(1)防止种子外的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2)能,因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所以试管中的气压会变小,所以红色水滴会移动;煮熟的种子属于死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
(3)氧气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将种子消毒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防止种子外的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2) 判断小欢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能,因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所以试管中的气压会变小,所以红色水滴会移动;煮熟的种子属于死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
(3) 静置一段时间后,①中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试管内的氧气减少,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的,而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的缘故。
故答案为:(1)防止种子外的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2)能,因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所以试管中的气压会变小,所以红色水滴会移动;煮熟的种子属于死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3)氧气
34.【答案】检验通入的空气中是否还有二氧化碳;防止植物光合作用干扰实验;检验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1)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A瓶中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因为二氧化碳可与石灰水(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如有沉淀生成,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除尽,如果没有沉淀生成,则说明二氧化碳已除尽;
(2)C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植物就不受光照,用来证明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气体,而不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3)若B处石灰水不变浑浊,而D处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 A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则B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通入的空气中是否还有二氧化碳。
(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在光照条件下,所以C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的目的是防止植物光合作用干扰实验。
(3)进入装置C中的气体无二氧化碳,所以D处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
35.【答案】(1)释放
(2)Ca(OH)2+CO2=CaCO3↓+H2O
(3)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解析】【分析】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解答】(1)装置A:甲瓶内温度计示数高于乙瓶内温度计示数,说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会释放能量。
(2) 装置B:澄清石灰水中发生的反应是 Ca(OH)2+CO2=CaCO3↓+H2O;
(3) 装置C: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内立即熄灭,放进乙瓶内继续燃烧,说明 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故答案为:(1)释放(2)Ca(OH)2+CO2=CaCO3↓+H2O(3)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6.【答案】(1)肺
(2)B
(3)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 吸气和呼气是肺通气,也就是呼吸 在肺通气中,空气通过鼻腔和口腔吸入。 空气通过咽、喉和气管进入肺部, 然后以相反的方向经过同一条通路呼出。 肺部容积和空气压力的变化引发肺通气。 在正常吸气过程中,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胸腔抬升。
【解答】(1)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呼吸系统常常会受到侵犯,图甲中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肺;
(2) 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B,膈肌上升,胸腔变小,胸内气压变大,膈肌和肋间外肌都舒张,肋间内肌收缩,当胸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气体呼出;
(3) 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2代表的物质是氧气,3代表的是氧气,4代表的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人吸进去氧气,呼出去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 肺 (2) B (3) 二氧化碳
37.【答案】(1)增强;增强
(2)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幼苗的二氧化碳减少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向A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幼苗的光合作用也增强,因为种子呼吸作用增强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光合作用增强;
(2) 如果将A中的漏斗和玻璃管全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都将减弱,其原因是 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幼苗的二氧化碳减少 ;
故答案为:(1)增强;增强(2) 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幼苗的二氧化碳减少
38.【答案】(1)肺
(2)扩大
(3)呼吸作用
(4)A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 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 (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
(3)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所以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
(4)图中C处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所以,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A。
39.【答案】(1)释放二氧化碳
(2)防止种子上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3)1.65
(4)去除种子,其他实验条件相同
【解析】【分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所以种子只进行呼吸作用。
【解答】(1)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
(2)为未消毒的种子表面会有微生物同时在进行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有干扰。
(3)将2h的读数-0h的读数,可得0~2h之间标尺的移动距离为3.3cm,再除以该过程的时间即为速度。
(4)因为容器中原有空气里的二氧化碳会被NaOH吸收,也会导致标尺读数变化,所以需要再设置一组无种子的对照试验。
40.【答案】(1)①②
(2)A
(3)向上推
(4)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
(5)A
【解析】【分析】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解答】(1)呼吸运动是指外界气体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所以 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①②;
(2)吸气时,横膈向下,胸腔变大,胸内气压变小,肺内气压大于胸内气压,肺泡增大,肺内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部,肺内气压变大,所以肺内气压是先减小后变大的过程;
(3)橡皮膜模拟的是横膈,呼气时,横膈向上,所以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向上推橡皮膜。
(4)矿泉水瓶模拟胸腔,橡皮膜模拟横膈,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 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5) 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 这些模拟的是肺部支气管等结构,说明吸烟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所以吸烟影响的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
故答案为:(1)①②(2)A(3)向上推(4)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5)A
41.【答案】(1)b
(2)2
(3)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主要以横膈膜的运动为主,其引起的胸腔体积变化量更大,使肺部扩张更大,肺内压减小更多,进入的气体量更多
【解析】【分析】肺部气体交换为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气进入血液,氧气进入组织细胞。
【解答】(1)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所以b是氧气;
(2) 若小红的肺活量达到合格等级以上, 合格等级为1500毫升及以上 ,所以水被排出1500mL,剩余体积占总体积的.所以水位至少下降至刻度线2;
(3)因为腹式呼吸主要以横膈膜的上下运动为主. 横膈膜运动比肋骨运动引起的胸腔体积变化更大, 所以 腹式呼吸能更大地提升肺活量 。
42.【答案】(1)吸气;收缩
(2)小于;AB
(3)澄清石灰水;打开b,关闭a
【解析】【分析】 呼吸,也作“吸呼”,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解答】(1)图1表示吸气过程,横膈向下运动,胸腔变大,胸内气压变小,肺变大,肺内气压变小,外界大气压大于肺内气压,吸气,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2)图2中AB段曲线(不包括A、B两点)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是吸气的过程,图1所示过程对应图2中的“AB“段;
(3)图3是“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图3锥形瓶A、B中应加入澄清石灰水浴额在模拟图1过程时,1是吸气,所以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b,关闭a”,这样可以从B中吸取气体。
故答案为:(1)吸气;收缩(2)小于;AB(3)澄清石灰水;打开b,关闭a
43.【答案】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
【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
【解答】【异物误入气管危害】
若有较大的异物误入气管,会影响气体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各组织细胞因缺氧无法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导致能量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①制作过程中,某同学将A部位向下拉时,发现只有一只气球鼓起,请写出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
②模型制作初步完成后,甲组同学在测试模型时发现,其“指标二”为合格,为了使指标二变为优秀,该组同学可用橡皮膜材料替代原本的保鲜膜制作。
③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装置(如图戊所示),写出这样改进的一条优点: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
④请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解释海姆立克急救法能使气管中异物排出的原理: 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 ;
生活中,为了防止异物误入堵塞气管,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进食时不说话;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要吞的开快太多;
故答案为:呼吸作用、该气球所在支路堵住、橡皮膜、便于直接通过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体现肺内气压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冲击腹部时,胸腔内气压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使异物排出、进食时不说话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