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森林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B.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D.以上均正确
2.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X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人和动物的呼吸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发展利用氢燃料
3.(2024八下·三门期末)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就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环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碳、氧循环失衡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D.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碳氧平衡
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微粒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5.(2021八下·下城期末)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6.与自然界碳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水分蒸发
7.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装置中,分别放有空气或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同时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U形管a端最低的是( )
A. B.
C. D.
8.据报道,全球气温升高已破纪录,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因素,进行了N2、O2、CO2及空气温室效应强度的比较实验(如图所示)。分析曲线并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需要在有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
B.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D.氧气、氮气都属于温室气体
9.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10.“碳中和”是指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为达到“碳中和”必须促进④
C.③表示植物中的有机物完全流向动物
D.完成“碳中和”的关键是促进①,并减少燃烧
11.自然界中的一个简单的碳循环示意过程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的茎从空气中吸收的
B.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
C.植物不会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D.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唯一来源
12.(2024八下·浙江期末)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13. 关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等活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栽种过多的植物会因其进行大量呼吸作用面破坏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D.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从而破坏了碳—氧平衡
14.(2023八下·仙居期末)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措施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双面使用纸张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C.推广使用矿物燃料 D.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15.(2023八下·拱墅期末)“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B.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不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16.如图所示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碳循环”。用科学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二、填空题
17.(2024八下·吴兴期末)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某同学对氧气的相关问题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梳理。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 。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3)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 .
18.自然界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大自 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 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 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19.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因 和 等而减少,又会随着植物的 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20. 碳循环的含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 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 、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与被植物光合作用重新释放出来的量大致相等。
21.(2023八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写出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种燃烧现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会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4·浙江期末)如图所示,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再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通过图中导管输入罩内,1 h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元素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的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超过正常水平。
(1)该实验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____。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时,正确的措施应是____。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金鱼换成蝌蚪
C.把土换成蒸馏水
D.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放射性碳元素必须先进人植株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经过 过程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和茎的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
(4)实验中,如果把植株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预测实验结果是 ,原因是 。
23.(2023八下·滨江期末)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等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判断该植物在24小时后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 点(填图中字母);
(2)请写出在图二AF段中,该植物一直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
(3)若用图一装置继续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分,则对该绿色植物进行的处理是 。
四、综合题
2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又通过 作用将CO2排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另外一种化工原料。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
2CO2+6H2 +4H2O。
(3)为了缓解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25.(2023八下·仙居期末)“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图所示是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 。
(2)⑤的过程属于 (生理活动),其文字表达式为 。
(3)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分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26.(2023八下·杭州期末)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
(2)图中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3)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碳中和”目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______(填字母)。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5) 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千克葡萄糖(C6H12O6)可以吸收 千克二氧化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解答】 A、森林为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根的吸收作用,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B、绿森林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C、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主要为淀粉),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
D、ABC全部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呼吸作用、人和动物的呼吸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并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植物的呼吸作用、人和动物的呼吸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进行物质循环。氢燃料燃烧产生水,不产生二氧化碳,在X处不参与该循环。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概言之,就是碳元素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自然界中循环,自然界中的氧气的含量随着生物呼吸、可燃物燃烧和物质(如食物、钢铁等)缓慢氧化等而不断减少,但又会随植物光合作用而不断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而不是只有二氧化碳的循环,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B、氧气不仅可通过燃烧参与碳循环,还可通过光合作用参与碳循环,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则碳、氧循环失衡会影响人类的生存,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碳氧平衡,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碳氧循环指的是碳、氧元素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C、根据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题意;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符合题意;
C、 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是CO2和O2的转换过程,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正确;
B、氧气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是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正确;
D、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碳循环和氧循环来完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解答】 与自然界碳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水分的蒸发,以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有碳元素;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当空气钟二氧化碳含量越多,在阳光下,温度升高就越明显,温度升高使瓶子中的压强变大,所以b液面上升,且温度越高,液面升高越明显。
【解答】四个装置中,通过比较可知,四个瓶子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减小,在阳光下,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的装置中,温室效应现象就越明显,装置中的压强变大,使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升高,所以D的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最大。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空气属于对照实验,和空气相比,温度高的属于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解答】A、探究温室效应需要在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不符合题意;
C、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可知,氧气、氮气温室效应强度比空气要低,所以氧气、氮气都不属于温室气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图中: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乙代表生产者--植物,丙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丁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A、 ③表示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B、图中甲为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该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丁,所以丙是第二营养级,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C、①表示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表示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D、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地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B、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C、根据③表示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随着食物链流向动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机物并没有完全流向动物分析。
D、根据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分析。
【解答】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题图①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故错误;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达到“碳中和”必须促进①光合作用,故错误;
C. ③表示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随着食物链流向动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机物并没有完全流向动物,如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有机物,故错误;
D.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完成“碳中和”的关键是促进①光合作用,并减少燃烧,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B、根据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捕食关系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分析。
C、根据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分析。
D、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A.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被固定在植物中,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故错误;
B. 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捕食关系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故正确;
C.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故错误;
D. 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B.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C.根据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
D.根据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来分析。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既涉及碳循环,也涉及氧循环,说法错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碳一氧平衡,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解答】A. 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解答】A. 双面使用纸张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A正确;
B.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B错误;
C. 推广使用矿物燃料 ,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C错误;
D. 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D错误;
故答案为:A
15.【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解答】A. 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A正确;
B. 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错误;
C.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C错误;
D.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16.【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水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人体的活动来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意义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名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故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故C错误;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故选:C。
17.【答案】(1)光合作用
(2)不易溶于水
(3)氧元素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
(2)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2) 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3) 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不易溶于水;(3)氧元素。
18.【答案】呼吸;光合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氧循环指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
【解答】自然界氧循环的含义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19.【答案】呼吸作用;燃烧;光合作用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
【解答】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因呼吸作用和燃烧等而减少,又会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故答案为:呼吸作用;燃烧;光合作用
20.【答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碳循环的含义分析。
【解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与被植物光合作用重新释放出来的量大致相等。
21.【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解答】(1) 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因此想要释放出氧气,则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要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A过程是将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①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①正确
②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如果是含碳的可燃物燃烧就会产生二氧化碳,②正确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实质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③正确
故选 ①②③
(3)对流层会发生对流运动,所以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 ①②③
(3) 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22.【答案】(1)B
(2)D
(3)光合作用;筛管
(4)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处于正常水平;植株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射性碳元素无法进入生物体内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含叶绿体的细胞。
(2)番茄植株进行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射性碳),储存在有机物(碳水化合物)中,饥饿金鱼吃番茄植株切成的小块,放射性碳就随着进入金鱼的体内。
【解答】(1)因为用放射标记的是碳,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因此该实验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
(2)本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选D。
(3)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茎、根等器官,使植物体内达到一个有机物的均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由茎叶内的筛管运输到根部。
(4)黑暗中,植物因为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不会进入植物体内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则植株内不会出现放射物质。而金鱼也不会进食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因此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处于正常水平。
23.【答案】(1)18;F
(2)呼吸作用
(3)将一个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叶片前部分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叶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叶片前后两部分就形成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是指有机物在细胞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解答】(1)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通强度时,红墨水滴会向右移动,所以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18时移动到最右端,因为此时装置中的而氧气浓度最大;24小时后积累了有机物,是因为F点比A点的氧气含量高,说明有机物的制造量大于有机物的消耗量;
(2) 呼吸作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才进行,所以请写出在图二AF段中,该植物一直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
(3)将一个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叶片前部分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叶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叶片前后两部分就形成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18,F(2)呼吸作用(3) 将一个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叶片前部分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叶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叶片前后两部分就形成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24.【答案】(1)光合;呼吸
(2)C2H4
(3)a、c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1)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2)方程式的左边含有2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右边有4个氧原子和8个氢原子,因此1个未知生成物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即未知生成物的化学式表示为2CO2+6H2C2H4+4H2O。
(3)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应大量植树造林,或者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不能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25.【答案】(1)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A;B;C;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所需的物质(如水)和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单向传递,而是被反复利用的,我们称之为物质循环。
【解答】(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有机物; ⑤的过程属于光合作用,其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
(3)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故答案为:(1) 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 A B C D
26.【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呼吸作用
(3)A;C;D
(4)B
(5)5.28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
(2)图中B活动氧气进入生物,二氧化碳进入环境,由此可知,该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
(3)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完成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4)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A符合事实,B不符合事实;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事实;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B。
(5)碳元素的质量为,得y=5.28kg。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森林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B.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D.以上均正确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解答】 A、森林为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根的吸收作用,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B、绿森林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C、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主要为淀粉),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
D、ABC全部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X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人和动物的呼吸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发展利用氢燃料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呼吸作用、人和动物的呼吸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并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植物的呼吸作用、人和动物的呼吸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进行物质循环。氢燃料燃烧产生水,不产生二氧化碳,在X处不参与该循环。
故答案为:D。
3.(2024八下·三门期末)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就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环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碳、氧循环失衡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D.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碳氧平衡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概言之,就是碳元素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自然界中循环,自然界中的氧气的含量随着生物呼吸、可燃物燃烧和物质(如食物、钢铁等)缓慢氧化等而不断减少,但又会随植物光合作用而不断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而不是只有二氧化碳的循环,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B、氧气不仅可通过燃烧参与碳循环,还可通过光合作用参与碳循环,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则碳、氧循环失衡会影响人类的生存,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进碳氧平衡,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D。
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微粒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碳氧循环指的是碳、氧元素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C、根据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题意;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符合题意;
C、 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1八下·下城期末)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是CO2和O2的转换过程,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正确;
B、氧气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是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正确;
D、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碳循环和氧循环来完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6.与自然界碳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水分蒸发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解答】 与自然界碳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水分的蒸发,以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有碳元素;
故答案为:D
7.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装置中,分别放有空气或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同时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U形管a端最低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当空气钟二氧化碳含量越多,在阳光下,温度升高就越明显,温度升高使瓶子中的压强变大,所以b液面上升,且温度越高,液面升高越明显。
【解答】四个装置中,通过比较可知,四个瓶子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减小,在阳光下,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的装置中,温室效应现象就越明显,装置中的压强变大,使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升高,所以D的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最大。
故答案为:D。
8.据报道,全球气温升高已破纪录,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因素,进行了N2、O2、CO2及空气温室效应强度的比较实验(如图所示)。分析曲线并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需要在有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
B.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D.氧气、氮气都属于温室气体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空气属于对照实验,和空气相比,温度高的属于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解答】A、探究温室效应需要在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不符合题意;
C、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可知,氧气、氮气温室效应强度比空气要低,所以氧气、氮气都不属于温室气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图中: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乙代表生产者--植物,丙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丁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A、 ③表示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B、图中甲为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该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丁,所以丙是第二营养级,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C、①表示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表示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D、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地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碳中和”是指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为达到“碳中和”必须促进④
C.③表示植物中的有机物完全流向动物
D.完成“碳中和”的关键是促进①,并减少燃烧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B、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C、根据③表示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随着食物链流向动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机物并没有完全流向动物分析。
D、根据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分析。
【解答】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题图①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故错误;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达到“碳中和”必须促进①光合作用,故错误;
C. ③表示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随着食物链流向动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机物并没有完全流向动物,如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有机物,故错误;
D.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完成“碳中和”的关键是促进①光合作用,并减少燃烧,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1.自然界中的一个简单的碳循环示意过程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的茎从空气中吸收的
B.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
C.植物不会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D.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唯一来源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B、根据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捕食关系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分析。
C、根据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分析。
D、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A.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被固定在植物中,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故错误;
B. 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捕食关系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故正确;
C.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故错误;
D. 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4八下·浙江期末)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B.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C.根据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
D.根据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来分析。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既涉及碳循环,也涉及氧循环,说法错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碳一氧平衡,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13. 关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等活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栽种过多的植物会因其进行大量呼吸作用面破坏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D.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从而破坏了碳—氧平衡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解答】A. 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2023八下·仙居期末)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措施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双面使用纸张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C.推广使用矿物燃料 D.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解答】A. 双面使用纸张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A正确;
B.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B错误;
C. 推广使用矿物燃料 ,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C错误;
D. 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D错误;
故答案为:A
15.(2023八下·拱墅期末)“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B.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不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解答】A. 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A正确;
B. 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错误;
C.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C错误;
D.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16.如图所示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碳循环”。用科学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水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人体的活动来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意义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名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故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故C错误;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7.(2024八下·吴兴期末)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某同学对氧气的相关问题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梳理。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 。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3)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 .
【答案】(1)光合作用
(2)不易溶于水
(3)氧元素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
(2)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2) 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3) 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不易溶于水;(3)氧元素。
18.自然界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大自 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 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 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答案】呼吸;光合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氧循环指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
【解答】自然界氧循环的含义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19.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因 和 等而减少,又会随着植物的 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答案】呼吸作用;燃烧;光合作用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
【解答】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因呼吸作用和燃烧等而减少,又会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故答案为:呼吸作用;燃烧;光合作用
20. 碳循环的含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 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 、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与被植物光合作用重新释放出来的量大致相等。
【答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碳循环的含义分析。
【解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与被植物光合作用重新释放出来的量大致相等。
21.(2023八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写出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种燃烧现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会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
【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解答】(1) 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因此想要释放出氧气,则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要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A过程是将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①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①正确
②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如果是含碳的可燃物燃烧就会产生二氧化碳,②正确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实质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③正确
故选 ①②③
(3)对流层会发生对流运动,所以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 ①②③
(3) 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4·浙江期末)如图所示,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再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通过图中导管输入罩内,1 h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元素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的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超过正常水平。
(1)该实验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____。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时,正确的措施应是____。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金鱼换成蝌蚪
C.把土换成蒸馏水
D.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放射性碳元素必须先进人植株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经过 过程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和茎的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
(4)实验中,如果把植株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预测实验结果是 ,原因是 。
【答案】(1)B
(2)D
(3)光合作用;筛管
(4)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处于正常水平;植株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射性碳元素无法进入生物体内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含叶绿体的细胞。
(2)番茄植株进行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射性碳),储存在有机物(碳水化合物)中,饥饿金鱼吃番茄植株切成的小块,放射性碳就随着进入金鱼的体内。
【解答】(1)因为用放射标记的是碳,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因此该实验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
(2)本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选D。
(3)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茎、根等器官,使植物体内达到一个有机物的均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由茎叶内的筛管运输到根部。
(4)黑暗中,植物因为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不会进入植物体内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则植株内不会出现放射物质。而金鱼也不会进食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因此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处于正常水平。
23.(2023八下·滨江期末)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等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判断该植物在24小时后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 点(填图中字母);
(2)请写出在图二AF段中,该植物一直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
(3)若用图一装置继续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分,则对该绿色植物进行的处理是 。
【答案】(1)18;F
(2)呼吸作用
(3)将一个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叶片前部分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叶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叶片前后两部分就形成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是指有机物在细胞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解答】(1)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通强度时,红墨水滴会向右移动,所以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18时移动到最右端,因为此时装置中的而氧气浓度最大;24小时后积累了有机物,是因为F点比A点的氧气含量高,说明有机物的制造量大于有机物的消耗量;
(2) 呼吸作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才进行,所以请写出在图二AF段中,该植物一直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
(3)将一个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叶片前部分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叶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叶片前后两部分就形成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18,F(2)呼吸作用(3) 将一个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叶片前部分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叶片后部分就能得到水分。因此,叶片前后两部分就形成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四、综合题
2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又通过 作用将CO2排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另外一种化工原料。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
2CO2+6H2 +4H2O。
(3)为了缓解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答案】(1)光合;呼吸
(2)C2H4
(3)a、c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1)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2)方程式的左边含有2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右边有4个氧原子和8个氢原子,因此1个未知生成物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即未知生成物的化学式表示为2CO2+6H2C2H4+4H2O。
(3)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应大量植树造林,或者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不能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25.(2023八下·仙居期末)“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图所示是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 。
(2)⑤的过程属于 (生理活动),其文字表达式为 。
(3)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分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1)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A;B;C;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所需的物质(如水)和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单向传递,而是被反复利用的,我们称之为物质循环。
【解答】(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有机物; ⑤的过程属于光合作用,其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
(3)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故答案为:(1) 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 A B C D
26.(2023八下·杭州期末)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
(2)图中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3)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碳中和”目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______(填字母)。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5) 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千克葡萄糖(C6H12O6)可以吸收 千克二氧化碳。
【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呼吸作用
(3)A;C;D
(4)B
(5)5.28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
(2)图中B活动氧气进入生物,二氧化碳进入环境,由此可知,该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
(3)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完成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4)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A符合事实,B不符合事实;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事实;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B。
(5)碳元素的质量为,得y=5.28kg。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