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9 09:25:07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质量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使命,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Q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目前计入AQI的污染物有SO2、CO2、NO2、可吸入颗粒物( PM10,即飘尘)、O3等
B.保卫蓝天的途径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开发新能源和积极植树造林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霓虹灯等
D.酸性气体未经处理而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导致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
2.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3.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硫、氮的氧化物的污染④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2024八下·上城期末)如图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5.(2024八下·临平期末)逆推是常用的演绎思维方法。以下逆推正确的是(  )
A.燃烧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酸雨的值小于7,所以值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D.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6.(2024八下·长兴期末)2024年4月 22日是第五十四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球战塑”,呼吁减少塑料污染,保护地球家园。下列有关环境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A 空气污染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B 土壤盐碱化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 酸雨 禁止二氧化碳的排放
D 温室效应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
A.A B.B C.C D.D
7.(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污染物 O3可导致酸雨
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8.读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这些废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  )。
A.、 B.、 C.、 D.、
9.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
D.产生生物需要的氧气
10.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C.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
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二、填空题
11.酸雨。
1)定义:指pH低于5.6的酸性雨水。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   和   。
2)形成原因: 2SO2+2H2O+O2=2H2SO4;3NO2+H2O=2HNO3+NO。
3)危害:危害健康;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12.定义: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越   。
13.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气体的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____(填序号)。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⑤氧气
14. 图为某市某年3月12日~3月 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评级分类标准(图乙)。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 大于 300 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 这两周内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 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三、实验探究题
15.(2024八下·长兴期末)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氢能、核聚变等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碳捕获等绿色技术将成为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1)绿电制绿氢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氧气的技术。比如:太阳能光解水,该方法是利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再利用电解水制取氢气,最终转化为    能。
(2)低浓度瓦斯催化氧化及发电技术。实现当瓦斯浓度低于8%时,低浓度瓦斯发电机不能有效利用,进而催化氧化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气体),使其在400℃以下时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发生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为   。
(3)生物质能发电之藻类发电技术。墨西哥初创公司设计出纳米技术增强型微藻生物建筑板,在排放源捕获二氧化碳流,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实现简单的无机物制成   的物质转化。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
四、综合题
16.近年来,“全球变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图像得出你的观点:   。
(2)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下列做法: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③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④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其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填序号)。
17.(2024八下·临平月考)“白石”即石灰石,我国西晋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在此过程中同时生成CO2。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重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博物志》中所记载的“白灰”主要成分是CaO,烧白石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2)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____。
A.氧气O2 B.甲烷CH4 C.氮气N2 D.臭氧O3
(3)实现碳封存的一种方法是“溶解填埋法”,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其主要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现“碳中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有____(可多选)。
A.种植乔木炭中和林
B.发展垃圾焚烧发电
C.煤燃烧前先脱硫处理
D.扩大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规模
E.研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18.酸雨是指pH<5.6的雨、雪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它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煤和石油)燃烧和金属冶炼厂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造成的。酸雨的危害极大,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对于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酸雨水样,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下:
测定时间(分) 0 1 2 4
pH 4.73 4.62 4.56 4.55
(1) 从表中数据可知:4分钟内,酸雨水样的酸性   (选填“减弱”或“增强”)。
(2) 在测定的时间内,酸雨水样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酸雨中的亚硫酸(化学式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的缘故。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建筑物中通常含有,写出它们被酸雨中的硫酸腐蚀的化学方程式:
   。
19.下面是我国某次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周报,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北京 92 TSP Ⅱ 济南 76 TSP Ⅱ
哈尔滨 96 TSP Ⅱ 重庆 98 Ⅱ
上海 74 Ⅱ 贵阳 69 TSP Ⅱ
注:TSP——空气中的飘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
(1) 最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   。
(2) 为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处理工厂废气 ②采用燃料脱硫技术 ③向已酸化的土壤加石灰 ④开发新能源
20.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如图所示。
(1) 该实验需要将实验装置置于   (选填“阳光下”或“黑暗中”)。
(2) 甲和乙中的气体分别为(  )。
A.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空气
C.空气、空气 D.空气、氧气
(3)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预测出现的现象是   。
21.“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图所示。
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   (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____(填序号)。
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一种用来表示空气污染程 度的简单指标。它是根据空气中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 出来,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目前计入空气 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
【解答】A.目前计入AQI的污染物有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 PM10即飘尘)、O3等,CO2不属于空气污染物,A错误;
B.保卫蓝天的途径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开发新能源和积极植树造林,B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故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霓虹灯等,C正确;
D.酸性气体未经处理而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导致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D正确。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污染分析;
【解答】A、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选项正确;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选项正确;
C、汽车尾气排放物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导致进地的臭氧造成污染,选项正确;
D、口罩只能阻挡可吸入颗粒物,不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选项错误;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的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解答】①臭氧层的最大作用是吸收对生物危害较大的紫外线,故①正确;
②"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最终结果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故②正确;
③酸雨是指pH<5.6的降雨,而大气中能够改变雨水pH的主要因素就是硫、氮的氧化物,故③正确;
④汽车尾气排放出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10,故A错;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B错;
C.CO2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故C错;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燃烧与灭火;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氧化物
【解析】【分析】A、根据发光放热的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分析;
B、根据单质定义分析;
C、根据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分析;
D、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不符合题意;
B、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符合题意;
C、正常雨水pH也小于7 ,pH值小于5.6的雨水才是酸雨,不符合题意;
D、 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碳酸钠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工业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分析;
B、根据塑料造成白色污染分析;
C、根据酸雨是硫、氮氧化物造成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产生的, 氟利昂制冷剂 的使用破坏臭氧层分析。
【解答】A、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可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B、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是为了防治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是造成酸雨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D、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是为了保护臭氧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首要污染物的判定
空气质量报告中会列出多种污染物及其对应的空气质量分指数。首要污染物是指在所有监测的污染物中,空气质量分指数最大的污染物。通过比较不同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大小,能够确定当天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主要的空气污染因素。
2、空气质量等级划分
根据空气质量分指数的范围,将空气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不同的空气质量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健康影响和防护建议,人们可以依据空气质量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身健康。例如,在轻度污染时,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
【解答】A.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后面的数字是194是最大的,因此它是首要污染物,此选项正确;
B. 根据左图可知,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此选项正确;
C. 污染物O3不会导致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此选项错误;
D. 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分析。
【解答】由图示可知,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的,与碳的氧化物无关。
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臭氧层的作用分析。
【解答】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达到地面,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A. 温室效应有些方面有利,有些方面有害,有利于植物的初期生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误;
B. 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B正确;
C. 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是错误的;弊: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D. 温室效应的加剧不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硫酸;硝酸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 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 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
【解答】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12.【答案】严重;大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目前计人空气 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
【解答】空气质量指数是一种用来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简单指标。它是根据空气中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 出来,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为0至500,并分成六个级别。指数越大,表示空气 质量越差。
13.【答案】(1)氧气;21%
(2)A;C;D
(3)②③④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的性质分析。
(2)根据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分析。
(3)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解答】(1)空气中的氧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
故答案为:ACD。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
14.【答案】(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等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甲、乙图中的数据分析。
(2)根据甲图分析。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0~500.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严重污染。
(2)根据甲图可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大部分是用黄色线(良)表示,所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15.【答案】(1)化学能
(2)CH4+2O2CO2+2H2O
(3)有机物
(4)略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空气污染与保护;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时能量的转化分析;
(2)根据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3)根据光合作用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分析;
(4)根据低碳生活符合节能、环保、减排等特点分析。
【解答】(1) 利用电解水制取氢气,最终转化为化学能。
(2)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3)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实现简单的无机物制成有机物的转化。
(4)共享单车出行,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纸张双面使用等都符合低碳生活。
故答案为:(1)化学能;(2) CH4+2O2CO2+2H2O;(3)有机物;(4)共享单车出行,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纸张双面使用等。
16.【答案】(1)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①④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7]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解答】(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其观点是: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来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减少发展火力发电;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不乘私家车出行,故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 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 ①④
17.【答案】(1)分解
(2)B;D
(3)CO2+H2O=H2CO3
(4)A;D;E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2)根据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判断;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解答;
(4)根据对“碳中和”的措施的理解判断。
【解答】(1) 烧白石的过程 ,即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由于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为分解反应;
(2) 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甲烷和臭氧,而氧气和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故选BD;
(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4)A.种植乔木炭中和林,可以减小二氧化碳含量,故A符合题意;
B.发展垃圾焚烧发电,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故B不合题意;
C.煤燃烧前先脱硫处理,但是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没有影响,故C不合题意;
D.扩大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减小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符合题意;
E.研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可以减小二氧化碳的含量,故E符合题意。
故选ADE。
18.【答案】(1)增强
(2);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pH越小酸性越强分析;
(2)根据亚硫酸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1) 4分钟内,pH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则酸雨水样的酸性增强。
(2)由题中信息可知,亚硫酸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方程式为 。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1)增强;(2) ; 。
19.【答案】(1)重庆
(2)①②④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酸雨的产生原因及表中所给各污染指数及污染物分析;
(2)根据酸雨产生原因确定减少措施分析。
【解答】(1)酸雨是硫或氮的氧化物造成的,由表中数据可知,重庆硫的氧化物指数最高,最容易出现酸雨。
(2) ①处理工厂废气 、②采用燃料脱硫技术 、 ④开发新能源 可减少硫、氮等氧化物排放,减少酸雨产生,③向已酸化的土壤加石灰是产生酸雨后的处理措施,不能减少酸雨产生。
故答案为:(1)重庆;(2) ①②④ 。
20.【答案】(1)阳光下
(2)B
(3)红墨水向空气一端移动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1)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该实验需要将实验装置置于阳光下,这样可以吸收更多的热;
(2) 甲和乙中的气体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空气;因为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引起的;
(3)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二氧化碳的一边吸收的热量更多,所以预测出现的现象是 红墨水向空气一端移动 ;
故答案为:(1) 阳光下 (2)B(3) 红墨水向空气一端移动
21.【答案】(1)光合作用
(2)A;B;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2)根据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措施分析。
【解答】(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因此题述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植树造林、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加大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A、B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提倡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故答案为:ABC。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质量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使命,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Q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目前计入AQI的污染物有SO2、CO2、NO2、可吸入颗粒物( PM10,即飘尘)、O3等
B.保卫蓝天的途径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开发新能源和积极植树造林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霓虹灯等
D.酸性气体未经处理而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导致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一种用来表示空气污染程 度的简单指标。它是根据空气中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 出来,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目前计入空气 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
【解答】A.目前计入AQI的污染物有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 PM10即飘尘)、O3等,CO2不属于空气污染物,A错误;
B.保卫蓝天的途径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开发新能源和积极植树造林,B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故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霓虹灯等,C正确;
D.酸性气体未经处理而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导致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D正确。
故答案为:A。
2.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污染分析;
【解答】A、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选项正确;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选项正确;
C、汽车尾气排放物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导致进地的臭氧造成污染,选项正确;
D、口罩只能阻挡可吸入颗粒物,不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选项错误;
故选:D
3.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硫、氮的氧化物的污染④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的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解答】①臭氧层的最大作用是吸收对生物危害较大的紫外线,故①正确;
②"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最终结果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故②正确;
③酸雨是指pH<5.6的降雨,而大气中能够改变雨水pH的主要因素就是硫、氮的氧化物,故③正确;
④汽车尾气排放出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D。
4.(2024八下·上城期末)如图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10,故A错;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B错;
C.CO2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故C错;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4八下·临平期末)逆推是常用的演绎思维方法。以下逆推正确的是(  )
A.燃烧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酸雨的值小于7,所以值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D.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B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燃烧与灭火;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氧化物
【解析】【分析】A、根据发光放热的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分析;
B、根据单质定义分析;
C、根据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分析;
D、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不符合题意;
B、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符合题意;
C、正常雨水pH也小于7 ,pH值小于5.6的雨水才是酸雨,不符合题意;
D、 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碳酸钠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4八下·长兴期末)2024年4月 22日是第五十四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球战塑”,呼吁减少塑料污染,保护地球家园。下列有关环境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A 空气污染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B 土壤盐碱化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 酸雨 禁止二氧化碳的排放
D 温室效应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工业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分析;
B、根据塑料造成白色污染分析;
C、根据酸雨是硫、氮氧化物造成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产生的, 氟利昂制冷剂 的使用破坏臭氧层分析。
【解答】A、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可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B、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是为了防治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是造成酸雨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D、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是为了保护臭氧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污染物 O3可导致酸雨
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答案】C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首要污染物的判定
空气质量报告中会列出多种污染物及其对应的空气质量分指数。首要污染物是指在所有监测的污染物中,空气质量分指数最大的污染物。通过比较不同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大小,能够确定当天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主要的空气污染因素。
2、空气质量等级划分
根据空气质量分指数的范围,将空气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不同的空气质量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健康影响和防护建议,人们可以依据空气质量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身健康。例如,在轻度污染时,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
【解答】A.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后面的数字是194是最大的,因此它是首要污染物,此选项正确;
B. 根据左图可知,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此选项正确;
C. 污染物O3不会导致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此选项错误;
D. 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8.读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这些废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分析。
【解答】由图示可知,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的,与碳的氧化物无关。
故选A。
9.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
D.产生生物需要的氧气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臭氧层的作用分析。
【解答】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达到地面,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故选C。
10.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C.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
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A. 温室效应有些方面有利,有些方面有害,有利于植物的初期生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误;
B. 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B正确;
C. 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是错误的;弊: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D. 温室效应的加剧不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1.酸雨。
1)定义:指pH低于5.6的酸性雨水。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   和   。
2)形成原因: 2SO2+2H2O+O2=2H2SO4;3NO2+H2O=2HNO3+NO。
3)危害:危害健康;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答案】硫酸;硝酸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 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 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
【解答】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12.定义: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越   。
【答案】严重;大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目前计人空气 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
【解答】空气质量指数是一种用来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简单指标。它是根据空气中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 出来,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为0至500,并分成六个级别。指数越大,表示空气 质量越差。
13.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气体的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____(填序号)。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⑤氧气
【答案】(1)氧气;21%
(2)A;C;D
(3)②③④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的性质分析。
(2)根据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分析。
(3)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解答】(1)空气中的氧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
故答案为:ACD。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
14. 图为某市某年3月12日~3月 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评级分类标准(图乙)。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 大于 300 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 这两周内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 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答案】(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等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甲、乙图中的数据分析。
(2)根据甲图分析。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0~500.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严重污染。
(2)根据甲图可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大部分是用黄色线(良)表示,所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三、实验探究题
15.(2024八下·长兴期末)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氢能、核聚变等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碳捕获等绿色技术将成为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1)绿电制绿氢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氧气的技术。比如:太阳能光解水,该方法是利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再利用电解水制取氢气,最终转化为    能。
(2)低浓度瓦斯催化氧化及发电技术。实现当瓦斯浓度低于8%时,低浓度瓦斯发电机不能有效利用,进而催化氧化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气体),使其在400℃以下时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发生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为   。
(3)生物质能发电之藻类发电技术。墨西哥初创公司设计出纳米技术增强型微藻生物建筑板,在排放源捕获二氧化碳流,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实现简单的无机物制成   的物质转化。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
【答案】(1)化学能
(2)CH4+2O2CO2+2H2O
(3)有机物
(4)略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空气污染与保护;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时能量的转化分析;
(2)根据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3)根据光合作用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分析;
(4)根据低碳生活符合节能、环保、减排等特点分析。
【解答】(1) 利用电解水制取氢气,最终转化为化学能。
(2)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3)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实现简单的无机物制成有机物的转化。
(4)共享单车出行,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纸张双面使用等都符合低碳生活。
故答案为:(1)化学能;(2) CH4+2O2CO2+2H2O;(3)有机物;(4)共享单车出行,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纸张双面使用等。
四、综合题
16.近年来,“全球变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图像得出你的观点:   。
(2)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下列做法: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③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④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其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填序号)。
【答案】(1)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①④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7]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解答】(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其观点是: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来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减少发展火力发电;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不乘私家车出行,故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 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 ①④
17.(2024八下·临平月考)“白石”即石灰石,我国西晋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在此过程中同时生成CO2。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重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博物志》中所记载的“白灰”主要成分是CaO,烧白石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2)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____。
A.氧气O2 B.甲烷CH4 C.氮气N2 D.臭氧O3
(3)实现碳封存的一种方法是“溶解填埋法”,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其主要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现“碳中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有____(可多选)。
A.种植乔木炭中和林
B.发展垃圾焚烧发电
C.煤燃烧前先脱硫处理
D.扩大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规模
E.研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答案】(1)分解
(2)B;D
(3)CO2+H2O=H2CO3
(4)A;D;E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2)根据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判断;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解答;
(4)根据对“碳中和”的措施的理解判断。
【解答】(1) 烧白石的过程 ,即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由于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为分解反应;
(2) 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甲烷和臭氧,而氧气和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故选BD;
(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4)A.种植乔木炭中和林,可以减小二氧化碳含量,故A符合题意;
B.发展垃圾焚烧发电,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故B不合题意;
C.煤燃烧前先脱硫处理,但是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没有影响,故C不合题意;
D.扩大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减小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符合题意;
E.研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可以减小二氧化碳的含量,故E符合题意。
故选ADE。
18.酸雨是指pH<5.6的雨、雪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它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煤和石油)燃烧和金属冶炼厂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造成的。酸雨的危害极大,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对于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酸雨水样,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下:
测定时间(分) 0 1 2 4
pH 4.73 4.62 4.56 4.55
(1) 从表中数据可知:4分钟内,酸雨水样的酸性   (选填“减弱”或“增强”)。
(2) 在测定的时间内,酸雨水样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酸雨中的亚硫酸(化学式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的缘故。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建筑物中通常含有,写出它们被酸雨中的硫酸腐蚀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增强
(2);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pH越小酸性越强分析;
(2)根据亚硫酸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1) 4分钟内,pH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则酸雨水样的酸性增强。
(2)由题中信息可知,亚硫酸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方程式为 。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1)增强;(2) ; 。
19.下面是我国某次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周报,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北京 92 TSP Ⅱ 济南 76 TSP Ⅱ
哈尔滨 96 TSP Ⅱ 重庆 98 Ⅱ
上海 74 Ⅱ 贵阳 69 TSP Ⅱ
注:TSP——空气中的飘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
(1) 最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   。
(2) 为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处理工厂废气 ②采用燃料脱硫技术 ③向已酸化的土壤加石灰 ④开发新能源
【答案】(1)重庆
(2)①②④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酸雨的产生原因及表中所给各污染指数及污染物分析;
(2)根据酸雨产生原因确定减少措施分析。
【解答】(1)酸雨是硫或氮的氧化物造成的,由表中数据可知,重庆硫的氧化物指数最高,最容易出现酸雨。
(2) ①处理工厂废气 、②采用燃料脱硫技术 、 ④开发新能源 可减少硫、氮等氧化物排放,减少酸雨产生,③向已酸化的土壤加石灰是产生酸雨后的处理措施,不能减少酸雨产生。
故答案为:(1)重庆;(2) ①②④ 。
20.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如图所示。
(1) 该实验需要将实验装置置于   (选填“阳光下”或“黑暗中”)。
(2) 甲和乙中的气体分别为(  )。
A.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空气
C.空气、空气 D.空气、氧气
(3)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预测出现的现象是   。
【答案】(1)阳光下
(2)B
(3)红墨水向空气一端移动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1)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该实验需要将实验装置置于阳光下,这样可以吸收更多的热;
(2) 甲和乙中的气体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空气;因为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引起的;
(3)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二氧化碳的一边吸收的热量更多,所以预测出现的现象是 红墨水向空气一端移动 ;
故答案为:(1) 阳光下 (2)B(3) 红墨水向空气一端移动
21.“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图所示。
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   (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____(填序号)。
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
【答案】(1)光合作用
(2)A;B;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2)根据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措施分析。
【解答】(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因此题述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植树造林、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加大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A、B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提倡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故答案为:AB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