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8《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8《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4:3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18《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掌握课后字词(音、形、义);
2、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感受散文“形散神聚”、“以小见大”的特点;
(二)思维能力培养训练
1.揣摩文中语言、标点,体悟作者情感;
2、小组合作,分析不同事物的特点,及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三)审美创造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想象、联想品味作者语言中特点。
(四)文化自信
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语言文字记录生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物、事、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平淡质朴、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网络上很流行一个句式:
你要写_______,就不能只写_______ 。
举例:
你要写秋,就不能只写秋。
要写落叶,写离愁,
写人生躲不过的渡口与兰舟。
写青天月几时有,无言独上西楼。
那要写雨,肯定也不单单是写雨,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看看他给我们写了哪些内容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作者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1984年5月)40年后写下这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七年里,他走遍了昆明的山山水水,看遍了昆明的一草一木,遇到了一生的挚友,找到了相伴一生的妻子。在昆明的岁月,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即便数十年后,也不能忘。这一切的一切,就成了他心中的昆明情结。
注释补充:①京派作家代表人物;②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任务一:读课文,知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写昆明的雨 (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2.11段反复出现)
作用:①(2段)奠定感情基调,点明中心;②直抒胸臆,11段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深华主旨,点明怀念之情。
2.在原文中找出直接描写雨的语段.概括雨的特点。
原文:并不使人厌烦 断断续续
不使人气闷 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小结:雨应该是无色无味的,为何汪老笔下的雨,却有色彩有情感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三)任务二:读课文,赏画面精读课文,品味雨的韵味
作者除了直接写雨,还写了哪些人,事、物、景
明确:苗族姑娘、房东母女、同窗好友——人
仙人掌、各种菌子、木香、杨梅、缅桂花、莲花池——景
看似杂乱,但或是在雨中发生的景象,或是在雨水中生长的植物,都与雨息息相关。
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先写了给宁坤的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在巫宁冲先生回忆汪曾祺的文章《花开正满枝》中提到,他84年二月向空老索画,三月二十日才成画,这篇文章写于5月19日,可见,汪老确实颇想了一些时候,文中所记也正是汪老心中昆明最具代表性的人、事物。一字一句,皆是深情回忆。
(门上、菜园)仙人掌→风俗美
2、写各种菌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在汪老的诸多文章中,他的"吃货"人没深入人心,他写高邮的成鸭蛋,写云南的米线炒粟子、饵块、炸油条、各种美食跃然纸上。
所以写云南的雨季,定然会写云南的野生菌对野生菌的味道,这里不做过多滋味美的分析,而要着重分析语言的滋味。
①“滑,嫩,鲜香”为何用逗号隔开?(体会不加标点及加顿号的差别,请同学朗读)
明确:使用逗号,舒缓节奏,调动了触觉、嗅觉、味觉,恰到好处的停顿,把吃菌时入口——咀嚼——品尝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②细细品味作者对干巴菌的描写,并在括号内加入适当的语气词。
明确:欲扬先抑。对味道的满意、珍视、回咪无穷与对外形的嫌弃、质疑形成鲜明对比。
(咦 )这种东西也能吃 !→反问、感叹(嫌弃、质疑)
(哇!)这东西这么好吃 !→惊喜惊叹(欣喜、欢愉)
3.写杨梅、缅桂
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对比;不只写物,也写人。
苗族姑娘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衬托昆明雨季的柔美;房东母女,让我的心软软的。(补充:《载云烟》、《彩我游踪五十年》中对当时的生活情景的描写)汪曾祺笔下不缺美,但现实生活从来不缺少苦难,40年代的中国,日军入侵,民不聊生,但昆明人却以她们的淳朴和善良,温暖了无数学子的心。
他们置身苦难,但心怀悲悯,淡定从容——人情美。
4.漫步莲花池、香花下小酌→淡淡的乡愁→使人动情
在雨歇时漫步,在雨又来时,寻一间小店,要一壶小酒,配上一碟猪头肉,有知心好友,有闲散时光,在木香花中,推杯换盏,推心置腹。宁静闲适、恬淡自然,这样的日子令人难以忘怀,所以40年后再想起,作者依然能为当时的情景赋诗首——诗意美。
(齐读诗歌)
可是,生活真的只有闲适和安宁吗 1938年,战火纷飞,“偌大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西南联大校歌中有这样的歌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三校南迁,是一大壮举,西南联大更是战火中的精神灯塔。
拓展:电影《无问西东》静坐听雨片段。
所以,战火和宁静可以同在,生活是什么样的,其实重在个人的内心感受。
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苏轼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汪老也说:感悟人生,即是活在当下。
无论境遇如何,也要个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其实看山看水看雨看月看桥看井,看的都是人生。人间烟气,最抚凡人心,市井小巷,一草一木,皆有真情。
(四)任务三:学以致用
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雨中景物,改写成现代诗歌。
教师示范:
我想念昆明的雨,
想念那雨季里繁盛的木香,
攀援而上,恣意张扬。
它湿润饱涨,
点缀阡陌,
温暖了旧日时光。
2.日常练笔
祥云的________
食堂的________
补全题目,完成200字的小练习。
(以上作业二选一)
三、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风俗美
形散神聚→雨 滋味美 无比珍视
人情美 深切思念
诗意美
教学反思
讲解过程中,把字音及作者放在了开头及课后,保证了课堂完整性,但对现代诗没有加以拓展,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选择作业一的同学,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后期准备花一点时间对现代诗歌进行拓展,希望也能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