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7-8节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7-8节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6-02 19:03:56

文档简介

2015-2016年八年级(下)科学测试卷(十四)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7-8节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大气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升高能引起“温室效应”,这种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2.酸雨对生物危害极大。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下列哪种气体和酸雨的形成有关(  )
A.氮气 B.二氧化硫 C.水蒸气 D.氧气
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的,自然界中主要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
A.呼吸作用 B.循环作用 C.光合作用 D.分解作用
4.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碳一氧平衡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发展畜牧养殖业
C.发展淡水养殖 D.减少农药使用量
5.温室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二氧化碳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B.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C.大面积围海造田 D.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6.自然界中氧气的产生与消耗,构成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下列选项不属于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的途径的是(  )2-1-c-n-j-y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C.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 D.物质在空气中的缓慢氧化
7.全球性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酸雨、温室效应
C.温室效应、乱砍滥伐 D.温室效应、含铅废气
8.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增施“气肥”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有利于蔬菜的丰产,这里的“气肥”指的是(  )21教育网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氢气
9.为保护环境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各项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21*cnjy*com
①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 ②农田秸秆焚烧处理 ③少开空调、少吹风扇
④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 ⑤少看电视,多户外运动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
10.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是造成灰霾现象的罪魁祸首,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B.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鼓励用煤火力发电 D.鼓励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11.地球变暖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体积分数增大,更多地吸收地表辐射能量从而导致气温升高的结果。下列现象在地球变暖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极地的冰将更多地融化 B.海水的蒸发量将增多
C.植物的生长将趋缓 D.大气中水的含量将增大
12.2013年1月,我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等6项指标,在发布的6项指标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  )
A.SO2   B.NO2   C.CO2   D.CO
13.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低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
C.绿色植物对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作用很大
D.生物圈中的氧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4.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5.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
A.“低碳”只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B.CO2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
C.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有利无害
16.放在黑暗处大小相同的4个密闭鱼缸,里面的水高度相同,鱼的大小也相同,进行如下处理。那么,哪个鱼缸中的鱼先死?(  )21·cn·jy·com
A.1缸清水、1条鱼 B.1缸清水、5条鱼
C.1缸清水、10条鱼和一部分水草 D.1缸清水、10条鱼
17.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处不合理的是(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发展利用氢燃料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读生物圈气体循环图,图中对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生理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③ C.④⑤ D.②③
19.在自然界中氧气会不断被生物所消耗,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保持稳定,这和自然界有效进行氧循环有关。以下关于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大气→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氧气
C.大气→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大气→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
20.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酸雨可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C.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D.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用煤和石油等燃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2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的需要,排放到了大气中,而且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了大气中的      ,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      和      的相对平衡,简称碳一氧平衡。【来源:21cnj*y.co*m】
22.臭氧层衰竭、酸雨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
(1)人为的大气污染物,使地球外层空间的臭氧气层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减弱了臭氧层吸收 的作用。【出处:21教育名师】
(2)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空气受SO2和氮氧化合物的污染。请举一例,说明酸雨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版权所有:21教育】
(3)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是 。
(4)你对防止温室效应的一点建议是 。
23.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 、 及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 ,产生氧气的有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双选题);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D.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24.如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分析回答:
(1)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A是 作用、B是 作用。
(2)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填字母);
(3)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方面,人类可以做些什么?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5.小军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过程如下:
研究的问题: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没有影响?
作出假设: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
a在一个花盆播种很多粒大豆,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b向食醋中加清水,做成“模拟酸雨”用PH试纸测定它的PH值为4左右。(提示:pH值是一个介于0和14之间的数,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7的时候,溶液中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花盆中大豆幼苗都死亡了。
实验结论:
(1)你认为该实验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从实验方案来看,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为什么?        。
(2)你认为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
(3)除了酸雨,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那些?试举几例       ;评价过自己的环保意识后,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自己的哪些做法还需要改进?       。
2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我区某中学的同学在北园路某段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表:
组别
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
上班时段
中午
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少)
(车流量大)
(车流量小)
(车流量最大)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1)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 ,而其他条件都相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
(3)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四、解答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1分,共21分)
27.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写出图中存在的“氧循环”(任一个) 。
(2)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
(3)氟里昂在高空中受紫外线辐射产生Cl原子,Cl原子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其过程可表示为:①Cl+O3→ClO+O2;②ClO+O→Cl+O2,则Cl原子在臭氧反复分解的过程中充当 (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www.21-cn-jy.com
(4)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有一种将CO2转化的实验流程如下:
实验流程中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 (填化学式,下同),在此过程中有一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2·1·c·n·j·y
28.氮氧化物(如NO2、NO等)进入大气后,不仅会形成硝酸型酸雨,还可能形成光化学烟雾。因此必须对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21·世纪*教育网
(1)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O2+NO+2NaOH═2NaNO2+H2O,产物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已知“HNO2”读作“亚硝酸”,则NaNO2的名称为 。NaNO2中氮、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www-2-1-cnjy-com
(2)氨气(NH3)也可用来处理氮氧化物。例如,氨气与二氧化氮反应:8NH3+6NO2═7N2+12H2O。若某工厂排出废气中NO2含量为1.38%,则处理1.0×103米3这种废气,需要多少千克氨气(假设此时NO2气体的密度为2.0克/升)?
2015-2016年八年级(下)科学测试卷(十四)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7-8节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A
D
A
B
B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C
C
C
B
A
B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
(3)催化剂
(4)C、O2;HCl
28、(1)+3 亚硝酸钠 7:16
(2)m=ρV=2.0克/分米3×1×106分米3×1.38%=27.6克
设氨气的质量为x
8NH3+6NO2=7N2+12H2O
136 276
x 27.6g
136/ 276 =x/ 27.6g x=13.6kg
答:氨气的质量为13.6克;
温馨提示:本系列作品由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原创,版权归21世纪教育网和编者(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所有,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其他相关资料可点击:http://www.21cnjy.com/book.php?mod=studio&op=detail&stid=5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也可百度搜索(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