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依据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反射弧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观念)
2.结合实际例子,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对生命活动的意义。(科学思维)
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4.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类型 概念 特点 意义 实例
非条件
反射 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反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几乎无限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等
教材梳理
1.反射
(1)概念:在_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机体对___________所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它是神经调节的___________。
(2)结构基础:_________。
知识点一 反射与反射弧
中枢神经系统
内外刺激
规律性应答反应
基本方式
反射弧
2.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1)通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_____________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_______的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的大致过程: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___→传出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奋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肌肉或腺体
完整
神经中枢
效应器
产生反应
细胞或组织
静止
显著活跃
判断正误
(1)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
(2)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3)感受器是指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
(4)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完成。(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分析反射活动的过程
1.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结构。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
(2)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提示:不能,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膝跳反射测试时,测试者能感觉到腿被叩击了,请尝试写出该过程的图解。
提示: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4)感觉到腿被叩击的过程属于反射吗?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是伤者的传入神经受损,敲击感受器,伤者能产生感觉吗?_______(填“能”或“不能”,下同)。能完成膝跳反射吗?_______。
(6)如果是伤者的传出神经受损,敲击感受器,伤者能产生感觉吗?_____(填“能”或“不能”,下同)。能完成膝跳反射吗?_______。
不属于
因为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不能
不能
能
不能
2.如图为缩手反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点?并推测该结构的作用。
提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比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多了一个神经元。该神经元可以接受传入神经产生的兴奋,然后再将兴奋传递给传出神经元,起到联络作用。
(2)缩手反射发生时,是先感觉到疼痛,还是先缩手?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提示:先缩手。缩手在前,可以使机体迅速避开有害刺激,避免机体受到伤害。之后产生感觉,有助于机体对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断与识别,可以使机体更灵活、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3)请判断:一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一定在同一个组织或器官吗?
提示:并非所有反射弧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个部位,如缩手反射弧的感受器在指尖,而效应器却在大臂。
核心归纳
1.反射发生的必备条件
(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均不能完成。
(2)要有适宜的刺激(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3)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才能发生反射。
知识拓展:反应(应激性)≠反射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我们可以把反射看作是应激性的一种高级形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神经系统参与。植物和单细胞动物都没有反射。
2.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兴奋传导 反射弧结构 功能 结构破坏
①感受器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②传入神经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至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③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④传出神经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⑤效应器 对内外刺激做出应答反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兴奋传导 反射弧结构 功能 结构破坏
相互联系 反射弧的各部分是由反射活动连接起来的,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因此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3.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靠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典题应用
1.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手掌上长出水泡
D.正在吃草的牛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解析:反射活动要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而完成反射的条件,一是要有适宜的刺激,二是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D
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解析: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依赖完整的反射弧才能进行,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A错误,B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但并非反射弧完整就出现反射活动,还需要适宜的刺激,C错误;反射是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而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因此二者的性质不相同,D错误。
B
教材梳理
1.非条件反射
(1)概念: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_____________。
(2)实例: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
2.条件反射
(1)概念: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知识点二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学习和训练
(2)建立过程
(3)维持:需要_____________的强化。
(4)消退
①原因: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
②实质: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__________,是一个_____的学习过程,需要___________的参与。
(5)意义
①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_________和适应性。
②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非条件刺激
新的联系
新
大脑皮层
灵活性
复杂环境变化
判断正误
(1)条件反射建立后永不消退。( )
(2)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非条件反射的数量则几乎是无限的。( )
(3)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一定位于脊髓。(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二、分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如图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请据此描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关系。
提示: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
2.请结合研究资料,进一步分析条件反射形成的机理:条件反射是由___________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资料 解剖学证据显示,海马体(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的一个结构)不仅可以对情景化信息进行加工,而且对情景化的恐惧条件反射的形成及记忆的线索检索具有重要意义。
3.狗和铃声之间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如果多次给予铃声,却不给食物,狗再听到铃声,还会分泌唾液吗?
提示:不会,条件反射需要强化,如果多次给予铃声却不给食物,那么即使狗听到铃声,也不会分泌唾液。
大脑皮层
4.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有铃声有食物)转变为产生_______性效应的信号(有铃声无食物),铃声的出现不再预示着食物的到来。
抑制
5.列表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概念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_____ ________而形成的反射
特点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先天性;终生性;数量_______ 有___________参与;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_______;数量几乎是_________
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_________ ______的能力
举例 眨眼反射、吸吮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
学习
和训练
有限
大脑皮层
消退
无限的
复杂环境
变化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联系 ___________是在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维持,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将逐渐减弱,直至消退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核心归纳
“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典题应用
3.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在给狗喂食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B.喂食前给狗铃声刺激就能出现上述条件反射
C.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和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弧相同
D.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A
解析:狗吃食物分泌唾液,是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最初给狗以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因为铃声与分泌唾液无关,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食物和铃声多次结合,B错误;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它们的反射弧不同,C错误;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失,D错误。
4.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缩手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非条件反射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B
解析:缩手反射是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望梅止渴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A错误;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赶往教室,是在具体信号刺激下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条件反射,如果长时间不给予适当刺激进行强化,这种条件反射就会减弱,甚至消退,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C错误;非条件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D错误。
网络构建第二章 第二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反射与反射弧
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效应器指的是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末梢,其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表现为肌肉收缩
B.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然后经过传入神经到达效应器
C.反射弧的各组成部分中只有感受器接受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D.反射能够完成的前提是反射弧各环节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
解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其对刺激作出的应答可能表现为肌肉收缩,也可能表现为腺体分泌等,如望梅止渴,A错误;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B错误;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反射弧的各组成部分都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C错误;只有反射弧各组成环节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
2.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位的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C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解析: “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说明①感受器和②传入神经正常,“下肢运动障碍”说明可能是⑤传出神经或④神经中枢的腹部侧受损伤,⑥效应器不在腰椎部,没有受损,C正确。
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冷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可以引起膝跳反射
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反应,这种反应属于反射
解析:寒冷环境中,大脑皮层产生冷觉的过程只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动作,但该过程没有完整反射弧的参与,不属于反射,B错误;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C正确,D错误。
题组二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4.下列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D )
A.狗看到灯光分泌唾液
B.学生随着音乐节拍认真做操
C.司机看到红灯紧急刹车
D.切洋葱时眼睛流泪
解析:狗看到灯光分泌唾液,这是灯光与喂食多次结合后,形成的条件反射;学生随着音乐节拍认真做操,司机看到红灯紧急刹车,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切洋葱时眼睛流泪,这是受到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会的。
5.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条件反射不可以消退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析:用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属于膝跳反射,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消退,B错误;剪断Ⅰ处,反射弧被破坏,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C正确;Ⅳ处为脊髓,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D错误。
6.下图示意老鼠恐惧反射建立的过程,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A )
A.图甲中的声音属于无关刺激
B.图乙中电击属于条件刺激
C.图丙中的声音属于非条件刺激
D.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不易消退
解析:由图甲可知,虽然有声音,老鼠仍能自由活动,声音并不能引起小鼠发生恐惧反射,属于无关刺激,A正确;图乙中电击属于非条件刺激,B错误;结合图乙分析,经过多次将电击和声音信号结合在一起刺激小鼠,使无关刺激(声音)转化为了条件刺激,才出现了图丙的恐惧反射,因此图丙中的声音属于条件刺激,C错误;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因此,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退,D错误。
7.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非条件反射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
B.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反复应用条件刺激才能维持
C.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属于非条件反射
D.“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属于条件反射
解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A错误;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反复应用非条件刺激才能维持,B错误;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是产生的感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种反应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D正确。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则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C )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缩腿反射弧有4个:①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左后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②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右后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③右后肢感受器→右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右后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④右后肢感受器→右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左后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若结构是感受器或感受器和传入神经,那么刺激右后肢,左后肢应收缩,与题干反应不符;若该结构为效应器,那么刺激左后肢,右后肢应收缩,与题干反应不符,故只有C项正确。
2.同学甲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同学乙患有小儿麻痹症,该病是由于病毒侵染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的,关于两位同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甲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C.乙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D.乙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解析:甲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A、B错误;乙因为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出神经受损,上行到大脑的神经正常,所以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正确,D错误。
3.研究显示气味会导致鼻孔气体吸入量变化,但气体吸入量与声音无关。研究显示在睡眠过程中,多次给予诸如狗叫声—愉悦气味或猫叫声—厌恶气味强化后,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即使在醒来后依然存在。下表组合中最能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条件反射的是( B )
组别 ① ② ③ ④
处理方式 狗叫声 猫叫声 狗叫声 猫叫声 公鸡声 母鸡声 愉悦气味 厌恶气味
与无气味时气体吸入量比值 1.0 1.0 1.5 0.8 1.0 1.0 1.6 0.7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由题干可知,鼻孔气体吸入量与声音无关,如果人体对狗叫声—愉悦气味或猫叫声—厌恶气味建立了条件反射,则当人体只听到狗叫声而无气味时,气体吸入量会增加,只听到猫叫声而无气味时,气体吸入量会减少;而其他声音,由于人体未对其建立条件反射,因此听到时气体吸入量不变。组别②说明人听到狗叫声时气体吸入量增多,听到猫叫声时气体吸入量减少,组别③证明其他声音对气体吸入量无影响,②③组合最能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了条件反射;而组别①说明狗叫声和猫叫声对气体吸入量无影响,组别④所给予的刺激是气味,不能用以证明声音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4.紫薇又名“痒痒树”,如果用手轻轻抚摸一下紫薇光光的树干,它顶端的枝梢马上会轻轻摇动起来,枝摇叶动,浑身颤抖,就像人们被搔了胳肢窝儿一般,因此它被叫作“痒痒树”。这个过程( C )
A.是反射,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B.是反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C.不是反射,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D.不是反射,只有人有反射
解析:“痒痒树”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应激性,但不是反射,因为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而“痒痒树”没有神经系统,不能完成反射活动,故A、B、D错误,C正确。
5.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a、b、c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在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发生兴奋
C.痛感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D.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析:题图中a和c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牵涉痛是神经中枢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说明是位于内脏的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兴奋通过c传至b,再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而皮肤上的感受器未产生兴奋,则a没有发生兴奋,B错误;产生痛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正确;牵涉痛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一种感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在图中用a刺激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是否属于反射?_不属于__(填“属于”或“不属于”)。为什么?_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__。
(2)正常情况下,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果_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用a刺激神经,在c处可记录到电位,而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__,表明d部位受损。
解析:(1)用a刺激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2)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d部位受损。
7.进行脊蛙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屈腿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某研究人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右侧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_传出__神经。
(2)刺激蛙右腿,若_左右腿均不收缩__,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
(3)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请帮其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实验思路:_刺激左腿,观察右腿是否收缩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_右腿收缩__,则说明传出神经未受损伤;若_右腿不收缩__,则说明传出神经受损伤。
解析:(1)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右腿受到的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递到左腿的效应器,但不能传递到右腿的效应器,因此伤及的是传出神经。(2)若伤及的是传入神经,则刺激蛙右腿,左右腿均不收缩。(3)若要通过实验探究右腿的传出神经是否受损可刺激左腿(传入神经正常),观察右腿是否收缩。如果右腿的传出神经未受损,则右腿收缩;如果右腿的传出神经受损,则右腿不收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