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课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课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03 09:40:24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一般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
B.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D.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
解析: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形成突触,A项正确;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B项错误;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C项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D项正确。
2.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肌肉型
D.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解析:据题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题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的作用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
3.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两电表的电极均置于膜外侧(a、d点均为电表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刺激某位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图中共有三个神经元和两个突触
B.刺激a点,电表①的指针不发生偏转,电表②的指针可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刺激b点,电表①和②的指针均能发生两次偏转
D.刺激c点,若电表①的指针不发生偏转,电表②的指针能发生偏转,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析:图中共有三个神经元和两个突触;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由左向右),a点处于电表①两个电极的中点,刺激a点时,电表①的指针不发生偏转,电表②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刺激b点,则电表①的指针不偏转,电表②的指针可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果刺激c点,电表①的指针不发生偏转,电表②的指针发生偏转,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如果刺激c点,电表①和电表②的指针都发生偏转,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4.(2023·重庆高考)某团队用果蝇研究了高蛋白饮食促进深度睡眠的机制,发现肠道中的蛋白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神经肽Y,最终Y作用于大脑相关神经元,利于果蝇保持睡眠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
B.肠道上皮细胞分泌Y会使细胞膜的表面积减小
C.肠道中的蛋白质增加使血液中的Y含量减少
D.若果蝇神经元上Y的受体减少,则容易从睡眠中醒来
解析:肠道属于外界环境,故肠道中的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不是发生在内环境,A错误;肠道上皮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Y的过程中一部分细胞中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会使细胞膜的表面积增大,B错误;根据题意,摄入的蛋白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神经肽Y,C错误;神经肽Y作用于大脑相关神经元,进而促进深度睡眠,故若果蝇神经元上Y的受体减少,则Y不能发挥作用,容易从睡眠中醒来,D正确。
5.如图示意反射弧结构,若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a可引起b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应,而刺激b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a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B )
A.刺激a点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B.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
C.刺激b点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D.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使突触传递抑制
解析:在刺激a点或b点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时可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而刺激b点时不会使兴奋向突触前膜传递,并不是使突触传递抑制。
6.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
解析: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C正确;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D错误。
题组二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7.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麻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通道,阻碍Na+外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前者不属于神经递质
C.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膜内外Na+的浓度差会影响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局麻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进入细胞内后能阻塞 Na+通道,抑制Na+内流,因此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A错误;由题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与局麻药作用机理不同,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B、C正确;产生动作电位时,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膜内外Na+浓度差会影响Na+进入细胞内的量,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D正确。
8.图甲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的回收,并导致体内T细胞数目下降,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MNDA的作用是_识别多巴胺、运输Na+__。
(2)由图甲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_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__,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增多__,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乙中_y__(填“x”“y”或“z”)曲线表示。
(3)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MNDA_减少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一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
解析:(1)据图甲可知,MNDA的作用是识别多巴胺、运输Na+。(2)据图甲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根据题意可知,可卡因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因此回收时间比正常情况延长,但是最终可以全部回收,则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乙中y曲线表示。(3)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会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的刺激,即减少突触后膜上的MNDA,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神经递质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外流
D.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解析:SCN神经元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GABA是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错误;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C错误;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D正确。
2.为研究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科学家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实验(注:蛙心置于人工液体环境中),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属于脑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再刺激支配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能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 )
A.神经元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B.迷走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完全相同
C.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一定相同
D.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析: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说明迷走神经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造成另一个蛙心的心率下降,A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刺激迷走神经造成了蛙心的心率下降,刺激交感神经造成了蛙心的心率加快,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不同,B不符合题意;刺激迷走神经和刺激交感神经后,两个蛙心的心率变化不一致,推测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不一定相同,C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分析可知,上述实验刺激的不是感受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其结构基础不是反射弧,,D不符合题意。
3.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可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兴奋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B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神经冲动。给予某种药物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但兴奋的传递被阻断,说明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均不受影响,A、D错误;该药物应该是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B正确;该药物的化学结构无法推断,C错误。
4.血清素即五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与携带其受体的脑细胞结合来传递信息,科学家首次发现编码五羟色胺2C受体的HTR2C基因的缺失突变会导致肥胖,在19名不相关人群中发现了该基因的13种罕见基因突变,其中11种突变导致受体的功能丧失,携带了缺失突变的HTR2C基因的人有严重的嗜食症。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HTR2C基因的缺失突变导致其不能表达,使五羟色胺不能传递信息
B.HTR2C基因发生突变不一定导致受体功能丧失,但均会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
C.将人类发生缺失突变的HTR2C基因导入小鼠的基因组,小鼠可能也会出现肥胖的症状
D.HTR2C受体与血清素结合后在运进脑细胞的过程中可通过电位变化完成信息传递
解析: HTR2C基因的缺失突变不一定导致受体的表达不能进行,可能形成的受体的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不影响氨基酸序列,也不会导致受体功能丧失,氨基酸序列也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将人类发生缺失突变的HTR2C基因导入小鼠的基因组,小鼠可能也会出现肥胖的症状,因为一种生物的基因可在另一种生物细胞内表达,C正确;血清素作为一种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但不会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5.下列有关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或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神经元内的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突触后膜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只有神经元上才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必然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
解析:神经元内的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正确;突触后膜能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效应器上也存在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C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不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请据图回答问题:
(1)突触由_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__组成,N释放神经递质_需要__(填“需要”或“不需要”)耗能。
(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屈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图甲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位点。
①第一步:电刺激e点,用以检测肌肉是否具有生理机能,若出现肌肉收缩,这种现象_不属于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②第二步:将药物投放在b点,刺激_a__点无反应,刺激c点_有__(填“有”或“无”)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③第三步:药物投放在d点,刺激_c__点无反应,刺激_e__点有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解析:(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N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需要耗能。
(2)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参与,所以电刺激e点出现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②把药物投放在b点即突触间隙,目的是判断药物是否抑制突触间隙兴奋的传递,而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因而要想达到实验目的,应刺激a点。若刺激a点肌肉不收缩,刺激c点肌肉收缩,则可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③药物投放在d点,刺激c点肌肉不收缩,刺激e点肌肉收缩,可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7.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过程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C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_能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胞吐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突触间隙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兴奋__。
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科学思维)
2.了解和宣传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并主动拒绝使用。(社会责任)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实现的,信号转变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教材梳理
1.结构基础——突触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为突触。它由图中的[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
知识点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其他结构
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___________。
②图中f、g、h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受体
2.传递过程
3.神经递质去向: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4.传递特点及原因
(1)传递特点:___________。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_____。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递质—受体复合物
被降解
回收进细胞
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判断正误
(1)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
(2)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分析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
1.不同的神经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不同的信息。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提示:图1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图2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2.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常为兴奋性递质)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当α-银环蛇毒和有机磷农药起作用时,突触后膜的反应分别是怎样的?
提示:α-银环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后,乙酰胆碱酯酶不能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处于兴奋状态。
3.突触只存在于神经元之间吗?
已知副交感神经可以使心率降低。A组保留副交感神经,B组剔除副交感神经,刺激A组中的副交感神经,A的跳动降低。从A组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组的营养液中,B组的跳动也减慢。
请思考: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表明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_______信号。从这一实验可知:突触不仅存在于神经元之间,也可以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有无副交感神经
化学
神经元和心肌细胞
核心归纳
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总结
(1)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2)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4)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打开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离子流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5)类型: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6)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知识贴士
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这段慢的时间就叫作突触延搁。
原因: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 ms)。
典题应用
1.下图为神经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膜电位的变化可导致结构①的定向移动和②的释放
B.物质②在突触间隙的扩散,离不开组织液的运输作用
C.结构④的开启可使物质②进入细胞内而引起乙细胞的兴奋
D.图中过程能够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等功能
C
解析:甲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的电位变化,可导致结构①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并向突触前膜方向移动,并且释放②神经递质,A正确;物质②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扩散,离不开组织液的运输作用,B正确;结构③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与物质②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使结构④通道蛋白开启通过离子的运输,从而引起乙细胞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不能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突触后神经元,C错误;图中过程能够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等功能,D正确。
2.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都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B
解析: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不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此过程通过胞吐实现,A错误;二者都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会被灭活或者转移,不能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当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但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Cl-内流,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教材梳理
1.作用机理:兴奋剂和毒品也大多是通过_______来起作用的。
2.兴奋剂是指能提高_______________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_______________的统称。
3.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施行。
判断正误
(1)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  )
(2)兴奋剂能提高运动速度,可提倡使用。(  )
知识点二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突触
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禁用药物
2008

×
核心探讨
任务二、可卡因成瘾的原因
如图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请思考:
(1)据图分析,吸食可卡因导致多巴胺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可卡因会使多巴胺转运体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
(2)吸食可卡因会对突触后膜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使多巴胺转运体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减少,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3)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提示:可卡因药效失去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4)对于毒品我们应该采用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提示:不参与制毒、贩毒或引诱他人吸毒,自己不吸毒,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毒品的危害。
核心归纳
毒品(以可卡因为例)成瘾的原因
(1)在正常的突触中,神经递质被重吸收:多巴胺可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储存在人脑细胞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与下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使兴奋得以传递。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回收。
(2)毒品分子阻断重吸收,引起对突触后膜过多刺激: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导致多巴胺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不断刺激突触后膜。
(3)受体数目减少: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环境下,会通过减少多巴胺受体数目来适应这种变化。
(4)除去毒品后,突触变得不敏感: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多巴胺受体数目已经减少,突触变得不敏感,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相关神经元的生理活动,这就是上瘾。
典题应用
3.神经递质多巴胺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
C.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
D.可卡因阻碍多巴胺回收,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解析: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多巴胺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故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内含突触小泡),C正确;分析题图,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后,多巴胺的转运速率明显减小,可见可卡因阻碍了多巴胺回收到突触小体,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D正确。
4.据科学研究表明,毒品“浴盐”会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作用类似于兴奋性神经递质或可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则有关“浴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浴盐”作用于突触,可使突触后膜兴奋
B.服用或注射“浴盐”后,神经细胞内的钠离子增多
C.“浴盐”的使用可能导致肌肉发生震颤(持续兴奋)现象
D.“浴盐”的使用会使突触后膜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
D
解析:“浴盐”的作用类似于兴奋性神经递质或可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如果作用于突触,可使突触后膜兴奋,可能导致肌肉发生震颤(持续兴奋)现象,A、C正确;“浴盐”相当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它的使用会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因此神经细胞内钠离子增多,B正确,D错误。
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