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第2节第1课时体液免疫(课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第2节第1课时体液免疫(课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03 09:50:59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在人体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表面能识别“非己”的物质是( C )
A.抗原
B.抗体
C.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解析:抗原和抗体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都不是淋巴细胞表面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在人体的免疫过程中,能识别“非己”的物质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C正确。
2.关于细胞膜上受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同一个体不同细胞膜上的受体没有差异性
B.有的受体还是一种通道蛋白
C.B淋巴细胞以抗体分子作为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
D.辅助性T细胞上具有抗原的受体
解析:同一个体不同细胞膜上有多种受体,有些受体是不同的,A错误;有的受体还是一种通道蛋白,如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就是一种离子通道型受体,B正确;浆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即抗体分子,C正确;辅助性T细胞上具有抗原的受体,能够识别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D正确。
题组二 体液免疫
3.下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对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均需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
B.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
C.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
D.浆细胞同时合成、分泌这两种物质
解析:受体和抗体均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A正确;受体和抗体均具有专一性,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B正确;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C正确。
4.如图所示为体液免疫过程中两种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为受抗原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乙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C.物质M为抗原,由甲摄取、处理后传递给乙
D.物质M为细胞因子,能促进乙细胞的增殖、分化
解析:体液免疫中涉及的淋巴细胞有辅助性T细胞、B细胞,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因此甲为受抗原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乙为B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错误;物质M是细胞因子,其作用于乙细胞(B细胞),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D正确。
5.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的合成部位及作用结果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信息分子A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长时间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B增加,信息分子A的作用范围较信息分子B的作用范围大
C.信息分子D也可以作用于分泌信息分子C的内分泌腺
D.在信息分子E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可以分泌大量的抗体
解析: 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灭活或回收,不能长时间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A错误;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B抗利尿激素将增加,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而信息分子A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作用范围较信息分子B抗利尿激素的作用范围小,B错误;信息分子D是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时,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信息分子C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记忆细胞不能分泌抗体,D错误。
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B )
①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②树突状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③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④病毒抗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
⑤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解析: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不都是外来异物,如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也可以作为抗原,①错误;树突状细胞可以处理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②正确;血浆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③正确;病毒抗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④正确;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抗原呈递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⑤错误。
7.血清中含有多种白蛋白和球蛋白,为确定血清中何种成分是抗体,实验将同一动物的正常血清和免疫后的血清进行蛋白质分离并测定含量,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高尔基体参与抗体的加工
B.抗体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
D.结果说明抗体主要成分是α、β球蛋白
解析:由图可知,与正常血清相比,免疫后的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明显增多,而白蛋白、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说明抗体主要成分是γ球蛋白,D错误。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不能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胞是( D )
A.树突状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浆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
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为B细胞活化提供信号刺激和细胞因子,浆细胞分泌抗体,三者都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起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后开始分裂、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作用于靶细胞,故选D。
2.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内的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简称TFH细胞)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必须接收TFH细胞的辅助,才能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没有TFH细胞的辅助,B淋巴细胞就会凋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同一个体的TFH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细胞核遗传信息是不同的
B.TFH细胞和吞噬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
C.只要有TFH细胞的辅助,B淋巴细胞就能增殖分化
D.机体若缺乏TFH细胞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解析:同一个体的TFH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细胞核遗传信息是相同的,A错误;TFH细胞和吞噬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B淋巴细胞在抗原和TFH细胞的刺激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进行增殖分化,C错误;机体若缺乏TFH细胞,B淋巴细胞就会凋亡,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D正确。
3.如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细胞①在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B.再次受到α-银环蛇毒刺激,细胞④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⑤
C.物质A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D.图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③④⑤
解析:图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③是B细胞,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细胞⑤是浆细胞,其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即②③④,D错误。
4.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图示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
B.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D分裂、分化的作用
C.物质Ⅰ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而物质Ⅱ不属于
D.图中有3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解析:图中所示免疫过程中,物质Ⅱ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物质Ⅱ为抗体,由此可判断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A正确;图中物质Ⅰ为细胞因子,其能够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而细胞D为浆细胞,B错误;物质Ⅰ(细胞因子)和物质Ⅱ(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抗原呈递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D错误。
5.为研究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产生抗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表所示(“+”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将三组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离心,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B )
项目 A组 B组 C组
B细胞 + + +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A.本实验中B组为对照组,A组、C组为实验组
B.该实验所选用的B细胞需预先经过抗原的刺激
C.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攻击靶细胞
D.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激活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解析:由表可知,C组没有进行处理,本实验中C组为对照组,A组和B组为实验组,A错误;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需要抗原、细胞因子和活化的辅助性Т细胞的共同刺激,由于B组已经检测到抗体,所以实验所用的B细胞需预先经过抗原的刺激,B正确;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使其产生抗体,C错误;根据A组没有抗体产生,可知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不能激活B细胞,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病毒。如图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其中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数字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_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__,三道防线的主要功能是_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__。
(2)细胞B在图中免疫过程的作用是 吞噬消化、处理病毒,暴露其特有的抗原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
(3)过程②表示_辅助性T__细胞激活A细胞的过程。此过程中C细胞还会通过_分泌细胞因子__对该过程起作用。
(4)患过新冠肺炎已经治愈的人一般不会再次被该种病毒感染患病。试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患过新冠肺炎已经治愈的人体内存在足量的抗体(或存在记忆B细胞,当新冠病毒再次侵入体内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释放大量抗体)__。
7.如图1所示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所示免疫方式是_体液免疫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的细胞_D__,其名称是_浆细胞__。
(2)人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患麻疹。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过程是_④⑦⑧__(用图1序号表示)。
(3)据图1所示,细胞D是可由图中的细胞_C和E__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A通常包括_巨噬细胞__、_树突状细胞__和_B细胞__等三种。
(4)如图2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图中①表示_初次感染__,②与①相比,抗体浓度的变化特点是_快速、大量地增加__。
解析:(1)图1中抗体与抗原形成沉淀或凝集反应,属于体液免疫;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D浆细胞,其他细胞都能识别抗原。(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引起免疫反应,产生记忆B细胞,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④⑦⑧。(3)据图1所示,浆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抗原呈递细胞通常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三种。(4)图2中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图中①表示初次感染病原体,②与①相比是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体内,抗体的变化特点是快速、大量的增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1课时 体液免疫
1.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科学思维)
2.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基本过程示意图
教材梳理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身份标签
①成分:一般为_________。
②特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2)识别方式: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_______来辨认。
知识点 体液免疫
蛋白质
受体
2.体液免疫
(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_______,由于抗体存在于_______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
抗体
体液
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_________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___________,然后传递给_______________。
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_________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_______
______。
第一个
树突状细胞、B细胞
细胞表面
辅助性T细胞
第二个
细胞
因子
⑤B细胞受到___________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_________
______过程。
⑥_________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_______或对人体细胞的_______。
两个信号
分裂、
分化
浆细胞
增殖
黏附
判断正误
(1)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2)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3)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
(4)辅助性T细胞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抗原。(   )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B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6)所有的抗原呈递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7)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别病原体。(   )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
1.分析体液免疫的研究历程,回答相关问题:
(1)1948年,法格雷乌斯证明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1967年,克拉曼和米切尔等科学家证实抗体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B细胞协同作用。1970年,米勒证实辅助性T细胞虽不产生抗体,但能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
综合上述三个研究结果分析:抗体的产生过程涉及哪些细胞?这些细胞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提示: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等。辅助性T细胞协助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再产生抗体。
(2)20世纪70年代乌纳努埃等证明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1983年,哈斯基乌斯等证实T细胞表面存在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MHC的受体分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分析:体液免疫过程还与什么细胞有关?这些细胞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提示: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加工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
(3)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体液免疫过程的假说并绘制流程图。
提示:如图所示
2.阅读课本P72的相关内容,请完成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
任务二、二次免疫及其特点
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注射m抗原和n抗原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28 d注射m抗原和n抗原之后,机体针对它们产生的抗m抗体和抗n抗体的浓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提示:28 d前已经注射过m抗原,机体产生了针对m抗原的记忆细胞,因此,此次注射m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而对n抗原的免疫反应则属于初次免疫。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产生的抗体浓度差异也就更大。
(2)如果在第56 d时再同时注射m抗原和n抗原,请你预测抗m抗体和抗n抗体的产生情况,并在曲线图上画出来。
提示:如图所示
核心归纳
1.B细胞活化的条件
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区别(以体液免疫为例)
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和患病程度情况如图所示。
二者的主要区别:
(1)浆细胞的来源不同
初次免疫时,浆细胞是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二次免疫时,不仅B细胞能分化成浆细胞,记忆细胞还能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
(2)反应速度不同
初次免疫时,从抗原侵入至B细胞被激活产生抗体所花时间较长;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因此,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快。
(3)反应强度不同
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的特点。有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对这种抗原记忆终生(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对相应抗原具有抵抗力)。
特别提醒:
(1)二次免疫发生的过程中,初次免疫反应依然发生。
(2)二次免疫发生过程中,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典题应用
1.如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
B.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
C.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再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
D.细胞④寿命比较长,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为蛋白质
C
解析: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A正确;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再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C错误;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寿命比较长,细胞⑤浆细胞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2.如图所示为在抗原注射前后的不同
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为抗
原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抗原,
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
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可有较大的差异
D.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B
解析:若a、d时间所注射的抗原相同,则在d时间注射抗原后,抗体产生的速度较初次注射应该更快,抗体含量也应更多,故两次注射的应该是不同抗原,因此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应是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A正确。在多数情况下,抗体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失活,故每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B错误。由甲、乙两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C正确。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人体发生了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
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