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第三单元空气和生命综合复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1.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c指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制墨工艺主要有取烟、煮胶、和墨、杵墨等环节。传统取烟工艺是:将原料桐油放入油盏,再在油盏中插入灯草芯并点燃。在离火焰约一拳高度处覆盖烟碗,罩住火焰,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在烟碗内收集到制墨原料——炭黑。下列关于取烟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桐油中含有碳元素B.取烟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炭黑是桐油完全燃烧后的产物D.提高油盏位置,火焰可能因缺氧而熄灭
3.(2023年 深圳)在通电条件下,甲酸与氧气的反应微观图如下图,说法错误的是( )
A.由此实验可知,分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B.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形成 H2O2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图刻度纸所示(例如:丙的质量为5g,丁的质量为3g),充分反应后,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再次记录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刻度线I向左移动16格;刻度线II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III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丙可能是催化剂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8g D.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5.如图中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气体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表示呼吸作用 B.B表示蒸腾作用
C.C表示光合作用D.a表示氧气,b表示水
6.我国首台 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以甲烷为推进剂,液氧为助燃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氧甲烷发动机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H4+2O2CO2 +2H2O
B.在物质分类上,甲烷属于混合物
C.工业上主要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大量氧气
D.甲烷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
7.近年来,部分大城市出现雾霾天气,下列情况: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排放;③动植物的呼吸;④汽车尾气的排放。其中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
9.如图所示为关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发生的都是氧化反应B.Ⅰ、Ⅱ两类反应均会发光
C.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可燃性D.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10.小周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研究。注射器内装有足量稀盐酸,硬质玻璃管中有四个棉球,其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关于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则反应速度太慢,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B.若把大理石换成碳酸钠则反应速度太快,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C.通过①②或③④现象的比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通过①④或②③现象的比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11.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在发泡剂作用下,量筒中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之为“大象牙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方程式B.产生的泡沫可用于灭火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D.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不会分解
12.如图表示叶在夏季一天中氧气的净吸收速率。请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中A点表示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
C.曲线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
D.曲线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气孔关闭
13.我国科学家利用过渡金属氮化物(TMNS) 作催化剂,在常温下实现氨气的合成,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15N2进行合成反应,产物中只有15NH3 B.TMNS 表面上的N原子被氧化为氨气
C.TMNS 表面上氨脱附产生的空位有利于吸附N2 D.TMNS 不参与氨气的合成反应
编号 氯酸钾质量/g 催化剂 催化剂质量/g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0 - - 171
实验2 5.0 0.5 49
实验3 5.0 0.5 78
实验4 5.0 0.5 64
14.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
B.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C.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
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来实现
15.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C.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6.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前暗处理是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耗尽
B.乙:收集到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丁: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17.关于教科书上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
B.叶片放到酒精中水浴加热是为了让叶片褪色
C.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有无淀粉生成
D.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是为了让它积累有机物
18.在如图所示的式子中,①②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两项生理活动,a、b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①②不能在同一细胞中进行
C.①所需的a物质和水都由生理活动②提供
D.②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19.我国古代将炉甘石、赤铜和木炭粉混合加热到约800℃,可制得外观似金子的合金,其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 B.该反应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
C.Cu2O中铜的化合价为+2价D.Cu2O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4:16
20.CO2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是碳中和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Ⅰ中物质的化学式为CH4O
B.反应II生成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C.O2是反应Ⅰ、Ⅱ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D.该成果对解决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21.经过三年的“蓝天保卫战”,某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提高,市民也感受到环境的美丽、空气的清新。
(1)空气质量指数(AQI)是定量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在PM2.5、CO2、SO2、O3几种物质中,不属于评价空气质量的物质的是 。
(2)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表示吸气过程的是曲线 段,此过程中膈肌和肋间外肌 (填“收缩”或“舒张”)。
22.图一是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图,图二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1)图一中,②气球模拟的器官(或结构)是 。
(2)图一中,乙模拟的是人体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
(3)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合图二,请写出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点即可)
23.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 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24.佛见喜梨是一种常见水果,其果型美观、脆甜多汁,是北京地区特产。图1中的A、B、C是佛见喜梨的某些生理过程,图2是其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图3是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佛见喜梨树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和无机盐被根吸收后,通过植物茎中的 运输到植物所需要的部位。
(2)写出图1中C过程在叶肉细胞中产生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3)图3中的Ⅱ表示植物的哪一生理过程?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
25.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mg。
(2)图乙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的 方。
26.小敏准备在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小敏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甲”、“乙”或“丙”)。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小敏在集气瓶里还有少量水就停止收集,盖上毛玻璃后将集气瓶正方在实验桌上(如图丁),毛玻璃粗糙面应该朝 (选填“上”、“下”或“都可以”)。
(3)若用图2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从 端进入。
27.如图所示,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中,有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活塞的玻璃容器,容器内放了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并将其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可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实验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活塞应停在约 刻度处。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 。
28.甲为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对比图。含量变化真有这么大
(1)利用图乙所示 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标上A;取一个相同的集气瓶,内装空气,标上。将两根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瓶和B瓶,A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这个实验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更多。
(2)用大针筒将人体呼出气体压入澄清石灰水中(如图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空气压入另一瓶澄清石灰水中,能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证据是 。
29.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科学的主要内容。
(1)对图1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___。
A.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产生大量白烟
C.发出蓝紫色火焰 D.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小明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指出该装置的错误: 。
(3)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60分)
30.食品脱氧剂的主要成分是铁粉,另有少量氯化钠等物质,其原理是利用铁生锈的原理除去氧气。有人认为氯化钠可以增强铁粉的除氧能力,即能将容器中的氧气浓度降到更低。为验证该说法是否正确,小敏利用一端塞有橡皮塞的玻璃管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组别 加入试剂 AO/毫米 AB/毫米
I 1克铁粉 500 101
Ⅱ 1克铁粉+少量氯化钠 500 104.5
① 将1克铁粉(足量)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油将玻璃管密封,油滴的下端标为A,轻弹玻璃管使铁粉分布均匀且紧密,铁粉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② 静置至油滴不再移动时,油滴的下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③ 用刻度尺测量出AO 段和AB段的长度,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 另取1克铁粉与少量氯化钠,混合均匀后,重复上述实验。
(1) 实验中, 小敏将氧气消耗的量转化为 (选填“AO”、“BO”或“AB”)的长度。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忽略铁粉之间混有的少量空气,根据实验Ⅱ的结果,可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精确到0.1%) 。
(4)小敏分别用脱氧剂和白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用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小敏认为用食品脱氧剂替换白磷进行该实验更有优势,他的理由是: (写出一条)。
31.月季切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但瓶插观赏期较短。研究发现茎皮层的光合作用与切花品质和观赏期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茎皮层光合作用对月季切花品质和观赏期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图2所示装置开展实验。每天测算花朵直径的增长率,直到花朵萎蔫、观赏期结束,结果如图3。
(1)图2中A试管不作处理,B试管用多层保鲜膜包裹,C试管用黑纸包裹,其中 试管属于低光照组。
(2)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光照培养箱中 条件一致。(答出1点)
(3)测量花朵直径时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 。
(4)分析图3可知,茎皮层的光合作用可促使花朵直径增大,判断依据为 ,同时可延长切花的观赏期。
32.小刚在做“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请根据下图来回答。
(1)写出该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
(2)装配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时,需用到图甲中的仪器有 。(填数字序号)
(3)若高锰酸钾里有杂质(杂质加热不分解),为了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小刚用图乙所示的量筒来测量产生氧气的体积,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他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______。
A.检验产生的气体纯度之后B.冒出气泡连续且均匀时C.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
33.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请完成如下问题:
(1)如图甲,是“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图乙所示中,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 。
(2)如图丙,是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类问题构建的思维模型。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图丁中 装置,该选择基于思维模型中“判断反应物状态”是固体反应、“判断反应条件”是 。
(3)如图戊,是选择“气体收集装置”类问题构建的思维模型,请补充完整 。
四、综合题
34.分析表中数据和图中实验,回答问题。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填“多”或“少”)。
(2)按如图所示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3)实验中通入乙瓶的是 (填“空气”或“呼出的气体”)。实验现象: 瓶中的石灰水浑浊程度大。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呼出的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的 (填写生理活动),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35.苗苗妈妈买了一瓶钙片,但说明书某些地方模糊不清。于是苗苗进行探究实验:取2片钙片加入50g盐酸溶液,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假设钙片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测得玻璃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你帮助苗苗分析回答:
(1)实验过程中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 g。
(2)此次实验中所用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请你通过计算,在标签的最后一行补充上相应内容:
36. 小科在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的实验后,想去探究废液的成分。他取上层废液,并将150克碳酸钠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废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克 30 30 30 30 30
生成沉淀总质量/克 0 2 6 10 10
请完成下列小题:
(1)第一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为 。
(2)求出废液中氯化钙的质量。
(3)画出上述过程中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图,并标出反应开始时和结束时的具体数值。
37.杭州亚运会上使用的甲醇()被称为"零碳",是全球首次零碳甲醇的实践应用。这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氢氧化钠溶液"捕捉"、提纯后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生产甲醇的步骤如下:
(1)生成的可以被压缩后储存利用,这是因为 。
(2)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3)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则生产8吨甲醇可消耗 吨二氧化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气(N2)约占78.1%,氧气(O2)约占20.9%,稀有气体约占0.939%(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二氧化碳(CO2)约占0.031%,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如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水蒸气(H2O)等。
【解答】氮气(N2)约占78.1%,氧气(O2)约占20.9%,所以c是氧气;
故答案为:B
2.【答案】C
3.【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析;
B、根据图示中粒子的变化分析;
C、根据所给反应前后粒子的构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
D、根据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解答】A、 由此实验可知,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符合题意;
B、 由反应过程②可知,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形成 H2O2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不符合题意;
D、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C
【解析】【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由图示可知,每一格的质量为1g;反应前甲的质量为16g,乙的质量为18g-16g=2g;丙的质量为23g-18g=5g;丁的质量为26g-23g=3g。
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甲物质质量减少16g;刻度线Ⅱ左移8格,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则乙物质质量增加了18g-8g-2g=8g;刻度线Ⅲ左移8格,同时刻度线Ⅱ左移8格,则丙物质质量不变;丁物质的质量增加了8g,该反应可表示为甲→乙+丁。
A.该反应可表示为甲→乙+丁,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8g+3g=11g,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8g:8g=1:1,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分析】ACD.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解答】ACD.植物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A表示呼吸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故A、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B.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B表示蒸腾作用,故B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C.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A.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
B.甲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因此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
C.工业上主要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大量氧气,故C错误;
D.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1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A
【解析】【分析】室外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或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氟利昂,厨房油烟、烟草燃烧的烟雾以及放射性物质等。
【解答】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排放、农田里大量秸秆的燃烧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而动植物的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A
8.【答案】D
【解析】【分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缺少任意一个条件,燃烧不能继续。【解答】A、在此实验中,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A不符合题意;
B、若没有氧气,可燃物不能燃烧,在图1中给白磷通入二氧化碳,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不符合题意;
C、图2中冰水的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燃烧,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会燃烧,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A
【解析】【分析】燃烧属于氧化反应,缓慢氧化也属于氧化反应;燃烧发光,缓慢氧化不发光;I类反应是燃烧,体现了氧气的助燃性;燃烧、缓慢氧化都放出热量。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A、燃烧属于氧化反应,缓慢氧化也属于氧化反应,所以它们发生的都是氧化反应,正确;
B、燃烧发光,缓慢氧化不发光,错误;
C、 I类反应是燃烧,Ⅱ类反应是缓慢氧化,都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错误;
D、燃烧、缓慢氧化都放出热量,错误。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属于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解答】A、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所以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则反应速度太慢,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可溶于水,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瞬间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①、④棉球可同时变色,不能比较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大小,故B不符合题意;
C、对比①②或③④,将观察到①④棉球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本身不具有酸性,故C不符合题意;
D、②③中棉球均不变色,所以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①、④棉球会变色且④号棉球先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解析】【分析】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是一种强氧化剂。过氧化氢在常温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和水(缓慢分解),在加热或者加入催化剂后能加快反应,催化剂有:二氧化锰、硫酸铜、碘化氢、二氧化铅、三氯化铁、氧化铁,及生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等。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解答】A. 化学方程式,A错误;
B. 产生的泡沫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不能用于灭火,B错误;
C.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C正确;
D. 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会分解,但是分解的速度会减慢,D错误;
故答案为: C
12.【答案】B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A. 曲线中A点表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质量相同,A错误;
B. 曲线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 ,B正确;
C. 曲线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强,植物叶片的气孔关闭,C错误;
D. 曲线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解析】【分析】A.由图象可知,生成氨气的氮原子有两种,一种为催化剂表面的氮原子,一种是氮气分子中的氮原子;
B.由图象可知,金属氮化物(TMNS)中的氮原子与氢结合,生成氨气;
C.由图象可知,氮气分子进入空位被吸附;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是不能影响平衡的移动。【解答】A.由分析可知,合成氨气有两种途径,15N2分子中的氮原子合成氨气,生成15NH3,金属氮化物(TMNS)表面的氮原子合成NH3,则可能含有其它含15NH3的副产物,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金属氮化物(TMNS)中的氮原子与氢结合,生成氨气,氮元素价态下降得电子作氧化剂,被还原,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氮气分子进入催化剂表面的空位被吸附,TMNS表面上氨脱附产生的空位有利于吸附N2,故C正确;
D.过渡金属氮化物(TMNS)作催化剂,可能参与反应,改变了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解析】【分析】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程式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2KClO3=2KCl+3O2↑(加热)
【解答】A. 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凸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A正确;
B. 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B正确;
C. 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 ,C正确;
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谁先复燃来实现;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其中包含的实验过程,然后与对应的描述对照即可。
【解答】A.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只能证明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而不能证明有水生成,故A错误;
B.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只能证明燃烧与温度有关,不能证明是否需要氧气,故不能达到目的,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干燥的部分变红而湿润的部分变红,可知CO2与H2O发生反应,故C正确;
D.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逸出,所以这样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分析】氧气具有助燃性,蜡烛熄灭主要是空气中的含氧量减少,而非二氧化碳增多;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A. 甲:实验前暗处理是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耗尽 ,A正确;
B. 乙:收集到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正确;
C. 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正确;
D. 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种子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D错误;
故答案为:D
17.【答案】D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A. 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 ,A正确;
B. 叶片放到酒精中水浴加热是为了让叶片褪色 ,B正确;
C.滴加碘液的目的为了检验有无淀粉生成,C正确;
D.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是为了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D错误;
故答案为:D
18.【答案】D
【解析】【分析】①是光合作用的表达式,②是呼吸作用的表达式;a是二氧化碳;b是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A.①是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可以进行,②是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A错误;
B.①②能够在同一细胞中进行,只要该细胞中有也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和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B错误;
C. 如果①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②呼吸作用的强度,那么①所需的a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是由生理活动②提供,另一部分从外界环境中获取;C错误;
D. ②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B.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
C.根据化合价法则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前有4个Cu、2个O、1个C。反应后有4个Cu,相差1个C和2个O,则X的化学式为CO2,故A错误;
B.该反应中C夺取Cu2O中的氧,把Cu2O还原为Cu,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故B正确;
C.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Cu2O中氧元素显-2价,设铜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2)=0,x=+1,即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故C错误;
D.Cu2O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4×2):16=8:1,故D错误。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逐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由微观图示可知一个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H4O,故选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反应Ⅱ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由此可知生成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或2:1,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反应Ⅰ中氧气为反应物,反应Ⅱ中氧气为生成物,因此氧气在该转化过程中可循环使用,故C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 ;
D.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该过程中反应物有二氧化碳,因此该成果对解决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故D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21.【答案】(1)CO2
(2)AB;收缩
【解析】【分析】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一是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外呼吸;二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血液中的运行,一方面把肺部摄取的氧及时运送到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毛细血管以便排出体外;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张,膈顶下降,胸腔内负压减小,外界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人体呼气时,膈肌及肋间肌松弛,胸廓依靠弹性回收,二氧化碳便经气道排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便构成了一次呼吸,人体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维持。
【解答】(1) 空气质量指数(AQI)是定量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在PM2.5、CO2、SO2、O3几种物质中,不属于评价空气质量的物质的是 CO2;
(2)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表示吸气过程的是曲线AB段,因为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此过程中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
故答案为:(1) CO2 (2)AB、收缩
22.【答案】(1)肺
(2)吸气
(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数量很多
【解析】【分析】吸气: 肋间外肌 、 膈肌 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 胸廓 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 肺泡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
【解答】(1) 图一中,②气球模拟的器官(或结构)是肺;
(2)图一中,乙模拟的是人体吸气过程,因为横膈向下运动,胸腔扩张,胸内气压变小,肺内气压大于胸内气压,肺扩张,气球变大。
(3)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结合图二,请写出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的数量很多;
故答案为:(1)肺(2)吸气(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23.【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增多会形成温室效应,盛有二氧化碳的装置内温度升高明显,压强大于盛有空气的装置,会出现水柱左移的现象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会形成温室效应,故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会减缓温室效应;
实验时应该在阳光下进行,由于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装置内温度升高明显,压强大于盛有空气的装置,会出现水柱左移的现象。
24.【答案】(1)导管
(2)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氧气
(3)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一天24小时内均进行,不受光照影响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佛见喜梨树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和无机盐被根吸收后,通过植物茎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所需要的部位。植物中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 写出图1中C过程在叶肉细胞中产生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
(3) 图3中的Ⅱ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 理由是呼吸作用在一天24小时内均进行,不受光照影响 ;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
故答案为:(1)导管(2)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3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一天24小时内均进行,不受光照影响
25.【答案】(1)9
(2)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上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实验中,叶在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9mg。呼吸作用进行了2个小时,消耗了6mg,光合作用进行了1小时,制造了9mg,所以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比增加了3mg;
(2) 图乙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a点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若温度由29℃改为27℃,呼吸作用减弱,所以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的上方。
故答案为:(1)9(2) 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 上
26.【答案】(1)甲
(2)下
(3)a
【解析】【分析】(1)甲装置在加热时,试管口要向下倾斜;乙装置可用于固液不加热的反应的发生装置。
(2)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所以应将粗糙面朝下。
(3)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应长进短出,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应短进长出。【解答】(1)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故选甲为反应装置。
(2)为了避免毛玻璃滑落,因此需要粗糙面朝下,增加摩擦力。
(3)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先在底部聚集,所以从长口a进气。
(1)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故选甲为反应装置;
(2)为了避免毛玻璃滑落,因此需要粗糙面朝下,增加摩擦力;
(3)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先在底部聚集,所以从长口a进气。
27.【答案】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4;消耗完容器中的氧气
28.【答案】(1)排水;不能
(2)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解析】【分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操作及木条情况可验证氧气分析;
(2)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不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分析。
【解答】(1)图乙为排水法收集气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于空气,用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A瓶和B瓶,A瓶中先熄灭,可证明A中氧气含量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
(2) 用大针筒将人体呼出气体压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空气压入另一瓶澄清石灰水中,能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证据是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故答案为:(1)排水;不能;(2)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29.【答案】(1)D
(2)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3)软塑料瓶变瘪
【解析】【分析】(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要求进行分析;
(3)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塑料瓶内气体压强减小。
【解答】(1)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选:D;
(2)小明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导致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但是图示采用了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
30.【答案】(1)AB
(2)氯化钠可以增强铁粉的除氧能力
(3)20.9%
(4)操作简单、无污染、测量更精确
【解析】【分析】(1)根据油滴移动的距离表示的是消耗氧气的量进行分析。
(2)对比两次实验的耗氧量,添加氯化钠后耗氧量增多,说明氯化钠可以增强铁粉的除氧能力。
(3)氧气的体积分数等于AB除以AO。
(4)根据图像可知,食品脱氧剂几乎能将氧气耗尽,误差更小。
【解答】(1)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用油滴移动的距离来反映氧气的消耗量,即AB段的长度表示的是氧气的消耗量。
(2)由表中数据可知,添加了氯化钠后,AB段长度变长,即含氧量增多,可知:氯化钠可以增强铁粉的除氧能力。
(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4)由图可知,使用食品脱氧剂能将氧气消耗得更彻底,测量结果更准确且不会有污染物产生,更环保。
31.【答案】(1)B
(2)温度
(3)避免因为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有光照条件比无光照条件花朵直径增长更多
【解析】【分析】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如研究γ辐射对某种材料性能的影响时,就是把照射过的材料同未照射的材料进行比较。未照射过的材料作为对照组,照射过的材料作为实验组。
【解答】(1) 图2中A试管不作处理,B试管用多层保鲜膜包裹,C试管用黑纸包裹,其中B试管属于低光照组。A是正常光照,C是没有光照;
(2) 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光照培养箱中温度条件一致,控制单一变量。
(3) 测量花朵直径时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 避免因为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分析图3可知,茎皮层的光合作用可促使花朵直径增大,判断依据为有光照条件比无光照条件花朵直径增长更多,同时可延长切花的观赏期。
故答案为:(1)B (2)温度(3)避免因为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有光照条件比无光照条件花朵直径增长更多
32.【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
(2)①②④⑥
(3)B
【解析】【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来分析;
(3)根据试管内排出的气体体积等于产生氧气的体积来分析。
【解答】(1)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需用到图甲中的仪器有①②④⑥;
(3)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明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收集,因为要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应该是收集高锰酸钾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因此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要收集。
故答案为:C。
(1)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需用到图甲中的仪器有①②④⑥;
(3)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明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收集,因为要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应该是收集高锰酸钾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因此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要收集。
故选C。
33.【答案】构建封闭体系;A;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密度
34.【答案】(1)少
(2)舒张
(3)呼出的气体;乙
(4)呼吸作用;扩散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答】
(1)从表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吸入的气体,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2)呼气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在吸入气体时,连接甲的橡皮管松开,连接乙的橡皮管捏紧。在呼出气体时,连接甲的橡皮管捏紧,连接乙的橡皮管松开。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行的。
35.【答案】(1)1.1
(2)3.65%
(3)1.25 0.5
【解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六个不变:宏观: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元素的种类不变 3.各元素的总质量不变;微观:4.原子的种类不变;5.原子的数目不变;6.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种类改变。微观:物质的粒子构成方式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分子总数可能会改变。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图中可以看出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54g-52.9g=1.1g,
(2) 此次实验中所用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73 44 = = X=3.65%;y=2.5g
y 50x 1.1g
(3)两片碳酸钙是2.5g,所以一片是1.25g提供的钙元素=1.25g×40%=0.5g; 所以请你通过计算,在标签的最后一行补充上相应内容: 1.25 0.5;
故答案为:(1)1.1(2)3.65%(3)1.25 0.5
36.【答案】(1)有气泡生成
(2)由表中数据可知,最终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为10g,设氯化钙的质量为x
Na2CO3+ = + 2
106 100
x 10g
,解得x=11.1g。
答:废液中氯化钙的质量为11.1g。
(3)
【解析】【分析】(1)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除了生成物以外,可能还会有过量的反应物,在酸碱盐混合体系中,酸与碱优先反应。
(2)根据最终沉淀的质量通过方程式计算氯化钙的质量。
(3)分析表中数据,找到碳酸钠溶液质量与沉淀质量的关系,确定图像开始的点和反应结束的点,据此作图。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实验中没有沉淀产生,说明不是氯化钙与碳酸钠在反应,可知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稀盐酸过量,稀盐酸在与碳酸钠反应,方程式为,可知将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3)由表中数据可知,每30g碳酸钠溶液生成4g沉淀,第2次加入碳酸钠时有2g沉淀产生,说明有15g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质与氯化钙反应,则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30g+15g=45g。第4次实验与第5次实验的沉淀一样多,说明第5次加入的碳酸钠溶液未参与反应,即第4次实验溶液中的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则图像为:
37.【答案】(1)分子间有间隙
(2)氧化钙、氢氧化钠
(3)11
【解析】【分析】(1)分子间存在间隙,压缩后气体体积变小,更易储存。
(2)根据流程图可知,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可以循环利用。
(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解答】(1)生成的CO2可以被压缩后储存利用,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2)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又是捕捉室中的反应物,所以可以循环利用;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观察图示,氧化钙还可循环利用,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设消耗二氧化碳质量是x,
x=11t
答:生产1吨甲醇可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t。
(1)生成的CO2可以被压缩后储存利用,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2)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又是捕捉室中的反应物,所以可以循环利用;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观察图示,氧化钙还可循环利用,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设消耗二氧化碳质量是x,
x=11t
答:生产1吨甲醇可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t。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