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生版)
编制人:马俊丽 审核人: 张海敏
班别: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学习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使用说明】
1.课前阅读课文,并用10分钟完成【自主学习】;
2.课堂完成【合作探究】;
3.课后用15分钟完成【巩固提升】。
【自主学习】
一.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语言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在结构上,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分析问题,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解决问题,作出结论。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二.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夯实基础】
一.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墁地( ) 斗拱( ) 屋檩( ) 接榫( )
穹窿( ) 对称( ) 额枋( ) 水榭( )
二.整体感知
1.在预习基础上速读课文,快速浏览,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请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每一点的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3.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哪三个方面?是按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 。
(三)—(五)说明中国建筑的 。
(六)—(九)介绍中国建筑的 。
逻辑顺序: —— ——
【合作探究】
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作者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体会本文叙述说明形象生动的特点。(见课本课后练习题三)
1.
2.
3.
我的疑问
【巩固提升】
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 学 案 装 订 线《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马俊丽 审核人: 张海敏
班别: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学习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使用说明】
1.课前阅读课文,并用10分钟完成【自主学习】;
2.课堂完成【合作探究】;
3.课后用15分钟完成【巩固提升】。
【自主学习】
一.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语言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在结构上,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分析问题,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解决问题,作出结论。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二.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夯实基础】
一.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墁地(màn) 斗拱(gǒng) 屋檩(lǐn) 接榫(sǔn)
穹窿(qióng) 对称(chèn ) 额枋(fāng) 水榭(xiè)
二.整体感知
1.在预习基础上速读课文,快速浏览,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1-2自然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自然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14-17自然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问题;
18-19自然段: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20自然段:是文章结语,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2.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请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每一点的主要内容。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3.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哪三个方面?是按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逻辑顺序: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
【合作探究】
一.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介绍完九大特征,文章就可以结束了, 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二.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体会本文叙述说明形象生动的特点。(见课本课后练习题三)
我的疑问
【巩固提升】
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中国馆由国家馆、省区市馆、香港馆、澳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馆、台湾馆组成。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中国国家馆是世博园区内最重要的场馆项目之一,是本届世博会主办国设计建造并将永久保留的国家展馆。
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细细品味,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练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鲜气息: ①中国红 中国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中国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②体承天地 中国馆组成中,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高耸于上,宛如华冠;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惠泽神州,富庶四方。 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是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③斗冠造型 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④“规”、“回”统一 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规”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自然本质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这也是故宫空间秩序的由来。 “回”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这正是江南园林的空间秩序。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在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该馆紧扣“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线,通过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城市产业等内容,充分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热爱和平等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导 学 案 装 订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