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5 10: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3、品位文章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 谢 中 书 书
陶弘景
回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信
扩充:“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题解
陶弘景,字________,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____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_________”。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陶弘景是一位博学的文人,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本草、琴棋书法乃至阴阳五行。
作者简介
通 明
思想
山中宰相
了解背景: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属于写景散文,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一、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二、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第一步: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自译
第二步:同组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第三步:展示风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注意红体字的读音与书写)
二、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 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解释红体词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 俱 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解释红体词汇 答谢中书书
助词,的
谈论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具备
清晨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助词,的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共同
不再
四季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二、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具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写景方法
1、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2、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3、多角度描写(平视、仰视、俯视等各个角度)
4、细描: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白描: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5、多种修辞相结合
6、对比衬托
三、问题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可以用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
4、 《答谢中书书》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可以用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
①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晨雾、猿、鸟、夕日、鱼等景物 。
可以用“美”字概括。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
①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②多感官描写。
如“高峰入云”“五色交辉”等是视觉描写;“猿鸟乱鸣”则是听觉描写。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立体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感受真切。
动静结合
高峰入云……四时俱备。(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动景)
时间上:早晚结合(晨昏变化之美)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静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高峰……俱备
晓雾……沉鳞竞跃
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
色彩相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体会意境之美
4、《答谢中书书》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拓展)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内容上:揭示主旨,突出中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一、总写。以感慨发端,奠定情感基调。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三、抒情、议论。
以感慨收束。



梳理框架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晨昏: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
沉醉山水
愉悦得意
四、品读赏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答谢中书书》“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的表达效果?
3、简析《答谢中书书》“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的表达效果?
4、 《答谢中书书》中的“康乐”是指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四、品读赏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的画面。
2、简析《答谢中书书》“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的表达效果?
“乱”字在文中有“此起彼伏”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展现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3、简析《答谢中书书》“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的表达效果?
“竞”字是“竞相”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鱼儿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的热闹场面。
4、《答谢中书书》中的“康乐”是指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①谢灵运。
②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能欣赏这种奇景。
文章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来铿锵有声、朗朗上口,最后以长句收尾,张弛有度。
小结:通过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1表达方式
本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描写了秀丽的山川美景
抒情:抒发了对山川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议论: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句式
本文多用四字短句和对偶句,句式整齐,语言精练,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
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 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中考链接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 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
3. 简答。
(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回复谢中书的书信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晨雾、猿、鸟、夕日、鱼等景物 。
总分总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内容上:突出中心,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之美。
山水相映
色彩配合
晨昏变化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