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呼吸作用)专题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呼吸作用)专题复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16 18: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呼吸作用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B.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
C.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2.空气中PM2.5的含量是检验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还会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肺泡、支气管、气管 B.气管、肺泡、支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3.咳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人体可通过咳嗽将进入气管的异物排出体外,下列表示咳出异物时呼吸道内气流方向和肺内气压p内、外界气压p外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4.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中肺可以(  )
A.过滤、温暖和湿润空气
B.分泌黏液和作为气体通道
C.自主收缩舒张,从而完成呼气和吸气
D.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5.小嘉利用如图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中气球模拟的是肺
B.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
C.模拟吸气时,a侧液面上升
D.模拟呼气时,气球体积变小
6.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和肺密切相关,如图甲所示为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气体呼出
B.②表示气体吸入
C.①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abc段
D.②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abc段
7.海姆立克急救法被誉为是生命的拥抱,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急救。当救护者用力时,被救者膈顶部上升(B→A),此时(  )
A.肺内气压变大,呼气
B.B.肺内气压变小,呼气
C.肺内气压变大,吸气
D.D.肺内气压变小,吸气
8.如图所示为某科学社团的同学验证动物呼吸作用的装置,A、B装置中放入等质量的碱石灰。为了使红色水滴移动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多设置几组实验组 B.换用更细的玻璃管
C.增加碱石灰的质量 D.放昆虫的试管更大
9.如图,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实验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A处下降,B处上升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上升,B处下降 D.A,B两处都不变
10.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B.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氧气浓度
C.图甲中B处氧气浓度小于A处
D.图乙中C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D处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在学习了动物的呼吸作用之后,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研究昆虫是否进行呼吸作用。O点是AB绕着转动的一个固定点,活塞与金属滑片AB相连,活塞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随之改变,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已知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实验预测与分析:
(1)昆虫如果进行呼吸作用,活塞最终将停留在a的     (填“原来”、“偏左”或“偏右”)位置。
(2)随着昆虫不断的呼吸,小灯泡的亮度将     。
12.科学课上,某小组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呼吸模型。
(1)图中气球模拟的人体器官是     。
(2)若要用该模型演示呼气的过程,则同学对橡皮膜的操作为     。
(3)老师认为,该模型能帮助我们直观地认识呼气和吸气的原理,但在材料选择上也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人体结构特征造成了影响,请指出一处不合现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
13.春季是流感的高发期,流感会诱发包括肺炎在内的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为加快药物起效,可采用吸入疗法,将药物通过鼻腔吸入,直达病计如图一表示胸腔底部横膈膜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人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在图三中的     阶段(填“ABC”或“BCD”或“CDE”),药物会被吸入人体,此时横膈膜处于图一中的     状态(填“①”或“②”)。横膈膜由②至①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选填“a”或“b”)。
14.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肺炎,致使全球患者达一百多万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肺炎病毒经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     而引发肺炎。
(2)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肺炎会造成呼吸困难,病人需加快呼吸频率,以保证对氧气的需求。吸气时,图一中的[3]横膈膜顶部下降。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该过程对应于图二曲线的哪一段?    (选填“AB”或“BC”)。
(3)人体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吸烟有害健康,为了让同学们直观地认识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危害,小欢用饮料瓶和废签字笔等材料,制作了一个模拟吸烟的模型,如图。
(1)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     (选填“升高”或“降低”),模拟的是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
(2)在吸气过程中,需要膈肌和肋间外肌     (选填“收缩”或“舒张”)才能实现。
16.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使用人工肺是有效的疗法。通过使用人工肺改善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机。图甲为呼吸系统结构图,图乙为人工肺原理示意图,图丙表示呼吸过程肺内相对气压变化,请分析回答:
(1)写出肺炎病毒通过空气进入肺的途径     (用图甲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2)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相对气体①变少的成分是     。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     时,肺会扩张导致吸气,图丙中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     (选填“Ⅰ”或“Ⅱ”)。
17.肺活量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指标之一,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总量。
(1)图甲是肺泡处气体交换的模式图,图中表示氧气的是     。(选填“a或b”)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初二女生的肺活量合格等级为1500毫升及以上。图乙为小红自制的简易肺活量测试仪,将容积为2.5升的矿泉水瓶进行5等份,并标上刻度线.现往瓶中装满清水,当小红一次尽力吸气后,通过吹嘴向瓶中吹气,若小红的肺活量达到合格等级以上,则水位至少下降至刻度线     。(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3)根据呼吸方式不同,可将呼吸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如图丙),胸式呼吸主要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腹式呼吸主要以横膈膜的上下运动为主。小明查阅资料获知横膈膜运动比肋骨运动引起的胸腔体积变化更大,请判断哪种呼吸方式能更大地提升肺活量,并简要说明理由: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8.小金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
(1)实验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     。
(2)B试管中的种子“已煮熟”意味着     。
(3)小金同学是根据     现象来判断种子是否发生了呼吸作用。
(4)当上述实验出现明显现象后,紧接着小金又进行了如下操作: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试管A、B内,观察并比较木条燃烧情况,上述操作是为了验证     。
19.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
(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20.为更好的理解呼吸运动,项目学习小组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并制定了评价量表,如表所示。
“呼吸运动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合理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较完整,能粗略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且两者协同进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但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原理分析】
(1)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     过程(选填数字①②③④)。
(2)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会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     。
A.先减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减小
【模型制作】
(6)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若要用该模型模拟图甲②过程,可进行的操作是     。
【改进与评价】
(4)分析发现图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将直玻璃管换成Y型玻璃管,模型如图丙所示。改进后,依据评价量表,评价模型丙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仍只能为“合格”。请分析:利用模型丙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
第三章呼吸作用专题复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D C C A B C D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解答】解:A、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A正确。
B、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胸腔容积扩大,气体进入肺,B正确。
C、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鼻腔内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需要防护,C错误;
D、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可能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D正确。
故选:C。
2.【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解答】解:PM2.5颗粒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在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PM2.5颗粒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血液。
故选:D。
3.【分析】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与舒张能够分别使胸廓扩大、缩小。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此时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此时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解答】解: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此时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咳嗽时完成的是呼气,所以气流方向是由肺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肺内气压ρ内大于外界气压ρ外。
故选:A。
4.【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对吸入气体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它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解:AB、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作用,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AB不正确。
C、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才能完成吸气和呼气,C不正确。
D、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它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D正确。
故选:D。
5.【分析】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
【解答】解:A、观图可知气球模拟的是肺,正确;
B、橡皮膜模拟膈肌,向下拉橡皮膜,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扩张,模拟吸气,正确;
C、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a的液面下降,错误;
D、呼气时,胸廓缩小,肺回缩,气球内的体积变小,气体呼出肺,正确。
故选:C。
6.【分析】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
【解答】解:AC、①膈的顶部下降表示吸气,吸气时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进入肺,对应图乙中abc段,A错误,C正确;BD、②过程膈的顶部上升,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缩小,②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cde段,BD错误。故选:C。
7.【分析】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解答】解:当救护者用力时,被救者膈顶部上升(B→A),表示被救者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是呼气过程。
故选:A。
8.【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解答】解:装置A和装置B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昆虫;昆虫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装置A中,昆虫呼吸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红色水滴压向左边;而装置B中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红色水滴无明显现象;由此可以验证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即要使红色水滴移动更明显,可以适当增加昆虫的数量,让昆虫消耗更多的氧气,产生更多会被碱石灰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使红色水滴的移动更容易被观察到。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9.【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解: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压强变小,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
故选:C。
10.【分析】(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变成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
(2)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血液内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变成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3)图中的甲是肺泡、乙是组织细胞、A肺动脉、B肺静脉、C各级动脉、D各级静脉。
【解答】解:A、图甲为肺泡,图乙为人体的组织细胞,A错误。
B、与吸入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不论是吸入气体还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都低于氧气浓度,B错误。
C、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变成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图甲中B肺静脉处氧气浓度高于A肺动脉处,C错误。
D、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血液内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变成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乙为组织细胞,图乙中C各级动脉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D各级静脉处,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1.【分析】(1)O点是一固定点,活塞连接金属滑片,活塞运动,滑动变阻器阻值会随之改变,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发光(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根据气压的变化来判断活塞的运动方向。
(2)根据活塞的运动情况,来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进一步求出电流的变化;从而判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
【解答】解:(1)活的昆虫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活塞将向左运动;
(2)随着昆虫的呼吸,气压在不断减小,活塞不断向左运动,由于滑片AB相当于一根绕O转动的杠杆,所以,B会不断向右运动,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不断变大,电流不断变小,灯泡逐渐变暗;
故答案为:(1)偏左;(2)变暗。
12.【分析】1.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
2.图中吸管模拟气管、气球模拟肺、玻璃瓶模拟胸廓。
【解答】解:(1)气球能收缩和舒张,因此模拟人体的肺。
(2)橡皮膜模拟膈肌,呼气时膈肌舒张,膈的顶部上升,若要用该模型演示呼气的过程,则同学对橡皮膜的操作为向上推橡皮膜。
(3)玻璃瓶不能收缩和舒张,因此,此模型不能模拟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
故答案为:(1)肺;
(2)向上推橡皮膜;
(3)此模型不能模拟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因为玻璃瓶不能收缩和舒张。
13.【分析】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
【解答】解: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在图三中的ABC阶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膈肌收缩,膈的顶部下降,药物会被吸入人体,此时横膈膜处于图一中的②状态,横膈膜由②至①时,完成呼气,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b。
故答案为:ABC;②;b。
14.【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据此分析。
【解答】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所以新冠肺炎病毒经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而引发肺炎;
(2)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图二中AB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BC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表示呼气;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产生碳酸钙沉淀,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肺;
(2)收缩;AB;
(3)CO2+Ca(OH)2=CaCO3↓+H2O。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5.【分析】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观图可知:饮料瓶模拟肺,笔筒模拟气管。
【解答】解:(1)挤压饮料瓶时,瓶内的体积减小,气压会增大,高于外界气压,模拟了呼气过程。人体在呼气过程中呼吸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压高于外界气压,完成呼气。
(2)吸气时,需要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才能完成吸气动作。
故答案为:
(1)升高;呼气。
(2)收缩。
16.【分析】图甲中A鼻腔、E咽、B喉,F气管、C支气管等器官,D肺。
图乙中A静脉、B动脉。
【解答】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炎病毒通过飞沫依次通过A鼻腔→E咽→B喉→F气管→C支气管→D肺。
(2)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肺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相对气体①变少的成分是氧气。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完成吸气动作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所以,图丙中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Ⅱ,肺容积扩大。
故答案为:(1)A→F→B→E→C→D;
(2)氧气;
(3)收缩;Ⅱ。
17.【分析】(1)肺活量是指用力深吸气后再用力深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即使尽力呼气也不能把肺内的所有气体呼出来,肺活量是衡量肺的功能强弱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的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
【解答】解:(1)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当血液通过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因此图甲中的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
(2)将容积为2.5升的矿泉水瓶进行5等份,每份为500毫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初二女生的肺活量合格等级为1500毫升及以上,若小红的肺活量达到合格等级以上,则其最少要吹出3份水,水位至少下降至刻度线2。
(3)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是呼吸运动的两种形式,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收缩为主要动力,仅肺的中上部参与气体交换,呼吸较浅;腹式呼吸以膈肌收缩主要动力,呼吸深度大。腹式呼吸时依靠腹部肌肉的运动,通过膈肌下降,增加胸廓上下径,比起胸式呼吸时膈肌下降幅度更大,使得肺部被迫扩张,压力减小,外部压强大,把空气压进肺部,把更多空气输送到肺部,提高肺部的扩张程度,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肺活量。
故答案为:(1)b;
(2)2;
(3)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主要以横膈膜的运动为主,其引起的胸腔体积变化量更大,使肺部扩张更大,肺内压减小更多,进入的气体量更多。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8.【分析】生物体内的线粒体把有机物当做燃料与氧结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解:(1)实验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避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2)已经煮熟的种子说明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3)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图中A石灰水变浑浊。
(4)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所以A瓶中的木条立即熄灭,而B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A的多,因此木条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故答案为:(1)避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2)种子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3)A石灰水变浑浊。
(4)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19.【分析】探究实验应设置对照,甲装置短管连着嘴,不会将石灰水吸入口中,为吸气装置;乙装置中长玻璃管直接插入石灰水中,可以理解为呼气,如果是吸气的话,石灰水就被吸入到口中了。
【解答】解:(1)甲装置为吸气,乙装置为呼气,验证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那么甲装置是吸入的空气,起对照作用。
(2)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乙装置为呼气,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乙瓶。人体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最根本的原因是全身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的,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甲
(2)乙;二氧化碳;肺泡
20.【分析】1、人体的呼吸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2、图甲中:①表示吸气,②表示呼气,③表示氧气,④表示二氧化碳。
【解答】解:(1)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故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①吸气、②呼气过程。
(2)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则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先减小后变大,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故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向上推橡皮膜。
(4)由乙图装置改进成丙图装置,将玻璃罩换成矿泉水瓶,捏矿泉水瓶可模拟胸廓缩小,手松开模拟胸廓扩大;拉或压橡皮膜模拟膈肌运动。故利用模型丙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型丙不能模拟吸气过程中的肋骨运动;使用模型丙模拟吸气时,需要向下拉橡皮膜和向外拉矿泉水瓶壁来模拟横膈膜和肋骨的协调性运动,该模型不能同时做到向外拉塑料瓶壁,即不能模拟此时的肋骨运动,所以不能协调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故答案为:(1)①②;
(2)A;
(3)向上推橡皮膜;
(4)模型丙不能模拟吸气过程中的肋骨运动(或使用模型丙模拟吸气时,需要向下拉橡皮膜和向外拉矿泉水瓶壁来模拟横膈膜和肋骨的协调性运动,该模型不能同时做到向外拉塑料瓶壁,即不能模拟此时的肋骨运动,所以不能协调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