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 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 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16 16:56:25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 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
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2.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③⑤⑥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形成过程包括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其中,生物对母质有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 A 、 C 、 D 均错误, B 正确。
故选: B
3.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月球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等的影响而产生月壤,月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生物和水,因此月壤中缺失空气、水和腐殖质。
【解答】 A .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米、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结构松散的混合物即壤。月壤中绝大部分物质是就地及邻近地区物质提供的。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长期受到微陨石的冲击及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太阳风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气体组分, A 不符合题意;
B .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分这基本是公认的结果, B 不符合题意;
C .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起来,成为土壤, C 不符合题意;
D .不需要矿物质,题目中可知矿物质本来就有, D 符合题意。
故选:D
4.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燃烧,如果数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含有有机物。
【解答】 A .用湿润的土壤不行,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另外充分干燥的土壤有利于样品粉碎并充分混匀,故 A 正确。
B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因此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不可以特意选取有机物很丰富的或有机物很贫乏的土壤,影响实验结果,故 B 正确。
C .铁丝网孔径大土壤颗粒可能从缝隙漏出,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故 C 正确。
D .有机物是可燃烧的,如果将土壤干燥时放在火上直接烧烤,则会使有机物被燃烧成二氧化碳和水,故 D 错误。
故选 D .
5.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所以土壤资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A、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错误;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正确;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错误;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错误。
故选:B。
【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6.(2024八下·杭州期末)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哪一个实验在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水分、有机物、空气和微生物等。
【解答】A、往相同规格的土块和铁块中加水,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选项错误;
B、将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试管口附近的试管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选项错误;
C、把充分干燥的若干克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加热燃烧,并冒白烟,并闻到烧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选项正确;
D、土壤浸出液有可溶于水中的物质,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是无机盐,该装置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测试(1))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
A.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生物生存离不开温度、水分、氧气等条件。所以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故答案为C.
8.(2023八下·嘉兴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
A.保证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机质流失
C.使有机物能快速燃烧 D.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
【解答】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
故答案为:D.
9.(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机质 C.腐殖质 D.无机盐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10.(2024八下·浦江期末)建立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建立的相关模型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
B.燃烧条件模型
C.壤土类土壤组成模型
D.物质分类模型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燃烧与灭火;常见物质的分类;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判断;
B.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
C.根据土壤组成的知识判断;
D.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判断。
【解答】A.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故A错误;
B.燃烧的条件为: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错误;
C.土壤包括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故C正确;
D.物质按照组成种类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11.(2024八下·吴兴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新一批月球土壤样品回到地球,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微生物 B.空气 C.矿物质 D.腐殖质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故月壤不含空气;由于月球环境极度缺水和干燥,故月壤不含水分;由于在月壤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生物参与活动,无有机物质,故月壤不含腐殖质,微生物,所以,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不含空气、水分、腐殖质,微生物。
【解答】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腐殖质,月壤中本身就富含矿物质, 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矿物质
故答案为:C。
12.(2024八下·苍南期末)“不同颜色的土壤往往性状也有所不同”——小明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进行了如图实验.由此推测,小明想比较的是红土和黑土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无机盐含量
C.土壤生物数量 D.空气体积分数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测量土壤 空气体积分数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
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解答】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测试需要土壤浸出液,这个没有;测生物数量的时候,需要昆虫收集器,盛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个收集昆虫的容器,这个也没有, 测量无机盐含量需要加热装置,这个也没有 ,所以用排除法,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
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
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反应中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判断;
BCD.根据土壤的组成的知识判断。
【解答】 A.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炸裂,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土壤,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壁时便液化为小水珠。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时,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土壤中(  )。
A.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颗粒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土壤有机物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答】有机物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 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物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A正确。
故答案为:A。
15.检验土壤中有无无机盐的活动中必须用蒸馏水的原因是 (  )
A.清澈 B.易溶解矿物质
C.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 D.便于过滤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因此检验土壤中有无无机盐的活动中必须用蒸馏水,因为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可以排除外界因素造成影响。
故答案为:C。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测试(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
【解答】A.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故A正确。
B.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 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 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 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 成。故B正确 。
C.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 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 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 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C正确 。
D.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 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 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只能从大块石头变成小块石头。必须经过生物的作用。故答案D错误。
故选答案D。
二、填空题
17.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从而影响根的   。
【答案】(1)有机物
(2)微生物
(3)空气;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有机物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空气 ,从而影响根的 呼吸作用 。
故答案为: (1) 有机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气 ; 呼吸作用 。
18.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其中   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答案】矿物质颗粒;腐殖质;矿物质颗粒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这些组分以固相(如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如水分)和气相(如空气)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
【解答】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故答案为:矿物质颗粒;腐殖质;矿物质颗粒
19.(2024八下·义乌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执行月背采样任务,将带回月壤进行科学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   等成分;
(2)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经过的阶段如下,按顺序可排列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长
(3)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____。
A.无色无味 B.化学性质不活泼
C.空气中含量最多 D.沸点较低
【答案】(1)腐殖质/有机物
(2)①③⑤
(3)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土壤的组成的知识解答;
(2)根据月球土壤的形成过程分析;
(3)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腐殖质(有机物)等成分;
(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则正确顺序为②④⑥①③⑤。
(3) 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保证月壤不会发生改变,故选B。
20.(2024八下·东阳期末)为获得优质枇杷果实,须用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法。
(1)种植枇杷理想的土壤是通气、透水,同时能保水、保肥,水和空气的体积比接近。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组成模型中,符合要求的是   (填写字母)。
(2)枇杷的果实膨大期应多施钾肥、磷肥,下列复合肥中   肥效最佳(填序号)。
①硝酸钾[KNO3]
②磷酸二氢钾[KH2PO4]
③磷酸一铵[NH4H2PO4]
(3)给枇杷树修剪枝条,使枝条布局清晰,分布均匀,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原因是   。
【答案】(1)C
(2)②
(3)因为可以增加植物叶片接受光照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土壤的组成与形成;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种植枇杷理想的土壤是通气、透水,同时能保水、保肥,水和空气的体积比接近。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组成模型中,符合要求的是 C壤土类土壤;
(2)复合肥是指有氮磷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复合肥, 枇杷的果实膨大期应多施钾肥(K)、磷肥(P),下列复合肥中②;
(3) 给枇杷树修剪枝条,使枝条布局清晰,分布均匀,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原因是因为可以增加植物叶片接受光照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制造更多的有机物;
故答案为:(1)C(2)②(3)因为可以增加植物叶片接受光照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21.将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可以在试管壁看到   ,这一现象说明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试管应该向   倾斜。
【答案】小水珠;土壤中含有水;下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水在受热之后就会汽化成水蒸气,在试管口遇冷又会液化成为小水滴。
【解答】将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可以在试管壁看到小水珠,这一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水。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试管应该向下倾斜。
故答案为:小水珠;土壤中含有水;下。
22.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称为土壤生物,包括   、   、   、   等。
【答案】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根据生长在土壤中的生物进行解答。
【解答】生活在土壤中的种类生物我们称为土壤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故答案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23.在“证明土壤中有空气”的实验中,如果将体积都为125厘米3的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后,所加水的体积分别为925毫升和900毫升,那么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   ,这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
【答案】25厘米3;20%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就等于将土块浸没时所加水的体积减去将铁块浸没时所加水的体积,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空气的体积/土壤的总体积。
【解答】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125厘米3-100厘米3=25厘米3;
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故答案为:25厘米3;20%。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4八下·浦江期末)为了测定长、宽、厚分别是4cm的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乐和小欢分别展开了以下实验:
小乐: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______,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欢: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量筒内壁缓慢地向量筒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如图乙所示。记录用水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请在小乐实验方案的空缺处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小欢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欢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100%;偏小;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块中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块中所加水的体积与铁块中所加水的体积的差值。
(2)将土块捣碎,土块表面积改变,空气的体积分数改变,故不合理。【解答】(1)为了使试验数据准确,要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土块体积
(4cm)3=64cm3
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使水的体积V2偏大,因此会导致测得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2)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25.证明土壤中有无机盐
①取新鲜的土壤样品50~100克,放入大烧杯中。
②向大烧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馏水。
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一会儿,再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颗粒沉淀下来。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④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收集滤液,如图4-2所示。然后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4-3所示。
⑤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是否有残留物出现?   。
⑥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残留物,你是否观察到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晶体?   。
⑦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有;是;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浸出液有可溶于水中的物质,用土壤浸出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是无机盐。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出现了残留物,说明了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解答】证明土壤中有无机盐
①取新鲜的土壤样品50~100克,放入大烧杯中。
②向大烧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馏水。
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一会儿,再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颗粒沉淀下来。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④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收集滤液,如图4-2所示。然后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4-3所示。
⑤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有残留物出现。
⑥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残留物,观察到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晶体。
⑦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26.证明土壤中有水分
①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
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加热,如图4-1所示。
③观察试管壁上有没有水珠生成。   。
④该实验说明土壤里   。
【答案】有;水分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解答】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一会儿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四、综合题
27.“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活动步骤大致如下: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地,取长、宽、厚分别是5厘米的一块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步骤2,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步骤3,记录向两个烧杯中注入水的体积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试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步骤1中,为什么要设计一个与土块体积相同的铁块进行实验
(2) 在步骤2中,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为什么
(3) 在步骤2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因为水不能进入铁块的空隙却能进入土块的空隙,便于比较得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
(2)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
(3)铁块表面无现象,土块表面出现气泡;实验中加入土块中水的体积比加入铁块中水的体积大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而铁块则不能。
【解答】(1)因为水不能进入铁块的空隙却能进入土块的空隙,便于比较得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所以要设计一个与土块体积相同的铁块进行实验;
(2)在步骤2中,题目所给的加水方法是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由于铁块不能吸水,而土壤能够吸水,所以在步骤2中,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铁块表面无现象,土块表面出现气泡;实验中加入土块中水的体积比加入铁块中水的体积大。
故答案为:(1)因为水不能进入铁块的空隙却能进入土块的空隙,便于比较得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2)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3)铁块表面无现象,土块表面出现气泡;实验中加入土块中水的体积比加入铁块中水的体积大。
28.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仔细观察图,回答下列问题。
(1) 预计两天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 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答案】(1)乙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不变
(2)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
【解答】(1)由于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加热过的泥土里面的微生物会死亡,不能进行呼吸,而示加热过的泥土中有微生物,需要呼吸,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我们就可以预计两天后能观察到乙中的澄清石灰水变常温,甲不变;
(2)由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因此能够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故答案为:(1)乙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不变;(2)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 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2.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③⑤⑥④②①
3.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4.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5.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所以土壤资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
6.(2024八下·杭州期末)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哪一个实验在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  )
A. B.
C. D.
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测试(1))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
A.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
8.(2023八下·嘉兴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
A.保证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机质流失
C.使有机物能快速燃烧 D.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
9.(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机质 C.腐殖质 D.无机盐
10.(2024八下·浦江期末)建立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建立的相关模型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
B.燃烧条件模型
C.壤土类土壤组成模型
D.物质分类模型
11.(2024八下·吴兴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新一批月球土壤样品回到地球,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微生物 B.空气 C.矿物质 D.腐殖质
12.(2024八下·苍南期末)“不同颜色的土壤往往性状也有所不同”——小明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进行了如图实验.由此推测,小明想比较的是红土和黑土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无机盐含量
C.土壤生物数量 D.空气体积分数
13.(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
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
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1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土壤中(  )。
A.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颗粒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15.检验土壤中有无无机盐的活动中必须用蒸馏水的原因是 (  )
A.清澈 B.易溶解矿物质
C.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 D.便于过滤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测试(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二、填空题
17.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从而影响根的   。
18.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其中   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19.(2024八下·义乌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执行月背采样任务,将带回月壤进行科学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   等成分;
(2)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经过的阶段如下,按顺序可排列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长
(3)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____。
A.无色无味 B.化学性质不活泼
C.空气中含量最多 D.沸点较低
20.(2024八下·东阳期末)为获得优质枇杷果实,须用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法。
(1)种植枇杷理想的土壤是通气、透水,同时能保水、保肥,水和空气的体积比接近。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组成模型中,符合要求的是   (填写字母)。
(2)枇杷的果实膨大期应多施钾肥、磷肥,下列复合肥中   肥效最佳(填序号)。
①硝酸钾[KNO3]
②磷酸二氢钾[KH2PO4]
③磷酸一铵[NH4H2PO4]
(3)给枇杷树修剪枝条,使枝条布局清晰,分布均匀,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原因是   。
21.将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可以在试管壁看到   ,这一现象说明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试管应该向   倾斜。
22.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称为土壤生物,包括   、   、   、   等。
23.在“证明土壤中有空气”的实验中,如果将体积都为125厘米3的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后,所加水的体积分别为925毫升和900毫升,那么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   ,这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4八下·浦江期末)为了测定长、宽、厚分别是4cm的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乐和小欢分别展开了以下实验:
小乐: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______,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欢: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量筒内壁缓慢地向量筒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如图乙所示。记录用水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请在小乐实验方案的空缺处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小欢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欢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5.证明土壤中有无机盐
①取新鲜的土壤样品50~100克,放入大烧杯中。
②向大烧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馏水。
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一会儿,再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颗粒沉淀下来。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④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收集滤液,如图4-2所示。然后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4-3所示。
⑤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是否有残留物出现?   。
⑥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残留物,你是否观察到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晶体?   。
⑦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26.证明土壤中有水分
①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
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加热,如图4-1所示。
③观察试管壁上有没有水珠生成。   。
④该实验说明土壤里   。
四、综合题
27.“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活动步骤大致如下: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地,取长、宽、厚分别是5厘米的一块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步骤2,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步骤3,记录向两个烧杯中注入水的体积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试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步骤1中,为什么要设计一个与土块体积相同的铁块进行实验
(2) 在步骤2中,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为什么
(3) 在步骤2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8.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仔细观察图,回答下列问题。
(1) 预计两天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 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
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形成过程包括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其中,生物对母质有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 A 、 C 、 D 均错误, B 正确。
故选: B
3.【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月球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等的影响而产生月壤,月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生物和水,因此月壤中缺失空气、水和腐殖质。
【解答】 A .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米、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结构松散的混合物即壤。月壤中绝大部分物质是就地及邻近地区物质提供的。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长期受到微陨石的冲击及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太阳风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气体组分, A 不符合题意;
B .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分这基本是公认的结果, B 不符合题意;
C .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起来,成为土壤, C 不符合题意;
D .不需要矿物质,题目中可知矿物质本来就有, D 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燃烧,如果数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含有有机物。
【解答】 A .用湿润的土壤不行,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另外充分干燥的土壤有利于样品粉碎并充分混匀,故 A 正确。
B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因此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不可以特意选取有机物很丰富的或有机物很贫乏的土壤,影响实验结果,故 B 正确。
C .铁丝网孔径大土壤颗粒可能从缝隙漏出,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故 C 正确。
D .有机物是可燃烧的,如果将土壤干燥时放在火上直接烧烤,则会使有机物被燃烧成二氧化碳和水,故 D 错误。
故选 D .
5.【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A、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错误;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正确;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错误;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错误。
故选:B。
【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6.【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水分、有机物、空气和微生物等。
【解答】A、往相同规格的土块和铁块中加水,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选项错误;
B、将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试管口附近的试管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选项错误;
C、把充分干燥的若干克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加热燃烧,并冒白烟,并闻到烧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选项正确;
D、土壤浸出液有可溶于水中的物质,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是无机盐,该装置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生物生存离不开温度、水分、氧气等条件。所以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
【解答】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10.【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燃烧与灭火;常见物质的分类;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判断;
B.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
C.根据土壤组成的知识判断;
D.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判断。
【解答】A.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故A错误;
B.燃烧的条件为: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错误;
C.土壤包括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故C正确;
D.物质按照组成种类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故月壤不含空气;由于月球环境极度缺水和干燥,故月壤不含水分;由于在月壤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生物参与活动,无有机物质,故月壤不含腐殖质,微生物,所以,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不含空气、水分、腐殖质,微生物。
【解答】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腐殖质,月壤中本身就富含矿物质, 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矿物质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测量土壤 空气体积分数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
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解答】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测试需要土壤浸出液,这个没有;测生物数量的时候,需要昆虫收集器,盛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个收集昆虫的容器,这个也没有, 测量无机盐含量需要加热装置,这个也没有 ,所以用排除法,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反应中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判断;
BCD.根据土壤的组成的知识判断。
【解答】 A.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炸裂,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土壤,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壁时便液化为小水珠。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时,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土壤有机物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答】有机物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 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物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A正确。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因此检验土壤中有无无机盐的活动中必须用蒸馏水,因为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可以排除外界因素造成影响。
故答案为:C。
16.【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
【解答】A.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故A正确。
B.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 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 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 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 成。故B正确 。
C.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 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 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 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C正确 。
D.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 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 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只能从大块石头变成小块石头。必须经过生物的作用。故答案D错误。
故选答案D。
17.【答案】(1)有机物
(2)微生物
(3)空气;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有机物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空气 ,从而影响根的 呼吸作用 。
故答案为: (1) 有机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气 ; 呼吸作用 。
18.【答案】矿物质颗粒;腐殖质;矿物质颗粒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这些组分以固相(如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如水分)和气相(如空气)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
【解答】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故答案为:矿物质颗粒;腐殖质;矿物质颗粒
19.【答案】(1)腐殖质/有机物
(2)①③⑤
(3)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土壤的组成的知识解答;
(2)根据月球土壤的形成过程分析;
(3)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腐殖质(有机物)等成分;
(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则正确顺序为②④⑥①③⑤。
(3) 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保证月壤不会发生改变,故选B。
20.【答案】(1)C
(2)②
(3)因为可以增加植物叶片接受光照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土壤的组成与形成;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种植枇杷理想的土壤是通气、透水,同时能保水、保肥,水和空气的体积比接近。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组成模型中,符合要求的是 C壤土类土壤;
(2)复合肥是指有氮磷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复合肥, 枇杷的果实膨大期应多施钾肥(K)、磷肥(P),下列复合肥中②;
(3) 给枇杷树修剪枝条,使枝条布局清晰,分布均匀,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原因是因为可以增加植物叶片接受光照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制造更多的有机物;
故答案为:(1)C(2)②(3)因为可以增加植物叶片接受光照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21.【答案】小水珠;土壤中含有水;下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水在受热之后就会汽化成水蒸气,在试管口遇冷又会液化成为小水滴。
【解答】将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可以在试管壁看到小水珠,这一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水。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试管应该向下倾斜。
故答案为:小水珠;土壤中含有水;下。
22.【答案】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根据生长在土壤中的生物进行解答。
【解答】生活在土壤中的种类生物我们称为土壤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故答案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23.【答案】25厘米3;20%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就等于将土块浸没时所加水的体积减去将铁块浸没时所加水的体积,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空气的体积/土壤的总体积。
【解答】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125厘米3-100厘米3=25厘米3;
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故答案为:25厘米3;20%。
24.【答案】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100%;偏小;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块中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块中所加水的体积与铁块中所加水的体积的差值。
(2)将土块捣碎,土块表面积改变,空气的体积分数改变,故不合理。【解答】(1)为了使试验数据准确,要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土块体积
(4cm)3=64cm3
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使水的体积V2偏大,因此会导致测得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2)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25.【答案】有;是;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浸出液有可溶于水中的物质,用土壤浸出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是无机盐。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出现了残留物,说明了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解答】证明土壤中有无机盐
①取新鲜的土壤样品50~100克,放入大烧杯中。
②向大烧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馏水。
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一会儿,再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颗粒沉淀下来。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④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收集滤液,如图4-2所示。然后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4-3所示。
⑤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有残留物出现。
⑥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残留物,观察到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晶体。
⑦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26.【答案】有;水分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解答】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一会儿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27.【答案】(1)因为水不能进入铁块的空隙却能进入土块的空隙,便于比较得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
(2)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
(3)铁块表面无现象,土块表面出现气泡;实验中加入土块中水的体积比加入铁块中水的体积大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而铁块则不能。
【解答】(1)因为水不能进入铁块的空隙却能进入土块的空隙,便于比较得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所以要设计一个与土块体积相同的铁块进行实验;
(2)在步骤2中,题目所给的加水方法是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由于铁块不能吸水,而土壤能够吸水,所以在步骤2中,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铁块表面无现象,土块表面出现气泡;实验中加入土块中水的体积比加入铁块中水的体积大。
故答案为:(1)因为水不能进入铁块的空隙却能进入土块的空隙,便于比较得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2)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3)铁块表面无现象,土块表面出现气泡;实验中加入土块中水的体积比加入铁块中水的体积大。
28.【答案】(1)乙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不变
(2)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
【解答】(1)由于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加热过的泥土里面的微生物会死亡,不能进行呼吸,而示加热过的泥土中有微生物,需要呼吸,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我们就可以预计两天后能观察到乙中的澄清石灰水变常温,甲不变;
(2)由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因此能够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故答案为:(1)乙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不变;(2)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