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课堂情况记载表
学习大组
学习小组
课堂情况
小组总分
小组等第
大组总分
大组等第
氯化钠组
硝酸钾组
课件16张PPT。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丹阳市第九中学 倪杰溶解性大我是氯化钠,
俗名“食盐”,
是不可缺少
的调味品。
我易溶于水,
我的溶解性
更强!氯化钠硝酸钾我是硝酸钾,
是常用复合
肥料,肥效
高,易吸收。
我易溶于水,
我的溶解性
更强! 第一回合——小试身手 向分别装有5g硝酸钾和5g氯化钠的试管各加入10ml水,充分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分组实验】(2)你认为谁的溶解性更强? 【实验分析】(1)哪一支试管中剩余固体多?(3)试管中得到的溶液都是饱
和溶液吗?第一回合获胜的是氯化钠!交流与讨论1.相同温度;
2.等质量的水;
3.溶到饱和。根据固体溶质溶解质
量的多少(4)实验中我们控制了哪些量,比较的依据是什么?固体溶解度1.定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S)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思考: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这句话的涵
义是什么? 2.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 1.20℃时,氯化钠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质量是36g。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难溶微溶 可溶 易溶 S≥101≤S<100.01≤S < 1S<0.01 1.列表法: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0C)思考填空: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难溶 易溶 2.数轴法:——你能很快记住这些关系吗?氯化钠
36.0氢氧化钙
0.165蔗糖
203.9氯酸钾
7.4碳酸钙
0.0013硝酸钾
31.6第二回合——初露锋芒第二回合获胜的是硝酸钾!【分组实验】 向放置2支试管的烧杯中加入大半杯开水,静置
2分钟左右取出振荡,再放回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分析】(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现在谁的溶解性更强?(3)温度对谁的溶解度的影响程度
更大呢?1.列表法:温度对固体溶解度影响的表示方法:缺陷不能查阅、比较任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第三回合——“纸上谈兵”绘制溶解度曲线2.绘图法: 利用数学的函数:温度作为函数中的自变量(X),
溶解度作为函数中的应变量(y), 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
描点、连线获得溶解度曲线。 绘图技能大比拼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考考你1.溶解度曲线上任一点的含义是什
么,比如A点?.A熟石
灰溶
解度
/g3.溶解度曲线上交点的含义是什么,比如B点?2.80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g;150.B4.溶解度曲线走势的陡或缓分别说
明什么?走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时溶解度相同。点:曲线上的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考考你熟石
灰溶
解度
/g5.不同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有哪些?第三回合——“纸上谈兵”第三回合——“终审裁决”.230C温度<23℃时,氯化钠溶解能力较强;温度=23℃时,两者溶解能力一样强;温度>23℃时,硝酸钾溶解能力较强; 请你谈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
了哪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小结不是结束请同学们再次观察2支试管,你发现了什么? 学好化学,让化学把我们的生活变得绚
丽多彩! 再见《第六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理解溶解度概念,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能描述溶解度内涵,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通过比较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实验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利用实验数据,能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能从溶解度曲线获取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从形成—理解---应用的思路进行概念学习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图表的能力。
【前置作业】
【温故】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 ,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有 , , 。
2.在 下, 的溶剂里, 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的饱和溶液; 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的不饱和溶液。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只有指明 , 才有确定的意义。
【知新】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 。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它表示
。
3.常温下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S
溶解性
4.绘制溶解度曲线时,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推测 ,也可以发现 ,还可以比较 。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 ,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
,只有极少数物质如 的溶解度随 。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100g水中溶解36.0g 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 )
(2)在20℃时,在80g水中最多能溶解28.8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8.8g。 ( )
(3)在20℃时,100g水中溶解了23g食盐,则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23g。 ( )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 )
2.用溶解性等级填空: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蔗糖
氯酸钾
碳酸钙
硝酸钾
溶解度/g
36.0
0.165
203.9
7.4
0.0013
31.6
溶解性
3.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4.常温下,向等量的水中加入等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右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常温下,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 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D.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5.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6.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
答下列问题:
(1)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
___。
(2)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 _。
(3)t1℃时向50g水里加入20g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
溶液是 (选填 “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
得溶液质量为 g,未溶解固体质量为 g。
《第六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巩固习题
【基础训练】
1.与物质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 )
A.溶液质量 B.温度高低 C.溶质性质 D.溶剂性质
2.下列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氯化铵 B.熟石灰 C.食盐 D.硝酸钠
3.溶解度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含义是 ( )
A.某温度下,某物质的质量 B.某物质的溶解度
C.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的质量
D.某温度下,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该物质的质量
4.20℃,氯酸钾的溶解度是7.4g。它表示 ( )
A.20℃时,100g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氯酸钾7.4g。
B.20℃时,氯酸钾在水中溶解7.4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g水最多溶解7.4g氯酸钾。
D.20℃时,100g水中溶解7.4g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5.为了使熟石灰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加入固体熟石灰 B.升高温度 C.加入水 D.降低温度
6.25℃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60℃时l00g水中最多溶解l0gB物质,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 ( )
A.A>B B.A=B C.A7.某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在该温度时,将40g食盐放入100g水中,所得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是 ( )
A.36g B.136g C.76g D.140g
8.右图是KNO3 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aCl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t10C时 ,100g KNO3 饱和溶液中含有20g KNO3
C.t20C时 ,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D.温度高于t20C时,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 的溶解度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 。
10.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它表示 。
11.填写溶解性对应常温下溶解度的范围:
溶解度S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
(1)若在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0克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
(是、不是)饱和溶液,若再加5克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是 (饱和、不饱和)溶液,若继续再加3克硝酸钾固体,则充分溶解后的溶液是 (饱和、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是 克。若将上述溶液升温到60℃,则所得溶液是 (饱和,不饱和)溶液,它最多还能溶解 克硝酸钾。
(2)60℃时,105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是 g,把该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晶体 克,过滤后,所得的是 (饱和、不饱和)溶液。
【巩固提高】
13.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14.已知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为36g,.若20℃时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此时的溶液质量为70g B.容器底部有未溶解的晶体
C.升高温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6.5%
15.下列各项中,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
A.20℃时KNO3的溶解度、80℃时KNO3的溶解度
B.30℃时NaCl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30℃时Na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C.碳酸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碳酸氢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D.相同条件下:NaOH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
16. t2℃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4g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1)t2℃时, (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
一定是饱和溶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2)右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要使B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
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
(3)交点P的含义是 。
t1℃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b物质,则在此温度
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c物质的质量是 。
(4)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
(5)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措施是: 、 、 。
(6)t2℃时,30gb物质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溶质质量分数为 。
【拓展延伸】
17.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所加硝酸钾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28
10
4
14
②
28
10
6
14
③
60
10
8
18
A.28℃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克 B.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18.在20℃时,刘冰同学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NaCl固体,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B.图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40g
D.图③和图④中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第六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段
九年级
学科
化学
学校
丹阳市第九中学
执教
倪杰
课题
第六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启发引导科学比较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建立溶解度概念。
(2)让学生进行描述溶解度内涵,理解溶解度概念,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利用实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情况的图象,帮助学生认识溶解度曲线。
(4)能从溶解度曲线获取有关信息。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形成—理解---应用的思路进行概念学习的方法,初步了解实验法进行概念教学,初步学会分析图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教材分析
(含重、难点)
“物质的溶解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三个部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属于该节内容的第二课时。
溶解度的概念既是上节课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课时结晶的理论依据。教材上对溶解度只是以单一的文字描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教学中必要的感性材料,使得概念与科学数据推理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互相支持与说明。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往往是把溶解度的定义灌输给学生,而后在对定义中4个关键词----一定温度、100g 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克数---的含义作解释、辩析。再进行练习和归纳,而学生的学习则为简单的接受重复和练习,进行强化记忆。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难点有三:
一、是教师在溶解度概念教学中往往将教学过程简单化,这导致学生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理解不深,对概念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水平;
二、是溶解度概念突出科学数据推理,引导学生对概念原理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数据推理达成的,但教材和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认识模糊,容易“跟着感觉走”;
三、是不能深刻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针对上述不足,本人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出发,通过5g硝酸钾和5g氯化钠在2支各盛10ml水的试管中发生一系列变化来创设一个能够贯穿整节课的情境,同时将所有知识点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融合在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关注具体概念定义的简单识记和辨析,而是通过实验探究注重概念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体验和感受概念的形成、深化和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定量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手段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间以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齐声回答
思考、联想
【巧设情境】今天冷不冷?与昨天相比呢?冷暖是我们对气温的定性认识,要比较哪一天更冷,我们可以通过气温的定量表示方法——温度来比较。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溶解性也是个定性认识,那么怎样定量表示溶解性呢?
【板书】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特别是定量分析化学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溶解度概念建立
分组说出氯化钠、硝酸钾的实力宣言。
根据屏幕提示,小组实验合作探究:5g硝酸钾和5g氯化钠分别在10mL水中的溶解情况。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1)硝酸钾试管中剩余固体多,说明氯化钠溶解得多;
(2)氯化钠的溶解性更强;
(3)试管中得到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分组讨论讨论、交流,分析得到结论。
【过渡】今天我们围绕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性大PK来进行探究。现在我们在座的同学分为两组,一组叫氯化钠队,另一组叫硝酸钾队,首先进行实力宣言。
【第一回合】小试身手
【分组实验】向分别装有5g硝酸钾和5g 氯化钠的试管各加入10ml水,充分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提问】在实验中:
(1)哪一支试管中剩余固体多?
(2)你认为谁的溶解性更强?
(3)试管中得到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吗?
(4)实验中我们控制了哪些量,比较的依据是什么?
【展示】
比较前提
比较依据
1.相同温度;
2.等质量的水;
3.溶到饱和
根据固体溶质溶解质量的多少
【过渡】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人为地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由此可以得到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解度。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引入溶解度
价值,领悟要科学合理地定量研究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性大小,应当一定温度下、使用等一定量的水来溶解该物质,测出该物质形成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最大质量,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领悟了该
概念的蕴涵的观念。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分析,认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齐读、记忆
学生记笔记
【展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强调】四个关键词
溶解度概念难度较大,不适合学生自己归纳,所以教师直接给出定义。
理解溶解度概念的涵义
独立完成,分组交流、分析得到结论。
【学生回答】第一种说法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第二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溶剂的质量只有80g。第三种说法错误,因为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第四种说法错误,因为没有注明单位。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记笔记
学生思考、回答: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 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2)在20℃时,在80g水中最多能溶解28.8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8.8g。
(3)在20℃时,100g水中溶解了23g食盐,则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23g。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提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时要注意哪几个要素?
【板书】 一定温度下
溶剂100g
四个要素:饱和溶液
溶质质量(g)
【提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这句话的涵义是什么?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溶解度涵义的理解。概念的理解抓住要点了,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整合,去精致理解概念。练习对于学生形成的溶解度概念理解更透彻,预期学生能够将四个要素说完整加深印象。
加深对溶解度涵义的理解。
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阅读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记笔记
抢答
【过渡】以前我们在描述物质的溶解性时,常这样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那么有多大差别呢?
【布置任务】阅读19页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你能很快记住这些关系吗?
【展示】用数轴方式展示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课堂练习】填表
利用阅读实验数据表体会溶解度精确比较物质的溶解性。拓展不同溶解性规定,丰富课堂教学,获得学习成就。
体验用数形结合法处理数据,为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做铺垫。
及时巩固,提高课堂记忆效率。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小组实验合作探究: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在升高温度时的溶解情况。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1)氯化钠没有明显减少,而硝酸钾消失了;
(2)现在硝酸钾的溶解性更强;
(3)温度对硝酸钾的溶解度的影响程度更大。
引导学生感受到温度对硝酸钾的溶解度影响更大、而且在某一温度点存在着两者的溶解度相等的情况。
学生分组在老师提供的几何纸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展示。
【过渡】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性,那么温度对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是怎样影响的呢?
【第二回合】初露锋芒
【分组实验】向放置2支试管的烧杯中加入大半杯开水,静置2分钟左右取出振荡,再放回烧杯,观察现象。
【设问】在实验中: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现在谁的溶解性更强?
(3)温度对谁的溶解度的影响程度更大?
【过渡】硝酸钾的溶解度由比氯化钠小而变成大于氯化钠,在变化中是否存在某一温度下两者的溶解度相等呢?
【第三回合】“纸上谈兵”
【展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列表法)
【过渡】列表法尽管能清晰地表示出某些温度时的溶解度,但不能给出其它温度时的溶解度,也看不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存在相等的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发生变化,我们用数学所学的函数知识可以分析,温度相当于函数中的自变量(X),溶解度相当于函数中的应变量(y),因此我们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描点连线法就可以确定任意温度下所对应的溶解度。
【播放视频】绘制溶解度曲线
【过渡】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成果,邀请其他同学对所绘曲线进行评价。
利用创新实验,体会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丰富课堂教学,获得学习成就。
通过阅读教材“活动与探究的方案”绘制溶解度曲线,感受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像表达具有直
观连续等优点,同时学习曲线的绘制方法。
从展示和评价学生自己绘制的曲线,让他们对曲线的画法和意义有更深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使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兴能够延续始终,效果也更理想。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观察
学生思考回答
(1)表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150g;
(3)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得出: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得出:
温度<23℃时,氯化钠溶解能力较强;
温度=23℃时,两者溶解能力一样强;
温度>23℃时,硝酸钾溶解能力较强;
【展示】多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提问】
(1)你能说出曲线上任一点的含义吗?
(2)你能查出80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吗?
(3)你能说出曲线上某一交点的含义吗?
(4)曲线陡、缓说明什么?
【归纳】
点:曲线上的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走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提问】
(5)不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有何规律?
【板书】溶解度曲线——走势:
陡升型(大多),如:硝酸钾;
缓升型(少数),如:氯化钠;
下降型(极少),如:Ca(OH)2。
【第三回合】终审裁决
【展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用动画合并,标注出交点。
【提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性到底谁更强呢?
分析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规律。配合开放性、层次性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
如何读懂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曲线上“线”和“点”的意义。
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建构,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融合学生的认识,有效的突破了坐标图像的“点、线、面”的内涵认识。
学以致用,加深对溶解度曲线所表示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小组间互相补充得出整堂课的知识概要及其他收获和得失。
【交流分享】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课的收获。
让学生养成每堂课后自己总结收获与得失的良好习惯。
课后延伸
学生快乐互动。
【提示】最后大家请同学们取出 2支试管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对于这个新发现,留着给同学们下节课来解决。
激发学生的好奇,把课堂的气氛带入高潮,让学生对冷却结晶
有一个难忘的印象,激起深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板书设计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一定温度下
溶剂100g
1.固体溶解度——四要素: 饱和溶液
溶质质量(g)
2. 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陡升型(大多数),如:硝酸钾;
3.溶解度曲线——走势: 缓升型(少数),如:氯化钠;
下降型(极少),如:氢氧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