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一)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综合检测(一)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2 11:2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一)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隋朝,这个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的短命王朝,它是苦难与辉煌、伟大与罪恶并存的王朝。下列叙述与它的“辉煌”“伟大”无关的是(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2.穿越时光隧道,今天北京的一个商人在隋朝时要乘船到都城经商,如图所示,他要经过大运河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唐太宗时,赣州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4.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知人善用的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5.若要为唐太宗题写墓碑碑文,下列内容不能出现的是
(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C.编纂《唐律疏议》
D.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6.时光悠悠,千年转瞬即逝,一朝而亡的武周显得那么短暂,但武则天这个名字从未被人淡忘过,关于她历史地位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我们肯定她的原因是
(  )
A.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B.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C.爱惜人才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
7.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这里的“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8.改革与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下图是唐朝时期改进和创制的两种工具。它们是(  )
①曲辕犁  ②直辕犁  ③水排  ④筒车  ⑤翻车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⑤
9.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在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不断,科举制度的功劳不可磨灭。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创立并完善(  )
A.隋唐时期 B.秦汉时期
C.明清时期 D.宋元时期
10.我国饮茶,讲究品茶,重在意境,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你知道这一陶冶情操的饮茶习俗最早何时风靡全国的吗(  )
A.隋朝 B.唐朝 C.秦朝 D.汉朝
11.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2.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1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请你判断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是(  )
A.玄奘西游天竺 B.鉴真东渡日本
C.张骞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14.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下面哪位历史人物亲自经历了如此险恶的状况(  )
A.玄奘 B.鉴真 C.一行 D.法显
15.唐朝时期,各国庞大的外交使团出入长安,出现了“万国衣冠拜冕旒”(旒,liú,指古代帝王礼帽前后下垂的玉串)的盛大景象。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 B.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疆域辽阔 D.文化发达
16.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的发明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何时印制的(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7.它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如图)。它是(  )
A.康桥 B.赵州桥
C.卢沟桥 D.钱塘江大桥
18.2013年4月18日,“2013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暨国际盆景大会”在东关街上的街南书屋开幕。“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  )
A.李白 B.杜甫 C.张若虚 D.杜牧
19.想通过诗歌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可以阅读“诗圣”的作品,“诗圣”指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春 D.白居易
20.学习隋唐历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它的出现是几代君主共同努力达到的结果。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位时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4分)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史称她的统治有什么?她统治的时期,在唐朝社会的发展中居于什么地位?(3分)
(3)图三中的人物是谁?他统治的前期,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4分)
(4)依据所给材料,图中三位人物在治国措施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22.唐代有两位伟大的僧人,一个西行取经留下传奇故事,一个东渡日本广传中国佛法。他们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他们进行的是一次温暖中国、感动世界的文化之旅。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向西和向东行的路线分别反映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二者的相同作用是什么?由此可看出两位人物的什么精神和唐文化的什么特点?(4分)
(2)B路线要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该道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经过此段路程可能遇到怎样的恶劣气候?(4分)
(3)试举出唐朝与A地区发展关系的事例,并说出其影响。(4分)
(4)请你为这幅地图取一个合适的标题。(选一个即可,2分)
2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材料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2)指出上述所说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2分)
探究二 经济篇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唐朝历史上哪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了经济发展。(2分)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分)
探究四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24.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2分)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2分)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事例。(2分)
(4)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2分)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
请根据提示,举出两个不和谐的历史现象。
(5)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1分)
(6)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唐朝衰落的君主。(1分)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7)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隋炀帝时期,大运河贯通,正式形成科举制度。“文景之治”是在西汉初年出现的,不是在隋朝,故D错误。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识记能力。今天的北京在隋朝时称涿郡,隋朝的都城在长安(今西安)。观察运河示意图,可知北京的商人要经过永济渠到达洛阳,然后再辗转其他路线到达长安。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唐太宗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太宗统治时期”,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A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C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D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A、C、D均与题干不符,故选B。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唐太宗”。唐太宗时期沿用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编纂《唐律疏议》;他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他知人善任,委任出身贫贱的马周。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故本题中在为唐太宗写墓碑碑文的时候不应该有B功绩。
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武则天统治期间,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李隆基”“姚崇、宋璟”和“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根据“治世”可以确定是“开元盛世”。通过分析可知,A“文景之治”属于汉朝;B“贞观之治”属于唐太宗时期出现的清明治世;D“康乾盛世”属于清朝时期的清明治世,故A、B、D都可排除。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通过识读图片,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所以答案为A。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朝在民族问题上采取开明的政策,得到各少数民族的拥戴。如对突厥族的安置问题,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等。
1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瀛”“袈裟”“唐朝高僧”等可知与鉴真东渡有关。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弟子根据玄奘口述的西行见闻而整理的,故选A。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由于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对周边各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促使各国庞大的外交使团来到长安,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景象。
1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再结合图片及古人描述“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可知这是赵州桥。
1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句。
1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诗圣”可知是杜甫。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现实,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把握能力。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采取开放国门的政策,国际间和国内各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繁荣与开放”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与比较能力。第(1)(2)(3)题考查识记能力,其中第(3)题中的人物,可由其材料中的“开元”二字判断为唐玄宗。第(4)题,通过三则材料中的“得人”“求访无倦”“贤能”等词,可判断出三人的共同点是重用人才。
答案:(1)唐太宗。“贞观之治”。
(2)武则天。“贞观遗风”。承上启下(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玄宗。“开元盛世”。
(4)都重用人才。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图中的关键信息“天竺”“日本”,可判断图片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可。
答案:(1)人物:玄奘、鉴真。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精神: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特点: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双向交流。
(2)丝绸之路。张骞。沙尘暴、干旱、酷暑、昼夜温差大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文成公主入藏。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4)如玄奘西游或者鉴真东渡;唐朝的对外关系、开放与交流等。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第(1)(2)(3)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第(4)题通过李白可以知道唐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唐朝的科技成就表现在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方面。第(5)题从多个方面来回答,如刻苦精神、借鉴先人经验等。
答案(1)郡县制。
(2)科举制。
(3)曲辕犁和筒车。
(4)诗。雕版印刷术或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5)吸收和借鉴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符合题意的一点均可)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唐太宗——魏征;唐玄宗——姚崇。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入吐蕃。
(4)科举制度。
(5)隋炀帝。
(6)唐玄宗。
(7)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言之有理即可)